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酱油曲霉蛋白酶活力的提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蛋白酶在工业上被广泛地应用于皮革、毛皮、丝绸、医药、食品和酿造等行业。霉菌生产的蛋白酶在豆酱和酱油生产上的应用已经具有相当悠悠的历史。曲霉菌,例如米曲霉、黄曲霉、栖土曲霉等,一般能分泌2~3种蛋白酶(酸性、中性及碱性),其中以中性和碱性酶为主。黑曲酶则以产酸性蛋白酶为主。酱油曲霉所产的蛋白酶也以中性  相似文献   

3.
4.
5.
毛主席在亲自制定的农业“八字宪法”中指出了“种”的重要性。在细菌杀虫剂的生产中,选择优良的生产菌种是扩大产量、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的关键,而生产菌株必须具备对害虫毒力强、抗逆性强、菌数高、生长快、收串高等特点。目前我国生产上较常用  相似文献   

6.
L-乳酸发酵菌株的选育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初筛得到的 1株干酪乳杆菌鼠李糖亚种突变株R2 (Lactobcilluscaseisubsp .rhamnosusR2 )为出发菌株 ,经紫外线、硫酸二乙酯、复合诱变处理 ,筛选出 1株产乳酸较高的突变株ZY ,L 乳酸含量达 93.9%。以正交试验为基础对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 ,采用优化后的培养基发酵 4d ,残糖降至 0 .1 %以下 ,L 乳酸产量达9.5 7g/ 2 0 0mL ,对糖的转化率达 96 .3%。  相似文献   

7.
采用响应面法对酱油曲霉发酵芝麻饼粕提高抗氧化能力的发酵基质组成进行了优化。通过Plackett-Burman设计法,评价了麦芽糖、葡萄糖、蔗糖、果糖、麦麸、玉米浆、酵母膏和硫酸铵等8个因素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筛选出麦麸、葡萄糖和硫酸铵为影响芝麻饼粕发酵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的3个显著因素,然后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对3个关键因素进行了探讨与优化。优化的发酵条件为:葡萄糖、硫酸铵和麦麸添加量分别为:1.87%、1.54%和2.55%。在该试验条件下,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80.26%,比未发酵的芝麻饼粕高37%。  相似文献   

8.
阿维菌素高产菌株的选育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全面了解阿维菌产生菌S.avermitilis的生长特性并获得阿维菌素的高产菌株。方法:以S.avermitilis Y20为出发菌株,考察该菌株的菌落特征和发酵特性,分别利用紫外线(UV)、亚硝酸(HNO3)及亚硝基胍(NTG)并结合L-异亮氨酸(L-Ⅱe)诱导等手段对出发菌株Y20进行诱变处理。结果:获得高产阿维菌素变异株H336,发酵单位达到852μg/ml。结论:与出发菌株相比,突变株阿维菌素的产量稳定,发酵单位提高了10倍以上。  相似文献   

9.
利用改良阿须贝培养基筛选出4种产精氨酸的菌株,其菌落特征分别为白色链球状菌株,干白分散球状菌株,金黄色杆状菌株,粉红色球状菌株,对它们分别进行了产精氨酸发酵试验,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精氨酸含量,最终确定金黄色棒状菌株为生产精氨酸产量较高的菌株。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设计试验,分别考察玉米浆、硫酸铵、尿素、葡萄糖对金黄色杆状菌株发酵产精氨酸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条件为:玉米浆浓度3%,硫酸铵浓度6%,尿素浓度0.3%,葡萄糖浓度13%,在此条件下,可获得精氨酸最大产量为368.9ug/mL,与初始发酵培养基条件下发酵相比精氨酸产量提高约300%。该研究为精氨酸菌株的筛选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也为所筛选的金黄色杆状菌后期的研究及进一步规模生产精氨酸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用快中子法选育细菌脂肪酶高产菌株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从土壤中筛选产脂肪酶的菌株,利用紫外线,快中子,快中子和磁场复合,γ射线,γ射线和磁场复合诱变,以酶活为筛子进行诱变育种,结果,出发菌酶活较低的一株得到了一株酶活为396.22U/mL的诱变株,此酶活比出发菌株高92倍,并发现比菌对紫外线和快中子比较敏感,而出发菌酶活较高的一株得到了酶活为424.60U/mL发酵液的诱变株,此酶活为出发菌株3.0倍,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快中子,γ射线及磁场复合处理在产脂肪酶菌种诱变中的作用,并认为,在产脂肪酶菌株的诱变中快中子诱变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1.
谷胱甘肽高产菌株的选育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编号为 346的酿酒酵母为出发菌株 ,通过紫外线和60Coγ射线诱变处理 ,运用推理育种技术 ,选育到一株抗氯化锌和乙硫氨酸的突变株 0 5Eth40 0 5。该菌株经摇瓶发酵谷胱甘肽产量为 1 65 96mg L ,较出发株提高 350 % ,每克干细胞含谷胱甘肽 1 9 76mg ,较出发株提高 31 8 6 %。菌株经 1 0次传代培养 ,谷胱甘肽产量下降 1 0 7% ,是一株性状较稳定可深入开发研究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12.
分别以固态苹果渣、苹果渣固态酶解物、苹果渣酶解液和10%葡萄糖溶液为发酵基质研究了17株野生黑曲霉的柠檬酸产生能力,并对获得的4株柠檬酸高产菌进行了诱变育种。结果表明:17株黑曲霉在4种发酵基质中均能良好生长并发酵产生柠檬酸,不同菌株在同一发酵基质中产酸能力间存在差异。FG17、FG23、FG26、FG30等4株菌苹果渣基质柠檬酸产生能力较高,且在4种不同发酵基质中产酸性能稳定。4株菌分别经紫外线和60Co-γ射线诱变后得到的正向突变株柠檬酸产率均显著提高,突变株中FG26-15-4(UV)发酵苹果渣后柠檬酸产率最高,达11.32%,FG23-13-3(γ)发酵苹果渣酶解液后柠檬酸产率最高,达2.73 mg/mL,均高于现有研究报道,可作为不同类型苹果渣基质柠檬酸发酵用菌种。  相似文献   

13.
虾青素是一种天然类胡萝卜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法夫红酵母是一种能合成虾青素的真菌。本文主要概述法夫红酵母高产虾青素菌株的育种、高产株选择、培养条件和虾青素的提取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以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H-142为出发菌株,通过r-射线、硫酸二乙酯及高温热处理单独或复合诱变,并采用高温、高酸及高渗培养条件定向筛选,从600多株突变株中筛选出一支耐高温柠檬酸高产菌株HQL-601。其发酵温度为40-41℃,周期60—64小时,20%山芋粉摇瓶产酸13%。发酵液的高压液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其产酸组成明显优于现生产菌株。  相似文献   

15.
原生质体技术选育桃红侧耳优良菌株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桃红侧耳原生质体的制备及再生,并进行了原生质体再生株的筛选工作。实验表明,培养5天的桃红侧耳菌丝体30℃酶解3h原生质体数目可达8.4×107/mL。原生质体再生率在1号再生培养基上最高,为6.9%。再生菌株经筛选后,得到长速显著快于出发菌株的优良菌株H120和H247。经F3代栽培实验证明:H120和H247的生物学效率明显优于出发菌株,且差异极显著。酯酶同工酶分析表明:H120和H247酶谱均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6.
17.
以Penicillium sp.B01为出发菌株,经吖黄素或DES(硫酸二乙酯)分别与^60Co-γ射线对其孢子悬液进行复合诱变。经过初筛和复筛,在30μg/mL吖黄素诱变时间2h,剂量率为4.11Gy/min的^60Co-γ射线辐射使累计剂量为20.55Gy复合诱变的条件下,筛选出一株菊粉酶活比出发菌株高32%的突变菌株B01-A13-Co31。经同工酶电泳验证,变异株与出发菌株相比酶带有所变化。将此菌种连续传代6次进行产酶性能的稳定性测定,表明此菌株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脂肪酶高产菌株选育和菌种库的建立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从山东省济南市植物油厂、肉联厂、乳品厂、菜市场等处的含油土壤中分离筛选到80余株脂肪酶活性较高的产生菌,包括细菌、霉菌、酵母等各种类型,我们对其中的部分菌株进行了形态学及酶学性质的初步研究。一株酶活较高的菌株Y-11经鉴定为丝孢酵母属(Trichosporon),用紫外线及亚硝酸对其进行了双重诱变、然后用制霉菌素及琥珀酸钠筛选耐药性突变株,使酶活提高155%,并将筛选到的菌株建立一个能够产生各具特色的脂肪酶的菌种库,为今后进一步开展脂肪酶应用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9.
产有机相催化酯合成活性的脂肪酶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添加10g/L的甲苯作为唯一碳源进行预培养,然后以透明圈平板筛选法从土壤样品中成功地筛选到了一株耐有机溶剂的产脂肪酶的酵母菌A213,初步鉴定为耶罗威亚酵母(Yarrowia sp.)。摇瓶实验表明,A213适宜的产酶培养基为(g/L):酵母膏40g,橄榄油10g,MgSO~4·7H~2O 1g,KH_2PO_45g,最佳培养条件为27℃、初始pH 6.5。脂肪酶活力最高可达67.8 IU/mL;该酶最适作用温度为40℃,最适作用pH为6.5,在70℃以下, pH 5.5~8.5范围内稳定,能直接在叔戊醇溶剂中催化合成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  相似文献   

20.
高产糖化酶菌株的筛选与诱变育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土壤及霉变淀粉质材料等样品中分离获得到产糖化酶活性较高的菌株L-3,经鉴定为一种紫红曲霉;通过紫外线和硫酸二乙酯分别进行诱变,得到4株性能良好的糖化酶变异株,其中菌株7性能最好,命名为M.F7。对该菌株进行发酵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菌株糖化酶活力比原菌株提高了20.8%;经过继代培养,证明其性状能稳定遗传。通过正交试验,确定菌株7最佳培养温度为30℃,最适pH值为5.5~6.0,最适培养时间为5 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