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我们试验了常用的诱变因素紫外线及氮芥子气对新霉菌所引起的死亡率及变异率的影响,其中以氮芥子气引起的变异率较大。从单一氮芥子气处理中,获得61—7—12菌株此原种产生抗菌素的能力有明显提高。经初筛及复试,在摇瓶发酵中较U1—19菌株提高100—120%。61一7一12菌株在粽合斜面培养基及几种合成斜面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厦菌落形态与原种均有明显的区刖:生长极为缓慢,在28℃时绠培养10一12天;孢手颜色较U1—19菌株稍深。在对不同碳源利用的生理特性比较中,67—12菌株亦与Ul一19菌株不同。  相似文献   

2.
3.
由辽东桤木和沙枣的根瘤中分离出两株内生菌(Frankia sp.),分别编号为Asll和EaI827。可在丙酸作碳源的限定培养基中诱导出泡囊,并表现较高固氮活性。不同浓度的NHt和水解酪蛋白对菌体的生长有促进作用,而对固氮活性却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当氧分压为5%时,Asll菌株固氮活性较高,而F~1827菌株最适氧分压为1%。Asll菌株的固氮周期为8一11天,Eai827菌株在11一14天表现出较高的固氮活性。  相似文献   

4.
从橄榄绿链霉菌Streptomyces olivaceoviridis A1中克隆出木聚糖酶基因xynA,将带与不带原基因信号肽编码序列的xynA分别以正确的阅读框架克隆到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ET22b(+)上的pellB信号肽编码序列之后,得到2种构建的重组载体,在重组大肠杆菌中木聚糖酶得到了表达,表达产物具有生物活性。进一步将不带原基因信号肽编码序列的xynA插入到毕赤酵母转移载体pPIC9中,转化毕赤酵母得到重组子,在重组子中木聚糖酶基因得到了高效分泌表达,在摇床培养水平上的表达量达到200mg/L,且表达产物具有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1.3-丙二醇高产菌株(Enterobacter aerogenes简写为E.aero-N-56)1.3-PD厌氧发酵最适pH值、温度、时间、接种量分别为7.0、30℃、48h、9%;在最适发酵条件下,30L发酵罐中E.aero-N-56菌株1.3-PD产量为47.36g/L,生产率为23.68g/L·d。  相似文献   

6.
采用摇瓶培养和发酵罐培养并在不同培养时间测定菌液浊度和活菌数,为弧菌灭活疫苗生产工艺提供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摇瓶培养装量以30%较为合适,培养基初始pH 7.5,发酵过程以不再控制为宜.初步确定了弧菌发酵培养工艺参数:弧菌菌株接种TSB,28 ℃摇瓶培养18~20 h,28 ℃种子罐通气搅拌培养12~14 h,28 ℃...  相似文献   

7.
以淡水湖泊泥土中分离出的 30 0多株肠杆菌 (Enterobacter)为出发菌株 ,利用常规筛选方法选出 2株 1 3 丙二醇产生菌 (Enterobacteraerogenes)。经UV、DES、NTG、EMS、LiCl单独及复合诱变 ,选育出一株 (E aero N 56) 1 3 PD高产突变株。通过单因素实验 ,确定了E aero N 56菌株 1 3 PD发酵培养基为 :甘油 90g L ,NH4Cl1 50g L  相似文献   

8.
9.
混合两个枯草杆菌抗链霉素突变体的核酸,对149株枯草杆菌进行转化试验,筛选到Ki-2为一可转化的受体菌株。用紫外线诱变,从Ki-2获得的9个营养缺陷型其中包括尿嘧啶、异亮氨酸、褓氨酸、苏氨酸、撷氨酸加异亮氢酸、苏氧酸加蛋氦酸、辙氨酸加亮氨酸加异亮氨酸、苏氨酸加异亮氨酸加檄氨酸、苏氨酸加亮氧酰加异亮氨酸加颛氯酸的缺陷型各一个,都可进行转化。以单独核酸分刖进行转化试验表明,四个抗链霉素突变体中,有一个不能作耠体。观察了有转化活性的DNA与无转化活性的DNA按不同比例混合后对转化作用的影响。讨论了用混合不同耠体核酸从大量菌株中簖选受体菌株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自木下等人首先报导谷氨酸发酵工程的研究工作以来,已有很大发展。采用以糖蜜为原料的低糖流加技术进行生产,能得到较好的产酸率。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绝大多数厂家还不能采用这一技术。为提高谷氨酸的发酵水平,目前我国的生产厂都正从低糖发酵向中糖发酵过  相似文献   

11.
利用亚甲基蓝平板初筛、摇瓶复筛,从土壤中筛选了一株聚-ε-赖氨酸(ε-PL)高产菌株,ε-PL摇瓶产量大于2g/L,经初步鉴定该菌株为白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ulus)。对该菌株发酵生产ε-PL的培养基成分进行初步研究表明:葡萄糖是最好的碳源,酵母粉和硫酸铵是最佳的复合氮源,在优化培养基下,ε-PL摇瓶产量达到3.9g/L。  相似文献   

12.
利用亚甲基蓝平板初筛、摇瓶复筛,从土壤中筛选了一株聚-ε-赖氨酸(ε-PL)高产菌株,ε-PL摇瓶产量大于2g/L,经初步鉴定该菌株为白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ulus)。对该菌株发酵生产ε-PL的培养基成分进行初步研究表明:葡萄糖是最好的碳源,酵母粉和硫酸铵是最佳的复合氮源,在优化培养基下,ε-PL摇瓶产量达到3.9 g/L。  相似文献   

13.
以脱脂豆粕粉为原料,接入产蛋白酶能力较强的菌株进行发酵,通过菌株所产蛋白酶作用于豆粕粉中的大豆蛋白将其水解为大豆多肽。以蛋白酶活力及水解度为指标逐步筛选降解豆粕的菌株,获得菌株CHD16;以水解度作为指标,对菌株CHD16发酵降解豆粕的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液体发酵探讨菌株CHD16适宜的培养基组成、接种时间、接种量与发酵时间。结果表明:在豆粕含量11%,蔗糖含量2%的液体发酵培养基中接种3%的菌龄为21h的液体种子,于温度40℃、转速120r/min条件下发酵48h,豆粕蛋白的水解度可达58%,比条件优化前的水解度提高了88%。  相似文献   

14.
用多种诱变法对衣康酸产生菌原始菌株进行诱变,得到高产菌株16株,采用“正交试验-中心试验-正交试验”的策略优化培养基,对影响衣康酸生产的原料、水质等进行了研究。所得高产菌株生产适应性强,产酸水平为65g/100ml,残还原糖小于01g/100ml,摇床发酵周期小于96h,500L发酵罐发酵周期小于70h。  相似文献   

15.
苏云金杆菌“79007”菌株发酵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苏云金杆菌79007菌进行了生长条件的研究,获得了该菌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和最优发酵工艺。最佳培养基配方(g/100 mL):豆饼粉2.5,淀粉2.0,酵母粉2.0,玉米浆2.0,添加剂Ⅰ号0.1,葡萄糖1.0,KH2PO40.3,CaCO30.1,CaCl20.05,MgCl20.01,CuCl20.005,ZnSO40.002,CoCO30.005;15 m3发酵罐最优工艺:通气量1∶0.5~1.1,培养温度28~33℃,搅拌转速0~200 r/min。40 m3发酵罐连续4批试验表明,平均发酵效价6 053.5 IU/μL、平均晶体蛋白含量达0.5%,产品质量达到原粉优质品。  相似文献   

16.
高产大豆异黄酮糖苷水解酶菌株的发酵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Absidia sp.R是从酒曲中分离出的一株产大豆异黄酮糖苷水解酶活性较高的菌株。该菌最佳产酶条件为:2.5%的麦麸为碳源,1%的硝酸钠为氮源,培养基起始pH为7.0,瓶装量为40mL/250mL,接种量8%,培养温度为30℃,转数为160r/min,培养时间为84h,其酶活力可达到82U/mL。除Cu^2 对该菌产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外,金属离子对产酶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对产生维生素C前体2-酮基-L-古龙酸的优良菌株N1197 A,进行了一系列摇并条件试验。掭加玉米浆及尿素是提高产酸的有效手段,尿素浓度以0.5—0.8%为好,确定了培养基组成(%)为:K2HP4.0.07、KH2PO4 0.03,甘油 0.2,MgSO4.·7H2O 0.01, 轻体CaCO3 0.5,玉米浆0.5,尿素(0.5,自来水配制,自然pH。在碳酸钙添加试验中,当培养基中有尿素时,不加碳酸钙与加碳酸钙产酸量相同。 分批补加尿素或(NH4)2HPO4.使发酵液pH保持在6—6.5,产酸量随着补加次数加多而增加。在发酵过程中,补加尿素调节发酵液pH是本发酵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275号酵母(Hansenula arabitolgenvy Fang)产生多元醇的条件。在最适情况下,30%的葡萄糖发酵4日可产生10%左右的多元醇(发酵液中浓度),收率按加入糖计算为33%。其中主要是阿拉伯糖醇,发酵液中甘油浓度仅1%左右。通气量对发酵有很大影响,通气量增大时,多元醇产量增加,乙醇产量减少,残糖低,酵母重量增加。磷酸盐对发酵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不同通氧条件和培养基初始pH等对粗糙脉孢菌(Neurospora crassa)AS 3.1602木糖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粗糙脉孢菌具有较强的发酵木糖产生乙醇及木糖醇的能力。通气量对木糖发酵有较大的影响。乙醇发酵适合在半好氧条件下进行,此时乙醇的转化率达到63.2%。木糖醇发酵适合在微好氧的条件下进行,转化率达到31.8%。木糖醇是在培养基中乙醇达到一定浓度后才开始积累。培养基的初始pH对木糖发酵产物有较大的影响,乙醇产生最适pH5.0,木糖醇产生最适pH4.0。在培养基pH为碱性条件时,木糖发酵受到很大的抑制。初始木糖浓度对产物乙醇及木糖醇的产率有很大的影响。葡萄糖的存在会抑制木糖的利用,对乙醇和木糖醇的产生也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氮源可直接影响氨基酸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与氨基酸生成.但是关于氨基酸发酵过程中氮源控制的研究报道并不多。本文作者在L-亮氨酸发酵过程碳源流加研究及动力学特征分析基础上〔1〕,比较了几种非反馈型、反馈型补加硫酸铵的发酵结果.提出了较佳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