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陆宇燕  李丕鹏 《四川动物》2005,24(3):271-275
林蛙是一个复杂多样的类群,我国现有13种,历来是两栖动物分类学和系统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简要概述了我国林蛙研究的历史及其近10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结合作者近年来的研究,提出环渤海区域是我围林蛙的一个分化中心和热点地区。开展该区域林蛙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四明山区域野生杜鹃资源的分布情况和主要应用价值,对造成该区域野生杜鹃资源急剧减少的现状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资源保护和种群恢复对策及合理开发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3.
对昆明呼马山昭觉林蛙可利用食物资源研究表明:环境中可利用食物资源以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和蛛形纲动物为主,其中昆虫纲主要由双翅目、直翅目、鞘翅目、同翅目、半翅目、膜翅目和鳞翅目等组成。可利用食物资源组成和数量都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化。影响可利用食物资源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气候。选择种类丰富和满足其生理需求适宜性较大的食物是昭觉林蛙利用资源的两种方式。  相似文献   

4.
檀菲菲  陆兆华 《生态学报》2016,36(8):2403-2412
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发展的持续性和系统的协调性是区域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研究的三角构架,而在传统上基于各子系统主成分分析结果直接进行形色各异的加权计算对可持续发展评价而言是有待商榷的。提出了非线性主成分分析和施密特正交化(NLPCA-GSO)相耦合的方法评价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来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并由此建立区域发展持续性模型和可持续发展系统协调度模型,再以环渤海区域为实证分析其2001—2010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基于NLPCA-GSO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模型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主成分分析及对各子系统结果的综合评价的不足;区域发展持续性模型、协调性模型和区域可持续系统变化的滤波分析形象地揭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和内涵;实证研究表明环渤海区域在研究时段内可持续发展水平有所上升,而环境子系统持续性的下降是引起区域发展持续性和系统协调度的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可丰富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方法学,也可为环渤海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应用资料收集法和实地调查法,调查、评估并分析了东北林蛙养殖区域自然生态变化趋势、东北林蛙养殖业从业人员行为的影响及养殖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结果表明开展林蛙半人工养殖的区域几乎全部是自然生态状况良好、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区域;林蛙半人工养殖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区域性森林生态系统中林蛙的数量,进而将导致自然生态系统发生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对自然生态状况的影响有利有弊,并存在不确定性;林蛙养殖从业人员的从业行为或行为倾向,既有有利于当地自然生态保护的一面,也有不利于当地自然生态保护的隐患.在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下建议:加强林蛙资源本底调查,坚持对林蛙半人工养殖区域自然生态变化的监测和研究,统一林蛙半人工养殖区域各经营活动的经营权,研究制定东北林蛙半人工养殖技术规范,引导从业人员规范操作等.  相似文献   

6.
福建榕树资源及其保护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概述福建省榕树资源的分布和经济价值,并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7.
云南野生稻生态类型丰富,且具有抗白叶枯病、抗稻瘟病、耐旱、耐寒等栽培稻不具有或已经消失的遗传基因,是水稻品种改良的优良基因库。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加剧,这一宝贵的战略性生物资源正面临着快速消失的危险。为了加强云南野生稻资源的保护,近年来,我们对云南野生稻资源开展了原生境保护(物理隔离方式和主流化方式)及非原生境保护(种质库、种质圃、细胞库和DNA库)等保护技术研究,明确了各种保护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性,保护了云南野生稻的多样性和丰富度,为改良栽培稻储备了丰富的基因源。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的长肢林蛙种组物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前人报道天津和山东有日本林蛙的分布,但也有学者表示怀疑。本文报道采集于山东徂徕山的该类物种。从成体量度和蝌蚪唇踟式来看,与现报道的镇海林蛙和峨眉林蛙有一定差异。该物种体型大小与峨眉林蛙相近似,唇齿式为1:2-2/111  相似文献   

9.
桓仁林蛙与东北林蛙蝌蚪的形态特征及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桓仁林蛙(Rana huanrenensis Liu,Zhang,& Liu,1993)为一种与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同域分布的林蛙,但其分布区域较狭窄.通过对其蝌蚪的形态特征描述及测量相关的形态学量度并和东北林蛙比较,发现在体色、体型、尾部形态以及身体各部位量度比值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桓仁林蛙的蝌蚪外形与流水型的蝌蚪相类似,而东北林蛙的蝌蚪则属于典型的静水型蝌蚪.  相似文献   

10.
河西走廊的麻黄资源及其保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河西走廊的麻黄资源及其保护满多清,杨自辉(甘肃省治沙研究所,武威733000)关键词麻黄;植物资源;保护TheresourcesofEphedraTourn.exL.andtheirconservationinHexicorridor¥ManDuo-...  相似文献   

11.
环渤海五省市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生态风险评价是近20年来兴起的一个研究热点,是地理学、生态学、环境风险评价等领域的综合交叉点。对生态风险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研究区内的生态环境状况,从而降低生态风险,改善人地关系。环渤海地区是人地矛盾非常突出的典型区域。本文参考美国环保署(USEPA)的框架,根据相对风险评价模型的分级排序思想,评估环渤海五省市的单项及综合生态风险值。采用生态资产表征生态终点,进行风险受体的损失度量;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和ArcGIS加权叠加的方法,进行受体环境的脆弱性评价;基于土地利用和植被斑块数据,利用景观格局指数法评价生态系统的结构易损性。结果表明:海陆交错带、山地丘陵区和城市是典型的高生态风险区域;低风险区域主要分布在地形、水热、植被状况好、灾害频次低的平原和部分丘陵地区。对于高风险的区域,做好风险防范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日本鳗草(Zostera japonica)是亚洲特有的海草种类,具有重要生态价值。近年来,黄渤海海草分布区中的日本鳗草海草床持续退化,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目的】基于根际微生物的分布与日本鳗草的健康生长密切相关的设想,本文旨在探究黄渤海海草分布区日本鳗草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并分析其与海草健康生长的内在联系。【方法】选取黄渤海海草分布区中东营、威海、大连3个地点的日本鳗草根际与非草区表层沉积物,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Illumina HiSeq PE300)解析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并结合相关环境参数分析其环境功能。【结果】日本鳗草根际表层沉积物中主要存在的细菌类群有: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所占比例为41.1%,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占15.4%,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占12.6%,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占9.3%。不同地点之间以及样品类型(海草床根际与非根际)之间的微生物群落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根际富含硫酸盐还原菌和固氮菌。环境因素:TN (total nitrogen)、TC (total carbon)、TOC (total organic carbon)、黏土(Clay)、砷(As)与根际群落组成与分布显著相关。【结论】从功能的角度来看,不同地点、不同样品类型之间的差异物种多与硫、氮代谢相关,硫酸盐还原菌对维持日本鳗草的生态健康起关键作用;日本鳗草根际微生物群落分布与环境因子、空间分布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渤海围填海发展趋势、环境与生态影响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侯西勇  张华  李东  侯婉  宋洋 《生态学报》2018,38(9):3311-3319
近年来,中国沿海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驱动下的新一轮大规模围填海阶段,环渤海围填海历史久、规模大,已成为我国围填海的重心区域。由于围填海和河口三角洲增长,1940s以来渤海面积萎缩了0.57×104km~2,萎缩速率大于82km2/a,2000年以来萎缩速率更高达141km~2/a;渤海自然岸线的长度和比例也急剧下降,由1990年的1397km减少为2014年的561km,占岸线总长度的比例由54.92%下降为16.18%。围填海导致多种危害,如:海洋潮波和水动力条件变化,近岸和近海沉积环境与水下地形变化,加剧近岸水环境与底泥环境污染,潮滩湿地面积减损与生态功能下降,底栖生物栖息地减损和群落破坏,侵占和破坏渔业资源"三场一通道",加剧海岸带自然灾害风险、诱发经济社会系统风险,对产业和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等。在分析我国围填海监督管理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改革和优化围填海管理体制,建立陆海协调与联动机制,完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生态红线制度,控制围填海规模与速度,推进和优化保护区建设;开展已围填区及其周边海域环境和生态的恢复与重建;强化已围填区新增土地资源的监管和集约优化利用;加强基础观测体系建设,大力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促进公众、利益相关方及非政府组织参与到滨海湿地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通过查阅文献、走访与路线踏勘,并结合植物群落样方调查等方法对甘孜州水土保持牧草种类组成与分布状况进行研究,探讨其区系特征及应用方式。结果表明,甘孜州水土保持牧草有11科28属120种,其中双子叶植物7科10属62种,单子叶植物3科17属57种,多年生植物占主导(96种)。有禾本科(Gramineae)、蓼科(Polygonaceae)、菊科(Compositae)、豆科(Leguminosae)4个优势科,蓼属(Polygonum)、蒿属(Artemisia)、羊茅属(Festuca)3个优势属。植物区系上,以温带与泛热带区系分布为主(占总属数的71.43%),且温带成分所占比例最大(46.43%),其次为泛热带成分(25.00%)。空间分布不均,种类在垂直方向以2000~3500 m最丰富,水平方向以东西部高山峡谷区最多。  相似文献   

15.
渤海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的分布格局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郭玉清  张志南  慕芳红 《生态学报》2002,22(9):1463-1469
在渤海的 2 2个站位 ,分 3个航次采集未受扰动的沉积物样品 ,进行了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的丰度、分布格局及其与沉积环境因子间相互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 ,1 997年航次 ,5个站位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为 2 2 74± 1 0 3 9ind./1 0 cm2 ;1 998年和 1 999年航次 ,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分别为 869± 5 0 9ind./1 0 cm2和 63 2± 3 99ind./1 0 cm2 ,其中 ,小型底栖动物和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丰度的高值主要出现在渤海中东部和海峡口的站位 ,底栖桡足类的丰度在海峡口的 A4、E5、D5站和辽东湾湾口的几个站位较高。在小型底栖动物中 ,线虫是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类群 ,桡足类位于第 2位 ,处在第 3位的类群在两个航次中有所不同 ,在 1 998年航次 ,双壳类幼体的数量位于第 3位 ;1 999年航次 ,多毛类的数量位于第 3位。对小型底栖动物丰度与其沉积环境因子的分析表明 ,水深与小型底栖动物丰度、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丰度和桡足类丰度的相关性为极显著 ;沉积物的中值粒径与桡足类的丰度和小型底栖动物总丰度呈负相关 ,前者为极显著 ,后者为显著 ;砂、粉砂和粘土含量影响三者的丰度变动 ,其中与桡足类丰度的相关性为极显著或显著。沉积物中的叶绿素 a、脱镁叶绿酸 a、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与三者丰度的关系不很明显。  相似文献   

16.
李丕鹏  陆宇燕  李昂 《蛇志》2014,(2):156-158,182,F0004
目的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 David,1875)是我国林蛙属分布最为广泛的特有种,在上一世纪对其分类问题多有争议,曾被认为广布于中国、蒙古、俄罗斯、日本和朝鲜半岛等。随着对其分类地位的确定,其分布范围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这一重要资源,本文对其分类研究历史和分布进行了总结。方法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文献,结合本实验室多年来掌握的野外资料,进行系统的总结。结果中国林蛙自1875年由戴维(中文名为谭卫道)命名以来,曾被划归欧洲林蛙的亚种,并将多种其他林蛙归并入其下。1981年,经过细胞分类学研究,正式恢复为有效种,随后进一步划分出5个亚种。直至本世纪初,经过进一步的分类学研究,厘清了其与东北林蛙和西北林蛙的关系,从而确定其为仅分布于中国的特有种。在此基础上,对其分布也进行了重新确立。结论中国林蛙隶属于蛙科林蛙属中国林蛙种组,目前没有种下分化和亚种形成,分布于我国华北、华中及其周边地区,分布海拔不高于2500m。  相似文献   

17.
青铜峡库区是宁夏唯一有天然森林植被、珍稀候鸟、水生生物与广阔水域组成的自然保护区,素有“黄河森林公园”之称。1967年4月青铜峡水利枢绍建成以后,蓄水量猛增,库容量扩大,水位不断升高,汛期洪水倒灌,水库  相似文献   

18.
用1959年全国海洋普查中网浮游动物标本,分析渤海水母类,枝角类,糠虾,毛虾和幼虫类的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水母类以近岸低盐种为主,主要出现在莱州湾,渤海湾和辽东湾近岸水域,冬季出现的种类较少,优势种为八斑芮氏水母;夏季种类较多,优势种为半球杯水母和嵊山多胃水母等,鸟喙尖头蚤为近岸高温低盐种,主要出现在莱州湾,数量在6月份达到最大值,箭虫是海主要肉食性种类之一,其数量高峰期出现在9月份,长住囊虫的季节变化呈双峰型变化,第1次数量高峰出现在5月份,第2次数量高峰出现在8月份。该种大部分时间主要分布在莱州湾,渤海湾和辽东湾近岸水域,渤海出现的糠虾有长额刺糠虾和漂浮囊糠虾,其中长额否则糠虾受温度的影响较小,在春,夏秋,各有一个数量高峰;漂浮囊糠虾在秋末数量明显增加,这两种糠虾主要分布在渤海湾和辽东湾近岸水域。/三叶针尾涟虫属于低温种类,主要出现在秋季和冬季,细长脚绒属夏季高温种,在6,7月份数量较高,该种的分布受盐度影响比较大,主要出现在受黄海海流影响的谪盐水域,数量较大的幼虫有桡足类的六肢幼体,多毛类海稚虫科的幼体,以壳类幼体和腹足类幼体,其中桡足类六肢幼体和海稚虫科的幼体在5月份出现较多,腹足类幼体在6.7月份数量较高,双壳类幼体在8月份数量较高。  相似文献   

19.
段后浪  于秀波 《生态学报》2023,43(15):6354-6363
中国滨海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候鸟重要的停歇地、繁殖地和越冬地,土地利用变化所引发的滨海湿地退化导致水鸟栖息地类别和面积发生了很大转变,影响迁徙水鸟种群数量的稳定性。然而,土地利用变化在哪些区域和多大程度上影响了迁徙水鸟的栖息地分布尚不清晰。以土地围垦典型区域黄渤海滨海湿地为研究区,以受胁濒危水鸟物种勺嘴鹬、大滨鹬、大杓鹬、小青脚鹬、黑脸琵鹭、黄嘴白鹭、遗鸥、黑嘴鸥为研究对象,结合物种分布模型MaxEnt和GIS空间分析,模拟2000、2015、2020年水鸟栖息地时空分布,探索过去20年栖息地分布的时空变化,分析水鸟种群变化趋势,识别水鸟栖息地保护优先区域,提出水鸟栖息地保护管理建议。结果显示:2000—2020年,8个水鸟物种栖息地主要分布在渤海湾、莱州湾、江苏盐城沿岸、如东-东台沿岸区域。所有物种的栖息地面积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其中7个物种栖息地下降比例超过50%,下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渤海湾、江苏盐城沿岸、东台条子泥、小洋口沿岸,滨海湿地丧失是导致水鸟栖息地面积下降的直接因素。7个物种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研究所确定的水鸟保护优先区面积达240.32 k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