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苹果绵蚜生活史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张岳  朱文惠 《昆虫学报》1957,(2):167-182
1.苹果绵蚜在青岛地区1年中最高繁殖代数为17代,平均8—9代。 2.绵蚜1年中繁殖率从6月中旬至7月中旬(22—25℃)为最高,当平均气温连续多日高达26℃以上时其繁殖率显著下降。生长季节一般低温对绵蚜总繁殖率影响不大。 3.夏季有翅蚜发生时期为5月下旬至6月下旬,为数较少,出现时期也很零散,可胎生无翅胎生绵蚜与雌雄性蚜。秋季有翅蚜自8月底开始发生,盛期在9月中旬至10月中旬,10月中旬以后即极少发生,其后代为雌雄性蚜。 4.有翅蚜无口吻,约于7—9日内脱皮4次即行交尾,雌蚜仅产卵1粒,未经交配者不产卵。性蚜自然死亡率很高(平均81.2%),在田间尚未发现有越冬卵。 5.棉蚜主要越冬场所均在其原寄生部位,如伤口、裂缝内与根部不定芽上。越冬虫态以Ⅰ、Ⅱ龄绵蚜为主。 6.绵蚜之迁移以Ⅰ龄若虫为主,5月下旬至7月中旬为主要迁移为害时期。 7.绵蚜可在苹果的萼洼内寄生为害。 8.除西洋苹果、山荆子、花红与海棠外,尚未发现绵蚜有其他寄主。 9.20倍松脂合剂加0.02%γ可湿性666或5%—6%蒽油乳剂,为防治越冬绵蚜的有效药剂。生长季节可用666乳剂或可湿性666防治。 10.666酸霉味对果实品质能引起不良影响,经初步试验其施用时期最晚不应迟于采收前1个半月至2个月。  相似文献   

2.
苹果绵蚜密度及聚集度对日光蜂寄生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苹果绵蚜日光蜂(Aphelinus mali Hald.)是苹果绵蚜的主要寄生蜂。1879年L.O.Howard首次发现了这种寄生蜂。此后,国内外对其生物学特性、杂交育种及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作了大量研究。利用日光蜂防治苹果绵蚜的效果一方面取决于它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日光蜂世代历期、食性范围、寄生时期和绵蚜活动时期的重叠度、日光蜂自然增长率、日光蜂自身密度和环境适应能力等都会影响它的寄生效果。  相似文献   

3.
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的生物学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Cocvobius azumai Tachikawa是松突圆蚧Hemiberlesla pitysophila Takagi的重要寄生蜂,1987-1989年从日本引入我国广东省。对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的形态、发育、繁殖、成虫寿命和取食寄主行为等生物学特征进行了观察。该蜂的雌性幼虫是松突圆蚧雌蚧的初级内寄生蜂,而雄性幼虫则是次级寄生蜂,重寄生在同种或它种膜翅目的老熟幼虫、预蛹和蛹上。雌雄两性的形态在所有发育阶段均不相同。交配过的雄蜂喜欢寄生产卵初期和盛期的雌成蚧,对巳寄生的寄主具有识别能力。在19.7℃一30.9℃变温条件下每头雌蜂平均产卵14.95粒,约60%的卵是在最初3天内产出。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雌性蜂在21℃,24℃,27℃和30℃时从卵发育到成虫的平均历期分别为41.24,32.60,25.60和23.00天,发育起点温度10.1℃,有效积温448.3日度。该蜂在广东省一年发生。9-10代。  相似文献   

4.
入侵性害虫——苹果绵蚜田间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6月中旬到10底在山东省莱阳市对苹果绵蚜Eriosoma lanigerum(Hausmann)的田间发生数量进行调查研究。在田间定点调查5株苹果树上苹果绵蚜虫落数量和虫落面积,并在其它苹果树上随机选择20个虫落,计数每个虫落中苹果绵蚜的活体数,从而计算单位面积虫落中苹果绵蚜的平均数量。分析指出,以计算法求得的虫落中苹果绵蚜的实际数量为指标,既考虑了苹果绵蚜虫落的数量和大小,也考虑了单位面积虫落中苹果绵蚜活体数,并且把被苹果绵蚜蚜小蜂寄生的僵蚜排除在外,能较客观地反映出田间实际情况,是一种比较准确的表示苹果绵蚜田间数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背景】在我国,苹果绵蚜对苹果等寄主的危害日益严重,发生面积不断扩大,而品种抗性是害虫治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方法12007—2009年于山东莱阳地区系统调查了苹果绵蚜在不同寄主果园的发生动态规律,比较了不同寄主对苹果绵蚜的抗性差异。【结果】苹果绵蚜在红富士、乔纳金、新红星苹果园和西府海棠果园中1a有2个发生高峰,5月底到7月下旬是第1个高峰,也是全年发生的最高峰,9月初到10月底是全年发生的第2个高峰,而7月底到8月底是苹果绵蚜发生的低谷期。苹果绵蚜在红富士苹果上的发生数量显著高于在乔纳金、新红星苹果和西府海棠上的发生数量。在3a的调查时间内,苹果绵蚜在红富士、乔纳金、新红星苹果上每次平均发生量分别为153.2、31.6、30.3头·株^-1。越冬前调查表明,苹果绵蚜对红富士的为害率显著高于青香蕉、乔纳金、新红星和小国光,小国光的被害率以及虫落数量最低。【结论与意义】红富士是苹果绵蚜的感虫品种,而小国光、乔纳金和新红星相对抗虫。文中讨论了苹果绵蚜抗性品种的筛选方法,为掌握不同寄主对苹果绵蚜的抗性差异以及制定苹果绵蚜的抗性治理策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通过对苹果绵蚜(Eriosoma lanigerum Haus.)和苹果绵蚜蚜小蜂(Aphelinus mali Hald.)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的比较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苹果绵蚜完成一世代的积温要求和发育起点温度均低于苹果绵蚜蚜小蜂,二者的有效积温分别为352.19日度和375.51日度,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7.62度和7.95度。因此,苹果绵蚜较其寄生蜂更适合于昆明地区的气候条件;(2)苹果绵蚜种群的增长能力大于苹果绵蚜蚜小蜂,二者的内禀增长率在20℃下分别为0.1390和0.1146,在25℃下分别为0.2647和0.1628。这可能是昆明地区苹果绵蚜蚜小蜂不能控制苹果绵蚜为害的主要原因。另外,本研究首次利用卡方密度函数对各种温度下的昆虫产卵的时间分布进行了拟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苹果绵蚜为繁殖寄主,研究了苹果绵蚜蚜小蜂在不同温度下的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显示:苹果绵蚜蚜小蜂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最适发育温度为21℃-27℃。山东地区越冬代苹果绵蚜蚜小蜂打破滞育的发育起点温度为雌蜂8.58℃,雄蜂8.22℃;有效积温为雌蜂148.72日度,雄蜂154.68日度。非越冬代苹果绵蚜蚜小蜂在卵-羽化阶段发育起点温度为雌蜂5.62℃,雄蜂5.55℃;有效积温为雌蜂284.40日度,雄蜂为295.61日度。并推测了2008年济南地区苹果绵蚜蚜小蜂发生代数和越冬代羽化时间,与实测情况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8.
双斑恩蚜小蜂和桨角蚜小蜂是华南地区烟粉虱的两种优势种寄生蜂。本文研究了两种寄生蜂对不同龄期烟粉虱寄主的产卵选择特性。结果表明: 两种寄生蜂均可寄生烟粉虱的1~4龄若虫。当只有1个龄期的烟粉虱若虫存在时,双斑恩蚜小蜂更多地寄生3龄和4龄若虫,较少寄生1龄和2龄若虫;而桨角蚜小蜂则更多地寄生3龄和2龄若虫,较少寄生1龄和4龄若虫。在4个龄期若虫同时存在时,双斑恩蚜小蜂会明显增加对3龄和4龄若虫的产卵寄生,降低对1龄和2龄若虫的寄生;而桨角蚜小蜂则增加对2龄和3龄若虫的寄生,减少对1龄和4龄若虫的寄生。寄主植物的差异不影响这二种蚜小蜂对各龄期烟粉虱若虫的产卵选择倾向。结果提示,烟粉虱若虫3龄和4龄是双斑恩蚜小蜂最适宜的寄主,而桨角蚜小蜂最适宜的寄主是烟粉虱2龄和3龄若虫。  相似文献   

9.
双斑恩蚜小蜂和桨角蚜小蜂是华南地区烟粉虱的两种优势种寄生蜂。本文研究了两种寄生蜂对不同龄期烟粉虱寄主的产卵选择特性。结果表明:两种寄生蜂均可寄生烟粉虱的1~4龄若虫。当只有1个龄期的烟粉虱若虫存在时,双斑恩蚜小蜂更多地寄生3龄和4龄若虫,较少寄生1龄和2龄若虫;而桨角蚜小蜂则更多地寄生3龄和2龄若虫,较少寄生1龄和4龄若虫。在4个龄期若虫同时存在时,双斑恩蚜小蜂会明显增加对3龄和4龄若虫的产卵寄生,降低对1龄和2龄若虫的寄生;而桨角蚜小蜂则增加对2龄和3龄若虫的寄生,减少对1龄和4龄若虫的寄生。寄主植物的差异不影响这二种蚜小蜂对各龄期烟粉虱若虫的产卵选择倾向。结果提示,烟粉虱若虫3龄和4龄是双斑恩蚜小蜂最适宜的寄主,而桨角蚜小蜂最适宜的寄主是烟粉虱2龄和3龄若虫。  相似文献   

10.
苹果绵蚜蚜小蜂——对苹果绵蚜有控制潜能的寄生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苹果绵蚜蚜小蜂是苹果绵蚜的重要寄生蜂。本文综述了苹果绵蚜蚜小蜂的研究概况,包括该寄生蜂的引种与分布、寄主范围、生物学特性、控制效果与影响因素、重寄生蜂及合理利用等,指出应加快苹果绵蚜蚜小蜂的规模化生产,充分发挥其对苹果绵蚜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印度雕蚀菌对三带喙库蚊幼虫生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三带喙库蚊幼虫为印度雕蚀菌的寄生宿主,自然界中2—4龄幼虫均可感染印度雕蚀菌,感染后幼虫体肿胀,活动缓慢,对外界抵抗力降低,各龄幼虫虽可蜕皮,但在蜕皮过程中即行死亡。幼虫存活时间各为:2龄的5天;3龄的4—11天;4龄的4—9天,死亡率达100%。印度雕蚀菌的初生孢子囊和休眠孢子囊不同,可充满于幼虫的血腔,二型孢子囊的数量以前者为多,死亡虫体中多为成熟孢子囊,囊内可见有成熟而极为活跃的,带有鞭毛的游动孢子。经1—2小时,成熟游动孢子破囊而出,游动于水体中。 病态蚊幼主要滋生于有机物质丰富,水质清澈的秧稻田中。连续3年观察,其滋生地多为固定而局限,未发现与三带喙库蚊滋生同一地的中华按蚊和它种蚊虫的感染。  相似文献   

12.
何桂铭  容瓘 《昆虫学报》1965,(3):257-263
国内外丝虫病之研究资料甚多,其中涉及蚊方面之内容亦屡见不鲜,最近Laurence(1963)更以阳性蚊体内所含各期丝虫幼虫比例推算出蚊之每日死亡率。唯自蚊之生理年龄来分析其与传病关系者甚少,仅见于Samarawickrema(962)及Wharton(1959)。自苏联 Детинва以卵巢小管膨大测定接蚊之生理年龄后,疟疾之有关流行病学研究得以深入发展,为防治该病提出许多有价值的资料。其后,学者们将此法应用于其他蚊种,亦证  相似文献   

13.
红铃虫 Pectinophora gossypiella Saunders是我国棉花生产上的重要害虫,近年来研究表明在北部棉区作好越冬防治是消灭虫害的重要措施。本试验目的,为利用红外线辐射处理越冬红铃虫,探索直接杀死越冬幼虫的照射条件。  相似文献   

14.
许漱壁  谭jing宪 《昆虫学报》1991,34(3):380-382
细胞遗传学是蚊类、特别是按蚊复合种团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十分有用的方法之一(White,1984;Green等,1984)。采用细胞遗传学方法,结合生化、生活习性、生态和形态分类等技术,已经发现了许多按蚊近似物种的存在(Kitzmiller,1976;Coluzzi等,1979;Stegniy,1981),明确鉴别各按蚊近似种,对于制定有效的媒介控制措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比较同属赫坎按蚊种团(Anopheles hyrcanusgroup)的两种近似种——赫坎按蚊(An.hyrcanus)和中华按蚊(An.sinensis)的唾腺多线染色体、有丝分裂染色体,确定它们在遗传学上的亲缘关系,为赫坎按蚊种团的分类和系统发育的研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5.
油茶传粉蜜蜂的鉴别及地蜂属四个新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吴燕如 《昆虫学报》1977,(2):199-204
油茶又名茶子树,是我国主要的多年生木本油料树种之一,广泛分布于南方各省(区)。油茶一身是宝,茶油不仅是一种质量好的食用油,而且还可做肥皂和机器润滑油等,用途很广。因此,大力发展油茶生产是关系到人民生活和巩固集体经济的大事。 油茶是异花授粉植物。油茶花期有各类昆虫为其传播花粉,如蜜蜂、蚂蚁、胡蜂和各  相似文献   

16.
有关赤眼蜂种鉴别的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省 《昆虫学报》1965,(4):404-410
Quednan,W.在1956、1960年连续发表文章,提出用生物学特性的标准来辨别赤眼蜂种或生态型,是具有一定科学意义的,但忽视雄外生殖器的构造。石井悌(Ishii,T.,1941)曾建议根据雄虫外生殖器的构造来区别几种赤眼蜂,并成立两个新种,即Trichogramma chilonis与T.jezoensis。因为制片的关系,雄外生殖器构造部分看不清楚,故他所绘的图是不甚完善的;作者现改进了制片方法,使赤眼蜂雄外生殖器内部构造,在显微镜检视下较为明显,特为补充,重行描述,并取北京地区玉米螟卵赤眼蜂(T.chilonis)与桃捲叶蛾卵赤眼蜂(T.minutum)作为典型,以资比较。同时发现这两种赤眼蜂的前翅毛列与稻螟赤眼蜂(T.japonicum)有显著的差异,特别是第6条纵毛行与第8条横毛行汇合处,前者有缺口,呈倒“八”字形,后者无缺口,呈倒“人”字形(图2,A、B);而且稻螟赤眼蜂雄外生殖器内不具“针”,故不同意Quednau把T.chilonis并入T.japonicum种内作为“同物异名”,而应该维持石井悌的T.chilonis 仍为—个独立种。 作者1963,年在辽宁省丹东市郊区于柞蚕卵内发现一种食胎赤眼蜂(Trichogramma embryophagum (Hartig)),在国内为初次记载,确是产雌性孤雌生殖型。  相似文献   

17.
对活血莲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活血莲的染色体数目为2n=60,其核型公式为2n=2x=60=46sm+12st+2m,没有观察到带随体的染色体。  相似文献   

18.
麦叶蜂的胚胎发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麦叶蜂的胚胎发育在27℃恒温下7天完成。核的分裂迁移与胚盘的形成与一般昆虫相同。胎膜有两层:羊膜形成不久即破裂而退化,不形成背器,浆膜一直保留至孵化前。麦叶蜂的原肠形成由于胚带中央部分细胞的内陷,内胚屋(中肠基)位于两端。胚带一共分为19节,计头部5节(包括原头,但前上颚节不久消失,不具副器),胸部5节,腹部11节。触角最初位于口后,以后移至口前。上唇不成对,非副器。 麦叶蜂的胚带末端初弯向背面,当形成神经节及副器最发达时胚带缩短,以后其末端又弯向腹面,使整个胚带由卵的腹面迁至背面。当进行上述胚动时,胚带同时自首尾两端开始背合。 神经沟自口后开始,至尾端为止,由此而来的神经细胞形成腹面神经索,前脑中脑及视叶由口前的外胚层而来。侧单眼由视叶外面的外胚层发生内陷,形成网膜细胞,而表层的细胞即成为角膜细胞。胃肠神经系由前肠背面两个突起发展而来。 中肠由前肠及后肠末端两群内胚层细胞(中肠基)发育而成,后肠末端的凸起形成马氏管。 外胚层成对的内陷共有14对,头部的4对成为幕骨前臂、上颚内突、幕骨后臂及唾腺,中胸、后胸及腹部第1—8节者形成呼吸系统。酒色细胞为随同气管一起内陷的外胚层细胞,但形成后与体表失去联络。 血球主要来自中间中胚层,脏壁中胚层成为消化管的肌层,体壁  相似文献   

19.
首次对蒙古苍耳(Xanthium mongolicum Kitag.)染色体的数目及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染色体数目2n=36,核型公式为K(2n)=36=26m+2m(sat)+8sm.与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in.)的核型进行比较,认为蒙古苍耳的核型比苍耳的原始。  相似文献   

20.
用座壳孢防治温室白粉虱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7—1981年间,为防治北京地区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Westwood)的危害,自四川省重庆北碚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引入座壳孢(Aschersonia)的寄生菌孢。经分离选出座壳孢的 A6S 菌株。在平均相对湿度 60—70%的春季温室内,对于黄瓜白粉虱1—2龄若虫的寄生率仅30-40%。后来,探索了该菌的生物学,使该菌对白粉虱的寄生率提高到90%,菌剂的材料成本降低到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