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魔芋组培良种繁育技术体系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近年来魔芋组培良种繁育技术体系建设研究中的多项成果,主要魔芋组培原原种工厂化生产技术、种芋包衣技术、质量监控技术和大田栽培配套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研究方面的进展,为魔芋产业发展中成果的转化应用起到了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2.
魔芋的组织培养和工厂化生产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国内魔芋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为魔芋试管苗、试管芋、脱毒种芋的工厂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魔芋试管苗及种芋工厂化生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魔芋试管苗及种芋栽培试验结果表明 :试管苗采用土壤、蛭石 -珍珠岩和液体培养均可获得 2~ 2 0 g的种芋 ;种芋栽培以蛭石 -珍珠岩或透气性良好的土壤作基质最好 ,煤灰中有害物质对魔芋产生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温室对魔芋试管芋立体多架层营养液栽培生产原原种技术进行了研究。以不同质量分数和比例的N、P、K、Ca、Mg等大量元素和MS培养基的微量元素配制成营养液,对魔芋试管芋进行立体多架层无土栽培试验,结果表明:生长状况和原原种的产量均以N∶P∶K∶Ca:Mg的比例为4∶1∶2.4∶0.2∶0.7的Ⅴ号营养液最高,光照强度以2000~6000 Lux为宜。该试验为魔芋营养液的配方研制及栽培管理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魔芋是当年播种当年受益的经济作物,田边地角,宅旁隙地均可种植,魔芋每亩可产鲜芋800公斤左右,收入在500元以上,如再加工芋角则收入在800元左右,是山区及丘陵地区致富的好门路。八十年代各地魔芋生产都有一定的发展,鲜魔芋、芋角、魔芋精粉在国际、国内均有广阔市场。89年受国际市场的制约和国内市场疲软的影响,魔芋一度市疲价软,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民生产积极性。到90年全国魔芋种植面积大减,产量下降后,市场复苏,行情看涨,  相似文献   

6.
魔芋微型试管芋(拟球茎)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魔芋愈伤组织的基础上,研究了培养基组成、培养条件等因素对试管芋形成的影响。魔芋愈伤组织在添加6-BA3.0 mg.L-1、NAA0.5 mg.L-1、IBA0.5 mg.L-1、KT5.0 mg.L-1的MS培养基上,20 d后形成大量不定芽。待不定芽生长至约0.5~1 cm时,将温度控制在15~20℃之间,不定芽基部膨大,2个月后形成多达10个以上的微型种芋,种芋之间以愈伤组织相连。将微型种芋连同愈伤组织取出,栽培到适当的基质中,浇灌营养液使基质保持湿润,自然条件下萌发,出苗率在90%以上,叶片多达18片,当年每块微型种芋可形成5 g以上的多个子芋。  相似文献   

7.
影响魔芋愈伤组织形成的几个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马林  张玲  李卫锋 《广西植物》2003,23(6):553-557,576
研究了魔芋不同外植体类型、激素种类和激素组合、光暗培养条件、不同生理时期取材等因素对愈伤组织诱导能力的影响以及不同处理所得愈伤组织的分化能力。结果表明 ,不同外植体类型诱导愈伤组织能力顺序为 :顶花芽 >幼嫩芽鞘 >子芋 >根状芋 ;经过 4℃低温预处理的子芋和根状芋比未经预处理的外植体更易诱导出愈伤组织 ;MS +BA1 .0~ 2 .0 +NAA1 .0~ 2 .0培养基均能诱导外植体产生愈伤组织 ,愈伤组织诱导率大多在 5 0 %以上 ,最高达 87.5 % ;在魔芋生长期取材比在休眠期取材更易诱导出愈伤组织 ;不同处理所得愈伤组织在分化能力上具有较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生物技术通报》2001,(2):50-51
浙江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通过 4年的攻关 ,已完成省“九五”重点项目“牛胚胎工程技术实用化研究” ,于2 0 0 0年 10月通过专家验收。该项研究已基本形成了同步发情—胚胎选择—胚胎移植—受体饲养管理的实用技术体系 ,为我省应用高新技术 ,建立良种牛繁育体系提供了技术保证。浙江省因良种覆盖率低 ,牛群品质较差 ,每头奶牛年均产奶量及肉牛平均胴体重都远远低于国外水平 ,急需引进优质种源 ,改良牛群 ,提高生产效益。但引进活畜价格昂贵 ,运输困难 ,检疫繁琐 ,而引进优质奶牛、肉牛的冷冻胚胎 ,既可以利用浙江省本地母牛作受体 ,节省成本 ,…  相似文献   

9.
作物育种知识讲座(六)──作物良种繁育张州良(河南师范大学生物学系新乡453002)良种繁育是生产优良品种的原种,迅速繁殖大量的优质种子,以供应生产上的需要。所以良种繁育是育种工作的继续,是育种成果的生产效能发挥。所谓良种指的是优良品种及优良种子;具...  相似文献   

10.
基于美国畜牧业生产统计数据,对美国畜牧业的产业布局、养殖规模、良种繁育、行业组织和订单农业等发展现状进行了剖析,并总结归纳了美国政府在促进畜牧业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及发挥的保障引领作用。结合我国畜牧发展现状及供给侧改革要求,对我国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建设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关键词:美国畜牧业;发展现状;生产体系;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转基因技术在玉米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玉米转基因育种是通过基因转移方法创造玉米新种质或新品种。将转基因技术与玉米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能尽快地培育出符合育种目标的新品种,带来了育种水平的提高、创新和突破,加快了玉米育种进程。论述了转基因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的主要应用方法、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随着转基因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研究的日趋成熟,转基因技术在拓宽玉米种质资源、提高杂交种的抗逆性、抗病虫性、提高产量和品质等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2.
农业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历程及产业化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敏 《生物技术进展》2021,11(4):405-417
伴随千百年来自然物种进化与人类科技进步,世界农业育种经历了原始育种、传统育种和分子育种三个时代的跨越。生物育种是生物技术育种的简称,属于从转基因育种3.0版跨入智能设计育种4.0版、集各种前沿技术大成的新一代分子育种技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培育革命性和颠覆性新品种的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编辑和合成生物技术。回顾了国内外农业转基因和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我国生物育种面临的严峻挑战,提出了加快我国生物育种技术创新的产业化对策。  相似文献   

13.
基因敲除在工业微生物育种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先后经历了自然选育、诱变育种、杂交育种、代谢控制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5个阶段,其中基因工程育种技术中的基因敲除技术具有定位性强、经修饰和改造的基因能够随染色体DNA的复制而稳定地复制的特点,使人们可以有目的地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从而达到微生物育种的目的,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就基因敲除技术的几种主要方法及其在改良工业生产菌株中的应用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4.
赵宏波  陈发棣  房伟民   《广西植物》2006,26(3):289-296
各种病虫害、杂草、逆境胁迫等不仅会大大降低观赏植物品质,同时也限制了不同类型观赏植物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和应用。综述了抗虫、抗病、抗除草剂、抗寒、抗冻、抗旱等抗性基因在观赏植物抗性育种的应用,提出了当前观赏植物转基因抗性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今后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5.
当前全球种业基本形成“两超、四强、差异化发展”新格局,种业巨头主导着全球作物育种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通过深入分析和挖掘跨国种企作物育种专利,洞察其技术研发布局,为我国合理部署作物育种技术研发、改善知识产权布局与保护具有借鉴意义。基于Derwent Innovation(DI)专利数据库,以“两超四强”跨国种企2015~2019年申请的作物生物育种专利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聚类法全面分析了“两超四强”跨国种企的生物育种研发布局,通过计量指标结合专家咨询遴选出其重点专利,厘清其技术研发重点。据此提出我国应当瞄准生物育种核心领域加强新兴前沿技术原始创新与集成开发,加强新型抗虫基因挖掘与抗虫新机制研发,强化生物育种核心技术链、产业链知识产权协同保护与布局,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及全球化结合重点布局的知识产权战略意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尖吻蝮人工养殖灌喂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文彩 《蛇志》2012,24(3):277-279
目的探讨采用灌喂器人工灌喂尖吻蝮技术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湖南京湘源蛇类养殖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灌喂器人工灌喂尖吻蝮,观察记录随机抽取的30条尖吻蝮幼蛇及30条尖吻蝮成蛇在机器灌喂后每条幼蛇的体重数据,每3个月测量1次,观察12个月统计尖吻蝮的体重增长情况,并与常规灌喂方法饲养的尖吻蝮进行比较。结果灌喂器饲养的尖吻蝮幼蛇成活率为86.67%,平均体重达(482.39±40.19)g;灌喂器饲养的尖吻蝮成蛇成活率为96.67%,平均体重达(1346.13±117.51)g。而同期常规灌喂技术饲养的尖吻蝮幼蛇全部死亡,尖吻蝮成蛇成活率为76.67%,平均体重(878.56±82.39)g。结论人工灌喂器饲养的尖吻蝮幼蛇及成蛇的体重增长快速,成活率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水稻遗传育种历程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吴比  胡伟  邢永忠 《遗传》2018,40(10):841-857
我国的水稻育种经历了矮化育种、杂种优势利用和绿色超级稻培育3次飞跃,其间伴随矮化育种(第一次绿色革命)、三系杂交稻培育、二系杂交稻培育、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理想株型育种和绿色超级稻培育等6个重要历程。育种目标从唯产量是举到高抗、优质和高产并重,育种理念从高产优质逐步提升为“少投入,多产出,保护环境”。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为第二次绿色革命准备了大量的有重要利用价值的基因,水稻育种正迈向设计育种的新时代。基因组选择技术和转基因技术将为培育“少打农药,少施化肥,节水抗旱,优质高产” 绿色超级稻保驾护航。本文对我国水稻遗传育种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概括,指出了各种育种方法和育种技术的优缺点,系统介绍了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和光温敏雄性核不育以及籼粳杂种不育的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了水稻株型、穗型、粒形和养分高效利用相关的重要功能基因,阐明了产量与开花期联动的关系,凸显了我国水稻基础研究在国际上的重要地位。特别指出,近年来,我国水稻生产方式发生了或正在发生巨大变革,育种理念也要与时俱进。未来,杂交育种技术要与现代育种技术紧密结合,选育水稻品种不仅要满足市场需求,而且更要具备绿色健康的特点,同时还要适应新耕作制度和新耕作方法。  相似文献   

18.
通过Thomson Innovation(TI)专利平台数据库中相关专利的检索,利用专利计量学的方法,从专利申请数量、受理国家、申请机构、技术生命周期以及研发热点等方面对水稻分子育种技术国际发展态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稻分子育种技术目前整体呈快速发展趋势,并已趋于成熟。其中,美国的申请量最多,是全球最受重视的技术市场。大型跨国公司不仅是全球最主要的专利申请主体,而且在我国的专利申请活动也较为活跃。我国在水稻分子育种技术领域专利数量较多,并且具有一定优势,相关专利申请主体为科研机构和大学。对专利文献内容的深入分析表明,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挖掘和转基因技术是分子育种技术领域当前的研发热点。  相似文献   

19.
生物育种新技术作物的安全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育种新技术(new breeding techniques,NBTs)是指基于分子生物学工具进行作物分子育种的一类新技术,可以短期内使作物产生新的有利性状,促进作物新品种的开发,如基因编辑技术、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同源转基因技术等。这些新技术目前正在全球农业育种中广泛应用,并且已有部分作物新品种获准商业化生产。然而,针对生物育种新技术产生的作物新品种的安全性和安全管理政策,全球尚未达成统一共识,对其安全监管的思考也不尽相同,限制了这些作物新品种的研发和商业化应用进程。综述了现阶段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对于生物育种新技术作物的安全性和监管方面实施的管理政策和法规,以期对我国生物育种新技术作物的安全性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人工诱变技术在植物抗病育种中的主要成就,并探讨其发展方向及前景。人工诱变技术与杂交育种、基因转移及离体筛选等手段相结合,提高了育种效率,拓宽了抗病育种的范围。该技术在植物抗病育种中的成功应用,将有利于培育植物抗病新品种,促进农业的增产增收及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