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南雄盆地和池江盆地早第三纪地层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南雄盆地和池江盆地分别位于大庾岭的南北两侧,处于赣粤穹折带的西段。两盆地受中生代北东东向断裂构造的影响,形成块断盆地,在盆地中堆积了一、二千米厚的中、新生代地层。南雄、池江盆地的早第三纪地层富含哺乳类化石,是研究我国早第三纪地层及哺乳动物群的重要地点。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古新世哺乳类化石地点约有三十多处,同时兼有晚古新世和中早古新世哺乳类化石的地点就更少了,大约有七处,南雄、池江盆地就是其中的两个地点。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四子王旗晚古新世地层及哺乳动物群的性质与对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几年来,我国好几个省区都发现了古新世哺乳类化石,其中除新疆吐鲁番盆地的几个地点外,都发现于南方各省(广东、湖南、江西、安徽),而广大的华北地区,则仍然是一个空白。 1973—1975年间,内蒙古博物馆两次在自治区四子王旗脑木根公社境内收集到古新世哺乳动物化石。1975年夏,内蒙地质局及本文作者(齐陶),对化石产地地层进行了调查;区测队的同志首次发现了古新世南方有蹄类化石。李荣又去作了补充采集。在此基础上,我们于同年十月间去作了一次较广泛的调查,以便了解产化石地层的层位和分布、追索有关的地层露头,并在当地各级党组织和工人、贫下中牧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采集了更多的化石。本文主要是关于脑木根公社产古新世哺乳类化石地层的介绍,以及动物群性质的初  相似文献   

3.
古新世     
《化石》1975,(1)
新生代是地球历史上最近的一个大时代,也是生物史上的“哺乳动物时代”,起始于约六千五百万年前。古新世是新生代的开始阶段,延续约一千万年。在这一时期内沉积的岩层称为古新世地层或古新统(因岩层多呈红色,故又称“红层”)。许多现代的和绝灭的哺乳动物类群,包括人类远古祖先在内的灵长目,都在这一时期初次出现并迅速发展和广泛传播。因此,古新世地层,古新世哺乳动物化石是研究地球史和哺乳动物起源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四子王旗北部脑木根公社下第三系脑木根组,是我国华北现知唯一的含古新世哺乳类化石层位。有关脑木根组地层研究的初步观察,包括哺乳动物群一般性质的报导,已先行发表(周、齐、李,1976)。目前,野外调查、化石采集和整理工作,尚在继续进行。本篇中发表的是最早采集的几批化石的初步记述。  相似文献   

5.
始新世晚期的哺乳类化石层位是我国发现化石种类最丰富、研究工作做得最多的早第三纪脊椎动物化石层位之一,而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产晚始新世哺乳类化石的地层,是我国除内蒙二连地区外在这方面研究最早和发现化石最多的一个地区。但是,有关这一地区主要含化石的地层和化石地点的资料,大多比较零散,而且有一些错漏之处,需要补充、修订和从地层及生物群方面进行归纳。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是:(1)河南卢氏盆地始新统卢氏组剖面的描述、化石地点与发现的脊椎动物属、种名单及其动物群性质的讨论。(2)关于河南、山西间黄河岸边“垣曲盆地”始新世、渐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地点的分布、层位和时代方面的修订和补充资料。(3)河南济源的晚始新世哺乳类化石地点述要。  相似文献   

6.
河南潭头、卢氏和灵宝盆地上白垩统一下第三系的划分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在这篇短文中,根据脊椎动物化石的发现,进一步叙述和讨论了豫西潭头、灵宝和卢氏三个盆地的中、新生代地层的划分问题。在这三个盆地的中、新生代堆积物中,属于晚白垩世的有潭头盆地秋扒组和灵宝盆地的南朝组,后一个盆地还可能存在着时代更早的白垩纪地层。在潭头盆地的高峪沟组和大章组中分别找到中古新世的阶齿兽、中兽科和晚古新世的牧兽科、假古猬科化石;在潭头组中发现原恐角兽类和古脊齿兽类化石,时代为早始新世。在灵宝盆地的项城群中尚未找到哺乳类化石,可能包括古新世和始新世早中期的堆积。卢氏盆地的卢氏组和锄钩峪组以及灵宝盆地的川口组和浑水河组的时代为晚始新世。卢氏组下部和川口组或许可延至中始新世。  相似文献   

7.
中生代哺乳动物的研究,在了解哺乳类的起源与进化上非常重要。过去美国中亚攷察(?)曾在蒙古人民共和国上白垩纪Djadochta 层内发现了保存完整的食虫类(Insectivora)化石,但在我国的中生代地层内,过去尚无哺乳类动物的化石发现。日本侵占我国东北期间,矢部长克及鹿间时夫曾发表在辽东省南部所采的侏罗纪哺乳类化石一种,定名为满洲兽(Manchurodon)(矢部,鹿间1938);后来鹿间时夫又发表了在东北阜新煤田所采的,时代亦可能为侏罗纪的食虫类化石一种,  相似文献   

8.
后记     
<正>内蒙古二连盆地在我国古近纪与新近纪地层及哺乳动物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这里不仅有发育良好、富含哺乳动物化石的沉积地层,而且研究历史已有90余年,更为重要的是二连盆地古近纪与新近纪地层和哺乳动物化石已经成为我国以及东亚地区相关研究的对比依据,对于认识亚洲乃至全球新生代哺乳动物演化历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晚中新世陆相哺乳动物群序列:陕西蓝田的新证据(英文)   总被引:21,自引:18,他引:3  
自 2 0世纪 60年代 ,陕西蓝田地区就以连续的晚新生代地层及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而成为研究中国晚新生代哺乳动物与地层划分对比的经典地区之一。李传夔等 ( 1 984)根据灞河组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建立了灞河期 ,并与欧洲的Vallesian期对比。邱占祥等( 1 990 ,1 995)认为化石证据不充分 ,而将其与保德期合并。近年来 ,黄土高原三趾马红粘土大量的年代学资料表明 ,红粘土沉积最早可能开始于约 8Ma前。因此 ,狭义的保德期可能只代表了晚中新世晚期 ,晚中新世哺乳动物分期的再划分问题又重新被提出。自 1 997年以来 ,我们课题组在蓝田地区共发现 52个化石地点 ,其中的 2 6个含有哺乳动物化石 ,大哺乳动物化石标本共计 1 666件。经过详细野外地层测量 ,绘制了综合地层剖面 ,并将主要含哺乳动物化石的地点对比标定到综合地层剖面上。经过对各门类化石的初步研究 ,以及对已有化石材料的初步修订 ,到目前为止 ,陕西蓝田灞河组共计发现哺乳动物化石 45种 ,蓝田组 2 0种。新的化石证据表明 ,灞河组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组合完全不同于典型意义上的保德三趾马动物群。大哺乳动物化石以灞河三趾马与贾氏三趾马为代表 ,牛科化石组合在种级甚至属级上有明显的区别。大量的陕西转角羚羊 ,小型的Protoryx、Dorcadoryx以及Ga  相似文献   

10.
山西霍县安乐三趾马动物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有关霍县上新世地层问题已做过报导(黄万波等,1974),这里仅记述1972年冬在安乐水淋沟采集到的哺乳类化石标本。在霍县的上新统中,已有五处发现哺乳类化石,其中以安乐水淋沟最为丰富,种类较多,保存亦好,基本上反映了南潭组上部的哺乳动物群的性质。山西的上新世哺乳类化石早在十九世纪末叶就有人研究,但直至现在对山西上新统的细分和哺乳动物群的性质还是不很清楚的。这批材料的发现,将有助于上述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临夏盆地的新生代地层及其哺乳动物化石证据   总被引:29,自引:9,他引:20  
临夏盆地的新生代地层相当发育 ,保存了从渐新世至全新世的连续沉积序列。更为重要的是 ,这些沉积物中含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 ,为划分和对比临夏盆地的新生代地层提供了可靠的证据。然而 ,此前关于这个盆地地层层序和时代的认识有许多矛盾之处 ,地层命名繁复 ,化石证据混乱。近年来我们对临夏盆地的野外考察已理清了沉积序列 ,并在充分的哺乳动物化石证据的基础上重新厘定了各个岩石地层单位所对应的地质时代。临夏盆地的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以晚渐新世的巨犀动物群、中中新世的铲齿象动物群、晚中新世的三趾马动物群和早更新世的真马动物群最为丰富。  相似文献   

12.
最近,玉门矿务局吐鲁番勘探大队吴忠兴同志,在吐鲁番盆地老第三系中,采集了几个哺乳类的牙齿。很清楚的是一种原始的恐角兽类(Dinocerata)的化石,属于过去发现于蒙古人民共和国上古新统格沙头组(Gashato)中的原恐角兽属(Prodinoceras)。这个发现在地层及古生物上有很大意义。因为这是我国境内首次发现的古新世哺乳类化石;因此,也是我国目前唯一知道的古新统脊椎动物化石层位。在古生物方面,恐角兽类化石,过去我国仅在内蒙二连伊尔丁曼纳层中,发现过一种时代较晚(晚始新世),和相当特化的戈壁兽(Gobiatherium),吐鲁番盆地原始类型的发现是这方面知识上一个重要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对锥齿兽是一类已绝灭了的食虫性或肉食性的早第三纪哺乳动物。化石最早发现在蒙古三达河中渐新世地层中,1943年建立了这一科。长期以来,这个科中仅有两个属——对锥齿兽(Didymoconus)和阿尔丁兽(Ardv(?)ictis)。从目前看,它们是该科最年轻和最特化的。近年来,在我国华南古新世和始新世地层中,先后发现了古对锥齿兽和湖南兽等化石,为研究这个科的起源和系统关系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14.
勐腊近狭叶肢介群与罗佛寨群的时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言广东南雄盆地位于大庾岭南侧,呈北东一南西向狭长分布,珠江上游支系浈水流贯其间。这里发育有良好的中、新生代红色地层,早在上世纪末,就有人来此做过调查,但地层研究进展一直很慢。近十余年来,大量古生物材料的发现,尤其是古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的陆续报道,引起了中外地质古生物学者极大的注意。1976年11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南雄联合召开“华南红层现场会议”,在此期间,笔者依  相似文献   

15.
关于脊椎动物粪化石的記載与研究,在国外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其中发現与研究最多的是魚粪化石,另外也有少数的哺乳类、两栖类和爬行类粪化石的发現。我国最早进行粪化石研究的是尹贊勳对貴州桐梓县青杠哨白堊紀地层內魚粪化石的研究。在周口店第一地点曾发現了大量哺乳动物粪化石,可惜尚未进行研究。在这  相似文献   

16.
云南禄丰上新世哺乳动物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过去,云南禄丰在地质古生物方面以发育有巨厚的中生代地层和盛产恐龙、似哺乳爬行动物化石而著名,但是在新生代地层及脊椎动物化石的研究方面几乎是个空白。1975年5月,禄丰石灰坝村的群众在挖褐煤时发现了一些动物的化石牙齿,后来由禄丰县文化馆的王正举同志送交云南省博物馆。在初步鉴定中发现其中有第三纪古猿的化石牙齿,此事立刻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同年冬,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云南省博物馆联合组成野外队,前往现场进行调查和发掘,此项工作于76年春、冬一直连续进行。大批古猿及哺乳动物化石采自褐煤层中,哺乳动物化石的数量和代表的种类都较丰富,是我国华南第一个比较完整的上新世哺乳动物群。  相似文献   

17.
这个报告的目的是想根据新生代各时期哺乳动物群的性质和产化石地层的分析,对我国境内可能找到灵长类化石的地区、地层和可能发现的化石类型进行推测,作为我国灵长类化石寻找工作上的参考。象这样的工作,如果要得到比较正确的推论,就必须对大量已有的地层古生物资料,包括中国的和国外的,进行全面和深入的整理和分析。目前关于  相似文献   

18.
潜山盆地位于大别山东南侧,呈北东-南西向狭长分布。这里下第三系发育,化石丰富,尤其是近十余年来,大量古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的陆续报道,引起了地层古生物学者极大的兴趣。1980年10月,安徽省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四分队和笔者分别在盆地东侧的桐城县龙头树、朱桥、大苏庄和古井附近的痘姆组中采获两层叶肢介化石,并有丰富的介形类共生。这个发现,对于早第三纪叶肢介化石的分布和中国陆相古新世地层的划分对比都有重要意义。潜山盆地早第三纪红层自下而上划分为望  相似文献   

19.
跟随一队研究哺乳动物群在古新世-始新世变化的生物地层学和古地理学的学者,已故周明镇教授开始了他的古脊椎动物学事业。这是化石记录中偶蹄类、奇蹄类和灵长类(APP类群)首次出现的时期。随着北美西部Polecat Bench新的最晚古新世Clarkforkian哺乳动物群的发现,古新世作为一个独立于始新世的分期从1911年开始被接受。后来,研究证明古新世-始新世界线包括了一段时间,这期间发育了矮小型哺乳动物支系。古新世-始新世碳同位素漂移(CIE)与哺乳动物矮小化以及APP类群的首次出现是同时的。据此可以对CIE进行全球性总结,结果表明它与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相关。PETM这一全球温室变暖事件不仅对地球气候和生物群有短暂的影响,而且对生物群同样具有深远持续的影响。我们所知的哺乳动物与CIE和PETM之间关系的大部分内容是通过对Polecat Bench周边剖面独特地层记录的高分辨率研究得到的。周教授早年曾在那里工作过,如今他的骨灰也撒在那里。  相似文献   

20.
河北蔚县大南沟哺乳动物化石及其地层时代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近年来,在河北蔚县一带晚新生界陆相沉积中,陆续发现有四个不同的化石层位,使这一地区晚新生代地层关系更加明确。本文所记述的大南沟化石点中的哺乳动物化石属于泥河湾期哺乳动物群,其地层时代为早更新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