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山姬鼠种群数量动态及预测预报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再学  金星  郭永旺  龙贵兴  刘晋 《生态学报》2010,30(13):3545-3552
为了摸清高山姬鼠种群数量变节变动规律,探讨其种群数量预测方法,采用夹夜法调查逐月捕获率,用捕获率为预测指标,建立种群数量预测预报模型。对1996-2008年贵州省大方县高山姬鼠种群数量动态及种群数量进行分析预测,结果表明:高山姬鼠主要分布于稻田、旱地耕作区,是大方县农田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62.32%。10a平均捕获率为(2.58±1.27)%,全年种群数量变动曲线呈单峰型,各年度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基本相似,一年内种群数量在6月份出现1个数量高峰,平均捕获率达(4.63±3.03)%。不同年度、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之间种群数量存在显著差异。根据历年高山姬鼠种群数量变动幅度及发生危害情况,结合当地鼠害防治指标,制定了高山姬鼠种群数量分级标准。分析1996-2008年高山姬鼠数量高峰期前各月捕获率、种群繁殖参数(性比、怀孕率、胎仔数、睾丸下降率、繁殖指数)与数量高峰期6月种群密度的关系后发现,4月份种群数量基数与6月份种群密度之间相关极显著,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应用4月份种群数量基数(X)预测数量高峰期6月份种群密度(Y)的短期预测预报模型:Y=1.7558X+0.1442,可提前2个月预测当年数量峰种群密度和发生程度,经回测验证,数值和数量级预测值与实测值基本相符,数值预测和数量级预测平均吻合率为92.84%、100.00%,结果比较准确,故该预测预报模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研究对分布于横断山区(从北到南:巴塘、中甸、宁蒗、景东)的高山姬鼠头骨背面、腹面、侧面及下颌侧面的形态特征进行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薄片样条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以进一步探讨高山姬鼠头骨形态变异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高山姬鼠头骨的背面和腹面在研究多种群头骨形态时更适宜,更有参考价值;经过薄片样条法分析显示形变集中在鼻骨、眼眶和臼齿,这可能与高山姬鼠生存的横断山从北到南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变化相关;经多维尺度分析显示横断山地区的高山姬鼠的头骨发生了变异,这可能与高山姬鼠生活环境的经度和纬度有关。综上,横断山区的高山姬鼠种群的头骨形态有一定的变异,这可能反映了其对横断山不同生态环境的形态适应性变异.  相似文献   

3.
川西四大山系间高山姬鼠头骨特征的地理分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以我国特有的小型兽类高山姬鼠(Apodemus chevriei)为例,探讨了其头骨特征在四川西部岷山、邛崃山、相岭及凉山等隔离山系中的异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山系高山姬鼠头骨在多数形态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出各山系间至少1至多个头骨量度存在显著不同.除此之外,多元判别分析进一步将69.7%的样本正确地判归各来源山系,表明各山系高山姬鼠种群已发生了显著分化.头骨样品地理距离与判断得分距离之间的显著性正相关说明高山姬鼠种群在四川西部不同山系的头骨分化可能与空间距离有密切的联系.本项研究揭示了在根据形态特征进行姬鼠属(Apodemus)内物种阶元的划分时,必须充分考虑性状特征可能存在的地理差异.  相似文献   

4.
高山姬鼠Apodemus chevrieri分布在横断山及其附近地区。臼齿在动物的生存和生态适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探讨横断山环境对高山姬鼠臼齿表型变异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几何形态测量法对横断山由北到南(东北:巴塘;中部:中甸和宁蒗;南部:景东)分布的高山姬鼠的上臼齿(第一上臼齿、第二上臼齿、第三上臼齿)和下臼齿(第一下臼齿、第二下臼齿、第三下臼齿)进行测量,并进行主成分分析、薄片样条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横断山高山姬鼠各地理种群间的臼齿有一定形态变异,薄片样条法分析显示各臼齿齿叶间有一定的形变发生,这可能与高山姬鼠在横断山各地区生存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5.
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是贵州地区分布广泛的主要农田害鼠之一,掌握其种群繁殖特征可为种群动态的预测预报提供基础资料。1984~2014年间,采用夹夜法逐月调查了贵州省余庆县8个县(市)监测点黑线姬鼠种群动态数据,分析了其种群性比、雌鼠怀孕率和平均胎仔数、雄鼠睾丸下降率等主要繁殖生物学指标及其地理差异和季节性变动规律,明确了贵州地区黑线姬鼠种群的繁殖特征。共捕获黑线姬鼠20 113只,不同地区种群间,除平均胎仔数有显著差异外(χ~2=36.503,df=7,P0.01),其他繁殖特征值均没有差异。从时间序列看,种群中雌鼠怀孕率和雄鼠睾丸下降率的季节性变化均表现为春季(4~5月)及夏末秋初(8~9月)达到高峰的双峰型。雌鼠产仔数一般2~10只,4~7只最为常见(占93.87%)。不同季节平均胎仔数差异不大。贵州地区黑线姬鼠繁殖的总体特点为全年繁殖,春秋两季为繁殖的高峰期,冬季(12月份和翌年1、2月份)繁殖强度明显低于其他季节(F_(11,84)=61.92,P0.01),但种群密度表现为6月达到最高点的单峰型特点。  相似文献   

6.
黑线姬鼠种群的年龄结构及种群更新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研究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及种群的更新,是了解种群数量动态的重要内容之一。动物种群更新是受种群内年龄组成、出生率、死亡率及外界诸因素影响的,深入研究种群的更新规律及导致变动的原因,常能合理地拟定控制动物数量的科学方法。因此这项研究具有理论上及实践上的意义。 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是上海郊区农田中数量最多,危害最大的一种鼠类(盛林等1959)。本文根据1962-1964年及1979-1980年的工作,共获黑线姬鼠5367只。对其种群的年龄结构,繁殖季节波动,种群周期性更新规律等作了初步分析,对郊区农田选择最佳突击灭鼠时机提出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表型可塑性是指同一基因型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而产生多种不同表现型的反应能力。哺乳动物头骨形态的变化是在进化过程中出现的重要表型特征之一。云南省地势西高东低、海拔变化剧烈、是古北界寒带物种南迁,中南半岛热带物种北移的交汇地,自然环境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变化明显,栖息在该地区的动物为了适应多样的环境,可能出现不同的表型分化。高山姬鼠(Apodemus chevrieri)为我国特有种,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的横断山及其附近地区,是研究表型与生态适应之间关系的理想物种。为研究在云南特殊生态环境下物种的微进化,采用几何形态学的方法测量云南不同地区高山姬鼠头骨形态的变异,采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Cyt b)基因和线粒体控制区(Mitochondrial control region,D-loop)探讨基因型的变化。结果显示:昆明种群与横断山种群(中甸、剑川、丽江)间发生了明显的形态变异和遗传分化,高山姬鼠头骨背面和腹面,横断山种群和滇中昆明种群很少重叠,这两个种群变异较大;但头骨的侧面和下颌侧面变异不明显。因此,分布于云南地区的高山姬鼠可能正处于生态物种形成的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8.
大绒鼠Eothenomys miletus和高山姬鼠Apodemus chevrieri为横断山地区小型哺乳动物的代表.分别测定大绒鼠和高山姬鼠冷驯化组(7 d、14 d、21 d、28 d)与对照组(0 d)中肝脏线粒体蛋白含量、呼吸状态Ⅲ和状态Ⅳ、呼吸磷氧比的变化以及较大绒鼠和高山姬鼠的相应项,探讨大绒鼠和高山姬鼠对不同冷环境的适应情况以及肝脏产热的机理.结果 表明:在冷驯化条件下,大绒鼠和高山姬鼠的产热显著增加,无论是大绒鼠还是高山姬鼠实验组比对照组肝脏线粒体蛋白含量、呼吸状态Ⅲ和状态Ⅳ、呼吸磷氧比有着显著的提高,在两者的比较中,在同等冷驯化条件下高山姬鼠增加的程度高于大绒鼠.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影响高山姬鼠和中华姬鼠夏季空间分布的生态因素,采用样线法和样方取样法,于2009年6—8月在四川省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对两种姬鼠的生境选择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姬鼠主要利用坡度平缓,郁闭度、落叶层盖度、乔木胸径和高度较小,灌木、竹子和草本密度适中而草本盖度较大的生境;高山姬鼠频繁出现在海拔较低(1400 m左右)、草本植物较大(平均高度为16—30 cm)的生境中,而中华姬鼠频繁出现在海拔较高(1900 m左右)、草本植物较小(平均高度<15 cm)的生境中。此外,高山姬鼠频繁出现在竹林较矮(平均高度<1 m)、水源距离较近(<50 m)、植被演替阶段较低(小树林)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而中华姬鼠对这4种生态因子无明显的选择性。两种姬鼠在对生境的利用上虽具一定重叠性,但对诸多生境变量选择上的差异表明各自具有不同的生境利用模式。海拔、植被演替阶段、郁闭度和草本高度4个生境变量判别函数系数的绝对值明显大于其他变量,表明高山姬鼠和中华姬鼠在生境上的分割可能主要与这4个变量有关。生境利用模式的不同有助于两种姬鼠同域共存。  相似文献   

10.
横断山区高山姬鼠消化道形态的季节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蓓  朱万龙  练硝  王政昆 《生态学报》2009,29(4):1719-1725
为探讨栖息于横断山地区高山姬鼠的消化道特征与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对野外条件下高山姬鼠消化道各项指标进行了测定.实验分别测定了不同季节高山姬鼠胃、小肠、大肠、盲肠的长度、含内容物重、去内容物重、干组织重.结果表明:高山姬鼠消化道特征存在季节性变化,胃、小肠、大肠的各项指标及盲肠去内容物重、干重均于食物质量较好的6月、9月份较高;盲肠长度和含内容物重于3月、11月份较高.高山姬鼠在低温、食物质量下降、繁殖等胁迫因子影响下,通过增加食物摄入、调节消化道形态来满足能量需求的增加,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高山姬鼠的消化道在不同季节中表现出的变化模式说明其有能力适应低纬度高海拔,年平均温度较低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1.
杨光荣  赵侯 《兽类学报》1989,9(4):305-306
高山姬鼠(Apodemus chevrieri)是横断山脉及云贵高原一带的优势种类,是农耕区的主要害鼠之一;在云南又是野鼠型流行性出血热的重要宿主之一,对该种鼠进行防治研究具有一定意义。为此,我们分别于1987年10月及1988年10月用溴敌隆对高山姬鼠进行了毒效研究。1.急性毒力测定 试鼠 高山姬鼠采自大理市下关山麓农耕区,经饲养选健康成体供试,6只一组,共5组,雌雄各半。  相似文献   

12.
锡金小家鼠种群年龄结构和繁殖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黎道洪  罗蓉 《兽类学报》1994,14(4):309-311
锡金小家鼠(Mus pahari)为东南亚及南亚的热带和亚热带山地常见农田害鼠,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藏、四川、广西和贵州等省区。本文是我们在黔西北地区对锡金小家鼠种群年龄结构和繁殖情况的调查结果。  相似文献   

13.
基于云南昆明、中甸、丽江和剑川4个种群(n=43)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全序列的遗传变异分析,探讨了该地区高山姬鼠种群的遗传分化。在1 140 bp Cyt b基因序列中,有50个变异位点(占全变异的4.38%),定义了22个单倍型。在4个种群中,昆明种群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最高。分子变异分析表明,种群间的遗传变异占30.2%,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占69.8%。FST分析表明,除中甸种群和丽江种群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它种群间的差异均极显著(P<0.01)。22个单倍型在系统发生树中明显聚为两支(A和B),进化网络关系显示昆明种群处于进化分支最末端,推测种群进化方向可能从横断山地区到昆明地区,支持了姬鼠属从北向南扩散的理论。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栖息于横断山区高山姬鼠对食物匮乏的适应策略,在实验室条件下,以每日能量需求为标准,测定了饲喂食量为130%每日能量需求(DER)和70%DER两组高山姬鼠的体重、体温、基础代谢率(BMR)、非颤抖性产热(NST)等的变化,并在限食28d后,测定了肝脏鲜重和消化道形态的变化。结果显示:限食组高山姬鼠的体温、体重、BMR、NST显著降低,比0d分别下降了4.4%、23.6%、38.6%、20.3%。肝脏鲜重显著下降,小肠长度和小肠含内容物重显著增加。在限食条件下,高山姬鼠主要通过降低体重、体温、减少肝脏重量和能量代谢水平及消化器官适应性变化来减少能量支出,以适应食物资源短缺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5.
横断山区高山姬鼠身体能值的适应性调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栖息于横断山地区高山姬鼠(Apodemus cheurieri)身体状况与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对野外和实验室条件下高山姬鼠的身体能值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高山姬鼠身体能值存在季节性变化,6月最高,9月次之,11月开始下降,到次年3月达到最低.冷驯化条件下,其身体能值显著降低.高山姬鼠的身体能值在不同季节和冷驯化条件下表现出的变化模式,与其低纬度高海拔、年平均温度较低的生存环境有关.反映了横断山区小型哺乳动物在季节性环境中的生存机制和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是贵州省农田中的优势种。1984—1991年在全省对其种群动态和繁殖生态进行了调查,现简报如下: 据贵州26个县、市调查,共捕鼠17 459只,其中黑线姬鼠11 699只(67%),占绝对优势。其活动场所为田坎、沟边、草堆、坟地等,黄昏(19—21时)和黎明(5—7时)为日  相似文献   

17.
横断山两种小型哺乳动物的蒸发失水与体温调节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大绒鼠和高山姬鼠在不同温度下的蒸发失水与能量代谢.结果表明:大绒鼠和高山姬鼠的热中性区分别为22.5~30℃和25~30℃;平均体温分别为36.12℃和36.17℃;大绒鼠和高山姬鼠的基础代谢率(BMR)分别为2.99±0.48 ml O2/g ·h和4.24±0.50 ml O2/g·h;大绒鼠和高山姬鼠的平均最小热传导(Cm)分别为0.26±0.038 ml O2/g·h·℃和0.32±0.034 ml O2/g·h·℃;大绒鼠和高山姬鼠的蒸发失水随着温度增高而增加,大绒鼠的蒸发失水在30 ℃达高峰值,为10.32 mg H2O/g·h,高山姬鼠在35℃达高峰值,为14.57mg H2O/g·h;大绒鼠和高山姬鼠的热散失占总产热的比率随着温度增高而增加,大绒鼠在30 ℃达到最大为34.6%,高山姬鼠在35℃达到最大为37.5%.这些结果很可能反映出横断山小型啮齿类动物的特征,即体温相对较低,代谢水平较高,热传导也较高,蒸发失水在总产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关于长尾姬鼠(Apodemus orestes)的分类地位,一直没有确定。有的认为它是中华姬鼠(A.draco)的一个亚种,而有的认为是一个独立的种。分别从成体长尾姬鼠、中华姬鼠和高山姬鼠(A.chevrieri)(对照)各5只的胡须、头部、背部、腹部、前肢取毛样,清洗和处理后,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用目镜测微尺分别测量和计算出其5个部位毛发的毛髓质指数。结果表明:长尾姬鼠与中华姬鼠5个部位及混合毛发的毛髓质指数无显著差异;二者5个部位及混合毛发的毛髓质指数与高山姬鼠均有显著差异。不支持长尾姬鼠作为一个独立种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汉坦病毒(Hantavirus,HV)是肾综合症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的主要病原体之一,HV的主要宿主动物为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针对西安市HFRS的持续高发病率,2010年7月-9月对西安市HFRS 疫区捕获的110只黑线姬鼠(阳性62只)进行年龄、性别鉴定.通过病毒RNA提取分析,发现黑线姬鼠雌雄个体携带病毒无显著差异,但是不同年龄段黑线姬鼠携带汉坦病毒却具有显著差异,年龄结构与病毒携带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揭示顺义农田黑线姬鼠和大仓鼠两大害鼠种群繁殖力存在的差异及其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从而为制定科学灭鼠策略提供依据,1994-2014年,采用夹线法于每年3~11月(或1~12月)进行调查,每月上旬在5个监测点农田布放鼠夹500夹夜。捕获的样本测量体重、体长、尾长、耳高、后足长,解剖观察繁殖情况。以种群繁殖力为指标,分析黑线姬鼠与大仓鼠在繁殖力方面的差异,由此揭示出黑线姬鼠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黑线姬鼠和大仓鼠每年都有2个繁殖高峰期,并以成年以上个体为繁殖主体,分别占总胎仔数的94.5%和95.6%。黑线姬鼠的繁殖期和主要繁殖期均比大仓鼠延长1个月,且主要繁殖期的雌、雄繁殖鼠占比均高于大仓鼠,胎次数是大仓鼠的1.7倍,仅平均胎仔数低于大仓鼠,由此说明黑线姬鼠种群的繁殖力比大仓鼠更强,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