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xylE基因用于监测根瘤菌在土壤中存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通过细菌接合将质粒pLV1016(含xvlE基因)转移至RhizobiumfrediiQB1130和Rhizobiumleguminosarumbv.viciaeB40,xylE基因在根瘤菌内表达活性较高.质粒pLV1016携带的XylE基因用于监测根瘤菌在灭菌和未灭菌土壤中的存活,结果表明,在灭菌土壤中含质粒与不含质粒菌株存活菌数量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大接种量有利于细菌的生长与繁殖,B40(pLV1016)质粒丢失比例很低.以低于106CFU·g-1干土浓度接种时,QB1130(pLV1016)质粒丢失率随接种浓度的降低而增大.未灭菌土壤中生物因素抑制了释放菌株的生长,大接种量有利于细菌存活.以低浓度(106CFU·g-1干土)接种时,QB1130(pLV1016)质粒丢失比例高于B40(pLV1016).  相似文献   

2.
经接合转移将luxAB基因插入快生型大豆根瘤菌 (Rhizobiumfredii)染色体 ,取可高效结瘤固氮的R .frediilux3菌株用于分子生态学研究 .在不同基模势下 ,研究了lux3在土壤中的存活 ,基模势为 - 30和 - 750kPa时 ,lux3在灭菌土中的生存能力明显 (P<0 .0 5)高于未灭菌土 ,当基模势为 - 1 50 0kPa时 ,土壤是否灭菌对lux3的存活影响没有差异 .不同基模势对lux3活性影响显著 ,在 - 1 50 0kPa的未灭菌土中 ,随着饥饿时间延长 ,可恢复活性的细菌数量显著下降 .同时比较了测定微生物活性的 3种方法 (即生物发光、脱氢酶活性和微生物呼吸 ) ,发光值变化与活细胞密度变化一致 ,PLf值 (即潜在发光 ,Potentialluminescence)反映了可恢复活性的饥饿种群密度 .luxAB基因是一种比较简便而实用的标记  相似文献   

3.
高温胁迫对根瘤菌Tn5在土壤中的存活及其表型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研究了3株弗氏中华根瘤菌(Rhizobiumfredii)Tns突变株于适宜温度和高温胁迫两种条件下在土壤中的存活和Tns表型的表达.在适宜温度(28℃)条件下的灭菌和未灭菌土壤中的存活研究表明生物因素抑制了突变株和野生型的生长.但野生型和突变株的存活种群密度之间无显著差异(P=0.01).在高温胁迫(40℃)条件下,土壤中野生型和突变株的种群密度迅速下降,其中部分ON-2和ON-3细胞丢失了Tns表型,说明部分细菌的Tn5表型在高温胁迫条件下不能表达.  相似文献   

4.
影响根瘤菌共生固氮效率的主要因素及遗传改造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介绍了影响根瘤菌共生固氮效率的主要因素及遗传改造,包括土壤因素,宿主植物,四碳二羟酸转移酶基因dct,固氮调节基因nifA,吸氢酶基因hup,共生质粒(基因),缺陷型回复突变等。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土壤有机质变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赵明松  张甘霖  李德成  赵玉国 《生态学报》2013,33(16):5058-5066
土壤有机质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估算土壤碳储量、评价土壤肥力和质量的重要指标。从省域尺度上分析土壤有机质的分布和变异,及其影响因素,对节能减排和土壤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江苏省第二次土壤普查的1519个土壤剖面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江苏省表层(0-20 cm)土壤有机质分布、变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全省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6.55±8.49) g/kg,变异系数为51.36%,属中等变异水平。不同土壤类型有机质含量差异较大,沼泽土最高,为31.60 g/kg,棕壤最低,为8.69 g/kg;自然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变异程度大于耕作土壤。年均温、年均降雨量、成土母质、土地利用、土壤质地和土壤pH对全省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异的综合能解释能力为52.6%。土壤质地和年均温是有机质含量变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土壤质地对其变异的影响大于年均温,二者能够独立解释其变异的32.0%和23.4%。  相似文献   

6.
影响根瘤菌竞争结瘤的生态学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丁武 《生态学杂志》1992,11(4):50-54
根瘤菌的发现并确证其共生固氮作用已逾100年,根瘤菌剂的制备和应用也已超过半个世纪,实践效果有目共睹。如美国对豌豆根瘤菌、三叶草根瘤菌和大豆根瘤菌的应用以及澳大利亚对三叶草根瘤菌的应用都取得显著成绩。我国在豆科作物和豆科绿肥上应用根瘤菌接种措施已有30余年历史,采用筛选的优良菌  相似文献   

7.
pH对土壤中土著快、慢生大豆根瘤菌结瘤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1 引  言土壤 pH对根瘤菌结瘤的影响一直是微生物学和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内容之一[4] .在对大豆根瘤菌的研究中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长慢、产碱的大豆慢生根瘤菌 (Bradyrhizobiumjaponicum) [1,2 ] .1982年 ,Keyser等[3] 报道了一类生长快、产酸的大豆根瘤菌 ,并命名为费氏中华根瘤菌 (Sinorhzobium fredi i) .由于它们在生理特性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其结瘤能力以及环境的生物、物理和化学等因素对结瘤的影响一直受到广泛的重视 .本文研究了偏酸、偏碱的 pH对费氏中华根瘤菌…  相似文献   

8.
以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的DNA转化根瘤菌,使根瘤菌能在非豆科植物上形成肿瘤,早有报道;通过接合途径使根瘤菌获得根癌农杆菌的Ti质粒,进而在非豆科植物上形成肿瘤,近来也有报道。但一般  相似文献   

9.
影响阔叶红松林土壤CO2排放的主要因素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采用静态封闭箱式技术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土壤CO2 的排放通量进行 1年的观测 ,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了土壤CO2 排放速率与 5个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阔叶红松林土壤CO2 排放与表层无凋落物的土壤CO2 排放速率在测定年度内具有相同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不同的月份中 ,以 7月份最高 ,2月份最低 ;在夏季 18∶0 0为土壤日CO2 排放的最高峰 ;土壤CO2 排放速率与 5个环境因子进行多元回归的结果显示 :林地土壤CO2 排放速率与地表温度和地下 2 0cm土壤湿度呈显著正相关。根据气象资料推算 ,阔叶红松林的年凋落物和土壤CO2排放通量分别为 2 80 4 gCO2 ·m-2 ·a-1和 3911gCO2 ·m-2 ·a-1。阔叶红松林凋落物排放CO2年通量占土壤林地CO2 排放总量的 2 8%。  相似文献   

10.
李博  赵琼  毛兵  孙庆业 《生态学杂志》2021,(12):3901-3910
为了解不同类型土壤的酸缓冲能力及其主要影响因子,测定了我国东部地区不同纬度8种代表性土壤(黑土、风沙土、棕壤、黑钙土、紫色土、红壤、黄壤和砖红壤)表层(0~20 cm)的酸缓冲容量和相关理化性质.对于有农业耕种的地区,选取相邻的自然植被(林地或草地)和农田土壤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表明:北方土壤酸缓冲容量(44.8 mm...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影响根瘤菌共生固氮效率的主要因素及遗传改造 :包括土壤因素、宿主植物、四碳二羧酸转移酶基因dct、固氮调节基因nifA、吸氢酶基因hup、共生质粒 (基因 )、缺陷型回复突变等。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历时4年,对吉林省主要土类土著大豆根瘤菌的生态学特点及接种效果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土著大豆根瘤菌的类型:黑土、草甸黑土以慢生型为主,淡黑钙土、白浆土全部为慢生型,轻碱土全部是快生型。血清型:黑土、草甸黑土和白浆土中以477—28、477—694为主,淡黑钙土中以35为主,而轻碱土中以113和516快生型为主。固氮酶活性:淡  相似文献   

13.
以我国北方大面积发生的入侵植物黄顶菊为研究对象,对黄顶菊根际土壤中可培养的主要功能细菌进行了分离筛选,通过rep-PCR聚类和多样性分析研究了其群落结构的变化,并利用16S rRNA序列比对,对主要优势菌群进行鉴定.结果表明: 相对于本地植物万寿菊和空白对照,黄顶菊显著增加了根际土壤中固氮菌、有机磷细菌、无机磷细菌和钾细菌的数量.rep-PCR分析显示,黄顶菊根际4种功能细菌的种群结构与本地植物和对照相比有显著差异,3种土壤中相同的聚类群极少.多样性分析表明,黄顶菊根际微生物物种多样性更加丰富,群落结构更加复杂,优势种群比较明显,生态多样性较高.对从3种土壤中分离得到的主要优势菌群的鉴定结果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结论.研究结果为阐明黄顶菊入侵的微生态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农田土壤中磷素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土壤中磷的有效性直接决定着农田生产力. 基于分布于我国不同气候区长期定位施肥试验,总结了不同农田土壤的磷素含量、有效性及转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目前我国不同类型的土壤中全磷含量在0.31~1.72 g·kg-1,速效磷含量在0.1~228.8 mg·kg-1.土壤母质、理化性质和施肥方式是影响农田土壤磷素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未来应注重有机肥和化肥的混合施用以提高农田土壤磷素有效性,并关注可能导致的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15.
梭梭萌生与初期存活的关键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田媛  李建贵  潘丽萍  赵岩 《生态学报》2010,30(18):4898-4904
在梭梭的主要分布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就种子萌发、幼苗存活展开研究,以确定在梭梭萌生初期,决定其成活的关键影响因素。实验于2008年36月进行,设置了9个水分处理(3倍降雪、正常降雪、无降雪条件与人工降雨、自然降雨、无降雨处理的交叉组合),同步监测梭梭萌发、存活数量动态及春季短命植物数量。结果表明,梭梭种子萌发数量与积雪量增加无显著相关关系,短命植物萌发数量与积雪量呈显著正相关。总体水分条件较好时,梭梭幼苗与短命植物萌发数量都增多,但由于短命植物竞争,幼苗成活率未必高;反之,在水分条件较差时,梭梭幼苗与短命植物萌发数量都降低,短命植物消耗的水分减少,梭梭幼苗存活率反而高。也就是说,在梭梭幼苗的生长初期,它在与短命植物的水分竞争中处于劣势,直接的降水增加并不能提高其存活率。  相似文献   

16.
根瘤菌对土壤铜、锌和镉形态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湖南郴州红壤和河北巩义褐土为供试土壤。制备Cu、Zn、Cd污染土壤。接种大豆根瘤菌(Rhi-zobium fredii)HN01,用连续提取法浸提土壤中不同形态的重金属.结果表明。褐土接种根瘤菌后固相结合态Zn总量降低10%。专性吸附态、氧化锰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Zn减少达9%~26%.红壤中结合态Zn的总量变化不显著,但专性吸附态和氧化锰结合态Zn含量显著减少。交换态Zn含量显著增加.褐土中接种根瘤菌抑制了Cu向土壤溶液的释放,固相结合态Cu总量增加18%,可交换态、专性吸附态、氧化锰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的Cu增加20%~54%.接种根瘤菌对土壤中Cd的溶解没有明显的抑制或促进作用,但改变了红壤中各形态Cd的含量高低顺序.Cd污染红壤中可交换态和有机结合态Cd含量分别增加22%和11%,专性吸附态和氧化锰结合态Cd分别减少14%和29%.根瘤菌对不同类型重金属及不同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影响的差异主要与土壤pH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7.
南苜蓿高效共生根瘤菌土壤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云南德宏盈江县3种类型的土壤,对分离自云南楚雄、德宏等地的SWF67523、SWF67409、SWF67456等12株根瘤菌菌株进行了南苜蓿接种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有供试菌株中,菌株SWF67523、SWF67409、SWF67394表现最为优良,结瘤率较高的菌株是SWF67523、SWF67501、SWF67394和SWF67350,结瘤率均达到95%以上;而菌株SWF67523、SWF67409和SWF67394对植株株高影响最大;菌株SWF67409、SWF67523和SWF67394对提高植株干重贡献最大,其中菌株SWF67409比空白对照增产106.5%;供试菌株对含氮量的影响也很显著,接种菌株SWF67409、SWF67523和SWF67394的苜蓿植物含氮量相比其他菌株较高,影响显著。综合以上结果,发现来源于盈江南苜蓿的根瘤菌菌株SWF67523较其他菌株表现突出,同时发现根瘤菌菌株的接种效果受土壤因子的影响,在含有效钾中等的土壤平原镇Ⅱ上,接种根瘤菌的南苜蓿地上部分干重普遍高于其他两种有效钾含量为较缺的土壤,说明根瘤菌菌株与宿主和土壤环境存在密切关系,在适合的宿主和生活环境中将会发挥最大的共生固氮作用。  相似文献   

18.
四种除草剂对根瘤菌、AMF等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盆栽试验, 研究4种除草剂在大田常规剂量下, 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和土著根瘤菌、AMF与苗期大豆共生的影响。结果表明, 除草剂对V2期大豆根际土壤中真菌数量和V3期细菌数量的抑制作用显著, 对V2和V3期AMF的侵染率、V3期根瘤数量影响显著。除草剂对土壤中真菌数量的负面影响可能是抑制菌根形成的重要因素, 对菌根形成产生的抑制可能会进一步导致根瘤形成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9.
土壤含水量对桔小实蝇蛹期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浸水时间、土壤含水量对桔小实蝇Bactroceradorsalis(Hendel)蛹的存活及成虫羽化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浸水时间对桔小实蝇蛹存活率的影响不同。浸水时间越长,蛹存活率越低;浸水对初期蛹的影响较大,蛹龄越大,浸水作用效果越低。浸水时间(TW)、蛹期(AP)和蛹存活率(SP)之间关系符合以下模型:SP=0.4165-0.00307TW+0.2290AP-0.00004496T2W-0.0002528A2P+0.00008258TWAP。(2)土壤含水量对桔小实蝇成虫羽化影响明显。当土壤含水量较低或较高时,羽化率都明显受到抑制。相对含水量在30%~80%之间,蛹的羽化率较高。相对含水量(Ws)和成虫羽化率(E)之间存在以下关系:E=0.396+0.01985W-0.000181W2。  相似文献   

20.
在南美洲三亿五千万公顷酸性瘠薄的热带大草原上,增加菜牛产量将对世界食品生产起较大影响。因本地植物缺少营养价值,使这一地区的生产受到限制,现正引进以豆科植物为主的牧草,以提高有效饲料的蛋白质含量。为了通过结瘤的豆科植物从生物固氮中得到充分利益,必须使引进的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形成有效的共生。这些土壤中限制磷利用的低pH,以及铝和锰含量很高,可能影响结瘤和固氮,因此必须采用适应酸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