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线粒体膜电位与皮质酮对原代培养海马细胞的毒性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Nie W  Zhang ZY  Zhou JH 《生理学报》2001,53(6):469-472
采用MTT法和激光共聚焦显微术观察皮质酮对原代培养海马神经细胞的存活率及其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糖、无血清培养条件下,皮质酮可剂量依赖地降低海马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的存活率,在同等剂量下以神经元损伤更为显著。给予高浓度葡萄糖(25mmol/L)可明显拮抗皮质酮对海马神经元的毒性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皮质酮(10^-6-10^-5mol/L)可引起海马神经元线粒体膜电位明显下降,此作用亦可被高浓度葡萄糖所对抗。结果提示,在相同处理因素条件下,皮质酮以损伤神经元为主。皮质酮可降低海马神经元的存活率及线粒体膜电位,给予高浓度葡萄糖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线粒体膜电位的下降可能是皮质酮引起神经元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桑葚花色苷提取物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453、MDA-MB-231和MCF-7细胞凋亡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方法:利用超声辅助乙醇萃取法提取桑葚花色苷,pH示差法测定提取物花色苷总含量,以50、100和150 mg/mL桑葚花色苷提取物作用三种乳腺癌细胞MDA-MB-231、MDA-MB-453和MCF-7 24h,采用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细胞凋亡水平变化,JC-1探针染色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MDA-MB-453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水平变化.结果:凋亡分析结果表明,桑葚花色苷提取物作用后三种乳腺癌细胞凋亡率均升高,显示出促凋亡效应,且具有剂量-效应关系,100和150 mg/mL组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检测结果显示,桑葚花色苷提取物作用24h,可使MDA-MB-453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显著下降,表现为红色/绿色荧光的比值显著降低(P<0.05).结论:桑葚花色苷提取物可显著降低乳腺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并促发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氟康唑作用机制,观察它对热带念珠菌作用后存活率、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Ψm)和细胞周期的变化。参照NCCLS M27-A方案的微量稀释法测定氟康唑对热带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热带念珠菌与不同浓度氟康唑共同培养后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分析热带念珠菌存活率、ROS、线粒体膜电位△Ψm和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表明,氟康唑作用后,热带念珠菌氟康唑耐药株的存活率、ROS、线粒体膜电位△Ψm和细胞周期各期比例均没有明显变化;而热带念珠菌氟康唑敏感株的存活率和线粒体膜电位△Ψm明显下降,ROS明显升高,而且大部分热带念珠菌阻滞于G2/M期,并出现明显凋亡峰,呈一定的时间剂量依赖关系。自由基清除剂谷胱甘肽抑制热带念珠菌ROS的产生,阻止细胞周期G2/M期阻滞和降低凋亡。由此可见,氟康唑可能通过刺激热带念珠菌产生过多ROS,并使线粒体膜电位△Ψm下降,从而诱导热带念珠菌凋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低渗透压形成的静牵张应力环境下线粒体跨膜电位与细胞增殖分化及凋亡的关系。方法:用成骨样细胞MG63细胞株进行体外培养、扩增,在对数生长期采用不同的低渗透压对细胞进行刺激,检测不同作用务件下线粒体跨膜电位(ΔΨm)、细胞增殖比例(S期百分比)以及凋亡指数。结果:240mOsm组ΔΨm呈上升趋势,4h达到峰值,6h逐渐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163 mOsm组ΔΨm在6 h时明显降低。277和240 mOsm组S期百分比在6 h和8 h达到峰值(26.54±0.71,28.10±0.39:26.96±0.33,28.55±0.26)。三个实验组的凋亡峰均提前,且大于对照组,尤以163 mOsm组为最(54.87±0.78)。结论:成骨样细胞MG63ΔΨm的变化与时间和力学刺激强度有一定的依赖性,预示线粒体跨膜电位的变化与细胞增殖活性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细胞凋亡(apoptosis)属于细胞程序化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是细胞内涉及到许多生化反应的复杂过程.建立了基于细胞水平的凋亡筛选模型,用于筛选人类基因组中功能未知的序列,以发现与细胞凋亡相关的新基因.通过构建人类未知基因的表达文库,并将未知基因表达载体瞬时转染HeLa细胞,用阳离子染料JC-1标记HeLa细胞线粒体内膜并检测线粒体跨膜电位,用流式细胞术进行阳性结果的验证.经过对未知基因表达文库内600个新基因的筛选,得到7个线粒体跨膜电位下降相关新基因(CHMP6、CGI-38、hCAP-H2、NUDT16L1、ARMC1、PHF17和FLJ21103),经实验验证,其中3个基因(CHMP6、CGI-38和hCAP-H2)与细胞凋亡相关.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基于细胞的凋亡筛选模型稳定高效,3个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将被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蛋白质合成后被转运到特定的细胞器中,只有转运到正确的部位才能参与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有效地发挥功能,因此蛋白质的功能与其亚细胞定位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确定蛋白质在细胞中的位置可以获取蛋白质功能和结构的信息。在近二十年中,蛋白质亚细胞定位预测算法研究已经取得很大的成绩,在此基础上,蛋白质在细胞器内亚结构的定位预测研究,如对蛋白质亚线粒体和亚叶绿体定位的研究成为更深层次的问题,本文简要介绍国内外在蛋白质亚叶绿体和亚线粒体定位预测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华蟾素诱导乳腺癌MDA - MB - 231细胞凋亡过程中,细胞内活性氧(ROS)及线粒体膜电位(△Ψm)的变化,探讨华蟾素对乳腺癌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华蟾素作用于MDA - MB - 231细胞24h后,分别用荧光探针罗丹明123和荧光探针DCFH-DA进行荧光染色,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和活性氧的变化.结果:不同浓度的华蟾素作用于MDA - MB - 231细胞后,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0、12.5、25、37.5、50μg/ml),细胞内的ROS水平显著升高,荧光强度从3 609±24上升为6 263±35;同时,线粒体膜电位(△Ψm)显著下降,荧光强度从242±6降低到173±4.结论:华蟾素作用细胞后,使得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显著升高,同时,线粒体膜电位显著下降,推测华蟾素对MDA - MB - 231细胞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发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微囊藻毒素-LR对小鼠肝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BALB/c小鼠作为模型动物,随机分为3组:A组,空白对照组,正常饮用水;B组,添加5g门L微囊藻毒素.LR的饮用水;C组,添加30gm微囊藻毒素-LR的饮用水。分组喂养3个月,分离小鼠肝脏、提取线粒体,采用线粒体荧光探针JC-1测定线粒体膜电位(MMP),qRT-PCR检测自噬相关基因Beclinl和Lc3α的转录水平,WesternBlot检测细胞色素c的释放,电镜观察线粒体的形态和内部结构。结果:微囊藻毒素-LR处理组的小鼠肝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明显下降,自噬相关基因Lc3α的转录水平上升,细胞色素C由线粒体释放到胞浆,电镜观察线粒体形态异常、内部结构被破坏。结论:微囊藻毒素-LR对小鼠肝细胞线粒体有较强的毒性作用,并引发线粒体自噬。  相似文献   

9.
10.
Wu LY  Ding AS  Ma Q  Wang FZ  Fan M 《生理学报》2001,53(2):93-96
本文用新生大鼠下丘脑培养细胞,研究了低氧预处理对下丘脑细胞缺氧耐受性的影响及其与线粒体膜电位的关系.结果显示:在急性缺氧条件下,低氧预处理可以提高细胞存活率,减少乳酸脱氢酶漏出,此外,低氧预处理可以使线粒体膜电位在缺氧时保持相对高的水平,并诱导B淋巴细胞/白血病-2(B-cell lymphoma/leukemia-2,bcl-2)高表达,结果提示,低氧预处理能提高下丘脑细胞的缺氧耐受性,其机制与线粒体膜电位稳定性增强有关;低氧预处理诱发bcl-2高表达可能是线粒体膜电位稳定性增强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细胞分裂是个体生长和生命延续的基础,而且它还是理解肿瘤发生机制所不可缺少的理论基础,因此关于控制细胞有丝分裂基本机制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受到广泛的重视。Grandin等证明了在胚胎细胞分裂时细胞内pH和钙离子都有相应的变化,虽然他们也同时记录了膜电位的变化,但未作详细的分析,而且上述研究都是在两栖类动物的卵母细胞上进行的,至今尚未见有关哺乳动物神经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膜电位变化的报道。  相似文献   

12.
在中性生物碱饱和特性模型的基础上,引入膜电位的影响,考虑生物碱阳离子通量对总生物碱扩散通量的影响,从而导出膜电位影响的饱和特性模型。将模型在特定参数下积分,对实验结果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可很好描述各种生物碱(高pKa值和低pKa值生物碱)的跨膜传递过程,为建立描述生物碱跨膜传递过程的普适性模型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豚鼠耳蜗离体外毛细胞的膜电位和离子电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膜片钳技术对分离的豚鼠耳蜗外毛细胞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新分离的正常OHC呈术状,胞膜光滑,胞核位于底部,静纤毛由顶端表皮板伸出,4小时内形态无明显变化。(2)全细胞电压钳记录结合通道阻断剂实验表明,OHC膜电流主要由电压依赖性钾离子流组成。(3)利用全细胞记录方式得到的OHC静息电位值为-26±9mV.  相似文献   

14.
利用膜片钳技术对分离的豚鼠耳蜗外毛细胞(OHC)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新分离的正常OHC呈柱状,胞膜先滑,胞核位于底部,静纤毛由顶端表皮板伸出,4小时内形态无明显变化.(2)全细胞电压钳记录结合通道阻断剂实验表明,OHC膜电流主要由电压依赖性钾离子流组成.(3)利用全细胞记录方式得到的OHC静息电位值为-26±9mV((?)±SD,n=10).  相似文献   

15.
武玮Lin 《动物学报》1995,41(2):173-180
用微电极细胞内记录技术研究了东方蝾螈胚胎表皮细胞膜的静电位、输入电阻与其兴奋性的关系,在兴奋性形成期间正常胚胎表皮细胞的静息膜电位逐渐增大,膜的输入电阻逐渐减小。与不显示兴奋性的离体非典型胚胎表皮细胞相比,显示兴奋性的膜电位较高,膜电阻较低。用葡萄糖处理非典型表皮,在兴奋性出现同时,细胞膜超极化,膜电阻减小。用哇巴因处理表皮囊泡,在兴奋性消失同时,细胞膜去极化。结果表明,细胞能量供应不足所造成的膜  相似文献   

16.
作者用微电极记录了蟾蜍卵母细胞的膜电位。当用含hCG的溶液培灌时,蟾蜍卵母细胞膜电位呈去极化变化;当用含酪氨酸溶液培灌时膜电位呈超极化变化,并能抑制hCG的去极化作用。超微结构的变化与膜电位变化相一致。因此我们认为,酪氨酸可能在蟾蜍卵母细胞有对抗hCG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离体培养的大鼠颈动脉体主细胞(glomus cell)的细胞群体和单细胞的标本,观察了不同程度的低氧对细胞膜电位(MP)和输入阻抗(Ri)的影响。在常氧(20%O_2,5%CO_2,75%N_2)条件下培养的细胞(常氧细胞)暴露在常氧中测得的MP和Ri值为对照值。当常氧细胞暴露在低氧(10%O_2,5%CO_2,85%N_2)时,MP幅度有的增加(超极化),有的减少(去极化),MP值增加和减少的细胞数各占细胞总数的百分比大体相同,当暴露在100%N_2中时,MP增加的细胞百分数明显高于MP减少的细胞百分数。在低氧条件下培养的细胞(低氧细胞),暴露在常氧中测得的MP和Ri值与对照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别,但是,当低氧细胞暴露在低氧中时MP和Ri的值均明显增加(MP:P<0.01,Ri:P<0.05)。结果提示:颈动脉体的glomus细胞可能在感受pO_2变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Diurnal variation in the P300 component of the human cognitive event-related potential (ERP) was examined. The P300 component is considered to be a measure of neuroelectric activity related to cognitive functions such as attention allocation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Nine diurnally active healthy male subjects whose sleep-wake rhythms were synchronized prior to the experiment were studied. The P300 components oral temperature, heart rate, left- and right-hand grip strength, reaction time, subjectively rated sleepiness, attention level, and fatigue were measured at 08:00, 11:00, 14:00, 17:00, and 20:00. Significant diurnal variations in P300 latency, P300 amplitude, oral temperature, heart rate, left- and right-hand grip strength, subjectively rated sleepiness, and attention level were observed. The P300 latency at 08:00 was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at 11:00, 17:00, and 20:00, while the P300 amplitude at 08:00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at 17:00 and 20:00. The P300 latency was correlated positively with subjectively rated sleepiness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ubjectively rated attention level.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e existence of diurnal variation in human cognitive functions. (Chronobiology International, 17(5), 669–678, 2000)  相似文献   

19.
20.
该研究针对根茎型克隆植物羊草(Leymus chinensis)考察了以下内容:1)地上枝条和根茎中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时间动态及其对去叶干扰的响应;2)特定阶段植物体内一定部位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浓度差异;3)植物体各部分(地上部分、直立茎地下部分及根茎)间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浓度变化之间的关联。基于上述研究结果,作者试图弄清碳水化合物对于羊草克隆分株和整个基株生长和存活的意义。实验共有4个处理:1个对照和3个不同频度(在整个实验进行期间分别去叶1次、3次和5次)的去叶处理。所有去叶处理都采取一个统一的强度,即留茬15 cm。地上枝条和根茎的取样频次为每10 d 1次。植物体各部分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浓度以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对不同去叶频度处理间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差异显著性进行ANOVA分析。结果表明:不去叶对照处理在生长季盛期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浓度的显著下降归因于植物体快速的生长而引起植物叶片旺盛的呼吸消耗,而去叶处理中植物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浓度并没有大的降低甚至在最频繁的去叶处理下还有所上升,主要是由于去叶处理减少叶片而造成地上部分总呼吸量下降所致。一次性去叶处理并没有影响植物地上部分最终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浓度,但是连续数次的去叶处理对地上部分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浓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秋季气温下降时,碳水化合物自地上向地下的转移在去叶频度越大的处理下表现越为迅速。这表明当植物体接受到气温降低的信号后,去叶干扰加速碳水化合物自地上向地下的转移。可能由于地下枝条存在一定的贮藏功能,在实验过程中地下枝条中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浓度比地上枝条中表现的更加稳定。根茎中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必要时会转移到地上以供应地上枝条的生长,而旺盛的生长会消耗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然而自未接受去叶处理的分株向接受去叶处理的分株的克隆整合(常常在较高频次的去叶处理中发生)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消耗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