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12月.35年前,学部委员、国际著名真菌和植物病理学家戴芳澜教授、邓淑群教授和学部委员、我国工业微生物学重要奠基人方心芳教授领导创建了微生物研究所,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室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应用真菌研究所.35年过去了,今天的微生物研究所已发展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综合性研究机构,现有六个研究室,一个中间试验厂,一个实验技术中心,两个院级开放实验室,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全所现有在职职工530多人,其中高级科技人员150多人.35年来,我所无论是在科研条件,还是在科技力量方面,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微生物研究所是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开发并重的综合性研究所.现已形成了六大稳定的支柱研究方向:微生物分类和保藏,植物病毒和植物分子生物学,微生物生理生态,工业微生物,微生物生化和酶学,微生物遗传等.各个研究领域都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科学家和学术带头人,保障了学科的不断发展,追踪世界先进水平.自“六五”以来,我所每年都  相似文献   

2.
《微生物学报》2018,58(12):2053-2066
正1949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成立。它以原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的部分研究机构为基础,汇集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科技专家,是新中国最高的学术研究机构,随后各下属机构逐渐设立。1954年起,中国科学院高层领导和专家开始酝酿组建微生物研究所事宜。1955年10月6日,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向院常务会议提出"建立微生物研究所筹备委员会的意见"。院务会议同意成立筹备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戴芳澜、  相似文献   

3.
刘双江 《微生物学报》2018,58(12):2051-2052
正六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却是微生物所极不平凡的一甲子。六十年来,全所上下,和衷共济,倾力奉献,在探索中前行,在改革中发展,在创新中升华。半个多世纪的不舍昼夜、风雨兼程,微生物所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具有雄厚基础、强大实力和广泛影响的综合性微生物学研究机构。微生物所六十年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微生物学科发展的缩影,也是微生物所人响应国家需求、推进微生物科技事业发展和服务国计民生的纪实篇章。  相似文献   

4.
我国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丁村遗址,自1954年发掘以来,已经整整35年了。光阴荏冉,星移斗转,当年参与丁村遗址发掘和研究的同志,有的已经弃世作古,有的已改就它业,更多的尚青春永葆,继续为我国考古事业做着无私的奉献。作为后学者,在丁村遗址发掘35周年之际,将丁村人及其文化发现始  相似文献   

5.
1929年冬天,前地质调查所的裴文中教授(那时不过才二十来岁)发现了“北京人”的第一个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它作为人类起源于古代猿类的一个实物证据,在人类起源问题的争论中展示了一个新的阶段。“北京人”第个完整的头盖骨的发现,轰动了国内外学术界,受到了一切关心人类本身起源进化的人士的广泛重视。裴老当时还是个才从大学毕业不久的青年,受前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派遣,前往周口店具体主持这项发掘工作的。另外从德国学成归国后进地质调查所工作不久的杨钟健博士,那时领导着周口店地区的研究工作。“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在地质调查所(所长是地质学者翁文灏博士)内当然地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在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文化科学落后和科研经费拮据的当时  相似文献   

6.
薛勇彪 《遗传》2009,31(9):871-872
岁月如歌,2009年9月25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迎来了50年华诞.50年栉风沐雨,50年奋斗不懈,50年春华秋实.回眸历程,我们感慨万千,心潮澎湃.  相似文献   

7.
《植物学报》是中国植物学会主办的植物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是植物学研究单位、有关高等院校、与植物学有关的农、林、医药、环保、轻工等科技和教学人员发表研究成果的共同园地。1952年创刊,至今已有40年历史。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中国植物学会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支持下,及时报道了我国植物学以及与植物学有关的农、林、医药、环保等重要科研成果,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研究论文,为我国植物科学的发展和国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昆虫学会起源于1920年成立的六足学会,正式成立于1960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省级昆虫学会之一。文章回顾了江苏省昆虫学会的历史,介绍了学会的各项功能和发展成就,同时展望了学会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自1979年创刊以来,《遗传》已经走过了40年的历程。作为由中国遗传学会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在记载、传播中国遗传学研究成果和促进遗传学领域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凭借出色的办刊成绩,《遗传》不仅得到了国内专家学者的认可,同时也被国际和国内多家权威数据库收录,如PubMed/Medline、Scopus、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等。  相似文献   

10.
《生物学通报》从创刊到现在已经走过了三十年的历程。三十年来,从摸索创办到逐步发展,以及受十年内乱影响而中途停刊,直到打倒“四人帮”后的复刊,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在纪念她三十周年的时候,回顾过去,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发扬优点,改正错误,进而展望未来,提高刊物质量,使其在我国的“四化”建设中更加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就是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所在。  相似文献   

11.
<正>伤寒是发展中国家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课题,特别是在学龄儿童中发病比较集中,而更引起人们的重视。据估计全世界每年约有3000万人次发病,死亡约500000人。 伤寒的病原菌——伤寒沙门氏菌,是1880年Eberth首先发现的,4年后,1884年德国人Gaffkney首次自患者脾脏分离得到纯培养。 自上个世纪末,1896年Peiffer和kolle在德国,Wright在英国,分别独自创用伤寒疫苗预防伤寒以来,至今已近百年了。这期间,各国学者为改进、提高本疫苗的质量作了不懈的努力,虽然对菌体疫苗接种后的反应,如局部红肿,疼痛、发烧,头痛…等至今仍未获得基本解决,但近10多年的研究进展,却使人们有理由相信,一种在免疫预防中效果比较理想,且又没有菌体疫苗那些令人头痛的接种后反应的制剂,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广泛用于实际。 现就本疫苗的情况作如下简单的综述。  相似文献   

12.
13.
1983年,有学者首次发表现代人线粒体DNA进化树,认为现代人可能起源自亚洲。1987年,又有学者按照分子钟假说得到线粒体在10-20万年前出自非洲的推论。随后,以分子钟为前提的Y染色体和常染色体DNA研究也支持了出非洲的结论,该结论逐渐成为分子进化领域的主流理论。2010年,对尼安德特人常染色体基因组的研究指出其对现代人有遗传贡献,这颠覆了人们先前关于现代人只来源自非洲,其他大洲的当地古人被完全取代的认知。目前,单地区起源说已经被修正为同化说。尽管学界对非洲人遗传多样性最高这一现象有共识,但是对该现象的不同解读却可以得出两种迥然不同的结果,现代人出亚洲说和出非洲说。大量研究证实基因组的大部分序列是有功能的,并处在遗传变异水平的饱和态,这质疑了中性理论以及由它推导的现代人出非洲说的合理性,而中性理论的提出恰恰是用来解释并非普遍存在的分子钟的。近年来已经有研究者从新理论的角度解读遗传多样性的饱和态和线性态,人们对现代人起源的认识将会进一步加深完善。  相似文献   

14.
孢粉学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因硕 《植物学报》1992,9(2):16-20
  相似文献   

15.
孢粉学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孢粉学的研究对象是植物的花粉和孢子。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人们把某些个体很小的植物体如藻类和菌类也作为孢粉学的研究对象。孢粉学的研究内容通常可分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方面。其一是对已知母体植物的孢子花粉进行研究,确定一定分类单位内的孢子或花粉在形态、结构和化学成分方面定量或定性的特征,独立地或与植物其他方面特征相结  相似文献   

16.
李默怡  罗卓娟  樊红 《遗传》2021,(5):390-392
遗传学是一个古老而发展迅速的基础学科,基于细胞或生物个体的基因结构、功能及其表达模式的研究,解析生物遗传性状的传递和变异规律.遗传学理论与技术已经渗透到生物学及其相关的学科领域,成为理解生命本质最重要的基础学科.我国遗传学研究从初始到如今的蓬勃发展已有百年历史.江苏省遗传学学会也历经了几十年的峥嵘岁月.在纪念江苏省遗传...  相似文献   

17.
一、生物高考十一年来的简单回顾 1981年恢复高考生物学科,当年考试时间为45分钟,1982年起至今增至60分钟。81年试卷满分30分,82至85年满分50分,86年起至今满分增至70分。1981年题型仅填空、问答两种;82年增加解释名词题;83年又增加识图作答题、绘图与填图题和实验题,这样,题型竟达七种之多。由于85年起标准化考试在我国少数省区的部分学科试点,标准化命题对生物学科的影响,86年起高考生物题型减少,客观性题型增多,主观  相似文献   

18.
回顾与展望──祝贺《生物工程进展》创刊20周年罗明典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时值"九五"计划实施头一年,迎来了"生物工程进展"创刊20周年,这是值得庆贺的。20年前正是唐山发生大地震,也波及到北京,在那个时刻,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有关研...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 2 1世纪的曙光 ,踏着开发西部地区 ,建设山川秀美西北地区的时代步伐 ,《西北植物学报》迎来了创刊 2 0周年的纪念日。过去的 2 0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时代 ,《西北植物学报》在经济大发展的精神鼓舞下 ,经历了创业、成长、发展的过程。今天 ,《西北植物学报》已成长为立足西北 ,面向全国 ,走向世界 ,具有自己独特学术风格的植物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 ,受到国内外植物学、农、林、牧、药学研究者 ,大专院校师生等的普遍欢迎。值此创刊 2 0周年之际 ,我代表学报编辑委员会向 2 0年来对《西北植物学报》给予关心和大力支持的专家学者、作者…  相似文献   

20.
2011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并实施“人与生物圈”计划40周年,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将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出版《人与生物圈》杂志系列特别纪念专辑是其中之一。为了让读者更好地更深入地了解这一项伟大的全球性政府间科学计划,本刊记者专门采访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球科学与生态科学处处长兼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秘书处秘书长NatarajanIshwaran先生(简称Ishwar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