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醒脑静注射液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5例,予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抗感染、营养脑细胞等常规治疗。实验组4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对比治疗前后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1-D)的含量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病情均有所改善,实验组有效率(91.11%)与对照组(82.22%)比较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浆FIB含量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但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血浆D-D含量明显降低,对照组明显升高,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能够使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D-二聚体水平下降,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1例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志愿者53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浆NT-proBNP及D-二聚体水平。结果: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浆NT-proBNP与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面积梗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NT-proBNP及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非大面积梗死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IHSS评分10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NT-proBNP及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NIHSS评分≤10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意识障碍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NT-proBNP及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无意识障碍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局为死亡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NT-proBNP及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存活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T-proBNP及D-二聚体水平可以反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情,对脑卒中患者的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蓝芩口服液联合阿奇霉素治疗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对其免疫功能、血清β防御素-2、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儿80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以阿奇霉素常规治疗,治疗组在阿奇霉素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蓝芩口服液。治疗1周后,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检测和比较两组免疫功能及血清β防御素-2、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显著高于对照组(80%,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液中的白细胞计数均显著下降(P 0.05),且治疗组患儿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下调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清CD_3~+、CD_4~+、CD_4~+/CD_8~+、NK细胞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患儿治疗前后以上指标水平变化幅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儿血清β防御素-2水平分别上调至(562.86±45.38)pg/mL及(607.37±47.26)pg/mL,血清D-二聚体浓度分别下调至(83.28±10.46)pg/mL及(125.94±14.83)pg/mL,治疗组以上指标的变化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蓝芩口服液联合阿奇霉素治疗支原体肺炎患儿的疗效明显优于阿奇霉素常规治疗,且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患儿血清中D-二聚体的水平、升高β防御素-2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D-二聚体、超敏CRP(hs-CRP)在降主动脉夹层诊断与治疗中的意义。方法:本研究入选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月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降主动脉夹层患者80例,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日及第3日检测所有患者的血清D-二聚体、hs-CRP水平。结果:所有入选患者术前、术后第1日及术后第3日的血清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参考值,且不同时期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5)。急性期患者术前、术后第1日血清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相应时期的慢性期患者(P=0.022、P=0.001)。所有患者术前、术后第1日及术后第3日的血清hs-CRP水平均高于正常参考值,但不同时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2)。急性期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日血清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慢性期患者(P=0.002;P=0.002)。围手术期未出现因夹层破裂死亡病患,急性肾功能不全1例。结论:联合检测血清D-二聚体、hs-CRP水平有助于辅助诊断降主动脉夹层,且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后血清D-二聚体、hs-CRP的水平可提示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2008年至2009年南京地区儿童呼吸道肺炎支原体(MP)的感染情况。方法应用MP快速培养法对南京地区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980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咽拭子标本进行MP培养检测。结果 980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咽拭子标本中MP培养阳性384例,总阳性率为39.2%。其中〈3岁、35岁、〉5岁各年龄组患儿中MP阳性率分别是36.9%,38.5%和43.3%;不同季度MP感染的检出率分别是:春季(13月)45.7%,夏季(46月)24.8%,秋季(79月)20.4%,冬季(1012月)50.3%,其中冬、春两季MP感染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两季(P〈0.01)。结论 MP为南京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各年龄儿童普遍易感;冬、春两季高发。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研究儿童社区获得性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TI)中肺炎支原体(MP)和沙眼衣原体(CT)的感染特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2006年10月~2008年2月因ALRTI收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患儿呼吸道标本中MP和CT的DNA,并分析2种病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与实验室检查结果。在1312份深部鼻咽分泌物标本中,MP和CT检出率分别为7.85%(103/1312)和2.97%(39/1312)。MP在5岁以上患儿中的检出率为33.33%(30/90),而CT在3个月以内患儿中的检出率为6.28%(31/494)。MP感染后易出现40℃以上高热,较少发生发绀与重症呼吸道感染;白细胞计数常无明显升高,但C反应蛋白升高较多见。CT感染后40℃以上高热和重症呼吸道感染少见,C反应蛋白升高也较少见。结果提示,在5岁以上儿童的社区获得性ALRTI中,MP是重要的病原体;而在3个月以内儿童中,CT为常见病原体之一。 相似文献
7.
杭州地区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杭州地区呼吸道感染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情况和流行特点,为临床治疗和防止其爆发流行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采集在本院就诊并有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咽拭子,用FQ-PCR测定标本中MPDNA含量,若结果〉125拷贝为阳性,〈25拷贝为阴性。用统计学软件SPSS10.0分析MP感染和各调查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在1502例呼吸道感染患儿标本中共检出391例MP阳性,阳性率占26.0%(391/1502)。感染机会、性别差异无显著性。7~15岁的儿童更容易感染,感染率占48.0%-62.1%。一年之中以夏秋季感染率最高,其中7月份高达37.3%。结论杭州地区MP引起儿童呼吸道感染的流行特点和南方其他地区的报道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金瑛许业栋杨元好赖宇尧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18):3521-3523
目的:探讨急性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儿童白细胞及CRP变化的规律,为该病的临床治疗与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对65例急性肺炎支原体感染儿童和同期65例健康儿童的血常规白细胞和CRP检测结果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比较,分析二者的差异。结果:与同期健康儿童相比,急性肺炎支原体感染儿童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增高,淋巴细胞比例及绝对值下降,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均无明显变化,CRP水平明显升高。结论:急性肺炎支原体感染儿童通过白细胞、CRP的变化可以初步判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儿童白细胞及CRP变化的规律,为该病的临床治疗与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对65例急性肺炎支原体感染儿童和同期65例健康儿童的血常规白细胞和CRP检测结果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比较,分析二者的差异。结果:与同期健康儿童相比,急性肺炎支原体感染儿童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增高,淋巴细胞比例及绝对值下降,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均无明显变化,CRP水平明显升高。结论:急性肺炎支原体感染儿童通过白细胞、CRP的变化可以初步判断。 相似文献
10.
肺炎支原体(mycoplusnm pneunxniae,MP)是一种常见的小儿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近年来,MP肺炎患儿临床病例逐渐增多,且已出现流行趋势,每隔数年出现一次大流行。由于MP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一种超滤过性病原微生物,通过呼吸飞沫传播,可引起心、肝、肾、脑及皮肤等多系统、多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1.
孔琳谭芸龙俊青宋良邓童宁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23):4470-4472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检测在足月胎膜早破(PROM)孕妇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足月胎膜早破(PROM)孕妇50例为实验组,并根据破膜时间将足月破膜孕妇分为3个亚组;并选取同期住院的正常孕妇30例为对照,采用高敏CRP试剂盒,测定不同组别孕妇中CRP水平。结果:入院时,胎膜早破各亚组中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随着破膜时间的增加,各亚组中的CRP水平及WBC计数也逐渐升高,且3个亚组之间也分别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应用抗生素3d后,CRP出现显著下降,与正常组相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WBC计数在应用抗生素后的3d时间出现下降,但与入院前相比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CRP检测在判断孕妇胎膜早破、指导临床用药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患儿病原学检测结果,为本地区CAP患儿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8年5月812例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制定的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2013修订)诊断标准的CAP患儿,分析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非重症CAP患儿812例,CAP占10.2%;感染病原体例数481例,阳性检出率为59.2%;1月-1岁龄组与1-5岁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14岁龄组发热发生率明显高于前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咳嗽、喘息、固定湿啰音发生率集中在1月-1岁龄组与1-5岁龄组,且高于5-14岁龄组发生率(P0.0);肺部影像学改变的患儿共657例,占80.9%。三个年龄组;肺部影像学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年龄段CAP患儿病原体检出率不同;不同年龄和不同病原学感染的儿童CAP的影像学表现各有特点,对于临床医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具有一点的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患儿血清炎性细胞因子变化的临床意义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将我院从2016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72例RMPP患儿纳入研究,记作RMPP组。另取我院同期收治的普通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7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患儿的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并进行对比。此外,对比两组患儿各项基线资料,并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MPP发生的危险因素。另外,比较两组患儿的影像学特征。结果:RMPP组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RMPP组年龄、发热持续时间、发热峰值、住院时间以及发热伴随症状人数占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发热持续时间、发热峰值、住院时间以及发热伴随症状均是RMPP患儿发病的危险因素(OR=2.773、2.344、1.058、2.515,均P0.05)。RMPP组大叶性肺炎、胸腔积液人数占比均高于对照组,而支气管肺炎人数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RMPP患儿血清IL-6以及IL-10水平均存在明显高表达,且发热持续时间、发热峰值、住院时间以及发热伴随症状均是RMPP发病的危险因素,临床工作中需要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技术应用于儿科重症支原体肺炎(Severe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SMPP)对患儿的血清炎症因子表达影响及肺功能的变化,旨在为临床上SMPP的诊治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收治的SMPP患儿83例,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静滴阿奇霉素,研究组42例,采用静滴阿奇霉素3-5天行BALF灌洗生理盐水+布地奈德治疗。于治疗7 d后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及组间肺功能和炎症指标的变化。结果:研究组IL-2、IL-6、IL-10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mPAP、PAWP、PVR均比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BALF技术可明显改善患儿炎症因子表达,对促进患儿肺功能恢复正常有良好作用,适用于儿童SMPP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分析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探讨甲泼尼龙治疗的最佳剂量。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21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183例。根据病情程度的不同将患儿分为普通肺炎支原体肺炎(GMPP)组(n=90)和RMPP组(n=93),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儿童RMPP发生的危险因素。RMPP患儿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甲泼尼龙治疗,并按照给药剂量的不同分为低剂量组[2 mg/(kg?d)]、中剂量组[3 mg/(kg?d)]和高剂量组[4 mg/(kg?d)],每组各31例,对比三组的疗效、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RMPP组发热天数长于GMPP组,特异性体质、肺外并发症患儿比例以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乳酸脱氢酶(LDH)、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高于GMPP组,淋巴细胞百分比低于GMPP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热天数≥10 d、特异性体质、有肺外并发症、CRP≥24 mg/L、LDH≥250 IU/L、IL-6≥17 pg/mL是RMPP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高剂量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中剂量组、低剂量组(P<0.05),但中剂量组与低剂量组间临床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的咳嗽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低剂量组,且高剂量组上述时间均短于中剂量组(P<0.05)。低中高剂量三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儿童RMPP的发生受到发热天数、特异性体质、肺外并发症以及CRP、LDH、IL-6水平等因素影响。应用4 mg/(kg?d)剂量甲泼尼龙治疗儿童RMPP疗效较好,可明显缩短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85例小儿重症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肺功能指标动态变化情况,为临床上重症MPP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有效参考。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儿科接诊的重症MPP患儿85例为重症组,并选取基线资料差异不显著的轻症MPP患儿72例(轻症组)为研究对象。全部MPP患儿均行大环内酯类抗感染治疗,联合头孢曲松抗菌治疗,并予氨溴索祛痰等对症支持治疗,比较重症组与轻症组发病急性期与恢复期肺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1)重症组在急性期大气道通气指标FVC、PEF、FEV1、FEV1/FVC表达量均显著低于轻症组(P0.05);重症组FVC、PEF、FEV1、FEV1/FVC在恢复期和轻症组无显著差异(P0.05);(2)重症组小气道通气指标FEF25、FEF50、FEF75、FEF25-75在各个时间节点均与轻症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儿童重症MPP具有发病急性期大、小气道受损严重的特点,大气道在恢复期各项指标均接近正常,而小气道在恢复期各项指标仍处于异常表达的状态。肺功能指标的动态监测对重症MPP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筛选并分析重症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危险因素,为重症支原体肺炎的预防、诊断、治疗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9年10月~2013年7月期间,确诊为支原体肺炎的患儿347例,根据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重症组和一般组,重症组有重症支原体肺炎患儿107例,一般组有患儿240例,从两组患儿的病例资料中抽取年龄、性别、居住地、(C reactive protein,CRP)、人肺炎支原体抗体(Mycoplasma pneumoniae antibody,MP-Ab)阳性率、病程、生活环境、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RRI)、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HSCRP)、红细胞沉积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白细胞数(white blood cell,WBC)等相关指标,进行相关统计分析。对其分类指标进行合理赋值处理,实施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的Logistic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RRI、特殊体质、HSCRP、ESR以及先天性心脏病与重症支原体肺炎的发生相关(P=0.000,0.000,0.010,0.000,0.000,0.022);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RRI、HSCRP、ESR为重症支原体肺炎的危险因素(P=0.001,0.000,0.008,0.000)。结论:年龄、RRI、HSCRP、ESR是重症支原体肺炎的危险因素,通过对以上危险因素的密切关注对于重症支原体肺炎的预防、诊断、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与支原体肺炎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检测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53例和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49例分别作为病毒性心肌炎组和支原体肺炎组,选取同期体检正常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心肌酶指标和心肌蛋白指标。结果:病毒性心肌炎组心肌肌钙蛋白I(c Tnl)、肌红蛋白(MYO)显著高于支原体肺炎组、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支原体肺炎组和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性心肌炎组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均显著高于支原体肺炎组、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支原体肺炎组、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入院10 d c Tnl、MYO均低于入院第1 d,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性心肌炎组入院第10 d c Tnl、MYO显著高于支原体肺炎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入院10 d CK、CK-MB、AST、LDH均低于入院第1 d,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性心肌炎组入院第10 d CK、CK-MB、AST显著高于支原体肺炎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ROC曲线分析临床性能,c Tnl、MYO、CK、CK-MB、AST、LDH的临界值分别为0.38μg/L、56.2μg/L、236.58 U/L、32.8 U/L、71.6 U/L、232.8 U/L,灵敏度分别为82.7%、85.4%、84.8%、89.6%、90.2、79.8%。结论:心肌损伤标志物可作为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和支原体肺炎的重要指标,应用ROC回归曲线确定各指标的临界值,还可对两种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