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差异。方法:选择2013年12月至2020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其实施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测(CTA),而后2 w内再对其实施DSA检测,比较两种检测方式对不同血管狭窄程度、不同性质斑块检出率的差异,最后以DSA检测结果为金标准,评估CTA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一致性、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1)CTA检测狭窄血管共计387支,轻度狭窄152支(39.28%),中度狭窄118支(30.49%),重度狭窄105支(27.13%),闭塞12支(3.10%);DSA检测狭窄血管392支,轻度狭窄150支(38.27%),中度狭窄124支(31.63%),重度狭窄112支(28.57%),闭塞6支(1.53%),两组各血管狭窄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CTA检测斑块69个,其中钙化斑43个(62.32%),非钙化斑26个(37.68%),DSA检测斑块61个,其中钙化斑33个(54.10%),非钙化斑28个(45.50%),两种检测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以DSA检测为金标准,CTA对重度及以上血管狭窄诊断一致性为99.23%,特异度为98.31%,灵敏度为99.64%,阳性预测值为99.15%,阴性预测值为99.27%。结论:与DSA相比,CTA对冠心病患者血管狭窄的诊断价值相当,且属于无创检测,在冠心病早期筛查中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来我院就诊的非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及各段血管斑块分布情况,并根据检查结果评价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轻度狭窄与中度狭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狭窄与闭塞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总检出狭窄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颈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均有斑块检出,观察组斑块总检出率为69.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1.2%(P0.05)。结论:临床上应用128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技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情况可进行有效评估,该方法对患者轻、中度狭窄以及双侧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更高,在临床诊断及预后防治中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新疆心脑血管病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及后循环缺血发作患者共14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CT血管造影(CTA)及TCD检测。以CT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两组颅内动脉狭窄的检测结果,分析TCD的诊断价值以及TCD对双侧大脑的中动脉(MCA)狭窄程度的诊断结果。结果:CTA诊断结果显示140例患者总共检出105例有颅内动脉狭窄,在1155条颅内段的前、后循环血管内,经CTA检测显示狭窄血管249条,TCD检测显示狭窄血管236条。与CTA相比,TCD对患者的诊断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5)。其中TCD对MCA的诊断敏感度和阳性预测值最高,分别为91.26%和93.07%,一致性最好(Kappa值=0.917)。210条MCA血管经CTA诊断结果显示狭窄103条,其中轻度狭窄17条,中度狭窄41条,重度狭窄45条,TCD诊断结果显示狭窄101条,其中轻度狭窄16条,中度狭窄40条,重度狭窄45条。经Kappa检验发现,TCD对MCA狭窄程度的诊断结果与CTA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0.884)。结论:TCD对于脑梗死患者的颅内动脉狭窄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且与CTA的诊断一致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IVUS)对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及冠脉支架置入术(PCI)的指导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200例CHD患者,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115例,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CIS)85例;经冠脉造影证实单支病变患者62例(单支组),双支病变患者81例(双支组),三支及以上病变患者57例(多支组)。比较不同冠脉病变支数、病变程度CHD患者斑块性质、管腔面积、外弹力膜面积、斑块面积、斑块负荷、狭窄率。随机将115例ACS患者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57例),比较两组PCI手术支架置入率、达标率以及手术前后管腔面积、斑块面积、斑块负荷、狭窄率。PCI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术后再狭窄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200例患者共检出415块斑块,ACS组颈动脉斑块性质以低回声斑居多,CIS组以等、高回声斑居多(P<0.05),ACS组管腔面积小于CIS组,斑块面积、斑块负荷、狭窄率高于CIS组(P<0.05)。多支组斑块性质以低回声斑居多,双支组以等回声斑居多,单支组以高回声斑居多(P<0.05)。管腔面积随着冠脉病变支数的增加而降低,斑块面积、斑块负荷、狭窄率随着冠脉病变支数的增加而升高(P<0.05)。观察组支架置入率、达标率、术后管腔面积高于对照组,斑块面积、斑块负荷、狭窄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CI术后12个月再狭窄率、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状动脉IVUS可较为准确地评估冠脉病变程度,相较于传统的冠状动脉造影,基于冠状动脉IVUS指导PCI手术可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A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67例冠脉搭桥术后64层螺旋CTA资料,回顾性分析其成像条件、心电编辑软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薄层容积图像及VR、CPP、MIP等后处理方法对桥血管的显示情况,并观察桥血管通畅状态。结果:67例CTA容积图像质量均满足诊断要求,其中15例经B受体阻滞剂控制心率;27例经过心电编辑软件后处理;检出正常桥血管107支,占74_31%(107/144);异常静脉桥血管32支,22.22%(32/144),包括近端吻合口尖角状闭塞13支,钙化斑块7支,软癍块8支,混合斑块1支;远端吻合口狭窄3支;正常动脉桥血管35支,24-31%(35/144);异常动脉桥血管5支,3.47%(5/144),包括闭塞内乳动脉桥血管4支,远端吻合口狭窄1支。上述多种后处理方法有助于多角度、多方位显示桥血管近、远端吻合口、桥血管行程及其与毗邻结构关系、有无斑块及管腔狭窄程度等。结论:64层螺旋CTA是冠脉搭桥术后评估桥血管状态准确、安全及简便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6年7月至2009年10月在西京医院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的50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98例,以DSA为金标准分析颈部血管彩超诊断颈内动脉颅外段的灵敏度、特异度,并对不同狭窄程度的颈内动脉的检出情况进行比较.结果:颈部血管彩超检测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灵敏度为74.6%,特异度为99.4%,准确率为96.4%,漏诊率为25.4%,误诊率为O.56%.对轻度颈内动脉狭窄的检出,颈部血管彩超与DSA相比有统计学差异,而对于中重度狭窄及闭塞的检出,两种方法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颈部血管彩超可广泛用于颈内动脉颅外段病变的早期筛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冠状动脉斑块定量分析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肌损伤(PMI)的影响因素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2022年12月在我院住院并经择期PCI手术治疗的患者251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PCI术后有无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升高分为PMI阳性组(n=106)和PMI阴性组(n=145)。所有患者术前1周均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检查,且在PCI术前和术后24 h内均测量患者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hs-cTnT)水平。采用半自动斑块分析软件标注并分析斑块特征,主要测量冠脉解剖学狭窄程度并对斑块成分和形态特征进行定量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斑块定量指标。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CI术后PMI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冠脉斑块定量指标对PCI术后PMI发生的诊断价值。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最大面积狭窄率、斑块总体积、斑块负荷、脂质斑块体积、脂质斑块占比和纤维斑块体积与PCI术后PMI的发生有关(P<0.05);而斑块长度、管腔最窄处面积、纤维斑块占比、钙化斑块体积、钙化斑块占比、斑点状钙...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4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给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与高分辨率MRI检查,记录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与分型,以DSA诊断为金标准,判断MRI的诊断价值(阳性预测值、特异度、灵敏度、阴性预测值)。结果:在134例患者中,高分辨率MRI显示未见斑块62例,Ⅰ型5例、Ⅱ型26例,Ⅲ型26例、Ⅳ型15例,与DSA诊结果一致124例,占比92.5%。高分辨率MRI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Kappa值为0.89,MRI对各分型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阳性预测值、特异度、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分别为:Ⅰ型87.0%、99.2%、95.8%和99.2%,Ⅱ型81.0%、98.5%、83.4%和98.5%,Ⅲ型82.7%、82.7%、84.0%和95.7%,Ⅳ型100.0%、100.0%、100.0%和100.0%。结论:高分辨率MRI用于诊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价值与DSA检查有很好的一致性,可反映硬化斑块的分型。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研究对比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和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颅内动脉瘤中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9年1月2日~2020年12月15日收治的60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资料,所有受试者均开展头颅CTA检查、MRA检查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头颅CTA和头颅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效能。此外,对比头颅CTA和头颅MRA诊断不同分级、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的符合率。结果:DAS检查结果显示确诊动脉瘤患者48例,共检出动脉瘤74个,CTA检出动脉瘤65个,MRA检出动脉瘤51个,CTA动脉瘤检出率高于MRA检出率(均P<0.05)。以DSA结果为金标准,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分别为94.20%(65/69)、60.00%(3/5)、91.89%(68/74),均高于MRA的82.26%(51/62)、41.67%(5/12)、75.68%(56/74)(均P<0.05)。CTA诊断1级颅内动脉瘤的符合率为13.85%(9/65),高于MRA的7.84%(4/51)(P<0.05)。各种检查方式诊断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的符合率对比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均高于MRA,可提高对小直径肿瘤的检出率。然而,MRA具有无辐射、检测费用少、安全性高等优势,临床实际工作中可综合选择合理的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64 层螺旋CTA 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67 例冠脉搭桥术后64 层螺旋CTA 资料,回顾性分析其成像条件、心电编辑软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薄层容积图像及VR、CPP、MIP等后处理方法对桥血管的显示情 况,并观察桥血管通畅状态。结果:67 例CTA 容积图像质量均满足诊断要求,其中15 例经茁受体阻滞剂控制心率;27 例经过心 电编辑软件后处理;检出正常桥血管107 支,占74.31 %(107/144);异常静脉桥血管32 支,22.22 %(32/144),包括近端吻合口尖角 状闭塞13 支,钙化斑块7 支,软斑块8 支,混合斑块1 支;远端吻合口狭窄3 支;正常动脉桥血管35 支,24.31 %(35/144);异常动 脉桥血管5 支,3.47%(5/144),包括闭塞内乳动脉桥血管4 支,远端吻合口狭窄1 支。上述多种后处理方法有助于多角度、多方位 显示桥血管近、远端吻合口、桥血管行程及其与毗邻结构关系、有无斑块及管腔狭窄程度等。结论:64 层螺旋CTA 是冠脉搭桥术 后评估桥血管状态准确、安全及简便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超声诊断的意义,为临床超声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4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检出85例斑块、23例狭窄、13例闭塞,对照组分别为21例、12例及0例;观察组下肢动脉管腔斑块、狭窄和闭塞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O.05);病程10--15年的患者,其足背动脉管径为(1.25±0.07)mm,显著低于对照组;病程超过25年的患者,全部下肢动脉血管管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O.05);观察组股前动脉、胫后动脉及足背动脉血流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人群股总动脉、胭动脉血流速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超声可有效反映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情况,且具有无创、可多次检查等优势,费用较低,降低了患者诊疗负担,为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有利条件,也在预防和控制患者糖尿病足等并发症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层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y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VCTDSA)联合CT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临床确诊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给予VCTDSA与CT灌注成像处理,分析这两种技术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45例患者检查有颅内有不同部位出血灶,多见于脑室,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异常血管网形成,其中VCTDSA图像质量优于CT灌注成像,VCTDSA较DSA可准确显示和测量动静脉瘘口大小,VCTDSA与MRA在瘤体长轴、瘤颈的比较中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与其他减影CTA比较,VCTDSA联合CT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诊断中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临床可疑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21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GE LightSpeed 64层螺旋CT对全下肢动脉进行CTA扫描,将获得的原始数据传入AW4.2P后处理工作站,血管重建技术包括VR、MIP、MPR及CPR,血管狭窄程度的评估采用智能血管分析与目测法相结合.结果:21例患者共显示血管336段,均获得了清晰的血管重建图像,全部满足诊断要求.除5例患者下肢动脉CTA表现正常外,其余16例均发现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336段血管中,7段有脂质纤维性斑块,27段有钙化斑块,222段显示广泛的混合性斑块;其中完全闭塞占4.46%;重度狭窄7.14%;中度狭窄31.8%;轻度狭窄32.7%;无明显狭窄者23.8%.结论:64层MS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具有很高雄确性,各种血管重建技术的联合应用能够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分析糖化清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冠脉斑块形态学特征的关系及对功能性心肌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自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我院经冠脉造影确诊的165例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检测两组血清糖化清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表达水平,使用靶血管造影检测冠脉斑块形态学指标,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糖化清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与冠脉斑块形态学指标的关系,通过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血清糖化清蛋白联合高敏C反应蛋白对功能性心肌缺血的预测价值。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糖化清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最小管腔直径、最小管腔面积均小于稳定型心绞痛组,直径狭窄率、管腔面积狭窄率、斑块面积均大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在165例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中,发生冠脉易损斑块53例;易损斑块组血清糖化清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非易损斑块组(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血清糖化清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表达水平均与最小管腔直径、最小管腔面积呈负相关,与直径狭窄率、管腔面积狭窄率、斑块面积呈正相关(P<0.05);经ROC曲线分析,血清糖化清蛋白联合高敏C反应蛋白预测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发生功能性心肌缺血的AUC为0.910。结论:糖化清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冠脉斑块形态学特征密切相关,有助于评估冠脉斑块易损性,联合预测功能性心肌缺血的效能较好,值得临床予以重视应用。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256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联合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另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比较两组256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阳性率及成像特征,检测并对比两组血清Hcy、NT-proBNP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256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联合血清Hcy、NT-proBNP诊断冠心病的效能。结果:研究组256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阳性率高于对照组,且轻度、中度以及重度狭窄人数占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91例阳性患者中73例为右优势型冠状动脉,3例为左优势型冠状动脉,15例为均势型冠状动脉;32例为单支病变,50例为双支病变,9例为多支病变;17处位于右冠状动脉,5处位于左主干,38处位于左前降支,31处位于左旋支。研究组血清Hcy、NT-proBN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256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联合血清Hcy、NT-proBNP诊断冠心病的曲线下面积为0.863,高于上述三项单独检测的0.673、0.649、0.655。结论:256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联合血清Hcy、NT-proBNP可有效提高冠心病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联合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C)、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1(ApoB/ApoA1)比值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8月到2021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358例T2DM患者,均行常规生化指标、CTA检查、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根据CAG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将T2DM患者分为未合并冠脉病变组(190例)和合并冠脉病变组(168例),比较两组血清HCY、Cys-C、ApoB/ApoA1比值,分析CTA与CAG诊断冠脉狭窄结果的一致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冠状动脉CTA联合血清HCY、Cys-C、ApoB/ApoA1比值对T2DM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与未合并冠脉病变组比较,合并冠脉病变组血清HCY、Cys-C、ApoB、ApoB/ApoA1比值水平明显更高(P<0.05),ApoA1明显更低(P<0.05)。以CAG为金标准,CTA诊断冠脉狭窄程度与CAG一致性较高(Kappa值0.748)。ROC曲线评估冠状动脉CTA诊断T2DM合并冠脉病变的AUC、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依次为0.802、74.40%、83.71%、79.11%。三项血清指标联合AUC、准确度显著优于单一指标(P<0.05)。冠状动脉CTA联合血清HCY、Cys-C、ApoB/ApoA1比值诊断T2DM合并冠脉病变的价值显著优于各项指标单一诊断或三项血清指标联合诊断(P<0.05)。结论:冠状动脉CTA联合血清HCY、Cys-C、ApoB/ApoA1比值诊断T2DM患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价值较高,相较各项指标单一应用而言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7.
李在军  甘甜  李猛 《生物磁学》2011,(19):3672-3674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闭塞性及狭窄性病变中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LightSpeed VCT对52例患者进行下肢血管造影检查。扫描层厚0.625mm,管电压120KV、管电流130.205mAs,扫描时间约为10秒。图像后处理技术多采用VR、M1P、MPR、cMPR,图像分析密切结合原始轴位图像。结果:67支血管未见明确病变,CTA显示狭窄血管共77支,5支血管闭塞;狭窄≥50%,≤75%共21支;狭窄≤50%共51支。结论:64排CTA图像在发现闭塞远端血管方面优于DSA,可以清晰显示闭塞远端侧枝供血血管。随着64排螺旋CT临床广泛应用,在下肢血管疾病诊断方面的优势会得到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分析磁共振血管成像(MAR)联合ABCD3-Ⅰ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继发脑梗死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本院87例TIA患者,均行MAR检查及ABCD3-Ⅰ评分,随访90 d内继发脑梗死情况,分为继发脑梗死组与无脑梗死组,比较2组临床资料、MAR检查结果及ABCD3-Ⅰ评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MAR联合ABCD3-Ⅰ评分对脑梗死预测价值。结果:继发脑梗死组与无脑梗死组性别、年龄、BMI、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高血压、房颤、高脂血症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继发脑梗死组中度狭窄与严重狭窄-闭塞占比、ABCD3-Ⅰ评分高危占比高于无脑梗死组(P均<0.001);MAR检查、ABCD3-Ⅰ评分及二者联合预测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3、0.827、0.942,联合预测具有较高预测效能,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74.2%。结论:MAR联合ABCD3-Ⅰ评分对TIA后继发脑梗死具有较高预测效能,能够用于脑梗死的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低剂量CT扫描在下肢动脉脉阻塞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27段经DSA确诊的不同部位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行低剂量CT扫描,并采用MPR,VR,MIP等重建方法获得各下肢动脉CTA图像,将CTA图像与DSA图像的诊断结果利用统计学软件SAS8.1行加权Kappa一致性检验,检验水准为:Kaapa.系数大于0.75。结果:所得CTA图像与DSA图像诊断结果的一致性检验的kappa系数为0.8058,两种诊断结果的一致性为优。结论:采用低剂量扫描条件获得高质量的CTA图像在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的诊断上有肯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探讨CT增强在结肠癌分期中的应用及联合血清CEA、CA199、 CA724及microRNA-21对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2018年3月至2022年3月确诊的85例结肠癌患者纳入观察组,选取同期85例结肠良性肿瘤患者纳入对照组。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增强分期对结肠癌患者T、N、M分期的诊断价值,并比较两组的血清CEA、CA199、 CA724、microRNA-21水平,同时评估CT增强及血清CEA、CA199、CA724、microRNA-21单独及联合诊断结肠癌良恶性病变价值。结果:CT增强T分期准确率为88.2%,一致性较高(Kappa值=0.812);CT增强N分期准确率为63.5% ,一致性一般(Kappa值=0.449);CT增强M分期准确率为90.6%,一致性较高(Kappa值=0.739)。观察组血清CEA、CA199、CA724、microRNA-2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显示:CT增强及血清CEA、CA199、CA724、microRNA-21单独及联合诊断结肠癌良恶性病变的ROC曲线下的面积(AUC)(0.95CI)分别为0.783、0.722(0.497~0.944)、0.694(0.475~0.916)、0.704(0.434~0.977)、0.687(0.393~0.967)、0.917(0.829~0.982)。CT增强及联合血清CEA、CA199、CA724、microRNA-21检查恶性结肠癌患者75例,诊断灵敏度88.2%,特异性90.6%,准确性89.4%。结论:CT增强可以应用于结肠癌分期,并且CT增强结合血清CEA、CA199、CA724及microRNA-21可以有效、准确地判断结肠癌的良恶性病变情况,对提高结肠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