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根据近年来国际上海相第三纪地层及所含生物研究的进展、海陆相地层对比的精确、划分方案的变化,蒙古三达河组的地质时代应为早渐新世,而不是原来认为的中渐新世。中国乌兰诺塔尔动物群中已研究过的21属哺乳动物化石,有17属与三达河动物群共有,占马兰塔塔尔动物群总数的81%;33个种中与后者相同或相似的有14个,占43%。这种相似性表明乌兰塔塔尔动物群的时代也应为早渐新世,而不是原来认为的中渐新世。  相似文献   

2.
虽然在华南中泥盆世艾菲尔期(Eifelian)较深水或斜坡相地层中产有许多国际标准的牙形类带化石,但在广阔的浅海相地层中却很难寻觅到其踪影。华南浅海相沉积地区是否缺失艾菲尔阶?在野外众多剖面的实地考察中表明,从下泥盆统埃姆斯阶到中泥盆统吉维特阶都是连续沉积,中间并没有发现地层的缺失或间断现象。浅海相的艾菲尔阶与其上覆的吉维特阶和下伏的埃姆斯阶都是连续沉积,说明可能是由于海水太浅,不太适合那些国际标准分子的生存而已。艾菲尔期中期末发生一次生物灭绝事件(Mid-Eifelian event),favositids,heliolitids和许多古老类型的珊瑚在地球上灭绝。华南艾菲尔期四射珊瑚可以划分成下、上两个完全不同的组合:1)Utara-tuiasinen sis-Sociop hyllum minor组合(牙形类partitus带—costatus带);2)Columnaria spinosa-Dendrostella praerhenana组合(牙形类australis带—kocklianus带)。  相似文献   

3.
Abstract:  Twenty-nine Arenig and Llanvirn trilobite species, representing 20 genera in the Asaphidae, Cyclopygidae, Dikelokephalinidae, Nileidae, Raphiophoridae, Remopleurididae, Taihungshaniidae and Trinucleidae, are treated in a taxonomic review of the South Chinese Asaphida. This review is based on large collections of trilobite material made from five formations at nine localities in western Hubei, northern Hunan and southern Shaanxi, representing a wide range of benthic marine environments across the Yangtze Platform and Jiangnan Transitional Belt regions of the South China Plate. Most South Chines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Asaphidae are reassigned to the Nobiliasaphinae on the basis of cranidial and hypostomal characters, and taxonomic revisions are given for Liomegalaspides and Opsimasaphus pseudodawanicus . Taihungshania shui and T . tachengssuensis are revised and redescribed,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lectotypes for these species and T . brevica clarifies the status of the type material of Taihungshania . Nileus walcotti is revised and restricted biogeographically to the South China Plate; material from Xinjiang previously assigned to this species is reassigned to N .  sericeus sp. nov. The new raphiophorid species Raphioampyx sinankylosus is described. Aocaspis , Incaia and Raphioampyx are recorded for the first time from South China, and the latter two genera are also recorded for the first time from the Arenig.  相似文献   

4.
半翅目鞘喙亚目是一类具有重要演化意义的昆虫。该亚目包括三个科:鞘喙蝽科(Peloridiidae)和卡拉蝽科(Karabasiidae)同属于鞘喙蝽总科;原臭虫科(Progonocimicidae)属于原臭虫总科。鞘喙蝽科是唯一的现生类群,孑遗于南半球。卡拉蝽科化石较丰富,但只发现于中亚、西伯利亚和蒙古中生代地层。本文...  相似文献   

5.
中国南方第四纪哺乳动物群所反映的自然环境变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正> 现代哺乳动物的地理分布,显示出世界各大陆的动物区系同地球上气候分带是密切相关,根据我国现代动物区划(郑作新、张荣祖,1959),可将全国分二界,七个基本区,最主要是东洋与古北二界。南方地区可以划分为西南、华中及华南三亚区,这三亚区基本上是属于东洋界。一些属于东洋界的属种,仅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而华北地区分布很少或  相似文献   

6.
华南鳞杉属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扼要叙述华南地区鳞杉属的研究历史,并讨论了纹鳞杉的分类问题。根据华南鳞杉属丰富的化石资料,陈述它们的地层和地理分布,讨论了华南早二叠世晚期至二叠纪末的古气候学和古地理学。描述粗脉华夏羊齿(新种)(Cathaysiopteris crassineruis sp.nov.)。  相似文献   

7.
滇东曲靖翠峰山群下部花鳞鱼类微体化石的再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基于从云南曲靖翠峰山群下部西山村组和西屯组获得的许多花鳞鱼类微体化石新材料,建立1新属包含4新种,1老种。根据新属在形态学和古组织学构造显示的花鳞鱼类志留纪属和泥盆组属的过渡性质,认为曲靖地区含该类鱼化石的地层时代似应为Pridolian中、晚期。曲靖地区志留——泥盆纪界线似应从翠峰山群西屯组中部通过。建立了曲靖地区从Ludiovian到Emsian早期的三个脊椎动物组合。  相似文献   

8.
木兰科(Magnoliaceae)的起源、进化和地理分布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木兰科为亚洲-美洲间断分布科,全世界有15属,246种,主要分布于亚洲东南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从喜马拉雅至日本,向南达新几内亚及新不列颠;少数种类分布于北美东南部、中美至南美巴西.中国有11属,约99种.木兰科的现代分布中心在东亚-东南亚地区.根据木兰科的化石记录、系统发育和现代分布,推测其起源时间为早白垩纪,甚至更早.起源地可能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并由此向外辐射,向东经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经白令陆桥进入北美;向西经西亚、欧洲,通过格陵兰进入北美,然后到达南美;向南经印度支那、马来西亚,直至新几内亚.东亚-北美间断分布的形成是受第四纪冰期的影响;南美的木兰科是从北美迁移而来.  相似文献   

9.
木兰科(Magnoliaceae)的起源、进化和地理分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木兰科为亚洲-美洲间断分布科,全世界有15属,246种,主要分布于亚洲东南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从喜马拉雅至日本,向南达新几内亚及新不列颠;少数种类分布于北美东南部、中美至南美巴西.中国有11属,约99种.木兰科的现代分布中心在东亚-东南亚地区.根据木兰科的化石记录、系统发育和现代分布,推测其起源时间为早白垩纪,甚至更早.起源地可能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并由此向外辐射,向东经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经白令陆桥进入北美;向西经西亚、欧洲,通过格陵兰进入北美,然后到达南美;向南经印度支那、马来西亚,直至新几内亚.东亚-北美间断分布的形成是受第四纪冰期的影响;南美的木兰科是从北美迁移而来.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以前,全世界已知宽鳃鮟鱇属Sladenia Regan(1908)鱼类仅有3种。1980~1982年期间,东海水产研究所"东方"号和南海水产研究所"南锋"号调查船分别在东海和南海的大陆架渔场调查时,共采集到4尾珍稀的深海鮟鱇鱼类。经研究,认为这4尾标本是1新种,定名为朱氏宽鳃鮟鱇Sladenia zhui sp.nov.。  相似文献   

11.
华南旧石器时代的相对年代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李炎贤 《人类学学报》1982,1(2):160-168
从1951年起,到现在已在南方12个省(区)发现50多个旧石器时代含人类化石或文化遗物的地点。本文对这些发现物的年代问题加以评介。作者利用华南第四纪哺乳动物学的研究成果,着重从生物—地层学的角度来分析和讨论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2.
记述采自南中国海扁鮀鲣Auxis thazard thazard鳃上的分室科墨杯虫属单殖吸虫1新种,以宿主属名命名为鮀鲣墨杯虫Caballerocotyl aauxis sp.nov.。新种具2列背部边缘小刺,前、后吸器相对较大,后吸器腹面不具乳突,公共生殖孔开口紧邻于左前吸器下方,阴道开口于咽中部水平等特征而区别于近似种。模式标本保存于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鱼类寄生虫学研究室。  相似文献   

13.
南海岛屿种子植物区系地理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广泛收集前人的研究资料,概述了南海岛屿地区的自然条件和植被,对南海岛屿种子植物的区系组成、特点、分布区类型、特有现象和替代现象等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并与邻近植物区系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根据区内植物分布的特点和自然条件特征划分为5个植物区系小区,最后对南海岛屿地区植物区系的起源与演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中国南方新石器时代遗址哺乳动物群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动物群的研究,始于三十年代德日进(P.Teilhard de Chardin)和杨钟健对殷墟兽骨的工作(1936)。近三十余年来,众多遗址的发掘,使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不少新的成果。在此基础上,笔者对全新世开始以来中国南方哺乳动物的区系特征和形成过程,试作一初步的概述。  相似文献   

15.
柴达木盆地石炭纪的Ting类,珊瑚和腕足动物的代表属与中国其它代表地区-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陕甘宁地区,华北地区,华南地区,西藏北部地区可以进行对比,在计算大Zong相似系数的基础上,进行Q型聚类分析,得出古生物地理分区结果,则解决柴达木盆地石炭纪古生物地理归属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早石炭世可划分为:柴达木-华南-陕甘宁生物区;塔里木-藏北生物区和准噶尔生物区,柴达木属于柴达木-华南生物亚区,晚  相似文献   

16.
棕榈科植物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棕榈科是一个泛热带分布的科,共有198属,约2670种,下分6亚科,14族。贝叶棕族是最原始的族,低地榈族则最进化。本科植物在世界上的分布可划分为13个区,其中以印度-马来西区和新热带区的属、种最多。中国只有16属和85种,没有特有属。这些种大部分属热带亚洲分布,与热带亚洲植物区系关系非常密切。关于棕榈科起源地问题,有西冈瓦纳起源和劳亚起源之说。根据化石记录和形态特征的分析,棕榈科很可能于早白垩纪  相似文献   

17.
南海南部表层海水古温度估算与次表层海水特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海南部~2 MaBP以来的表层海水古温度估算表明,表层海水温度变化在更新世冰期旋回中波动比南海北部为小、保持比较温暖,但在长时间尺度上转换函数古水温仍然存在一定的变化趋势。转换函数古温度计算的低温时期并不与冰期相对应,表明南海南部具有独特的表层海洋演化特征,可能与次表层水体性质、上部水体结构等密切相关。过去2 MaBP以来的浮游有孔虫组合演化表明,南海南部海水温跃层呈现由氧同位素MIS79期向~53期相对变浅,自MIS 53期向布容/松山(B/M)古地磁界线附近变深,然后,自布容/松山界线以来又相对变浅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报道了采自中国南海东沙群岛外海的角鲨目鱼类1新纪录种--黑腹乌鲨Etmopterus spinax(Linnaeus, 1758).本种已有记录仅发现于东大西洋海域,本记录是大西洋东部海域以外的首次发现.乌鲨属目前在中国记录有5种,本文编制了这些种类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19.
宽背虫属Bathynotus (Hall, 1859)广泛分布于劳伦古大陆、中国华南地区、澳大利亚和西伯利亚, 为寒武纪第二世末期最重要的标志性三叶虫之一,已成为寒武系划分的重要指示化石。其模式种B. holopygus以其狭长的颊刺、胸轴宽, 第11节肋刺巨大, 第12、13节肋刺不发育为主要特征;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仅分布于华南和北美, 在华南主要见于寒武系扬子区与江南区之间过渡区的黔东地区。B. holopygus产出地层延限较窄, 仅见于寒武系第二统第四阶顶部。本文所描述的部分标本采自贵州剑河八郎苗板坡剖面苗岭统及乌溜阶界线之下2 m左右, 是在该地的首次报道, 也是全球仅有的第4个产地。笔者通过数理统计值分析进一步描述B. holopygus的特征和发育趋势, 为进一步属种研究提供新材料; 根据新发现的唇瓣标本进一步推测其唇瓣与腹边缘为愈合状态。  相似文献   

20.
福建历史时期人骨的种族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振标 《人类学学报》1996,15(4):324-334
本文对福建东山岛出土的明末清初的墓葬人骨进行观测。通过与其周边地区人群的比较,讨论了闽台两地居民的关系。结果表明东山组与高山族、福建近代组的关系最密切,均源于我国南部地区的较早的智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