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为了解“玉露香梨”采前落果特点及成因,本研究分别对迷向区、生草区、清耕区3个区的落果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玉露香梨”采前落果主要由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黄粉蚜(Aphanostigma jakusuiense)、自然落果、鸟啄4种情况造成;3个区域中以梨小食心虫造成落果占比最高,为63.31%,其次为自然落果,占比34.43%,两者均显著高于黄粉蚜和鸟啄造成的落果;梨小食心虫是造成落果的主要原因并且边缘位置发生程度高于中心位置.本研究最后提出防止香梨落果的具体防治措施,可为“玉露香梨”虫害防治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龙眼生理落果中的纤维素酶、果胶酶活性及脱落酸含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涨龙眼脱落幼果的纤维素酶活性与落果比率之间具显著相关性(r=0.886)。在生理落果期间,脱落幼果纤维素酶活性高出正常幼果37%。果胶酶活性对生理落果的影响不甚明显,仅在落果中期表现出较强酶活性。在整个生理落果期间,脱落幼果脱落酸含量始终处在高于正常幼果的状态,其含量比正常幼果的脱落酸含量高167倍。幼果中纤维素酶活性强和脱落酸含量高是促进水涨龙眼生理落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文冠果人工种群的果实发育与落花落果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甘肃定西生长的文冠果为对象,探讨了文冠果果实发育特征及落花落果规律。结果表明:(1)文冠果果实生长发育历经约2.5个月,生长发育主要在花期后的40 d内。果实发育特点为:在花期过后的10 d内生长最快,增长率达193%,此后一月仍保持较快的生长速度,月增长率达120%,而最后一月生长比较缓慢,月增长率仅为7%,整个发育期内横径发育速度一直大于纵径;(2)文冠果落花落果主要发生在果实生长发育的初期,且落花落果率高,达94.65%(落花率5.74%,落果率88.91%),坐果率低,只有5.35%。其落果特点为:落果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自花期过后果实膨大到成熟一直在落果,但也存在一个落果的高峰期,即花期过后的10 d内,落果最严重,落果率约达40%。研究认为,从保花保果的角度考虑,开花末期是文冠果水肥管理的重点时期。但从文冠果开花过于繁茂和可孕花分布过于集中而大量消耗树体和顶花序养分,从而造成严重的落花落果的现实考虑,应在开花末期和幼果期疏花疏果或任其自然落花落果,但均应加强果实发育中后期的水肥管理,从而提高坐果率。  相似文献   

4.
对荸荠种杨梅的疏果和落果中主要功能性成分:总酚、黄酮类化合物、苹果酸、柠檬酸、总酸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疏果和落果之间的同一功能性成分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且疏果中含量均高于落果。实验为荸荠种杨梅的疏果和落果的资源利用及应用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植物落花落果的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落花落果是花、果实、种子从母体脱落的一种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发生器官脱落的区域为离区(abscission zone,AZ)。离区分化形成离层,离层与脱落息息相关。离层的发育和功能行使是多酶、多激素、多基因参与调控的复杂而精确的过程。落花落果不仅是作物栽培和育种中的典型农艺性状,而且是植物器官脱落的主要形式之一。减少植物落花落果或控制某些植物适度落花落果,提高作物和果蔬类植物的产量和品质,是人类在作物驯化上努力的目标。该文基于前人对植物器官脱落的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主要从植物落花落果的细胞学基础、生理生化机制、遗传学规律、分子生物学和相关基因定位、转录组分析方面阐述落花落果分子机理,重点从落花落果的分子生物学和相关基因定位两个方面进行剖析落花落果的作用机制,以便为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1988年和1989年春夏之际异常和正常的桔园小气候环境对柑桔树开花结果物候期、抽梢生长、幼果发育、生理落果、当年果实产量和品质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柑桔树的座果率受许多生态生理因素制约,但第一次生理落果主要与开花期桔园的小气候环境有关,第二次生理落果则与树体营养生理代谢密切相关。据此提出了预测预报柑桔树第二次生理落果的指标及其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7.
香子兰是名贵食品香料,原产热带美洲。1962年引入我所温室栽培,近年生长良好,开花很多。但进行人工自花授粉后子房脱落与落果现象很严重。自然落果率一般在50%以上,严重时可达80%以上。为获取香子兰丰收有必要对其落花落果的规律进行观察,为进而分析落花落果的原因提供依据。本文就是在几年观察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所作的总结。  相似文献   

8.
从植株群体和单穗调查分析‘草莓荔’雌雄花开花特性,结果表明,‘草莓荔’雌雄花交替开放的顺序主要是雌→雄,即前期开雌花,后期开雄花;但也有少量交替开放顺序是雄→雌→雄,即先开雄花,中期开雌花后再开雄花。植株群体的花期和雌雄花开放相遇时间比单穗长,更有利于传粉受精。落果从花后15d开始出现,并在花后18~25d出现第一次落果高峰,落果最多,开花后51~58d为第二次落果高峰。  相似文献   

9.
从植株群体和单穗调查分析‘草莓荔’雌雄花开花特性,结果表明,‘草莓荔’雌雄花交替开放的顺序主要是雌→雄,即前期开雌花,后期开雄花;但也有少量交替开放顺序是雄→雌→雄,即先开雄花,中期开雌花后再开雄花。植株群体的花期和雌雄花开放相遇时间比单穗长,更有利于传粉受精。落果从花后15d开始出现,并在花后18~25d出现第一次落果高峰,落果最多,开花后51~58d为第二次落果高峰。  相似文献   

10.
李志文  孙寒松 《昆虫学报》2016,(10):1123-1132
【目的】油茶象Curculio chinensis Chevrolat是我国特有木本油料树种——小果油茶Camellia meiocarpa Hu的专性蛀果害虫,常导致大量落果。在本研究样地,啮齿动物对落果及果内象虫具强烈捕食作用。本研究旨在揭示小果油茶、油茶象和啮齿动物三者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及其行为机制,为油茶象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3年在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小果油茶林于落果季节系统调查6 161个落果,检查油茶象寄生及啮齿动物捕食情况,并对果长、果径和壳厚进行了测量。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象蛀率与果径、壳厚和效费比以及油茶象死亡率与调查日期的相关性;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啮齿动物捕食的象蛀落果与非象蛀落果大小差异性。【结果】象蛀落果2013年7月2日始至果实采收止,具明显高峰期,即同年8月16日至8月23日。啮齿动物捕食贯穿整个落果季节,其高峰期与象蛀落果高峰期一致。象蛀落果中4-5龄幼虫所占比例高达85.5%。油茶象寄生率与果径不相关,与壳厚显著线性负相关,与效费比显著线性正相关。象蛀果实脱落越早,果实发育受限越重,油茶象幼虫死亡率越高。被啮齿动物捕食的油茶果实中,小果实占76.9%,其种子被啮噬殆尽。啮齿动物对象蛀果实的捕食率为24.0%,此类果实中,象蛀种子多破损,非象蛀种子几乎不被捕食。啮齿动物啮噬果实中,象蛀果实的果长和果径均显著大于非象蛀果实的。【结论】本研究明确了研究样地小果油茶落果、象蛀落果及啮齿动物捕食的时间格局。象虫蛀食导致果实发育正常生理活动受阻是油茶果实脱落的根本原因,不支持主动防御假说。油茶象产卵行为在果实大小与壳厚两种矛盾的选择压力间存在权衡,其本质可能是亲代雌虫繁殖力与后代幼虫适合度间的权衡。产卵时间格局通过影响寄主果实发育最终对后代幼虫适合度产生影响。研究样地中,啮齿动物能准确探测并捕食大果实中油茶象幼虫,是油茶象重要的天敌控制因子。  相似文献   

11.
通过测定正常果与脱落果若干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探讨化橘红生理落果的机理.结果显示,N、P、K、Ca、Mg含量正常果一致地高于脱落果;脱落果总糖含量呈下降趋势,正常果则先升后降;果实中生长促进类内源激素(GA3、IAA、ZT)含量正常果显著高于脱落果,而ABA/(GA3 LAA ZT)值则是脱落果显著地高于正常果;三类水解酶活性均为脱落果显著高于正常果.说明化橘红果实的脱落与果实内部的矿质元素、总糖、内源激素含量和水解酶活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贵妃红荔枝开花与落果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广西农业科学院选育的荔枝新品种——贵妃红进行单穗雌雄花、花穗群体雌雄花以及落果特性的观察,总结出贵妃红荔枝的开花和落果特性,并提出若干针对性的保果壮果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叶文丰  李林  谢长伟  董文霞  肖春 《昆虫知识》2013,50(4):1126-1132
在2011年6—8月调查了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对云南省元江县5个主要芒果品种的产卵为害情况,评估了清理落果对橘小实蝇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树上果实和成熟落果受害率最高、产卵孔数量最多的品种是三年芒和红象牙芒;单位面积落果量(X)和监测雄虫数量(Y)显著相关(r1=0.884**,显著性P1=0.000),其回归方程为Y=-1.675+449.701X-204.933X2+27.046X3(R2=0.966,显著性水平P=0.000);累加虫量(X)与树上果实被害率(Y)的回归方程为Y=0.003X0.721(R2=0.953,P=0.000)。采拾落果可降低树上果实受害率约20%,减少田间虫口数44%左右。因此,清理落果对控制橘小实蝇田间种群数量、减少树上果实被害率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4.
乌丹地区文冠果生物学特性及物候观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野外定枝追踪,对乌丹地区文冠果年生长周期的物候、生殖过程进行连续观测,研究了文冠果的果实生长进程与有效积温的关系、数量动态和落花落果率.结果表明:文冠果物候变化与有效积温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函数关系;雄花花丝的伸长和花药的开裂在时间上具有先后性;文冠果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经历3次落果,授粉率为26.4%,落花率达73.6%,落果率可达92.9%,落花、落果现象十分严重;6月上中旬果实的纵径生长较快,6月中下旬果实横径生长较快,纵横径比可达2.17;个体间物候有一定的差异,不利于文冠果异株授粉和授粉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果蝇类害虫是杨梅果实的主要害虫,本文旨在探讨果蝇对不同成熟度果实的选择倾向以及杨梅园果蝇动态变化规律。【方法】通过饲养获得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种群,探讨果蝇在不同成熟度杨梅果实上的繁殖量,通过果园调查统计杨梅成熟过程中落果数量、落果和树上挂果中果蝇数量。【结果】杨梅成熟过程中,果色经历绿色、粉红色、红色和紫红色变化过程;果蝇分别在各种成熟度果实上繁殖时,绿色果实上果蝇后代数量最少,但接近成熟的粉红色、红色和紫红色果实上果蝇后代数量无显著差异;同时提供各种成熟度的果实时,随着果实成熟度增加,黑腹果蝇的后代繁殖数量增多。在果实成熟前后对果园果蝇数量的调查表明,在果实成熟前,落果中果蝇数量显著高于树上挂果,落果是果园果蝇的主要繁殖地;但当果园果实大量成熟时,挂果中果蝇数量显著多于落果,挂果成为果蝇主要繁殖场所。【结论】在杨梅园,果蝇存在从地面落果转移至树上挂果的动态变化,果蝇对不同成熟度果实的选择性差异可能是这种动态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龙眼化学调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总结1986 ̄1996年对龙眼结果母枝与产量的相关性、花芽分化及生理落果与内源激素的关系,以及外源激素对花芽分化及生理落果调控作用的研究结果。报道龙眼化学调控技术在生产上试验,示范及推广应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核桃长足象的生物学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核桃长足象AlcidodesjuglansChao在重庆城口县 1年发生 1代 ,以成虫在向阳处的杂草或表土 1cm处越冬。翌年 4月中旬开始活动 ,取食核桃嫩枝、幼芽、果实、叶柄 ,5月上旬在青果皮上钻孔产卵 ,5月中旬幼虫孵化后在果内蛀食 ,6月中旬开始在落果内化蛹 ,6月下旬开始羽化 ,成虫于 1 0月下旬开始越冬。 6月下旬至 7月下旬核桃大量落果时进行人工捡拾落果 2~ 3次 ,可控制核桃长足象危害落果85 %以上 ,大大降低其种群基数。 7月中旬成虫羽化盛期用从核桃长足象僵死成虫上分离获得的球孢白僵菌株 (剂 ) ,对该害虫有很强的致病性和专化性 ,其成虫的死亡率达 90 %以上 ,是一个有一定开发利用价值的菌株。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斑翅果蝇Drosophila suzukii在杨梅园的发生为害特性,为斑翅果蝇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6年4月至7月在红河州石屏县采用糖醋酒溶液诱捕斑翅果蝇成虫,调查斑翅果蝇的田间种群动态;从果园采集鲜果及落果带回室内观察虫果率;从土壤中取样以调查土壤中斑翅果蝇蛹量;通过定期清除落果评价果园清洁对斑翅果蝇种群的影响。【结果】斑翅果蝇在4月下旬至7月中旬在杨梅园均有发生,其发生高峰期在在6月底至7月初。在斑翅果蝇发生高峰期,杨梅果实的被害率可达100%。新鲜虫害果及落果中既有斑翅果蝇也有其它果蝇。这表明多种果蝇可同时为害杨梅果实。斑翅果蝇除了可在果实中化蛹外,也有少量入土化蛹。清理地上落果会显著降低果园中斑翅果蝇的种群数量。【结论】斑翅果蝇与其它种类果蝇混合发生、为害杨梅鲜果。及时清除地上落果能显著降低果园斑翅果蝇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19.
本文总结1986~1996年对龙眼结果母校与产量的相关性、花芽分化及生理落果与内源激素(iPAs、GAs、ABa及LAA)的关系,以及外源激素对花芽分化及生理落果调控作用的研究结果。报道龙眼化学调控技术在生产上试验、示范及推广应用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沙田柚是世界四大名柚之一,为果中珍品。但在栽培过程中,往往严重落花落果,给生产带来一定的损失。现谈谈沙田柚落花落果的原因及防治的技术措施。沙田柚落花的原因自花不实沙田柚有自花不实的习性,如不进行人工授粉,子房不能受精膨大而发育成果实,从而花而不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