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正> 了解棉田红铃虫Platyedra gossypiella Saun-ders卵量的多少,是指导红铃虫田间防治的重要依据。要正确估计田间卵量,必须有合适的抽样方法和必要的样本数量。为此,又必须明确红铃虫卵在棉田的分布型。有关红铃虫的这方面内容,尚未见报道。我们于1977—1978年,在上海郊区进行了这项研究工作,现简述如下。 一、调查方法 选择种植早晚和长势都不同的棉田13块,其中在棉花现蕾期(红铃虫第一代产卵期)调查  相似文献   

2.
<正> 本文根据湖北省江汉棉区棉花铃期红铃虫发生为害的现状,通过田间取样,室内测定,统计分析,探讨了棉花铃期红铃虫为害损失程度估计的方法,提出了进行损失估计的经验公式,为制定经济允许为害水平和防治标准提供了初步依据。 一、红铃虫第二代发生量和棉花受害程度的关系 江汉棉区红铃虫第二代发生于棉花大量坐伏桃的立秋前后,产卵主要集中于日龄二、  相似文献   

3.
棉红铃虫田间产卵规律的研究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深甫 《昆虫学报》1959,(6):515-522
红铃虫是一种为害棉花的大害虫,不但减少棉花产量,而且降低品质。黄河流域棉区因红铃虫为害损失棉花10%左右,长江流域棉区损失20—30%。因此,消灭红铃虫的为害,实为提高棉花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消灭红铃虫必须采取越冬期和田间的综合防治措施。过去指导田间药剂活期防治,主要依靠观察老熟幼虫的化蛹羽化和调查青铃的羽化孔,预测各代成虫羽化初期、盛期,以便发动群众进行田间喷药。但是  相似文献   

4.
<正> 红铃虫性引诱剂(高斯、海克)和红铃虫粗提物,均对红铃虫雄蛾有很高的引诱活性。1976年在第二代红铃虫发蛾期间,我们发现棉小造桥虫Anamis flava Fabricius粗提物也能引诱红铃虫雄蛾,经过大面积诱捕和小区对比试验,说明这种粗提物的效果相当于化学合成性引诱剂和红铃虫粗提物。具体作法是:把从棉田树枝把上诱到的棉小造桥虫雌蛾(不分交配和未交配)剪下腹部末端、用有机溶剂浸渍抽提、将  相似文献   

5.
齿肥瘦姬蜂Pristomerus vulnerator(Panzer)(以下简称姬蜂)是棉红铃虫的天敌。雌虫产卵于红铃虫幼虫体内,孵化后随着红铃虫幼虫的生长而营寄生生活,幼虫老熟时已食空红铃虫内脏,奇主仅剩一层薄皮,破皮而出后吐丝结茧、化蛹、羽化。每只红铃虫幼虫只能容一只姬蜂幼虫寄生。 我们除室内试验研究外,还在田间放蜂观察防治效果,认为利用姬蜂在田间杀灭红铃虫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长江流域棉区棉花新品种抗病虫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3年,对长江流域棉区15份新材料进行了抗红铃虫鉴定,结果有8份材料高抗红铃虫,占鉴定材料的53.33%;4份材料抗红铃虫,占26.67%;3份材料中抗红铃虫,占20.00%.对55份新材料进行抗枯萎病鉴定,结果有27份材料抗枯萎病,占鉴定材料的49.09%;26份材料耐枯萎病,占47.27%;2份感枯萎病,占3.64%.对59份材料进行抗黄萎病鉴定,结果有8份材料抗黄萎病,占鉴定材料的13.56%;43份材料耐黄萎病,占72.88%;8份材料感黄萎病,占13.56%.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棉红铃虫性引诱剂的试验研究工作已引起各方面的注意。红铃虫的交配习性和性引诱剂试验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进一步认识和掌握红铃虫的交配习性,更好地为测报和防治工作服务,我们于1974年对红铃虫的交配习性进行了初步观察,从6月6日到9月26日共解剖雌蛾4,658头。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8.
麦蛾性引诱剂诱蛾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5年,我们在红铃虫性引诱剂试验工作中发现红铃虫性引诱剂对麦蛾也有引诱作用,在棉仓和棉田都曾诱获不少麦蛾。1976年我们在粮管所组织了一系列引诱蛾试验,以探索用性引诱剂防治麦蛾的方法。 试验所用剂型有下列10种。 1.红铃虫雌蛾体二氯甲烷粗提物。 2.红铃虫雌蛾腹部酒精粗提物。  相似文献   

9.
棉花红铃虫信息干扰素田间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红铃虫 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n-ders)是棉花的主要害虫之一 ,传统的防治方法是应用化学农药杀死初孵幼虫 ,以控制其为害。日本信越公司开发的红铃虫专用性信息干扰素(PB-ROPE)是通过化学物质的挥发气体 ,干扰红铃虫的性信息 ,使之迷向而不能正常交配 ,因而不能产出有效的卵 ,以达到防治红铃虫目的。我国上海昆虫研究所和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对此进行过研究 ,但只是利用性引诱作用 ,诱杀害虫。 1 995~ 1 996年作者在新洲县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 ,总面积达 5 3 3 hm2 。两年试验和示范结果表明 ,棉花红铃虫信息干扰素对棉红铃虫具…  相似文献   

10.
防治红铃虫的方法虽然已经研究出很多结果,但由于各地环境不同,在应用上仍存在一定限度的缺点。我所为了探求更有效的防治方法,从1954年起到1956年止,三年间在肖山棉麻试验场进行了一系列的水槽围阻防治越冬红铃虫的研究工作,现在把这些研究结果整理出来,以供今后防治红铃虫工作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 昆虫性信息化合物的研究,为害虫防治提供了新的方法。在性信息化合物的研究过程中,常需要一种比较方便、稳定、而能够定量的测定行为反应的方法。 红铃虫性信息素是由顺-7,顺-11-十六碳二烯乙酸酯和顺-7,反-11-十六碳二烯乙酸酯二种成分组成,两种成分的1:1混合物称为红铃虫性诱素(Gossyplure)。现将我们近年来用红铃虫性诱素对红铃虫雄蛾进行行为测定的方法及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一、应用金小蜂防治红铃虫的情况 金小蜂Dibrachys carus(Walker)是仓库中越冬红铃虫的一种天敌,在我省应用金小蜂防治红铃虫已有多年的历史。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推动下,金小蜂的研究和应用又获得蓬勃的发展。不少县、区、社和国营农场都连续坚持大面积饲、放金小蜂工作在十  相似文献   

13.
对36个转基因抗虫棉品种(品系)进行试验,比较了它们的产量、抗棉铃虫和红铃虫特性以及纤维品质之间的差异,并进行综合评价。在不打药的情况下,筛选出252等13份皮棉产量比鄂抗9号显著提高、抗棉铃虫和红铃虫的种质材料,其纤维品质综合性状表现一般。  相似文献   

14.
转基因抗虫棉的产量、品质及抗虫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36个转基因抗虫棉品种(品系)进行试验,比较了它们的产量、抗棉铃虫和红铃虫特性以及纤维品质之间的差异,并进行综合评价。在不打药的情况下,筛选出252等13份皮棉产量比鄂抗9号显著提高、抗棉铃虫和红铃虫的种质材料,其纤维品质综合性状表现一般。  相似文献   

15.
(一)红铃虫的发生和预测中的几个问题 红铃虫的发生和预测,几年来各地作了很多工作,在生产实践上起了一定作用,但在早春世代的寄主和发生期预测方面,还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今将我们观察结果,提出供大家研究。 关于红铃虫的寄主植物,据文献记载,有4科49  相似文献   

16.
金小蜂Dibrachys cavus Wilk.属于金小蜂科Pteromalidae,是仓库里越冬红铃虫的一种寄生性天敌,分布很广,利用它来防治仓库里的越冬红铃虫还是史无前例的尝试。我们于1955年开始采种研究,1958年利用,1960年推广到全国主要棉区,效果良好。据全国13个省市30余处的不完全统计,放蜂的仓库内,越冬红铃虫的被寄生率平均为90%,最高100%,最低60%,在棉田内第一代红铃虫为害花朵的数量较不放蜂的棉区平均降低75%左右。  相似文献   

17.
性信息素对红铃虫雄蛾近距离性行为的抑制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鳞翅目昆虫雄蛾在交配之前的性行为可以分为远距离对雌蛾的定向和包括着陆、搜索、交配等直接导致雌、雄蛾交配成功的近距离行为。这两类不同的行为可由复合性信息素中的不同化学成分引起(Roelofs et al.,1977)或者由同种物质不同浓度所诱发,即雄蛾接受较低浓度刺激时出现远距离定向飞行;而高浓度诱发雄蛾近距离的交配性行为反应(Bartell et al.,1969)。从棉花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nd.)]雌蛾体内已经鉴定得到两种化学成份,顺-7,顺-11-十六碳二烯醇醋酸酯和顺-7,反-11-十六碳二烯醇醋酸酯。这两种成份的1:1混合物称为红铃虫性诱素(Gossyplure)(Hummel et al.,1973),它具有在田间引诱红铃虫雄蛾和诱发雄蛾近距离行为反应的作用。 在田间释放性信息化合物来扰乱雌、雄蛾之间的性信息联系,从而抑制其交配和繁殖是一种有希望的害虫防治方法。用红铃虫性诱素扰乱红铃虫交配的田间试验已取得一定成效(Gaston et al.,1977)。但是我们在田间试验中发现,性诱素抑制红铃虫雄蛾远距离定向后,田间还有相当比例的雌蛾发生了交配,这个现象表明,性诱素还未能完全抑制红铃虫雄蛾的近距离行为。为此我们进行了本项试验,用以阐明环境中红铃虫性诱素的存在对雄蛾近距离性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黑青小峰(金小蜂)Dibrachys cavus (Walker)是红铃虫的重要天敌,应用于棉仓越冬红铃虫的防治,效果显著。目前若干主要棉区正在推广之中。应用此蜂采取的是大量散放的办法,在散放之前,必须人工大规模进行繁殖。据观察,此蜂繁殖对湿度的要求并不严格,  相似文献   

19.
在棉株结铃前,红铃虫一代卵主要分布于棉株新展开叶上。在棉花单株结铃达2.5个左右时,红铃虫卵均集中分布于棉青铃上。红铃虫二、三代卵分别以由外到内第二、三和第三、四大铃圆锥体位上的青铃卵量分布最多,分别占全株卵量的58.56%和67.19%红铃虫在10天以上日龄的青铃上均可产卵,其中在20~34天日龄的青龄上产卵量最大,占青铃上总卵量的55.02%。一代和二、三代红铃虫卵常分别1~8粒和1~13粒聚产成堆,单个青铃上可同期产卵1~16粒。  相似文献   

20.
金小蜂(Dibrachys cavus Walker),是越冬红铃虫的天敌,目前大都是用越冬红铃虫虫茧作为饲料的,因为红铃虫茧难以大量收集,所以在大量培养金小蜂上产生一些困难,困此,有必要找出其他昆虫来培养金小蜂,以辅助解决红铃虫不足的困难。用避债蛾(Clania minuscula Butl)的幼虫(有的地方称皮虫)培养出的金小蜂个体大,雌性比例高(见表1)。但在实际应用时,常常被它咬破人工纸茧爬出,使金小蜂的寄生率大大降低。下面介绍一个简便的接种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