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南方红豆杉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细胞毒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平板培养法对采自广东省的南方红豆杉进行内生真菌的分离,并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分类鉴定;共分离鉴定内生真菌22株,主要为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球座菌属(Guignardia)、座腔菌属(Botryosphaeria)、节菱孢属(Arthrinium)、炭角菌属(Xylaria)、毛壳菌属(Chaetomium)、交链孢属(Alternaria)、拟茎点霉属(Phomopsis)、长蠕孢属(Helminthosporium)等属。还采用MTT法测定了这些内生真菌发酵粗提物的细胞毒活性,活性研究发现有6个菌株的粗提物在作用浓度为100μg/mL时,对至少1种受试肿瘤细胞株的抑制率在50%以上,其中菌株A223和A240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抑制率在90%以上。表明南方红豆杉内生真菌多样性丰富,有些菌株具有良好的细胞毒活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北细辛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代谢产物的生物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表面消毒法分别从3种北细辛中分离获得10株形态特征不同的优势内生真菌,经形态学和18S rDNA ITS分子分类学分析鉴定为小丛壳属(Glomerella sp.)、叶点霉属(Phyllosticta sp.)、柄孢壳菌属(Po-dospora sp.)、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 sp.)和镰孢属(Fusarium sp.)。对北细辛优势内生真菌的发酵产物进行体外抗肿瘤和抗菌活性检测,结果表明:除菌株E3、E4和E10外,其余菌株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肿瘤和抗菌活性;镰孢属(Fusarium sp.)菌株E9对A549、MDA-MB-231和PANC-1肿瘤细胞抑制率达75%以上;小丛壳属(Glomerella sp.)菌株E1和叶点霉属(Phyllosticta sp.)菌株E2靶向FabI的抗菌活性较强,抑制率达59%。  相似文献   

3.
采用MTT法和DPPH法,分别测定已分离得到的68株贵州青蒿内生真菌乙酸乙酯粗提物的肿瘤细胞生长抑制率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试验共筛选获得12株活性内生真菌,根据其形态特征进行鉴定,分别隶属于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的链格孢属(Alternaria)、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和拟茎点霉属(Phomopsis);其中,有8株内生真菌至少对1种指示瘤株具有细胞毒活性,占总菌株数的11.8%;5株内生真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占总菌株数的7.4%;1株内生真菌同时具有细胞毒活性和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4.
海洋真菌梅花状青霉FS83抗菌抗肿瘤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滤纸片法测定海洋真菌梅花状青霉(Penicillium herquei)FS83的发酵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抑菌活性,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提取物对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和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抗真菌活性,并采用连续稀释法测定提取物对所有细菌和真菌的最低抑制浓度(MIC值)。此外,还通过MTT法测试提取物对人肺癌细胞(NCI-H460)、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人神经胶质瘤细胞(SF-268)的细胞毒活性。结果表明,菌丝体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有明显的抑制活性,抑菌圈分别为18.1 mm、17.3 mm,最低抑制浓度均为1.56 mg/mL,对所有供试真菌也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抑菌率均达50%以上,最低抑制浓度为0.78-3.12mg/mL;发酵液提取物对枯草芽孢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菌圈达16.4 mm,最低抑制浓度均为1.56 mg/mL,对所有供试真菌也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最低抑制浓度为1.56-6.25 mg/mL。菌丝体提取物对3种肿瘤细胞株有较强的细胞毒活性,IC50值为55.9-63.5μg/mL,发酵液提取物对肿瘤细胞株MCF-7有较强的细胞毒活性,在200μg/mL浓度下的抑制率为84.3%。  相似文献   

5.
以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树林沉积物分离的真菌为对象,研究红树林沉积物真菌的多样性和筛选抗茶叶病原真菌活性的菌株。将分离纯化的135株真菌通过形态学和Ribosomal DNA-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rDNAITS)序列测定进行鉴定及多样性分析,归为40个种类型,分别属于17个属,其中青霉属(25%)为优势菌,木霉属(15%)、曲霉属(10%)和镰刀属(10%)次之,表明红树林沉积物真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利用平板对峙法对真菌的发酵粗提物抗茶叶病原真菌生物活性研究,结果发现,共有17株(占42.5%)真菌具有抗茶叶病原真菌活性,其中15株能够抑制茶叶轮斑病(Pestalotiopsis theae)LH13,12株能够抑制茶叶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LH30,8株能够抑制茶叶溃疡病(Neofusicoccumsp.)LH107,有两株对这三种茶叶致病菌均有较强活性。这些活性菌株分布在6个属中,分别是青霉属(7株)、木霉属(3株)、镰孢属(2株)、枝孢属(2株)、白地霉属(2株)和球腔菌属(1株)。由此可见,红树林沉积物真菌抗菌活性菌株的种属分布具有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几种药用植物内生真菌抗真菌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从三尖杉,南方红豆杉及香榧中分离出172株内生真菌,对其进行抗菌活性检测,结果表明共90株内生真菌对一种或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如红色面孢霉(Neurospora sp.),木霉(Trichoderma sp.),镰刀菌(Fusarium sp.)等有抑制作用,来自三尖杉、南方红豆杉和香榧的抗菌活性菌株比例分别为40%,54.2%及57.1%。其中平板抑菌圈直径大于15mm的高抗菌株有35株。按Ainsworth等鉴定系统和方法进行鉴定,具有抗菌活性的内生真菌主要分布于心青霉属、镰孢菌属等18个属中。  相似文献   

7.
毛筒壳科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生物活性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筒壳科Tubeufiaceae真菌具有产新结构、新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潜力,目前对该科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较少。为了寻找具有生物活性的新化合物,有必要对毛筒壳科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活性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采用平板对峙法、生长速率法和MTT法,分别测定已分离得到的19株该科真菌活体菌株抑菌活性、发酵物抑菌活性以及发酵物粗提物对不同人体肿瘤细胞株增殖的抑制作用。通过平板对峙法,试验共筛选获得13株活性菌株,其中,红棕毛筒腔菌菌株Tubeufia rubra PF02-2对7种植物病原真菌有明显的抑菌效果,抑制率均高于60%且抑菌谱广。采用生长速率法,发现红棕毛筒腔菌菌株PF02-2经液体发酵后,发酵液对其中4种植物病原真菌仍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菌丝体部分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对马铃薯早疫病病菌Alternaria solani(ZYB)的抑制效果最好。通过MTT法,发现发酵物粗提物对3种肿瘤细胞均具有不同程度的细胞毒活性,其中在300μg/mL时,剑叶莎毛筒腔菌菌株Tubeufia machaerinae ML03-2发酵液部分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对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和人前列腺癌细胞株PC-3的抑制率(%)分别达到了98.92±0.15和97.86±0.18,在400μg/mL时,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抑制率(%)达到了98.88±0.04;在500μg/mL时,明孢新旋卷孢菌菌株Neohelicosporium hyalosporum ML05-1菌丝体部分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对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细胞的抑制率(%)为98.32±0.02,在600μg/mL时,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抑制率(%)达到了97.62±0.20,在300μg/mL时,对人前列腺癌细胞株PC-3的抑制率(%)达到了98.91±0.02。该研究结果为开发利用毛筒壳科真菌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从三尖杉 ,南方红豆杉及香榧中分离出 1 72株内生真菌 ,对其进行抗菌活性检测 ,结果表明共 90株内生真菌对一种或多种植物病原真菌 ,如红色面孢霉 (Neurosporasp .) ,木霉 (Trichodermasp .) ,镰刀菌 (Fusariumsp .)等有抑制作用 ,来自三尖杉、南方红豆杉和香榧的抗菌活性菌株比例分别为 40 %,54.2 %及 57.1 %。其中平板抑菌圈直径大于1 5mm的高抗菌株有 3 5株。按Ainsworth等鉴定系统和方  相似文献   

9.
古银杏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其抑菌活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古银杏健康组织中分离得到55株内生真菌, 其中28个分离菌株在PDA培养基上不产孢子, 占总分离菌株的50.9%, 其它菌株根据其在PDA培养基上的培养特征, 10株被鉴定为青霉、6株为曲霉、4株为交链孢霉、3株为简梗孢霉, 另外酵母、毛霉、小单头孢霉、镰孢霉各1株。考察内生真菌培养上清对7种受试指示菌的抑制作用, 共筛选得到23株至少对一种指示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的菌株, 其中11株为不产孢真菌, 占活性菌株的47.83%。对活性最强的一株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 将其确定为Xyla  相似文献   

10.
四种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其抗肿瘤活性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银杏、合欢、臭椿和苦楝的树皮中分离到61株内生真菌。MTT法检测显示在45.9%的菌株发酵液粗提物在200 μg/mL时对人食道癌细胞EC109的生长抑制率大于50%。其中6株内生真菌(YX5, YX17, YX36, KL1, CC1, CC5)在50 μg/mL时仍具有较高的细胞毒活性, 且活性成分主要分布在菌株的发酵液中。合欢内生真菌中的活性菌株比例最小, 在50 μg/mL时均未显示任何对EC109细胞的抑制作用。银杏中的高活性菌株比例最大, 占银杏内生真菌的15.8%。银杏分离菌株YX5的活性最为突出, 其发酵液粗提物对3种肿瘤细胞EC109, HONE1和HeLa的抑制率IC50分别是18.3 μg/mL、3.6 μg/mL和6.5 μg/mL。研究结果表明, 作为抗肿瘤药物的潜在来源银杏内生真菌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1.
内生真菌对草坪植物病原真菌抑制作用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分别从野生牧草羽茅(Achnatherum sibiricum (L.) Keng)、栽培种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品种Millennium)、栽培种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 (品种Justus)中分离出内生真菌Neotyphodium sp.、N. coenophialum和N. lolli,通过体外培养法比较了这3种内生真菌对草坪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从羽茅中分离的内生真菌Neotyphodium sp.在两菌相交前对所有供试的病原真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对枝孢霉属(Cladosporium sp.)、弯孢霉属(Curvularia sp.)和拟茎点属(Phomopsis sp.)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尤为显著,对峙培养3d后的抑菌率分别达70.1%、52.3%和30.9%,营养竞争作用、重寄生作用是其主要的拮抗机制;从高羊茅中分离的内生真菌N. coenophialum对枝孢霉属病原真菌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从黑麦草中分离的内生真菌N. lolli与病原真菌对峙培养时,病原真菌菌落慢慢侵占整个营养空间,内生真菌停止生长并逐渐褐变死亡.体外培养结果说明Neotyphodium sp.对供试病原真菌的拮抗效果优于N. coenophialum和N. lolli,由此推测Neotyphodium sp.与宿主植物羽茅的共生可能有利于宿主植物抵抗病原真菌的侵扰.  相似文献   

12.
实验对苦楝植株中内生真菌的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进行了研究。从苦楝(Melia azedarach)的根、茎、叶、花、果实中分离得到290株内生真菌,分别测定各菌株的抗菌活性效果,并对筛选出的9株菌株发酵液进行抗菌活性测定。发现L071027Z3、SX071116Z1-2和XY070430J3菌株发酵液对玉米小斑病,小麦赤霉病,棉花枯萎病,苹果炭疽病的抑制率较高。再对这3株供试菌在发酵液粗提物质量浓度为50 mg/mL时,进行进一步抑菌实验,3个菌株的发酵液粗提物对玉米小斑病,小麦赤霉病,棉花枯萎病,苹果炭疽病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菌丝生长活性作用且有机相提取物的抑制作用较高,其中L071027Z3的抑菌圈与其它菌株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3.
以河南郑州和江苏徐州采集到的杜仲为材料,采用纯培养方法对杜仲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将分离纯化得到的90株真菌通过形态学鉴定并进行多样性分析,90株内生真菌分别属于13个属,其中茎点霉属(Phoma)和链格孢属(Alternaria)为优势菌群,分别占总菌株数的18%和16%;其次为黑孢属(Nigrospora)和枝孢属(Cladosporium),均占总菌株数的10%。用平板对峙法对分离得到的杜仲内生真菌进行抗植物病原真菌实验,发现有18个菌株对至少一种病原真菌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通过比色法进行内生真菌产IAA(吲哚乙酸)定性实验,结果显示,有37株真菌具有产IAA能力,通过分光光度法对这37株真菌进行产IAA定量实验,发现有8株有较好的产IAA活性。  相似文献   

14.
为寻找新型微生物农药,对分离自牛蒡茎的一株共生真菌NJ-1菌丝体和发酵液粗提物分别进行杀虫活性研究。采用组织块法从健康牛蒡植物的茎中进行菌株分离;采用卤虫作为生物模型进行杀虫活性物质的筛选。通过PCR扩增鉴定真菌NJ-1为四孢脉孢菌(Neurospora tetrasperma);该真菌菌丝体和发酵液粗提物对卤虫的半数致死量(LD50)分别是0.84 mg/mL和0.27 mg/mL;经与三种常见化学农药氯氰菊酯、敌敌畏和氧乐果对卤虫半数致死量对比,该真菌发酵液粗提物LD50是对照组活性最好的敌敌畏LD50的2.3倍。牛蒡共生真菌NJ-1粗提代谢物具有很强的杀虫活性,可为新型微生物农药开发提供生物来源。  相似文献   

15.
从红树植物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海马齿(Sesuvium portulacastrum)和秋茄(Kandelia candel)中分离得到25株内生真菌,采用滤纸片琼脂扩散法、自由基清除法(DPPH、.OH和ABTS+)和MTT法对其发酵液上清乙酸乙酯抽提物的抗菌、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有12株菌株至少对一种指示菌有抑制作用,占总供测菌株的48%;对DPPH自由基、.O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具有较强清除作用(0 mg/mL﹤EC50≦1 mg/mL)的菌株分别有3株、12株和8株;对HepG2肿瘤细胞或HeLa肿瘤细胞具有抑制作用(抑制率>50%)的有8株菌株。研究结果表明,红树植物来源的内生真菌能够产生丰富的抗菌、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物质,是开发抗菌、抗氧化和抗肿瘤药物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6.
该研究从广西钦州市采集健康的柳树桑寄生的根、茎和叶中分离并纯化内生真菌,对真菌进行形态学鉴定,提取内生真菌的DNA,采用真菌ITS序列对内生真菌进行分子鉴定。利用A549和H460细胞作为抗肿瘤活性指示细胞,采用MTT法测定真菌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抗肿瘤活性。经过初步分离分析,从柳树桑寄生中纯化出27株内生真菌,经鉴定它们分别属于7个目9个属15个种。拟盘多毛孢属和间座壳属为优势属,其中拟盘多毛孢属全部定植于寄生根;其次为新壳梭孢属、拟茎点霉属和球座菌属,各分离到3株;其他包括青霉属、镰刀菌属、炭疽菌属和派伦霉属,各分离到1株。抗肿瘤活性研究表明,有一株与Pestalotiopsis protearum的ITS序列相似性达100%的拟盘多毛孢属菌株Gen24表现有抑制肿瘤细胞A549和H460生长的特性,在真菌乙酸乙酯浸提物浓度为800μg·mL~(-1)时,对A549细胞的抑制率达到了56.92%,对H460细胞的抑制率达到了70.11%。该研究结果表明广西柳树桑寄生内生真菌较丰富,在寄主中的分布表现了一定的组织特异性,而且还存在一些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菌株及其活性物质可供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背景】雷公藤是一种传统中药,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和较高的应用价值。但由于产量少、提取过程复杂而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植物内生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能够产生相似的药理活性,有望解决植物资源匮乏的难题,成为新药筛选的潜在资源。【目的】从卫矛科植物雷公藤中分离内生真菌,对其产物的体外抗菌活性及抗肿瘤活性进行测定,并利用活性菌株对雷公藤粗提物进行转化,以达到增效减毒的作用。【方法】采用组织块法从雷公藤茎中分离内生真菌;打孔法测定发酵产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氏菌的抑菌活性;MTT(噻唑蓝)比色法测定发酵产物及转化产物的抗肿瘤活性;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序列测序分析确定活性菌株的种属。【结果】从雷公藤茎中分离得到43株内生真菌,其中5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菌作用,LGT7几乎与1μg/mL青霉素钠的作用效果相当;6株对MCF-7、SKOV3细胞有抗肿瘤活性,LGT7、LGT41对肿瘤细胞生长抑制率达90%以上;4株对雷公藤粗提物具有转化活性。活性菌株分别被鉴定为拟茎点霉和腐皮壳属。【结论】雷公藤内生真菌具有抗菌抗肿瘤作用,并可以通过转化产生增效减毒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对药用植物葛的112株内生真菌进行抑菌活性的观察,结果显示:J5-2、J100-2、J31-3这3株菌对细菌及植物病原真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中J100-2对苹果树腐烂病菌(Valsa mali)等5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抗菌谱较广。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和rRNA基因ITS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对J100-2进行鉴定,可知J100-2为半知菌门,球壳孢目,球壳孢科,茎点霉属,巨腔茎点霉(Phoma macrostoma)。  相似文献   

19.
从华凤仙(Impatiens chinensis L.)、问荆(Equisetum arvense L.)和轮叶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 L.) 3种植物中共分离到内生真菌155株。经鉴定, 它们分属于26个不同的分类单元。以杨桃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香蕉疫霉(Phytophthora nicotianae)和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等6种植物病原真菌为指示菌, 对3种水生植物内生真菌代谢产物进行抗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 有37株内生真菌(占分离菌株总数的23.9%)显示出对一种或多种病原菌的抑菌活性。来自华凤仙、问荆和轮叶狐尾藻的抗菌活性菌株比例分别为29.2%、13.9%及37.1%, 都远低于已报道的陆生植物内生真菌中活性菌株的比例。抗菌活性菌株主要分布于枝孢属(Cladosporium)、木霉属(Trichoderma)和地霉属(Geotrichum)等5个属中。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不同种类内生真菌对宿主植物羽茅(Achnatherum sibiricum)抗病性的影响, 以感染不同内生真菌的天然禾草羽茅为实验材料, 进行了体外纯培养的内生真菌、感染内生真菌的离体叶片和在体叶片对3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实验。结果表明: 体外纯培养条件下, 分离自羽茅的内生真菌Neotyphodium sibiricum、Neotyphodium gansuensisEpichloë gansuensis对新月弯孢霉(Curvularia lunata)、根腐离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和枝孢霉(Cladosporium sp.)等3种病原真菌都具有抑制作用, 其中N. sibiricum的抑制作用最强, 对新月弯孢霉、根腐离蠕孢和枝孢霉的抑菌率分别为47.8%、40.1%、39.4%; 内生真菌培养滤液也可以有效抑制这3种病原真菌的孢子萌发, 其中N. gansuensis的抑制作用最强, 新月弯孢、根腐离蠕孢和枝孢霉的孢子萌发率分别为9.8%、8.7%、8.5%。对于离体叶片, N. sibiricumN. gansuensis感染可以有效降低叶片受3种病原真菌侵染后的病斑数和孢子浓度, 其中N. sibiricum对根腐离蠕孢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N. gansuensis,E. gansuensis只降低新月弯孢和枝孢霉侵染的病斑数以及枝孢霉侵染的孢子浓度。在体条件下, 内生真菌均可以显著降低病原真菌侵染羽茅后的病斑数、病斑长度和孢子浓度, 其中E. gansuensis的抑菌作用趋于最弱, 而N. sibiricum的抑菌作用趋于最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