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泥盆纪沉积在新疆地区广泛分布,动物群丰富多彩。但至今尚没有一篇专门论述新疆地区泥盆纪时期任何门类化石的著作,这就给予在开展区域地质测量过程中,确定该时期地层的时代和对比,带来一定的困难。根据笔者最近对天山东段古生代晚期古地理的初步研究,确定了在泥盆纪吋,天山南北分属两个古动物地理区;北天山属北美—哈萨克斯坦类型,南天山则和西欧—烏拉尔类型相似陆赜蚬憷?山系发育,处于中、苏两国接壤地带。因此,该区古生物化石的研究,对于确定两国地层的对比,确定古生物地理分区,实具有头等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早期陆生维管植物演化、古地理和古环境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总结了我国研究人员及国外合作者近五年来(2009—2013)在华南和西准噶尔的志留纪晚期—早石炭世(主要是泥盆纪)陆生植物领域取得的主要成果,涉及维管植物多个类群的演化分异、分支系统、多样性、分散孢子、古地理和古环境等方面,并对今后的相关研究给予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北部泥盆纪腕足类化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一、前言中国泥盆纪腕足类化石的研究,在很早以前就已进行。早期著作中以康尼克(DeKoninck)、达维生(T.Davldson)和凯赛(F.Kayser)为重要。但这些著作中,多是记述一些零星的化石,而这些化石大都购自药铺,化石产地不明,因而对地层意义不大。1931和1938年,先后出版了葛利甫(A.Grabau)和田奇瓗的“中国泥盆纪腕足类”和“湖南泥盆纪腕足类”,奠定了中国南方泥盆纪腕足类的研究基础。解放以后,王钰(1955—1956)又补充描述了南方泥盆纪的若干腕足类新种。然而,所有这方面的工作几乎大部限于南方,即印度太平洋这一古动物地理区。而对于中国北部的泥盆纪腕足类化石,直到现在几乎还没有系统研究。仅有日本学者矢部长克(Yabe)和杉山敏郎(Sugiyama)(1940,1942)以及王钰(1955)报导过极其零星的材料。  相似文献   

4.
中国泥盆纪古地理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王钰、俞昌民于1959年全国第一届地层会议期间,分析了中国泥盆纪古地理概况。指出东北北部接受北极太平洋的海侵,由鄂霍茨克海侵入;南天山则“受到来自西欧的海侵影响”;中国南部于中泥盆世末期发生了大明山运动;晚泥盆世初期海侵规模最大。1974年,他们  相似文献   

5.
张晓栋 《古生物学报》1989,28(3):376-390
一、前言我国华南地区泥盆纪碳酸盐岩地层相当发育,其中云南东部盘溪地区泥盆纪华宁组含有大量的层孔虫、珊瑚等化石。层孔虫是早古生代一类重要的造礁生物,在地层中大量保存于原生位置,是古群落研究的良好素材。盘溪地区层孔虫化石的系统描述工作已有相当基础,王树碑、范建才(1974)描述了大量滇东泥盆系  相似文献   

6.
介形类动物从奥陶纪早期开始出现,一直繁盛至今;它们广布于海洋、河流、湖泊、池塘,甚至陆上森林地区。个体微小(0.15—2mm)的介形类动物已有两百多年的研究历史(1776—),并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萌芽起步阶段(1776—1960)、全面发展阶段(1961—2000)和集成创新阶段(2001—)。介形类是古生代重要的海洋生物门类之一,尤以泥盆纪最为繁盛,在生物地层、生物古地理和古生态等方面应用广泛;其古生态组合可分为三类:丽足介大型组合(Myodocopid Mega-Assemblage)、图灵根大型组合(Thuringian Mega-Assemblage)和艾菲尔大型组合(Eifelian Mega-Assemblage)。古生代介形类在几次生物灭绝事件(如泥盆纪晚期、泥盆纪-石炭纪之交,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事件)中有明显的反应。本文系统回顾了介形类研究的发展历史及取得的主要成就,指出在古生代介形类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未来古生代介形类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介形类动物从奥陶纪早期开始出现,一直繁盛至今;它们广布于海洋、河流、湖泊、池塘,甚至陆上森林地区。个体微小(0.15—2mm)的介形类动物已有两百多年的研究历史(1776—),并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萌芽起步阶段(1776—1960)、全面发展阶段(1961—2000)和集成创新阶段(2001—)。介形类是古生代重要的海洋生物门类之一,尤以泥盆纪最为繁盛,在生物地层、生物古地理和古生态等方面应用广泛;其古生态组合可分为三类:丽足介大型组合(Myodocopid Mega-Assemblage)、图灵根大型组合(Thuringian Mega-Assemblage)和艾菲尔大型组合(Eifelian Mega-Assemblage)。古生代介形类在几次生物灭绝事件(如泥盆纪晚期、泥盆纪-石炭纪之交,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事件)中有明显的反应。本文系统回顾了介形类研究的发展历史及取得的主要成就,指出在古生代介形类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未来古生代介形类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锐星珊瑚(Argutastrea)是泥盆纪地层中常见的一种块状群体珊瑚,它在生物地层对比、生物地理区系划分以及古生态与古地理重建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近年来对华南独山和奥地利格拉茨两地采集的Argutastrea群体珊瑚标本进行比较深入的对比研究,确认两地存在着一些十分相似的属种,推断彼此之间当时可能海域相通,并同属于一个老世界生物地理大区(Old World Real m)。此外,还讨论了该属与其相关的六方珊瑚(Hexagonaria)、多角珊瑚(Prismatophyllum)等属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我国泥盆纪双壳类的地理区系和动物群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仁杰 《古生物学报》1992,31(6):734-755
对我国已报道的113属349种泥盆纪海相双壳类的地史和地理分布进行总结,讨论这一时期双壳类动物群的组成和主要特征,提出我国泥盆纪双壳类组合序列,并深入讨论了我国早、中泥盆世双壳类生物地理分区及各区双壳类动物群的特征;划分出我国早、中泥盆世的4个海相双壳类群落,其中3个为浅海、近滨至陆棚双壳类群落,另一个为较深水浮游相双壳类群落.此外,还对双壳类的生活习性进行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0.
中国泥盆纪珊瑚的生物地理及其群落生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廖卫华 《古生物学报》2000,39(1):126-135
中国泥盆纪可识别出6个珊瑚生物地理区:南天山区、古特提斯区、华南区、华北北缘区、准噶尔-兴安区和保山区。其中,前44个区均处于当时赤道两侧的低纬度地区,属于老世界大区;而后2个区则可能分别位于北温带和南温带区域内,不在老世界大区范围内。中国泥盆纪珊瑚群大多数都是生活在温暖浅海近南栅上富氧透光带中的群落,其分异度,丰度和密度各有不同,大致属于海浪底栖生物组合BA3-BA4;但也有的生活在远岸大陆斜坡  相似文献   

11.
由加拿大石油地质学会主办的第二届国际泥盆系学术讨论会(Seco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Devonian System)于1987年8月17-20日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市(Calgary, Canada)召开.1400名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出席了这次盛会.会议的主题是泥盆纪古地理重建(Paleogeographic reconstructions).  相似文献   

12.
孢粉与环境     
本文探讨了孢粉学在研究古植被、古气候、古地理方面的意义。文中运用我国丰富的新生代孢粉分析资料,详细地讨论我国新生代以来古植被的特点,古气候的演变以及古地理的变迁,进一步讨论上述古环境诸因素的演变对寻找石油、煤等有机可燃矿产及各种沉积矿产方面的意义。本文还讨论了现代孢子花粉研究在环境保护和人类保健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百年来泥盆纪菊石分类问题已有一定基础,一般人多认为上泥盆纪菊石在演化上可分为两大支,海神石和稜菊石。1943年德农万(Donovan)发现了Archoceras angulatumDonovan,Archoceras varicosum 之后,认为上泥盆纪晚期菊石在演化方面可能分为三支——海神石、稜菊石和古菊石(Archoceras)。其中古菊石一支后来缺乏记载,因而他的意见就被忽视了。总之,古菊石(Archoceras)的来源和发展问题,曾引起不少的争论。辛德危尔夫(Schindewolf)首先认为古菊石是由Manticoceratidae 科中分出,并且可能是海神石的祖先。事实上Manticoceratidae 科中最筒单缝合线的一些种属,也都比古菊石复杂。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昭通市东北郊箐门出露了一条比较完整的泥盆纪浅海相地层剖面,下、中、上三个统均有出露,浅海底栖生物化石丰富,研究基础也相对较好,是研究滇东北地区泥盆纪地层的一条理想剖面。由于地层剖面比较长,沉积厚度比较大,文中仅描述该剖面早泥盆世和中泥盆世早期的四射珊瑚,并讨论有关地层划分和珊瑚群古生物地理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我国泥盆纪化石,虽然还在1846年就已有报导,但是最先的化石资料多购自药店,不但产地不明而且缺乏地层的意义。近三、四十年来,由于地质矿产调查日渐开展,泥盆纪的划分与对比工作才能顺利进行。一般说来,中、下泥盆纪的问题不大,而上泥盆纪的划分仍未有统一的认识。关于中国上泥盆纪古生物羣,各方面都有人从事研究,如葛利普、田奇(?)研究腕足类,孙云铸、计荣森、乐森(?)、俞建章研究珊瑚,孙云铸、赵金科研究菊石类等。这些工作,特别是葛利普的研究工作和丁文江在西南野外的采集工作,都为我国南部上泥盆纪分层奠定了基础。近几年来我国古生物地层学者如孙云铸、田奇(?)、乐森(?)、赵金科、侯佑堂、侯德封、王钰、顾知微、杨敬之等先后在我国南部、西南部及西北等地区  相似文献   

16.
盖志琨  孟馨媛 《化石》2022,(4):33-39
<正>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硕士毕业生孟馨媛在盖志琨研究员的指导下,在专业学术期刊《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上在线发表了泥盆纪多鳃鱼类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报道了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东北部武定县中泥盆世艾菲尔期(大约3.9亿年前)海口组中发现的多鳃鱼类化石——东方鱼(Dongfangaspis),代表了迄今为止已知鳃囊数目最多的盔甲鱼类,  相似文献   

17.
我国自泥盆纪以后,陆相沉积颇为发育,植物化石和煤炭、油气资源非常丰富。我国幅员辽阔,是世界上具有称著于石炭、二叠纪的四大植物区系(即冈瓦纳或舌羊齿植物群、欧美植物群、安加拉植物群和华夏植物群)的唯一国家。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政府对科学的重视,是我国古植物学事业与研究蓬勃发展和具有美好前景的基础。建国后前三十年我国古植物学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研究古生代珊瑚动物群的分类、演化及生物古地理是一个涉及古生物学的许多基础理论的问题。以往关于古生代珊瑚的研究中,从骨骼的基本结构到分类演化诸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的学术观点。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王鸿祯教授与他的合作者和研究生们对该项工作进行了综合系统的研究。该书在学术上有两方面的突破: 首先是在研究工作中运用电镜扫描的先进技术和方法,对珊瑚骨骼的基本构成及组成单元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以珊瑚的骨骼构造为基础,微细构造与宏观构造相结合,建立了较为严格的分类系统,并对一些类别的归属作了新的调整。根据新的分类体系、地层分布及一些科属的出现与灭绝,对演化阶段和生物古地理进  相似文献   

19.
中国奥陶纪古地理重建及其沉积环境与生物相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汪啸风 《古生物学报》1989,28(2):234-248
奥陶纪是我国地史上最大的海侵时期。奥陶纪地层在我国分布广泛、化石丰富,岩相、生物相分异明显。不同地区岩相、生物相特征既受一定构造运动、古地理位置制约,又是说明和再造当时构造运动和古地理环境的主要依据之一。本文试用活动论的观点探讨中国奥陶纪古地理格局及其沉积环境与生物相特征,以便阐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密山—宝清早泥盆世盾皮鱼类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993年,原地矿部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苏养正先生将其在黑龙江省东北部密山及宝清下黑台组中采到的5件泥盆纪鱼化石送交王士涛鉴定。经过修理和观察后认为,这些骨片属于盾皮鱼类(Placoderms)。这是迄今为止在东北地槽区内首次发现的泥盆纪鱼类化石,具有重要的生物地层学及古动物地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