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刘友樵  葛岚屏 《昆虫知识》1997,34(2):121-124
鳞翅目昆虫(蝶与蛾)种类繁多,是昆虫纲四大目之一,其种类仅次于鞘翅目。根据Dr.J.B.Heppner1991年统计,全世界已定名蝶与蛾有146277种。目前估计全世界蝶与蛾可能有255000种(其中蝴蝶约占10%)。1994年日本蛾类专家杉繁郎(ShigeroSllgi)写了一本日本产蛾类大图鉴名录补篇。内容详细介绍了鳞翅目的蛾类科以上阶元分类的新进展,由于它对我国生产、教学、科研方面都有着密切相关,现特转介如下。1982年出版的日本产蛾类大图鉴所采用的科以上阶元分类是以Common(197O)为基础的。但是、近十多年来关于鳞翅目的科以上分类又陆…  相似文献   

2.
在欧洲 ,鳞翅目被认为是昆虫纲中最为熟知的一个目 ,实际上人们仍然缺乏对它们的了解 ,特别在小蛾类中更是如此。许多地区有关小蛾类区系的知识不能令人满意 ,尤其是欧洲的南部。生态学资料时常不完备 ,很难正确评估对这些昆虫的环境压力。分布资料仍然粗略和不完全 ,并且大量的记录依据于误定。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鉴定资料的缺乏而引起的。《欧洲小蛾类》(Microlepidoptera of Europe)是关于欧洲鳞翅目昆虫的新的重要丛书 ,由丹麦阿波罗图书公司出版 ,其目的在于对所有欧洲小蛾类昆虫提供简明扼要的鉴定指导。该丛书的主编为 P.H…  相似文献   

3.
对鳞翅目蛾类 2科 42种和蝶类 7科 31种昆虫的翅形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 ,无论是蛾类还是蝶类 ,迁飞昆虫前翅形状均具有区别于非迁飞昆虫的共同特征 ,即前翅相对窄长 ,前缘较平直 ;然而与不同的翅振模式相适应 ,蛾类与蝶类迁飞昆虫的翅形特征又有所不同 :蛾类迁飞昆虫翅外侧较宽阔 ;蝶类迁飞昆虫翅外侧较窄小。  相似文献   

4.
在植物与昆虫的协同进化过程中,植物挥发物与昆虫性信息素的相互关系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物种间的重要通信系统。这种相互关系表现为植物挥发物对昆虫生理和行为的影响上,影响昆虫性信息素的合成和昆虫对性信息素的行为反应。本文针对植物挥发物对蛾类昆虫性信息素的影响进行了综述。评述了寄主植物挥发物对蛾类昆虫性信息素或前体的合成及性信息素的产生与释放的影响,总结了寄主植物和非寄主植物挥发物对蛾类昆虫的求偶行为的调控作用及对蛾类昆虫性信息素的增效或抑制作用阐述了植物挥发物影响蛾类昆虫对性信息素行为反应的机理,并且讨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蛾类昆虫雄性信息素及其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昆虫性信息素是两性通讯系统的基础,其中雄性信息素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综述了蛾类昆虫雄性信息素的研究进展。迄今已鉴定出40余种蛾类昆虫的雄性信息素,其行为学功能主要有对雌性的引诱和激欲、对同种雄性的抑制及种间隔离等。  相似文献   

6.
蛾类昆虫的种群繁衍离不开复杂的性信息素通讯系统,对蛾类性信息素化学结构的研究可以应用于害虫的种群监测和绿色防控。蛾类昆虫性信息素的多样性体现在组分的化学结构及不同组成,而性信息素组分根据化学结构又可以分为0型、Ⅰ型、Ⅱ型和Ⅲ型。一般而言,一种昆虫的性信息素组分只属于其中的一种类型。然而,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越来越多的昆虫的性信息素组分属于混合型。因此,本文围绕使用混合型性信息素的昆虫,主要从性信息素的组成、分布、鉴定方法及行为功能等方面展开叙述,为深入认识蛾类昆虫丰富的性信息素通讯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小块杨树人工林内冬季鸟类对五种越冬昆虫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楚国忠  刘传银 《动物学报》1994,40(4):363-369
连续二年冬季调查,鸟类对白杨透翅蛾、黄刺蛾及螳螂(广腹膛螂、狭大刀螂、大刀螂)等越冬昆虫的捕食作用分别为44.8-59.5%、70%和56-66%。从11下旬开始,被捕食的数量和相对百分率逐旬增加,1月下旬或2月中旬达到最大值,以后又逐渐减少,此外,讨论了昆虫寄生作用以及越冬昆虫在越冬昆虫在要对上位置对鸟类捕食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蛾蛉类昆虫是脉翅目中化石记录最完整的的类群之一,现生类群蛾蛉、美蛉和山蛉统称为蛾蛉科,但是现生类群与化石类群分类标准的不一致性,为蛾蛉类昆虫化石研究带来较大的困难。本文统计了世界已发现的蛾蛉类昆虫化石属种名录,介绍了蛾蛉类昆虫化石研究历史、地质年代及地理分布、系统发育研究进程,并提出了现今有待解决的问题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9.
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蛾类昆虫的季节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与湖南省交界处,属于武陵山脉,与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邻。该保护区自然环境优越,为昆虫繁衍提供了良好条件。为了研究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蛾类昆虫的季节动态变化,在春、夏、秋三季,选取茅坪、湾潭和独岭为样地,采用灯光诱集方法,对后河国家自然保护区的蛾类昆虫群落多样性及季节变化进行了调查。采用α-多样性测度方法,分析了物种丰富度(S)、多样性指数(科、属及种级)(H)、均匀度指数(J)和优势度指数(D)。结果表明:后河国家自然保护区的蛾类昆虫分属21科173属227种,其中夜蛾科的丰富度最高达到62。随后是,尺蛾科和螟蛾科昆虫,它们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分别为为58和25。从各科个体数来看,尺蛾科昆虫最多有423头,灯蛾科排第二,有351头,第三的是夜蛾科昆虫有336头。蛾类昆虫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及优势度指数随季节变化而变化。蛾类昆虫的物种丰富度指数以夏季最高,达到117;然后依次是秋季和春季。科级、属级和种级多样性指数也以夏季最高,分别为2.22、4.05和4.29。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以春季最高,分为2.40和0.12。研究得出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好。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基于中国鳞翅目50科小蛾类昆虫的寄主植物数据,探索小蛾类昆虫与其寄主植物之间的关系。对昆虫种数与寄主植物种数之间进行了相关性分析,采用了z分数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及利用箱式图对数据进行异常值检测,并对检测的结果分科进行食性分析。昆虫种数与寄主植物种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860;异常值检测结果显示蝙蝠蛾科、细蛾科、祝蛾科、织蛾科、斑蛾科、羽蛾科、卷蛾科和草螟科8科数据异常;这8科小蛾类昆虫除了织蛾科和祝蛾科以腐食性为主外都是植食性,其中植食性昆虫包括单食性的斑蛾科,寡食性的羽蛾科和细蛾科以及多食性的蝙蝠蛾科。而卷蛾科中黄卷蛾族和小卷蛾族的幼虫以多食性较为常见,花小卷蛾族幼虫则以单食性为主。草螟科中斑野螟亚科和禾螟亚科以单食性为主;草螟亚科和野螟亚科以寡食性为主。中国小蛾类昆虫与其寄主植物种数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为小蛾类分类研究以及农林害虫防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从2007年4月到9月,对八大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蛾类昆虫进行了初步调查,共获得蛾类标本4000余号。与湖南农业大学昆虫学教研室以往在八大公山采集保存的蛾类标本1000余号一起,共鉴定出19科175种,其中7种为湖南省新记录种。区系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蛾类昆虫以东洋种为主。  相似文献   

12.
多次交配是昆虫中一种重要的交配行为,许多学者对此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以解释雌性昆虫多次交配行为的适应性意义。在鳞翅目蛾类昆虫中存在两种典型的交配策略(单配制和多配制),但这两类交配策略的雌蛾进行多次交配获得哪些利益和代价目前仍不清楚。本文采用Meta分析法对搜集到的24篇文献中来自8科25种蛾类进行分析,比较两种不同交配策略的雌蛾多次交配与其适应性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多次交配行为明显增加了雌蛾的产卵量和卵的孵化率,而导致寿命的下降。其中,多次交配导致多配制蛾类产卵量和卵的孵化率明显的增加,但寿命趋于延长却没有明显差异;而对单配制蛾类而言,多次交配对相应的适应性参数均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孙涛  张婷婷  王岩 《环境昆虫学报》2021,43(4):1061-1069
本研究采用Wright-Giemsa染色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阿尔泰蝠蛾Hepialus altaicola Wang幼虫血细胞.根据鳞翅目昆虫血细胞形态特征对阿尔泰蝠蛾幼虫血细胞进行鉴定,计数并计算各类血细胞所占的比例.发现阿尔泰蝠蛾幼虫血淋巴中存在原血胞、浆血胞、粒血胞、类绛色细胞、珠血胞和囊血胞6种细胞类型,所占比例分别为3.7%,29.9%,55.4%,2.3%,5.8%和2.9%.阿尔泰蝠蛾幼虫血细胞组成及其形态与其他鳞翅目昆虫基本一致,但是与其它种属相比,同种类型的血细胞大小和占比略有不同.粒血胞和浆血胞是阿尔泰蝠蛾幼虫血淋巴中的主要类型,其中粒血胞占比最高.该研究为深入研究阿尔泰蝠蛾血细胞形态和功能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4.
郑凯迪  杜永均 《昆虫学报》2012,55(9):1093-1102
蛾类昆虫性信息素受体首先从烟芽夜蛾Heliothis virescens和家蚕Bombyx mori中鉴定出来, 到目前为止已经克隆得到了19种蛾类昆虫的几十种性信息素受体基因, 并且这些基因在系统发育树中聚成一个亚群。性信息素受体从蛾类蛹期开始表达, 主要表达在雄性触角的毛形感器中, 少部分受体在雌性触角、 雄性触角其他感器以及身体其他部位中也有表达。大部分蛾类性信息素受体的配体并不是单一的, 而是能够对多种性信息素组分有反应, 部分性信息素受体还能够识别性信息素以外的其他物质, 还有一部分性信息素受体的识别配体目前尚不清楚。另外发现在雌性蛾类触角中也存在一些嗅觉受体能够识别雄性分泌的性信息素。在蛾类性信息素受体与性信息素识别的过程中, 性信息素结合蛋白不仅能够特异性地运送配体到嗅觉神经元树状突上, 还能够提高性信息素与性信息素受体之间的结合效率。另外, OrCo类受体与性信息素受体共表达在嗅觉神经元中, 在蛾类性信息素受体与配体的识别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蛾类信息素对神经元刺激的终止并非由性信息素受体控制, 而是由细胞中的气味降解酶等其他因子调控。蛾类性信息素受体研究中还有很多疑问需要解答, 其过程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15.
蒲氏钩蝠蛾Thitarodes pui(Zhang et al.)是冬虫夏草寄主昆虫之一,其雄成虫触角感受器在求偶交配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本研究应用电子扫描显微镜对蒲氏钩蝠蛾雄成虫触角上的化学感受器进行观察。结果发现,雄成虫触角上有7种感受器,即毛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锥形感受器、腔锥形感受器、钟形感受器、Bhm氏鬃毛和鳞形感受器,其中以毛形感受器和鳞形感受器数目最多,腔锥感受器又分为长栓形和短栓形两种。综合本研究结果与已知蝠蛾的触角感受器,发现蝠蛾触角感受器在表面结构、感受器类型等方面与其它鳞翅目昆虫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小金蝠蛾是小金县冬虫夏草产区主要的寄主昆虫之一。为了验证在小金县分布的小金蝠蛾不同类型是否为同一物种,本研究从外部形态、雄性外生殖器构造和分子生物学特性3个方面比较两类小金蝠蛾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小金县冬虫夏草产区分布的小金蝠蛾主要有两类,一类为体表有褐色绒毛,翅脉上斑纹被褐色绒毛覆盖,另一类为黑白斑纹。前者去除褐色绒毛后,两者斑纹相似。两类蝠蛾在雄性外生殖器构造基本一致。线粒体DNA序列(COⅠ)分析表明两者相似度为99.2%以上。因此,在小金县冬虫夏草产区分布的外形不同的小金蝠蛾,实为同一物种-小金蝠蛾的不同生态类型。  相似文献   

17.
朱弘复本刊编委会第二任主编(1963一1966),现年86岁,江苏南通人。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1941年在美国伊利诺大学获博士学位,1947年回国。曾任。t: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所长、代所长,中国昆虫学会理事长。对昆虫幼虫学、棉花害虫、叶蜂科及大蛾类许多科均有较深造诣,曾先后发表论文百余篇、专著22册,其巾《中国动物志:国钧蛾科、钩蛾科》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并培养了一批研究生。目前仍在担任中国动物志编委会主任。已编写的《中国动物志:蚕蛾科、大蚕蛾科、网蛾科》正在付印中,最近又正在编写鳞翅目天蛾科志…  相似文献   

18.
对于两性生殖的昆虫而言,两性交配过程是产生后代及维持种群繁衍的必要环节。然而,昆虫的生殖行为经常受到一系列的内部生理因素和外部生态因素的影响,最终导致昆虫的生殖适合度产生差异。本文以蛾类昆虫为例,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分析比较了气候因素(温度、湿度和光照)、生物因素(寄主植物、天敌和共生菌)和农事活动等生态因素对这类昆虫交配行为和生殖适合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因子不但影响该类昆虫的交配行为(包括求偶与交配高峰、交配成功率、交配次数和交配持续时间等),还影响其生殖适合度(如产卵前期、产卵期、产卵量、孵化率和寿命等)。这些研究为深入开展蛾类昆虫的生殖行为生态学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为揭示蛾类昆虫的种群暴发机制以及该类害虫的科学防控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9.
烟夜蛾18S rDN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PCR方法克降得到了烟夜蛾18S rDNA全基因序列,基因全长1904bp;构建了其全长、保守区和非保守区的系统发育树,比较了与其他已知蛾类昆虫18S rDNA全序列的同源性.结果表明,蛾类之间该基因的同源性达到92%以上,利用其多变区构建的发育树更能反映蛾类昆虫的亲缘关系;比较烟夜蛾与棉铃虫的18S rDNA序列发现,两个近缘种之间仅有lO个核苷酸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南洋大燕蛾     
<正>南洋大燕蛾[Lyssa menoetius(Hopffer)]属鳞翅目(Lepidoptera)燕蛾科(Uraniidae),是非常漂亮的一种大型蛾类,初次见到可能会误认为是凤蝶,因为它有着几乎跟凤蝶一样的尾突和形态。但南洋大燕蛾的触角丝状,并且在夜间活动。此照片2015年1月拍摄于马来西亚沙巴的第二高山特鲁斯马迪山(Mt.Trusmadi),位于婆罗洲北部,是昆虫物种极其丰富的地区。将发电机整晚开启,才拍到这张珍贵的照片。这种分布于婆罗洲的南洋大燕蛾,与国内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