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星 《人类学学报》2004,23(4):343-344
张森水先生是著名考古学家,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领域第2代的杰出代表。他从1956年开始从事旧石器考古研究,近半个世纪来脚步未停,笔耕不辍;主持过一系列重大考古项目,在野外考察和材料发现方面成就斐然;发文著书成果丰硕,提出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文化“区域渐进说”和中国旧石器时代存在“南北主工业二元结构,区域内若干文化变体”等理论,在阐释中国旧石器文化传统和人类技术与行为方面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方面他最早将“区系类型”等概念引入我国旧石器考古学,倡导并力行实验考古学,推动石器使用痕迹分析,将统计分析方法较系统地应用到旧石器考古研究,促进了我国旧石器考古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和方法的成熟。  相似文献   

2.
张森水 《化石》2006,(4):22-24
在浙江旧石器考古散记(上)中提到邱宏亮同志发现浙江第一块旧石器时原地放回,以自然石处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事出有因。中国现代考古学,由于历史原因,以及研究手段的差异,从事考古学研究的人很少参与旧石器考古研究,他们从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始,原同属中国科学院的考古研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手斧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表明:中国不缺少手斧,东亚、南亚其他地区也不缺少手斧;手斧在这里某些旧石器初期工业中扮演着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这类工业的工具组合和欧非手斧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上述发现逐步填平东西方文化上的“鸿沟”,表明两大地区的文化交流早在旧石器初期可能已经存在。  相似文献   

4.
关莹  周振宇 《人类学学报》2022,41(1):169-179
从考古学诞生之初,对抽象数据的解读与分析就一直伴随。对于旧石器考古学而言,“人工制品”成为了传达史前物质文化信息的主要载体,对人工制品中所提取的数据进行科学解读,成为了复原古代人类历史的关键步骤。数据科学在旧石器考古学中的应用具有三个主要因素,分别是数理统计学、计算机应用,以及旧石器考古学的基础数据与核心科学问题以及理论知识,即采用某种或多种逻辑将旧石器考古学领域的数据进行基于计算机平台的数理统计,并借助计算机语言对庞大的数据进行快速计算,从而帮助我们解释和重建史前人类社会。在目前的旧石器考古学领域,研究者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对标本所进行的基础的描述性信息统计,对数据进行科学的处理并系统解读的诉求前所未有的强烈,这种诉求不断推动着学科的发展,深化了我们原本对史前社会的认识,甚至开拓出了新的研究领域,极大地推动了旧石器考古学的发展。本文就数据科学的概念、技术路线,以及在旧石器考古学中的应用历史与发展前景做详细介绍,希望通过系统性的梳理,使更多读者熟悉相关的研究手段与具体技术,使更多考古学者对数据科学的应用产生兴趣,从而应用于相关的项目研究中。  相似文献   

5.
应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鹿取泰卫会长的邀请,我以旧石器考古学家的身份去日本访问,而具体操办的是奈良国立文化财产研究所。中日两国旧石器考古学家之间有很好的交往。近十年来,我们接待过杉原莊介、芹沢长介等著名学者和一大批后起之秀;我国老一辈旧石器考古学家裴文中和贾兰坡以及其他几位先生也先后访问过日本。不过,和考古学其他部分相比,旧石器考古学的交流还比较薄弱,因此,我十分珍惜日方给我提供的这次机会。  相似文献   

6.
贾兰坡与华北两大旧石器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益人 《人类学学报》2002,21(3):171-177
20 0 1年 7月 8日 11时 4 4分 ,我国旧石器考古学界巨擘贾兰坡院士 ,带着对科学、对祖国、对事业的无限眷恋 ,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遥想当年贾老从周口店到祖国的大江南北的考古实践 ,为我国旧石器考古作出的巨大贡献 ,不由得思绪万千。在贾老的学术成就中 ,最令人瞩目的贡献之一是关于华北旧石器文化“两大传统”的理论学说。这一理论的提出打破了过去单个遗址简单的器物分类描述的传统研究模式 ,提高到区域文化类型与技术传统发展等综合研究的高度 ,使我国旧石器考古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 ,这一学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想以此对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的探索与变革作一个简略的概括性的回顾。谨以此文纪念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的开拓者贾兰坡先生逝世一周年。  相似文献   

7.
梁山旧石器遗址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梁山旧石器产自汉水第三阶地砾石层,与“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共生,是一个含手斧的旧石器时代初期工业。它与秦岭北坡“汾渭地堑”的同期文化关系密切,在类型和技术上与华南的百色石器、朝鲜半岛的全谷里文化、东非的奥杜韦文化和发达的奥杜威文化也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8.
刘扬 《人类学学报》2009,28(2):161-161
2008年11月7日下午,来华进行学术访问的法国巴黎第十大学史前学教授、法国大学学院院士博伊达(Eric Booeda)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作了一场题为《20世纪下半叶旧石器考古学研究方法的进展》的讲座。博伊达教授对20世纪下半叶旧石器考古学研究方法偏重于自然科学和人类学的两个方向进行了对比和阐述,主要以法国和美国的旧石器考古学研究为案例进行了说明,并具体分析了两种研究路线的长处与短处。  相似文献   

9.
类型学是考古材料描述与分析的基础。近年来,学者们对类型学尤其是旧石器时代石器类型学的反思较多,涉及类型学的理论基础、分类原则、类型学的考古解释能力等各个方面,然而少有中国学者系统介绍西方常用的旧石器考古类型学体系。鉴于此,本文主要介绍D. de Sonneville-Bordes与J. Perrot建立且在欧洲、西亚及北非应用较为普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类型学,并思考旧石器考古学中类型学应用的相关问题。由于文化的区域多样性,描述中国的旧石器考古学材料时显然不能照搬欧洲的类型学体系,但可参考它并建立适宜于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材料描述的体系。若此,一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将中国的旧石器晚期考古材料与其他地区的相关材料进行对比;另一方面,可以揭示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类型的区域多样化。  相似文献   

10.
徐欣  魏屹  牛东伟 《人类学学报》2012,31(4):334+333
2012年7月5~14日,第5届亚洲旧石器考古学年会暨第17届"垂杨介与她的邻居们"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叶尼塞河畔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市隆重举行。来自俄罗斯、中国、韩国、日本、美国、英国、波兰、以色列等9个国家的40余位旧石器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和第四纪地质学家应邀出席。会议由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国立师范大学和俄罗斯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