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根据对保存于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标本馆(HNNU)、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标本馆(IBSC)、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标本馆(KUN)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标本馆(PE)的茜草科(Rubiaceae)蛇根草属(Ophiorrhiza Linn.)标本的研究,将金黄蛇根草(Ophiorrhiza aureolina Lo f. aureolina)和绿春蛇根草(O. luchunensis Lo)处理为变红蛇根草(O. subrubescens Drake)的新异名。  相似文献   

2.
林祁 《植物研究》2006,26(6):656-657
根据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标本馆(IBSC)、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标本馆(PE)和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标本馆(SZ)复份标本的研究,对中国胡颓子科(Elaeagnaceae)胡颓子属(Elaeagnus)的6个植物名称作出后选模式指定。  相似文献   

3.
该文报道了中国苦苣苔科(Gesneriaceae)一新记录属——四轮苣苔属(Tetraphyllum Griff. ex C. B. Clarke)。该新记录属,即四轮苣苔属仅有3种,其中密花四轮苣苔[T. confertiflorum(Drake)B. L. Burtt]在我国首次记录。该研究提供了该属的形态描述和分种区别特征,并提供了该种的详细形态描述及彩色照片。凭证标本馆藏于广西植物研究所标本馆(IBK)和上海辰山植物标本馆(CSH)。  相似文献   

4.
最近被重新界定的广义石山苣苔属(Petrocodon Hance)是苦苣苔科(Gesneriaceae)一个中等大小的属,我国目前已知的有34种1变种,主要分布于我国华南至西南石灰岩地区。该文报道了于云南东南部马关县发现的该属一新种——细管石山苣苔(Petrocodon tenuitubus W. H. Chen,F. WenY. M. Shui)。该新种在形态上与陆氏细筒苣苔(P. lui)、细筒苣苔(P. hispidus)和长檐苣苔(P. jasminiflorus)相似,但其线形或披针形的苞片和小苞片均为3枚,花冠筒细小且弯曲,盘形柱头1,很容易区别于陆氏细筒苣苔和细筒苣苔;而其叶片卵形至圆形,花冠裂片卵形而尖端钝以及退化雄蕊3,则显著区别于长檐苣苔。该新种的发现对推进我国石灰岩地区苦苣苔科植物资源的发掘具有一定意义。主模式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KUN),等模式标本存放于广西植物研究所标本馆(IBK)。  相似文献   

5.
最近被重新界定的广义石山苣苔属(Petrocodon Hance)是苦苣苔科(Gesneriaceae)一个中等大小的属,我国目前已知的有34种1变种,主要分布于我国华南至西南石灰岩地区。该文报道了于云南东南部马关县发现的该属一新种——细管石山苣苔(Petrocodon tenuitubus W. H. Chen,F. WenY. M. Shui)。该新种在形态上与陆氏细筒苣苔(P. lui)、细筒苣苔(P. hispidus)和长檐苣苔(P. jasminiflorus)相似,但其线形或披针形的苞片和小苞片均为3枚,花冠筒细小且弯曲,盘形柱头1,很容易区别于陆氏细筒苣苔和细筒苣苔;而其叶片卵形至圆形,花冠裂片卵形而尖端钝以及退化雄蕊3,则显著区别于长檐苣苔。该新种的发现对推进我国石灰岩地区苦苣苔科植物资源的发掘具有一定意义。主模式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KUN),等模式标本存放于广西植物研究所标本馆(IBK)。  相似文献   

6.
垂枝斑叶兰(Goodyera pendula Maxim.),先前只报道于日本和中国台湾,在大陆首次发现。这个种的显著特点:植株在树干上附生,花序下垂后再上升,呈“L”型,花序密被腺毛,花朵密集,生于一侧,不完全开张。凭证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标本馆(IBSC)。  相似文献   

7.
《植物杂志》2010,(5):7-7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珍稀濒危植物报春苣苔,取得系列进展。报春苣苔在历史上曾有11个分布点,现已有3个点灭绝,它在野外分布的生境较为特殊,如土壤有机质、含水量、N、P、K分量低,弱光条件,相对高的空气湿度和CO2浓度等。研究人员还以野外采集的报春苣苔植株叶片作为外植体开发特制的培养基进行培育,实现了快速繁殖,而通过移栽报春苣苔组培苗至原分布生境,可实现野外回归,但幼苗存活率较低。苔藓可作为护理植物,提高报春苣苔的存活率和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8.
NGUYEN Khang Sinh  温放 《广西植物》2018,38(11):1422-1427
漏斗苣苔属(Raphiocarpus Chun)是分布于中国至中南半岛一带的小属,主要产于中国华南西南抵越南北部至中部,但之前中越两国共有分布的该属物种仅有3个种。大苞漏斗苣苔[Raphiocarpus begoniifolius(Lévl.)Burtt]一度被认为是中国的特有种,仅分布在中国的广西西北部、贵州西南部、云南东南部和湖北西北部,尚未见有在越南的相关研究报道。该文首次报道了越南植物区系中大苞漏斗苣苔的国家级分布新记录,使得中越两国共有分布的该属物种上升到了4个种,并着重讨论了大苞漏斗苣苔与其近缘种长筒漏斗苣苔[Raphiocarpus macrosiphon(Hance)Burtt]的区别特征,进一步完善了越南所分布的漏斗苣苔属植物检索表。根据中越两国的各自与联合野外考察工作对该种的濒危现状进行了讨论,为中越两国开展该种乃至该属植物的保育提供了直接证据。凭证标本保存于越南生物资源与生态研究所标本馆(HN)中。  相似文献   

9.
作者于2020年在福建长汀进行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时发现了一种苦苣苔科异叶苣苔属植物,经过2年多次跟踪调查鉴定,确认为苦苣苔科一新种——闽西异叶苣苔(Whytockia minxiensis),并提供了该新种的描述和图片资料。闽西异叶苣苔子房2室,雌蕊柱头椭圆形,叶背密被短柔毛,花萼具毛,可与相近种台湾异叶苣苔(Whytockia sasakii)区分。模式标本存放于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标本馆(FJFC)。  相似文献   

10.
广西苦苣苔科稀有珍贵植物——弥勒苣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报道广西苦苣苔科植物一新记录属:弥勒苣苔属.该属接近金盏苣苔属,但不同在于弥勒苣苔属花冠上唇4浅裂,下唇不分裂,2对雄蕊分别着生于花冠中部及其上方,雌蕊具一个柱头.弥勒苣苔属为中国特有的单型属,仅弥勒苣苔一种,分布于云南东南部和广西西部.该种在广西首次记录,凭证标本存放于广西植物标本馆(IBK).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戟科一新归化种——硬毛巴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报道了大戟科(Euphorbiaceae)巴豆属硬毛巴豆(Croton hirtus L'Hér.)在中国的归化新记录,并提供该种的特征描述和形态图。凭证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标本馆(IBSC)。  相似文献   

12.
报道了海南兰科(Orchidaceae)植物1新记录属:球柄兰属(Mischobulbum);4新记录种:中华叉柱兰(Cheirostylis chinensis)、长柄球柄兰(Mischobulbum longiscapum)、带唇兰(Tainia dunnii)、南方带唇兰(Tainia ruy barrettoi).凭证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标本馆(IBSC).  相似文献   

13.
报道了海南8种植物新记录种,隶属于8科8属,其中3属为海南新记录属。新记录属分别为金线草属Antenoron Rafin.、变豆菜属Sanicula Linn.、龙珠属Tubocapsicum (Wettst.) Makino;新记录种包括龙眼润楠Machilus oculodracontis、金线草Antenoron filiforme、大叶拿身草Desmodium laxiflorum、钦州柯Lithocarpus qinzhouicus、多序楼梯草Elatostema macintyrei、膜叶变豆菜Sanicula lamelligera、小叶乌饭树Vaccinium bracteatum var. chinense、龙珠Tubocapsicum anomalum。凭证标本存放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标本馆(IBSC)、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植物标本室(KFBG)及香港政府标本室(HK)。  相似文献   

14.
报道1个广东兰科植物新记录属:长喙兰属(Tsaiorchis),5个新记录种:江口盆距兰(Gastrochilus nanus),尾唇羊耳蒜(Liparis krameri),小沼兰(Malaxis microtatantha),长轴白点兰(Thrixspermum saruwatarii),长喙兰(Tsaiorchis neottianthoides)。凭证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标本馆(IBSC)。  相似文献   

15.
海南蕨类植物新记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报道海南岛产7种蕨类植物新记录,即普通铁线蕨(Adiantum edgewothii)、光脚短肠蕨(Allantodia doederleinii)、岭南铁角蕨(Asplenium sampsoni)、毛轴碎米蕨(Cheilosoria chusana)、藤蕨(Lomariopsis cochinchinensis)、网脉海金沙(Lygodium subareolatum)、翠绿风尾蕨(Pteris longipinnula)。凭证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标本馆(IBSC)。  相似文献   

16.
17.
18.
报道了夹竹桃科萝藦亚科(Asclepiadoideae,Apocynaceae)球兰属(Hoya R.Brown)一新记录种——万荣球兰(H.vangviengiensis Rodda&Simonsson),提供了该种的形态描述。并对球兰属中少数具有透明乳汁的种进行了概述。凭证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IBSC)。  相似文献   

19.
对堇菜科三角车属(Rinorea Aubl.)及鳞隔堇属(Scyphellandra Thw.)的部分种类进行了修订, 认为鳞隔堇(Scyphellandra pierrei H.de Boiss.)实为(Scyphellandra virgata Thw.), 而短柄三角车(Rinorea sessilis (Lour.)O.Ktze.)实为(Rinorea longiraumosa (Kurz.)Craib)。文中引用邱园(Kew)的标本已在其后注明, 未注明者均藏于华南植物所标本馆(IBSC)  相似文献   

20.
报道海南岛4种新记录植物,包括广防己Aristolochia fangchi Y.C.Wu ex L.D.Chow et S.M.Hwang、花叶秋海棠Begonia cathayana Hemsl.、细梗香草Lysimachia capillipes Hemsl.和毛萼山珊瑚Galeola lindleynan (Hook.f.et Thoms.)Rchb.f.。引用的标本全部存放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标本馆(IBS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