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鼠尾草属是唇形科中最大的属,全球有近1 000种。我国是鼠尾草属东亚分布中心,有84种,分布于全国各地,尤以西南地区最多。鼠尾草属植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但由于鼠尾草属植物分布广、种类多、形态变异大,给该属鉴定和分类学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此外,在采集和调查过程中发现弧隔鼠尾草亚属和荔枝草亚属的很多种类在营养生长期仅通过叶片很难鉴定。表皮毛是植物叶片上最常见的附属物,其分布特性和形态特征常作为植物鉴定和分类学研究的重要手段。该文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环境扫描电镜对18种和1变型共19份鼠尾草属植物的叶片类型、表皮细胞形状、垂周壁样式、气孔器类型和表皮毛等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研究,为鼠尾草属的分类界定研究提供证据。结果表明:这19份鼠尾草属植物叶表皮和表皮毛形态特征在电子显微镜下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叶表皮细胞形状为不规则形或多边形,垂周壁多数为浅波状或波状,少数为平直或弓形。气孔器为无规则型和不等细胞型,其中无规则型最为常见。样品叶表皮毛分为4个类型,盾状腺毛、头状腺毛、短非腺毛和长非腺毛。该属植物叶表皮的这些微形态特征,可为本属鉴定和分类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中国产黄耆属糙叶组34种植物的叶表皮毛状体的形态特征及其分布进行了观察,以探讨中国黄耆属糙叶组物种表皮毛微观形态的变异式样及其分类学意义,为糙叶组物种的分类鉴定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除乳白花黄耆(A. galactites)仅在叶下表面被毛外,其余种类上下表皮均有毛,且毛的分布、形态、长度和臂比在不同种类间存在差异。叶表皮毛为伏贴或开展的中空管状毛,伏贴毛着生部位基部膨大,整体形态从中部向两端由粗逐渐变细,开展的毛大部分为细长的丝状或线状,光滑或具条纹状纹饰,上面分布有乳突。研究认为,叶表皮表面伏贴、短而平直、其上光滑具密集乳突、臂比值小、整体宽扁的毛是祖先特征;而叶表皮表面向上开展、长而密集、外形呈丝状或线形、其上具条纹状纹饰、乳突稀疏、臂比值大的毛是进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中国猕猴桃属植物叶表皮毛微形态特征及数量分类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取国产猕猴桃35个分类群的代表植株,应用光学显微镜对其新鲜叶表皮毛的微形态特征、形体大小、细胞结构、分布和密度等多态性状和数量性状进行了观察和测量。该属植物的叶表皮毛微形态特征可归纳为6个类型:1)单细胞毛;2)单列多细胞毛,包括线形单列毛、泡状单列毛、扭曲毛、直壁单列毛、曲壁单列毛;3)多列渐尖毛和急尖毛,包括多列曲壁渐尖毛和急尖毛、多列直壁渐尖毛和急尖毛; 4)多列粗毛,包括柱状毛、多列渐尖粗毛、多列急尖粗毛;5)星状毛,包括薄壁星状毛、厚壁星状毛(分正常状况和莲座毛、盾形星状毛、叠生星状毛等特殊状况);6)二歧分枝毛。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数据矩阵,并选择猕猴桃科藤山柳lematoclethra lasioclada作为外类群,应用Wagner法和UPGMA聚类法对中国猕猴桃属植物进行了分支分析和表征分析。分支分析结果表明:梁畴芬在1984年发表的分类系统中的净果组为单系类群,而其它3个组(斑果组、糙毛组和星毛组)均不构成单系类群。表征分析反映了猕猴桃属分类群间的表征亲缘关系,特别是反映了中华猕猴桃与美味猕猴桃两个物种间关系较近,而与硬齿猕猴桃两个变种间的关系较远。叶表皮毛微形态特征及数量分类分析方法对研究猕猴桃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和亲缘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国产莎草科飘拂草属4组42种1变种植物果皮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并作了系统描述,研究表明,飘拂草属植物在纹饰类型,超微结构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种间差异,具有分类学意义,根据纹饰及微形态特征的不同,支持将褐鳞飘拂草和知风飘拂草各自作为独立的种,依照果皮纹饰的差异,飘拂草属可分为4种类型:(1)瘤(疣)一纹饰根据网脊曲直不同各自又可分为2个亚型。 相似文献
5.
中国猕猴桃属植物叶表皮毛策形态特征及数量分类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选取国产猕猴桃35个分类群的代表植株,应用光学显微对其新鲜叶表皮毛的微形态特征,形体大小、细胞结构、分布和密度等多态性状和数量性状进行了观察和测量,该属植物的叶表皮毛微形态特征可归纳为6个类型:1)单细胞毛;2)单列多细胞毛,每形单列毛、泡状单列毛、扭曲毛、直壁单列毛、曲壁单列毛;3)多列渐尖毛和急尖毛,包括多列曲壁渐尖毛和急尖毛,多列直壁渐尖毛和急尖毛;4)多列粗毛,包括柱状毛,多列渐尖粗毛,多 相似文献
6.
莎草属果皮微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上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次报道了在立体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对莎草属(Cyperus Linn.)14种、2变种植物果皮微形态特征的观察结果。根据纹饰特点的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1)网——瘤状复合纹饰;(2)网状纹饰;(3)疣状纹饰。莎草属植物在果皮微形态特征上存在的种间差异可为种的划分提供依据,并为探讨该属的系统演化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燕麦属颖果微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燕麦属颖果微形态特征的分类学意义,采用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燕麦属27种颖果的微形态特征,结合分子系统发育证据分析其分类学意义。燕麦属颖果有纺锤形、倒披针形、椭圆形3种形状,条纹、棱纹、网纹3种纹饰。燕麦属颖果形状、纹饰和花柱基宿存模式具有有限的属下分类学意义,颖果大小和表面大毛密度具有种间鉴定价值,而颖果腹面形态、压扁方式、胚比不具有种间鉴定价值。大穗燕麦(Avena macrostachya Balansa ex Coss.Durieu)颖果纺锤形,条纹纹饰,隶属于燕麦属颖果微形态特征的变异范围。大粒裸燕麦(A.nuda L.)与普通栽培燕麦(A.sativa L.)颖果大小、形状及纹饰特征的差异支持将大粒裸燕麦作为独立种处理。燕麦属颖果大小、表面大毛密度、胚比变异幅度大,推测与分布区广幅的气候变异相适应,凹腹面颖果体积相对缩减,有利于颖果快速发育、成熟,推测与燕麦属植物在温带、寒带分布区适生期较短相适应。 相似文献
8.
利用扫描电镜对35种1变种柃属(Eurya)植物种子的微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并采用相对大小(长×宽)RS值和种皮表面纹饰作为种子形态比较的特征参数。结果显示,柃属种子根据相对大小RS值可划分为小型(RS<1.0),中型(1.03.0)三个等级,最小的种子相对大小不足0.5,最大的种子相对大小超过10;种皮表面纹饰分为负网纹和网纹两种类型,网纹类型在网眼的方向性、网眼形状、网眼深度、网脊特点等方面呈现出种间多样性,可用于类群的比较和鉴别。文中同时还探讨了种子大小及种皮微形态在属内的系统发育关系,推测了种皮表面纹饰的演化路线,研究结果表明种子的微形态特征对本属植物系统分类及进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属内一些关键种系统位置的分析提供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9.
3种龙葵表皮毛类型及发育过程观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观察发现龙葵(Solanum nigrum L.)、少花龙葵(S.photeinocarpum Nakam,etO-dshi)和黄果龙葵(S.nigum L.var.suaveolens G.L.Guo)的表皮毛均为腺毛,主要有单细胞头腺毛和多细胞头腺毛2种。腺毛的原始细胞都来源于原表皮细胞,经2次平周分裂产生基细胞、柄细胞和顶端细胞、在腺毛后期的形态发生中,柄细胞和顶细胞的分裂状态决定腺毛的 相似文献
10.
珍稀濒危植物翅果油树表皮毛的微形态观察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体视显微镜、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对珍稀濒危植物翅果油树(Elaeagnus mollis Diels)的茎、叶、果、休眠芽等多种器官表面覆盖的表皮毛,进行了详细观察.发现其表皮毛的形态和结构具有多样性,各器官有差异,据此将它们分为分支状毛、星状毛、盾状-星状毛、盾状毛四类,以及一些特殊的表皮毛,如:分支状毛与星状毛或盾状-星状毛的过渡类型称为类星状毛和类盾状-星状毛.叶片上表面的表皮毛,为分枝状表皮毛,且稀疏散布.叶片下表面的白色表皮毛,也多为分枝状表皮毛,但分布较密,叶主脉处最为稠密多为星状毛.叶柄的表皮毛形态呈现一定的梯度变化,远轴端(靠近叶片端)为类星状毛,近轴端(靠近茎的一端)为盾状-星状表皮毛,中间段为星状毛介于前二者之间.茎表面灰色的或褐色的表皮毛,以盾状表皮毛为主,夹杂少量盾状-星状表皮毛,因茎的老嫩其表皮毛形态略有不同.外果皮沟槽内的表皮毛多为盾状表皮毛,嵴部则密集星状或分支状表皮毛.休眠芽的鳞片多覆盖盾状表皮毛,只在鳞片的尖端有少量星状毛和分枝状毛.翅果油树多种器官表面多种表皮毛的存在是其适应高山(海拔800~1300m)环境的一种形态特征.表皮毛具有反射阳光、阻止水分过度散失、保温、防止机械损伤等功能.为探究翅果油树耐早、耐寒、耐高温机理以及组织培养过程中外植体易污染等问题,提供了形态学依据,也为进一步进行表皮毛的发育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翅果油树叶表皮毛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对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翅果油树(Elaeagnus mollis Diels)叶表皮毛的结构及发育,进行了详细的观察。翅果油树叶表皮毛有两种类型:分枝状表皮毛和盾状表皮毛,两者都是由头部和柄部组成。两类表皮毛的原始细胞均起源于叶原基或幼叶的原表皮细胞,经过两次垂周分裂形成四细胞。在发育后期,四细胞的分化状态决定表皮毛的类型。若四细胞平周分裂成上下八细胞,将发育成分枝状表皮毛的头部;若继续垂周分裂成同层八细胞,将发育成盾状表皮毛的头部。柄部的发育过程基本相同,都是由紧靠头部的表皮细胞和叶肉细胞发育而来。 相似文献
12.
大豆属Soja亚属种皮微形态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扫描电镜对大豆属Soja亚属植物的种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亚属植物种皮微形态特征在种的水平上具有一定的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鹅观草属部分种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过去叶表皮实验的基础上,本从鹅观草属不同组、系中新增解剖了16个有代表性的种。根据这些种叶片反映的表皮微形态特征,进一步证实了鹅观草属共族分属以及属下类群划分的正确性,揭示了属中各主要类群的演化水平和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结果最后表明:鹅观草属的半颖组最原始,在系统发育中它可能既派生了较进化的小颖组和大颖组,又派生了最进化的长颖组;在大颖组中,齿草系较原始,纤毛草系较进化,宽叶草系最进化,纤毛草系 相似文献
14.
春黄菊族6属植物种子的微形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春黄菊族6属10种的种子微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10种种子在种子形态、表面纹饰、脐处的喙状突起、种子端的衣领状环等方面都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例如茼蒿的穴状和芫荽菊的细胞状纹饰等,具有明显的属级水平上的分类特征;在系和种级水平上,微形态特征虽有相似性,但仍具有一定的分类学价值,如龙蒿系圆头蒿的沟壑状纹饰和猪毛蒿系猪毛蒿的搓板状纹饰等。说明春黄菊族植物丰富的种子微形态特征在其系统分类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研究结果支持栉叶蒿属、紊蒿属、茼蒿属独立成属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铃子香属(Chelonopsis)及其近缘类群毛药花属(Bostrychanthera)共16种植物在光镜和扫描电镜下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除等齿铃子组外,铃子香属其它种类的叶表皮细胞多为不规则形;叶表皮细胞垂周壁式样可分为平直至弓形,深波状两种类型。所有种类的气孔器都只分布于下表皮且均为不规则型;保卫细胞的形状在种间几无差别,气孔外拱盖内缘的纹饰也都近平滑,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角质膜有三种类型,即山脊状,长条状,具颗粒状或雪花状附属物。叶表皮细胞形态特征及角质膜类型为铃子香属内组、系或种的划分提供了重要证据。此外,两个亚属内气孔密度的不同可能与各自的生长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部分裸子植物假种皮微形态特征及共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扫描电镜对红豆杉科、三尖杉科和罗汉松科植物假种皮的微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可以把红豆杉科植物分为两类,既具规则型网状纹饰的经豆杉属和具夫规则型网状纹饰的白豆杉属、穗花杉属和榧树属。在后三属中,穗花杉属的穗花帮和白豆杉属的纹饰特征更为相近,同属厚网脊亚型。而云南穗花杉和榧树属的特征相近,属薄网脊亚型。假种皮表面纹饰特征显示不宜将红豆杉(T.chinensis)再分为两个独立的种,认为设立 相似文献
17.
在扫描电镜下对药用植物苦丁茶(Ilex kudingcha C.J.Tseng)与4个近缘种的果皮微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这些材料的果皮上均有气孔器存在,气孔圆形至椭圆形,气孔上拱盖表面近平滑或有蜡质碎片,拱盖内缘近平滑稀浅波状,外缘角质膜在气孔周围呈环形包着气孔。但各种间果皮的微形态特征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有一定的分类鉴定意义,本研究结果表明扣树(I.kaushue S.Y.Hu)的果实有指状毛附属物,不支持与苦丁茶的合并。五棱苦丁茶(I.pentagona S.I.Chen,Y.X.Feng etC.F.Liang)的果皮特征与苦丁茶较近,但有明显差异,支持将其从苦丁茶中独立出建立一新种。 相似文献
18.
果皮和种皮微形态特征在杜鹃花属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国产杜鹃花属Rhododendron6个亚属的代表种和近缘类群杜香属Ledum杜香L.palustre的果皮和种皮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对杜鹃花属植物果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描述,并通过比较现存杜鹃花属植物和种子化石,新发现一些居间的种子类型。结果表明,果皮和种皮微形态特征具有一定的系统学意义。叶状苞亚属subgen.Therorhodion的叶状苞杜鹃R.redowskianum的果实有短而疏的刺毛,无气孔,种子为无翅类,扁平,外围轮廓长椭圆形。杜鹃亚属subgen.Rhododendron植物果皮为百合花杜鹃型,具有鳞片,气孔器散生于指状突起之间,与叶表皮的微形态特征一致,其种子为百合花杜鹃型,表面具宽而浅的沟,呈脑纹状,有别于无鳞类杜鹃花。常绿杜鹃亚属subgen.Hymenanthes果皮为云锦杜鹃型,其角质层表面不规则,无表皮毛,偶见气孔;种子为云锦杜鹃型。映山红亚属subgen.Tsutsusi果皮为岭南杜鹃型,密生长表皮毛,角质层致密;种子为南边杜鹃型和岭南杜鹃型。微形态特征与“常绿杜鹃亚属和(国产)映山红亚属均为内部支持率很高的单系类群”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结果一致。马银花亚属subgen.Azaleastrum的马银花组sect.Azaleastrum和长蕊杜鹃组sect.Choniastrum微形态区别明显,支持各自为独立的单系类群。羊踯躅亚属subgen.Pentanthera的羊踯躅R.molle果皮特征明显,可与其他亚属区分,但种子类型更接近常绿杜鹃亚属。本研究结合分子系统发育资料和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讨论了一些近缘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结果支持将腺萼马银花处理为独立的种。 相似文献
19.
采用扫描电镜方法对中国伞形科(Apiaceae)前胡属(Peucedanum L.) 22种2变种的果实表面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结果显示:供试种类在果实棱槽细胞平滑度和细胞轮廓可见度、蜡质纹饰类型、细胞表面突起的有无及类型、表皮毛的有无及类型及其纹饰类型、表皮分泌物的有无及类型等方面有明显差异,具有丰富的种间多样性.根据这些特征可将供试种类分为4种类型.类型Ⅰ:棱槽细胞粗糙多毛—细胞轮廓不可见—簇状蜡质纹饰发达,包含滨海前胡(P.japonicum Thunb.)、天竺山前胡(P.ampliatum K.T.Fu)、华北前胡(P.harrysmithii Fedde ex Wolff)及其2变种、长前胡(P.turgeniifolium Wolff)、华山前胡(P.ledebourielloides K.T.Fu)和泰山前胡[P.wawrae (Wolff) Su ex Sheh];类型Ⅱ:棱槽细胞平滑无毛—细胞轮廓不可见或凹陷—条形蜡质纹饰发达或明显,包含芷叶前胡(P.angelicoides Wolff ex Kretschm.)、竹节前胡(P.dielsianum Fedde ex Wolff)、南川前胡[P.dissolutum (Diels)Wolff]、红前胡(P.rubricaule Shan et Sheh)、细裂前胡(P.macilentum Franch.)、前胡(P.praeruptorum Dunn)、华中前胡(P.medicum Dunn)、台湾前胡(P.formosanunt Hayata)、南岭前胡(P.longshengense Shum et Sheh)、会泽前胡(P.acaule Shah et Sheh)和马山前胡(P.mashanense Shan et Sheh);类型Ⅲ:棱槽细胞有稀疏毛—细胞轮廓[陷可见或不明显—蜡质纹饰几无,包含北京前胡(P.caespitosum Wolff)、草原前胡(P.stepposum Huang)、毛前胡(P.pubescens Hand.-Mazz.)和刺尖前胡(P.elegans Komarov);类型Ⅳ:棱槽细胞不平无毛—细胞轮廓呈近圆形凸起—蜡质纹饰为微波状长条形,仅包含石防风[P.terebinthaceum (Fisch.ex Trevir.)Fisch.ex Turcz.]1种.结合外部形态特征以及地理分布对各类型种类的分类关系进行了讨论,并对会泽前胡、马山前胡和石防风的特殊分类地位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果实表面微形态特征在前胡属中的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采用扫描电镜对大豆属Soja亚属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亚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在种的水平上具有一定的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