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种性诱剂混用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桃小食心虫Corposina niponensis Walsingham和枣粘虫Ancylis(Anchylopera)sativa Liu均是枣树主要害虫,而且两者的发生期又有相当长时间是一致的,如能使用一组性诱剂诱捕器同时进行两种害虫的发生期预测,在生产上则很有实用价值。但是,桃小食心虫性诱剂和枣粘虫性诱剂能否混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是一个需要解决的新问题。 一、试验方法 试验于84年6月中下旬在河北省唐县军城枣产区进行,正是枣粘虫当年一代成虫高峰期和桃小食心虫越冬代成虫始现期。试验设置三组处理,10个枣粘虫性诱剂水盆诱捕器;10个桃小食心虫性诱剂水盆诱捕器;10个以上含有两种性诱剂的水盆诱捕器,  相似文献   

2.
北京郊区苹果小卷蛾成虫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苹果小卷蛾AdoxophyesoranaFischervonR slerstamm为北京郊区大桃生产中的主要害虫 ,试验采用黑光灯诱杀、糖醋盆诱集 2种方法在不同生态环境果园对其成虫发生期进行了观测。结果显示苹果小卷蛾在北京地区 1年发生 3代 ;越冬代成虫羽化高峰为 5月底至 6月初 ,第 1代幼虫防治适期为 6月1 0~ 1 5日 ;第 1代成虫羽化高峰为 7月中旬 ,第 2代幼虫防治适期为 7月下旬。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两种食心虫性诱芯复合配置的诱蛾效果,提高其监测或防治效率及其绿色环保化水平,为果树生产中食心虫的高效监测和绿色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田间系统调查研究了梨小食心虫(以下简称"梨小")、桃小食心虫(以下简称"桃小")单一性诱芯及其复合配置3种处理的诱蛾效率,并利用"Y"型嗅觉仪比较研究了其间梨小雄蛾趋向性的差异。【结果】(1)梨小和桃小性单一诱芯及其复合配置对梨小均具有引诱作用,其诱蛾总量依次为8 238.33、1 451.67、8 321.67头/诱捕器,其中第1、2、3代时复合配置诱蛾量最大,越冬代和第4代时梨小单一性诱芯诱蛾量最大,而各世代桃小单一性诱芯诱蛾量均最低。梨小单一性诱芯及其复合配置均监测到5个梨小发生高峰,且峰期基本一致,但复合配置的峰日诱蛾量均较高;桃小单一性诱芯仅监测到3个梨小发生高峰,且峰日诱蛾量亦较低。(2)桃小单一性诱芯及其复合配置对桃小均具有引诱作用,其诱蛾总量依次为4.00、2.33头/诱捕器,而梨小单一性诱芯对桃小无引诱作用。(3)"Y"型嗅觉仪研究发现,梨小食心虫对梨小和桃小各单一性诱芯及其复合配置均具有趋向作用,其趋向率依次为50.67%、8.67%、53.33%。【结论】梨小和桃小单一性诱芯复合配置对梨小诱捕量有微增效作用,而对桃小诱捕量有一定干扰作用,但影响均不显著。据此,该复合配置可用于桃园中梨小和桃小的监测与防控。  相似文献   

4.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Busck)是我国重要的果树害虫,本文利用室内饲养观察、室外田间模拟、果园采集饲养等方法系统研究了梨小食心虫成虫的性比及日羽化节律;并利用性诱剂、糖醋液、黑光灯等诱集梨小食心虫成虫,研究了梨小食心虫成虫的活动规律。结果表明:1、田间采集调查表明,梨小食心虫成虫雌雄比例为1∶1.143,室内饲养雌雄比例为1∶1.708。2、梨小食心虫成虫羽化时间主要集中在4:00—10:00,其中以6:00—8:00羽化率最高;梨小食心虫在室外羽化时间比室内推迟2 h左右,室外梨小食心虫比室内普遍晚4 d羽化,这可能与室外温度和光照条件有关;雌虫羽化较雄虫早12 d;3、性诱剂和糖醋液诱集成虫高峰时间均为晚上20:00—22:00,说明梨小食心虫无论雄虫还是雌虫都在此期间活动;夜间各个时间段利用黑光灯都能诱到梨小食心虫成虫,说明梨小食心虫具有趋光性。结论:梨小食心虫雌雄比例为1∶1.12 d;3、性诱剂和糖醋液诱集成虫高峰时间均为晚上20:00—22:00,说明梨小食心虫无论雄虫还是雌虫都在此期间活动;夜间各个时间段利用黑光灯都能诱到梨小食心虫成虫,说明梨小食心虫具有趋光性。结论:梨小食心虫雌雄比例为1∶1.11.7,主要在早晨及上午羽化,雌虫较雄虫先羽化;在果园活动时间主要为晚上20:00—22:00。本结果可为梨小食心虫的田间性诱剂监测和诱捕、迷向防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桃小食心虫是我国苹果、梨、枣等果树上的重要害虫。以往对此虫生物学特性的了解做了不少工作,但对成虫交配及产卵习性一直没有明确,影响对此虫生殖行为的进一步研究。本文着重明确了成虫交配时间、次数、性比例与交配率以及雌蛾产卵习性等。 观察结果 一、交配活动 以往文献中报导,桃小食心虫成虫白天栖息于果园中的草丛或其他明暗处,于午后7时开始交配或产卯。汤浅启温(1955)认为,成虫在日落后1—3小时内活动最盛,但没有指明交尾或中卵。黄可训等(1958)利用各种饵物和灯光,都未诱到成虫。 从我们的系统观察中得知,桃小食心虫成虫多于午后4时开始羽化,以6—7时(日落前后)羽化数量最多。成虫羽化后在地面静止,展翅后,即飞走。新羽化的成虫一般自夜间9时开始交配活动。首先,雄蛾作短距离飞翔,或作迅速爬行,似在引诱雌蛾。之后雄蛾活动减少,雌蛾开始作短距离飞行或震翅,并翘起两翅约成30°角,尾端向上,静止。此时雄蛾又复活动,做旋转式飞行,寻找已翘翅的雌蛾,当雄蛾接触雌蛾时并不避开,即行交配,呈一字形。偶遇惊动,雌蛾随即迅速爬行,雄蛾被拖倒行。  相似文献   

6.
梨小食心虫性诱剂附加农药诱杀器的设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陈汉杰  邱同铎 《昆虫知识》1998,35(2):108-110
通过田间对梨小食心虫雄蛾着陆行为观察,设计出4种诱杀器,其中双翼式和台式最适于雄蛾降落。诱杀器的材料以PVC塑板为好。涂在诱杀器上的缓释型菊酯农药,开始对雄蛾有较强的忌避作用,但在田间暴露10天后,雄蛾着陆率可在80%以上,让雄蛾接触在田间暴露的药膜5秒左右,开始雄蛾可在10分钟内被击倒,当药膜在田间暴露80天后,仍可击倒雄蛾,所以这种性诱剂加农药的诱杀器有可能用来防治梨小食心虫或其它小型害虫。  相似文献   

7.
北京郊区桃潜叶蛾成虫消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果园设置糖醋盆、性诱剂对桃潜叶蛾LyonetiaclerkellaL.成虫进行诱集试验,结果表明桃潜叶蛾越冬代成虫对糖醋盆有很强趋性,糖醋盆早于性诱盆14d以上诱集到桃潜叶蛾成虫,并且诱集量大;其余各代成虫在糖醋盆中少见,而性诱盆中诱集虫量较多。通过绘制桃潜叶蛾成虫消长曲线得出,北京郊区桃潜叶蛾1年发生6代,第1代成虫峰期为5月中下旬。3月中旬在果园内设置糖醋盆,能够大量诱杀桃潜叶蛾越冬代成虫,降低发生基数,桃潜叶蛾第1代发生整齐,是药剂防治的有利时期。  相似文献   

8.
利用性诱剂调查江苏无锡地区三个水蜜桃Prunus persica种植区梨小食心虫Gtapholitha molesta成虫的年发生动态,并比较不同时间挂放诱芯的诱集效果。结果表明,在无锡地区,梨小食心虫年发生5代,部分发育较快的五代幼虫在越冬前发育为成虫,但因无法找到合适的产卵场所而成为无效虫口。越冬代成虫和一代成虫发生较为整齐,可以使用性诱剂集中诱杀,但从二代成虫开始,发生呈现多个高峰,田间世代重叠明显。对梨小食心虫的性诱剂防治试验表明,在无锡地区,需高密度放置诱芯并2周更换1次诱芯方能达到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背景】在中国,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经常混合发生,但有关苹果蠹蛾迷向设置对梨小食心虫影响的研究却较少。【方法】在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同时发生的果园中设置2种迷向发散器,使用三角胶粘式信息素诱捕器监测2种昆虫的发生动态,以观察苹果蠹蛾性信息素是否会对梨小食心虫产生诱捕效果或类似的迷向作用。【结果】无论是否设置性信息素迷向发散器,苹果蠹蛾性信息素诱捕器均能诱集到梨小食心虫的雄性成虫。在2009~2011年的田间试验中,苹果蠹蛾性信息素诱捕器对梨小食心虫雄性成虫的诱集量最多能达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诱捕器的1.1倍,占2种诱捕器诱集总量的51.7%。在设置性信息素迷向发散器的果园中,梨小食心虫雄性成虫的诱集量受苹果蠹蛾性信息素迷向发散器的影响而下降:相比无迷向设置的对照果园,同时设置2种昆虫迷向发散器的果园中,苹果蠹蛾性信息素诱捕器内的梨小食心虫雄性成虫诱集总量最高下降了90.9%,梨小食心虫自身性信息素诱捕器内的梨小食心虫雄性成虫诱集总量最高下降了92.4%;在仅设置苹果蠹蛾性信息素迷向发散器的果园中,苹果蠹蛾性信息素诱捕器内的梨小食心虫雄性成虫诱集总量最高下降了87.5%,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诱捕器内的梨小食心虫雄性成虫诱集总量最高下降了60.6%。【结论与意义】苹果蠹蛾迷向发散器对于梨小食心虫雄性成虫存在"迷向"作用。在2种害虫同时发生的情况下使用2种迷向发散器,对于2种害虫能够达到比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1975年我组合成了梨小食心虫性外激素顺-8-十二碳烯醋酸酯,并于1975年夏季和1976年春季在北京市通县果园进行了田间诱蛾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合成的梨小食心虫性外激素具有强烈的诱蛾活性。在顺-8-十二碳烯醋酸酯中加入少量反式异构体能显著提高诱蛾活性,当反式异构体的含量为10%时活性最好。在田间试验中我们还发现,这种合成的昆虫性外激素对另一种重要害虫棉卷蛾(已知它的性外激素是顺-9-和顺-11-十四碳烯醋酸酯混合物)也有一定引诱作用,当反式异构体的含量为12%时诱蛾活性最高。我们对影响梨小食心虫诱蛾效果的其它因素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在一般天气下,梨小食心虫的交配活动主要在傍晚前后进行,春天在下午5—6点,夏天在下午8—9点,这时捕蛾量最多。刮大风或下大雨时它们很少活动,几乎捕不到雄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是我国北方落叶果树的重要蛀果害虫,一旦幼虫蛀入果内,便会对果实的品质产生影响。成虫期是控制此害虫发生为害的关键时期。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 OBP)作为昆虫嗅觉感受系统中与气味分子结合的重要气味运转蛋白,在成虫寄主植物定位及交配行为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对桃小食心虫气味结合蛋白基因进行克隆、鉴定和成虫组织表达分析,以期为OBPs在桃小食心虫嗅觉感受过程中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基于前期获得的桃小食心虫转录组测序数据,选择在其雌雄成虫触角中相对高表达的5个OBP基因(CsasOBP7, CsasOBP12, CsasOBP15, CsasOBP19和CsasOBP21)。采用RACE技术克隆出这5个OBP基因cDNA全长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qRT-PCR技术检测这5个OBP基因在桃小食心虫不同发育阶段(1和5日龄卵、初孵幼虫、老熟幼虫和蛹)以及在刚羽化、交配高峰期的和交配后6 h的雌雄成虫不同组织[触角、头(不含触角)、胸、腹、足和翅]中表达量。【结果】获得桃小食心虫5个OBP基因CsasOBP7, CsasOBP12, CsasOBP15, CsasOBP19和CsasOBP21的全长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 MZ476786-MZ476790)。其中CsasOBP19为一段C端不完整的Minus-C OBP,其余均属于完整的Classical OBPs,且均含有信号肽。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在桃小食心虫5个CsasOBPs中, CsasOBP7和CsasOBP19的亲缘关系最近。qRT-PCR结果表明,CsasOBP7和CsasOBP19均在桃小食心虫蛹期高表达,而CsasOBP12, CsasOBP15和CsasOBP21均在卵期高表达。从桃小食心虫成虫刚羽化、交配高峰直至交配后6 h,5个CsasOBP基因表达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在成虫刚羽化时,这5个CsasOBP基因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且主要在雄虫组织中高表达;在成虫交配高峰期,这5个CsasOBP基因在雄虫触角中高表达,特别是CsasOBP7和CsasOBP15只在雄虫触角中特异性表达;在成虫交配后6 h,每个CsasOBP基因只特异性地高表达于1或2个组织中。【结论】桃小食心虫的这5个CsasOBP基因在成虫交配高峰期雄虫触角中高表达,意味着这些CsasOBP基因可能在雄虫寻找雌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随着性信息素在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监测与防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亟须准确判定性信息素所诱集到的雄蛾生殖发育状态,以便获取稻纵卷叶螟测报关键参数并准确评价防控效果。本研究旨在明确判定稻纵卷叶螟雄蛾内生殖系统发育状态的形态指标,进而试图依据性诱雄蛾日龄结构信息判定害虫种群发育状态。【方法】测量不同日龄的稻纵卷叶螟雄蛾精巢长半轴,形成依据精巢长半轴判断雄蛾日龄的发育标准,进而依据该标准划分田间逐日性诱的雄蛾日龄,反推出1日龄雄蛾逐日动态。【结果】解剖结果表明,在稻纵卷叶螟雄蛾内生殖系统各组成器官中,精巢形态稳定良好,其尺寸衰减与成虫日龄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其中8日龄雄蛾精巢长半轴比1日龄长半轴减少41.55%。2015和2016年的田间调查结果表明,田间诱捕稻纵卷叶螟雄蛾中1-4日龄雄蛾占60%以上,不同日龄成虫的比例曲线呈双峰形,1和4日龄雄蛾分别形成第1和2次高峰。利用2015年四川眉山、2016年四川自贡两地性诱雄蛾逐日日龄结构和数量,反演1日龄雄蛾发生动态,其结果与田间发生情况相符合。【结论】稻纵卷叶螟雄蛾精巢大小变化可以准确反映稻纵卷叶螟雄蛾日龄变化,检测雄蛾精巢可获得其相应日龄信息,有利于准确预报该虫种群动态。  相似文献   

13.
不同栽培管理梨园梨小食心虫发生程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Busck)是梨园中的一种重要害虫。本论文采用性诱剂诱集法研究了不同栽培管理条件下梨园梨小食心虫发生的情况。结果表明,在5种不同种植模式的果园中,梨小食心虫在单植桃园中发生最重,试验期间梨小食心虫的日平均诱蛾量为10.9头/盆,与其他4种栽植模式果园的诱捕量均呈显著差异,且混有桃树的果园中梨小食心虫的发生数量多,而单植梨园、梨苹果混栽园、单植苹果园的梨小食心虫发生相对较轻。果实套袋的管理方法也可以显著降低梨小食心虫的发生数量,非套袋梨园的日平均诱捕量为13.8头/盆,是套袋梨园的1.52倍。试验还表明,不同品种和不同树龄的梨树对梨小食心虫的抗虫性均存在显著差异。酥梨比巴梨的抗虫性差,试验期间酥梨园的日平均诱捕量为12.6头/盆,是巴梨园的2.21倍,而40年老酥梨园日平均诱蛾量为12.5头/盆,是20年酥梨园诱蛾量的2.5倍。  相似文献   

14.
浙江临海小菜蛾成虫数量季节消长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恩国  郑永利 《昆虫知识》2007,44(2):271-274
在浙江临海相隔60km的2个十字花科蔬菜种植区,于2002~2005年利用性诱剂诱捕器每日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雄成虫进行诱集并计数。对两地成虫数量季节消长与种群基数、气温、雨量和日照等因子的相关性做了统计分析,建立了5个预测模型。应用这些模型可预测全年36个旬期的雄成虫数量变化,从而可预测春季高峰期并对全年的发生量和为害程度进行预警,这对提高当地小菜蛾监测预警与综合防治水平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柑橘园柑桔潜叶蛾雄虫对性诱剂趋向的昼夜节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柑桔潜叶蛾Phyllocnistis citrella Stainton是柑桔重要害虫之一.本文研究了从美国引进的性诱剂对柑桔潜叶蛾雄虫的引诱活性和引诱的日节律,结果表明该性诱剂对广州、深圳和江西新余地区的柑桔潜叶蛾雄虫有显著的引诱活性.性诱剂对柑桔潜叶蛾雄虫的诱捕数量日节律明显,4:00~6:00诱集到的雄虫数量最多,3:00~4:00和6:00~11:00诱集到少量雄虫,其它时间没有诱集到雄虫.  相似文献   

16.
豆野螟成虫行为学特征及性信息素产生与释放节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豆野螟Maruca vitrata (Fabricius)是一种严重的泛热带豆类蔬菜害虫。本文在(29±1)℃、相对湿度75%~80%、光周期14L∶10D条件下研究了豆野螟成虫的羽化、交尾行为以及雌蛾性信息素的释放节律。结果表明:其羽化行为全天可见,在雌蛾中,86%于暗期羽化; 在雄蛾中,73%于暗期羽化。雌雄蛾羽化行为在暗期第4、5和8 h差异达到显著 (t>4; P<0.05)。交尾活动发生在暗期19:00到5:00之间,交尾持续时间最短约为20 min,最长约为90 min,3日龄进入暗期第5 h具有最高的交尾率。1、6和7日龄成虫具有单个交尾高峰,2到5日龄成虫具有两个交尾高峰。同一日龄成虫交尾在暗期前半段平均花费的时间要明显高于在后半段花费的时间。低龄和高龄的成虫用于交尾的时间明显高于中龄的性成熟成虫。成虫的开始交尾时间随着日龄的增加逐渐前移。雄蛾对进入暗期后第5 h和第9 h处女雌蛾的性腺提取物和空气收集性信息素的触角电位反应最强,对 3日龄处女雌蛾的性腺提取物和空气收集性信息素的触角电位反应最强。处女雌蛾田间诱蛾试验表明:23:00-01:00为诱蛾高峰期,3日龄处女雌蛾的诱蛾效果最好。该蛾的羽化、交尾及性信息素产生与释放均存在节律上的一致性。雌蛾的性信息素释放的时间较长,见于整个暗期,然而交尾行为发生时间较短,主要发生于两个交尾高峰之间。  相似文献   

17.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Busck)],又名东方果蛾,是一种世界性的果树害虫,主要为害梨、桃、李、杏和苹果。 1969年,Roelofs等报告,梨小食心虫性外激素的主要成份是顺-8-十二碳烯醋酸酯。后来又发现在这种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中加入少量反式异构体,能显著地提高诱蛾效力。 1975年5月,我们合成了梨小食心虫性外激素,并从6月至9月在北京地区进行了田间试验,重点研究了诱蛾活性与顺、反异构体比例的关系,也对性外激素与糖醋水的诱蛾效果,以及粘胶诱捕器与水瓶诱捕器的诱蛾效果等进行了比较。现将试验的初步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8.
褛裳夜蛾的交配行为及雄蛾对性腺提取物的反应节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观察了褛裳夜蛾成虫的交配行为,利用风洞、触角电位技术研究了雄蛾对性腺提取物的反应节律,通过林间诱蛾试验进行了验证,旨在为褛裳夜蛾性信息素的精确提取及性信息素组份分离、鉴定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成虫的求偶、交配行为均发生在暗期,有一定的节律性:雌蛾在羽化3d以后开始求偶,1周左右表现最为强烈,3-4日龄雌蛾在暗期4-6h开始求偶,最大求偶率在暗期6-8h;5-9日龄在进入暗期就开始求偶,最大求偶率出现在暗期4-6h。风洞试验表明,3-7日龄的雄蛾对性腺提取物均有明显的性行为反应,5日龄雄蛾在暗期4-6h对性腺提取物的反应最为强烈。3-6日龄的成虫在暗期4-6h开始交配,而7-8日龄的成虫于暗期2-4h开始交配,6日龄的成虫交配率最高,交配高峰在暗期4-8h。雄蛾对性腺提取物的触角电位反应也有一定的节律性:雄蛾对4日龄雌蛾性腺提取物开始有电生理反应,对6-7日龄暗期5h性腺提取物反应最为强烈。林间诱蛾试验测定了性腺提取物的引诱活性,7日龄雌蛾性腺提取物林间诱蛾量最高,引诱高峰在暗期4-6h,该结果也验证了褛裳夜蛾雄蛾对性腺提取物的反应节律。  相似文献   

19.
<正> 近年来我国先后合成了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Busck)、苹果小卷叶蛾Ado-xophyes orana Fischer von Roslerstamm和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nipponensis Walsingham等重要果树害虫的性诱剂,并已广泛用于这些害虫的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20.
湖北高海拔地区性信息素对小菜蛾的诱捕和防治效果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2002年应用性诱剂对海拔1 200 m山区甘蓝田小菜蛾的发生及防治进行了研究。在第一茬蔬菜生长期有2个诱蛾高峰,诱蛾量(头/盆)分别为11.7±2.4和9.2±1.0;第二茬蔬菜生长期有3个诱蛾高峰,诱蛾量(头/盆)分别为70.9±8.0、16.1±2.5和11.1±1.9。应用性诱剂诱捕山区甘蓝田小菜蛾时,第一茬田间蛾密度与单盆诱捕量相关性不显著,而第二茬菜生长期田间蛾密度与单盆诱蛾量相关性显著(y=0.0116x+0.1614, r=0.9213, P=0.0011)。性诱剂在光期与暗期都可诱到小菜蛾雄虫, 没有明显的诱蛾高峰。应用性诱剂可以使菜田的农药使用减少3~5次,降低田间子代幼虫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