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特马豆克阶是奥陶系底部第一个阶,笔石是特马豆克阶高分辨率地层划分与对比的重要化石类群。江南斜坡带是我国早奥陶世特马豆克期漂浮笔石分异度和丰度最高的相区之一,位于该区的湖南益阳南坝剖面,发育有完整的上特马豆克阶笔石地层,特马豆克阶-弗洛阶界线附近地层连续,上特马豆克阶笔石地层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但下特马豆克阶地层缺乏系统研究。近年来,通过对该剖面笔石标本的不间断采集,新识别出下特马豆克阶笔石带Rhabdinopora flabelliformis parabola带。到目前为止,湖南益阳南坝剖面特马豆克阶可以识别出5个笔石带,自下而上依次为:Rhabdinopora flabelliformis parabola带、Adelograptus tenellus带、Aorograptus victoriae带、Araneograptus murrayi带以及Hunnegraptus copiosus带。基于目前已识别出的笔石带,参考国内外同期笔石地层资料,本文详细讨论华南特马豆克期笔石带序列,并与国内外同期地层进行精确对比。  相似文献   

2.
滇东南位于奥陶纪扬子区的西南边缘,濒临古陆,水体较浅,沉积物中陆源碎屑丰富,而且因地壳升降运动幅度相对较大,导致了巨大的地层沉积厚度,仅含三叶虫地层就厚达385—2 080m,是我国奥陶纪三叶虫研究的空白地区。文中首次记述该地区下奥陶统下木都底组(下特马豆克阶)、独树柯组(上特马豆克阶)、闪片山组(特马豆克阶顶部—弗洛阶底部)、下奥陶统(弗洛阶)—中奥陶统上部(达瑞威尔阶下部)老寨组和中奥陶统顶部(达瑞威尔阶上部)—上奥陶统底部(桑比阶底部)冷水沟组的三叶虫序列,并系统描述了有关三叶虫,共计10科,15属,18种。其中特马豆克阶—达瑞威尔阶下部的三叶虫与鄂西和黔北所产最为相似,与川南及渝南一带同期分子也有关联,而达瑞威尔阶上部—桑比阶底部的分子则与黔北十字铺组动物群并无差异,代表当时滇黔隆起边缘的浅水动物群。对Mansuy(1920)描述的越南北部下奥陶统下部Dong Son组的三叶虫作了厘定,但由于有关材料保存太差、种级单元的鉴定特征模棱两可,目前暂无法得以在区内沿用。  相似文献   

3.
系统分析兴山古洞口下奥陶统,包括南津关组、分乡组、红花园组及大湾组底部的几丁虫微体生物化石。鉴定几丁虫5属14种,含早奥陶世特征种Eremochitina baculata,早中奥陶世常见种Conochitina decipiens,以及华南上扬子区早奥陶世常见属种Euconochitina fenxiangensis和Lagenochitina chongqingensis。E.baculata是北冈瓦纳地区弗洛早中期的特征带化石,本文的材料为该种在华南的首次确切报道,且产出层位略低,为特马豆克期。在华南,常见于特马豆克晚期的带化石Euconochitina symmetrica在该剖面的同时段地层中暂未被发现,但形态上与之高度相似的Euconochitina fenxiangensis在该时段大量出现。比较以往发表的数据后发现,E.fenxiangensis在华南的分布广泛且产出层位较为稳定,较之E.symmetrica更易获得,或可将其作为特马豆克晚期至弗洛初期区域内地层对比的一个有效卡尺。  相似文献   

4.
滇东属于奥陶纪扬子地层区西缘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系统描述该地区奥陶系8个层位的三叶虫,共计10科17属18种(其中包括1个新属种,即Daketia spinata gen.and sp.nov.),初步建立区内的三叶虫动物群地层序列,据此可靠确定有关地层的时代,包括:汤池组(特马豆克晚期—弗洛最早期)、红石崖组(弗洛早期—达瑞威尔最早期)、下巧家组(大坪期—达瑞威尔中期)、上巧家组(达瑞威尔晚期—桑比早期)。典型的红石崖组发育于滇东南部的昆明和宜良一带,其上部为含二叶石砂岩,假整合于泥盆纪石英砂岩之下,但是这部分层段在武定-寻甸一线以北地区并未见及,却沉积了一套砂岩、页岩、泥灰岩和白云质灰岩(即下巧家组);按区内地层发育的时空分布来判断,Zhou等(2011)提出的下巧家组和红石崖组上部应系同期异相沉积的观点得到证实。各地层单元的三叶虫动物群分异度低且均为扬子陆块浅水区的常见地方性分子(包括原来记录于越南北部的Vietnamia douvillei(Mansuy)),指示浅内陆棚环境。  相似文献   

5.
滇东属于奥陶纪扬子地层区西缘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系统描述该地区奥陶系8个层位的三叶虫,共计10科17属18种(其中包括1个新属种,即Daketia spinata gen.and sp.nov.),初步建立区内的三叶虫动物群地层序列,据此可靠确定有关地层的时代,包括:汤池组(特马豆克晚期—弗洛最早期)、红石崖组(弗洛早期—达瑞威尔最早期)、下巧家组(大坪期—达瑞威尔中期)、上巧家组(达瑞威尔晚期—桑比早期)。典型的红石崖组发育于滇东南部的昆明和宜良一带,其上部为含二叶石砂岩,假整合于泥盆纪石英砂岩之下,但是这部分层段在武定-寻甸一线以北地区并未见及,却沉积了一套砂岩、页岩、泥灰岩和白云质灰岩(即下巧家组);按区内地层发育的时空分布来判断,Zhou等(2011)提出的下巧家组和红石崖组上部应系同期异相沉积的观点得到证实。各地层单元的三叶虫动物群分异度低且均为扬子陆块浅水区的常见地方性分子(包括原来记录于越南北部的Vietnamia douvillei(Mansuy)),指示浅内陆棚环境。  相似文献   

6.
四川长宁位于奥陶纪华南陆块西部,临近奥陶纪康滇古陆,早及中奥陶世充足的陆源供应和局部快速沉降,在该区沉积了一套浅海相的陆源碎屑岩。长宁双河剖面早奥陶世晚期及中奥陶世地层共发现有三叶虫6科8属18种,根据共生笔石,初步建立区内大官山组(弗洛期—达瑞威尔最早期)和大沙坝组(达瑞威尔期)的三叶虫序列。除Asaphidae科的Liomegalaspides的分布几乎贯通两组的始终(filiformis-murchisoni带)外,Nileidae科的Psilocephalina和Psilocephalops分布局限于approximatus-eobifidus带;Taihungshaniidae科的Taihungshania高度分异,共有4种之多,分布于approximatus-hirundo带;Calymenidae科的Neseuretus也有4种之多,分布于hirundo-clavus带和intersitus带;Trinucleidae科的Hanchungolithus sp.分布于clavus-austrodentatus带;Leiostegiidae科的Pseudocalymene包括2种,分布于intersitus-murchisoni带,Annamitella sp.分布于murchisoni带。基于Zhou等(2011)对大官山组的三叶虫相所做研究,根据各层段三叶虫的组成、优势分子和分异度,认为approximatus-filiformis带的三叶虫属于Psilocephalina相(白云质泥岩),eobifidus-suecicus带三叶虫属于Taihungshania相(页岩、粉砂质页岩),hirundo带三叶虫属于Neseuretus相(粉砂质页岩),clavus-austrodentatus带三叶虫属于Liomegalaspides相(钙质页岩),大沙坝组(intersitus-murchisoni带)主体层段的三叶虫仍以Liomegalaspides占优,三叶虫相类型应与下伏地层(clavus-austrodentatus带)相同。长宁地区弗洛期—达瑞威尔期的岩相和生物相指示了向上逐渐加深的浅水内陆棚环境,但是即使在大坪期和达瑞威尔期的较大海侵期,水深仍应在70m以内。长宁双河的三叶虫多样性在hirundo带达到一个峰值,以Neseuretus(Calymenidae)和Hanchungolithus(Trinucleidae)为代表的Whiterock动物群在剖面中首次出现。  相似文献   

7.
详细讨论滇东北奥陶纪的岩石地层和动物群特征,初步建立区内的三叶虫地层序列,据此可靠确定各有关岩组的时代。该地区除普遍缺失早奥陶世早期的沉积外,依次发育了红花园组(特马豆克末期—弗洛初期),湄潭组(弗洛期—达瑞威尔初期),风洞岗组(达瑞威尔早—晚期),十字铺组(达瑞威尔末期—桑比早期)、宝塔组(桑比晚期—凯迪早期),盐津组(晚凯迪早期)、五峰组(晚凯迪晚期)及观音桥组(赫南特期),岩相与黔北的相应岩组可作大致对比,而三叶虫动物群的组成和序列则大体与当时同属扬子陆块西部边缘的沉积区包括滇东、滇东南、黔北、川中、重庆、陕南及安徽和县等地区相似。共记述本区奥陶纪三叶虫计19属27种,分属14科。并对其中的一个新种Hungioides yanjinensis sp.nov.以及两个未命名的新种Abulbaspis sp.nov.和Plaesiacomiasp.nov.作系统描述。Abulbaspis过去仅报道于华北和哈萨克斯坦地区的达瑞威尔阶,而在本地区则产于桑比阶上部—凯迪阶下部;Plaesiacomia广泛分布于达瑞威尔阶—桑比阶西泛冈瓦纳地区,在滇东北的发现不但将该属的分布区域扩大到了东泛冈瓦纳地区,而且因其产出于大坪中期的层段,表明该属可能起源于东泛冈瓦纳,尔后才向西迁移的;这两属在扬子区的首次发现,对于进一步研究奥陶纪不同区块间的三叶虫动物群的扩散和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详细讨论滇东北奥陶纪的岩石地层和动物群特征,初步建立区内的三叶虫地层序列,据此可靠确定各有关岩组的时代。该地区除普遍缺失早奥陶世早期的沉积外,依次发育了红花园组(特马豆克末期—弗洛初期),湄潭组(弗洛期—达瑞威尔初期),风洞岗组(达瑞威尔早—晚期),十字铺组(达瑞威尔末期—桑比早期)、宝塔组(桑比晚期—凯迪早期),盐津组(晚凯迪早期)、五峰组(晚凯迪晚期)及观音桥组(赫南特期),岩相与黔北的相应岩组可作大致对比,而三叶虫动物群的组成和序列则大体与当时同属扬子陆块西部边缘的沉积区包括滇东、滇东南、黔北、川中、重庆、陕南及安徽和县等地区相似。共记述本区奥陶纪三叶虫计19属27种,分属14科。并对其中的一个新种Hungioides yanjinensis sp.nov.以及两个未命名的新种Abulbaspis sp.nov.和Plaesiacomiasp.nov.作系统描述。Abulbaspis过去仅报道于华北和哈萨克斯坦地区的达瑞威尔阶,而在本地区则产于桑比阶上部—凯迪阶下部;Plaesiacomia广泛分布于达瑞威尔阶—桑比阶西泛冈瓦纳地区,在滇东北的发现不但将该属的分布区域扩大到了东泛冈瓦纳地区,而且因其产出于大坪中期的层段,表明该属可能起源于东泛冈瓦纳,尔后才向西迁移的;这两属在扬子区的首次发现,对于进一步研究奥陶纪不同区块间的三叶虫动物群的扩散和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Longfengshania的形态学特征和归属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华北地台南部中寒武世徐庄组为一套以砂、页岩和灰岩为主的碎屑和碳酸盐沉积,下部以碎屑沉积为主,上部主要是碳酸盐岩,与上覆地层张夏组和下伏地层毛庄组均为整合接触。徐庄组内除了含有三叶虫实体化石外,还含有大量的遗迹化石,这些遗迹化石主要是产在下部的碎屑岩中。关于徐庄组顶、底界线,我们采用卢衍豪等(1953)的划分方案,下部以Hsuchuangia带为底界,上部以Bailiella带为顶界。本文所研究的遗迹化石分别采自山东张夏、汶南,江苏徐州和河南鲁山的中寒武世徐庄组。通过遗迹化石的研究,我们在徐庄组建立了Cruziana barbata-Rusophycus ramellensis遗迹群落,结合三叶虫实体化石,相分析等,探讨了徐庄组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0.
瓶筐石(Calathium)是早-中奥陶世期间常见的重要的造礁生物之一,与菌藻类、海绵以不等丰度相聚集共同组成位于浅海区的礁丘群落.早期阶段(特马道克期-弗洛期早期)以瓶筐石-海绵-菌藻类礁群落为主,其后因海绵丰度减弱而逐渐演替为瓶筐石-菌藻群落,达瑞威尔期以瓶筐石为群落主体的礁丘分布已趋于局限,中奥陶世晚期伴随着珊瑚...  相似文献   

11.
论凯里组*     
记述了黔东南凯里组三叶虫的地层分布 ,讨论了三叶虫的分带 ,根据三叶虫地层分布情况 ,将凯里组与国内外同期地层进行了对比 ,指出了凯里生物群与布吉斯页岩生物群 ,斯潘塞页岩生物群出现的顺序 ,对于深入研究凯里生物群与其它生物群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鄂西松滋一带,三游洞群分布广泛,岩性以白云岩为主,以往除偶见叠层石外,尚未发现其它化石,岩性成为划分地层的主要根据。1980年至1981年,笔者在松滋县刘家场三游洞群上部地层中采集了较丰富的三叶虫化石,主要属种有:Saukia enshiensis Chu, Prosattkia liujiachangensis sp. nov, P. sp.。这些三叶虫的发现,证实鄂西三游洞群上部地层的地质时代为晚寒武世晚期,与华北地区上寒武统凤山阶和川东、鄂西南的毛田组可以对比,为今后鄂西上寒武统地层的进一步划分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志留纪兰多维列世(Llandovery)鲁丹期(Rhuddanian)是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后的残存期和复苏期。志留纪初期冈瓦纳大陆边缘壳相地层稀少,多数地区为沉积间断或笔石相地层,研究底栖壳相生物残存-复苏期的宏演化普遍缺乏理想材料,而华南上扬子区贵州湄潭地区发育了志留纪早期的壳相地层,即五里坡层(鲁丹阶中部)和牛场组(鲁丹阶上部),为探索这一关键地史时期三叶虫动物群宏演化型式及其背景机制提供了依据。贵州湄潭岩坪剖面和高江剖面的五里坡层和牛场组共发现三叶虫7目11科15属(含亚属)17种(含1新种、3未定种),根据其属级分类单元的时空分布规律,将这些三叶虫识别为5种宏演化类型:即减缩幸存型、扩增幸存型、复活幸存型、新生型和死支漫步型。不同类型的属级分类单元在大灭绝中具有不同的宏演化型式,体现出其应对灾变而采取的不同的生存策略。减缩幸存型和复活幸存型是大灭绝后生态系统复苏和再次辐射的主要源泉,它们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宏演化进程;新生型的出现则标志着大灭绝后环境的实质性改善,三叶虫的全面复苏也随之到来。  相似文献   

14.
新疆塔里木盆地西缘奥陶纪上丘里塔格群三叶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镒记述了塔里木盆地西缘上丘里塔格群特马豆克晚期-阿仑尼克中期三叶虫3属4种,它们是深沟虫类Akjsuaspis aksuensis gen.et sp.nov.栉虫类Megalaspides angustus sp.nov.和M.sp。,以及1个属种不能确定的带针虫类。  相似文献   

15.
奥陶纪时期紧邻黔中古陆南缘的贵阳乌当发育有富含牙形刺的碳酸盐岩沉积,但生物地层研究非常薄弱。本文对乌当地区小谷龙剖面和豹子窝剖面的奥陶系进行牙形刺生物地层研究,共识别出10个牙形刺带,自下而上为Chosonodina herfurthi带、Drepanodus arcuatus带、Triangulodus bifidus带、Serratognathus diversus带、Oepikodus evae带、Baltoniodustriangularis带、Baltoniodusnavis带、Baltoniodusnorrlandicus带、Lenodusantivariabilis带和Dzikodustablepointensis带,时代属于下奥陶统特马豆克阶至中奥陶统达瑞威尔阶,可与华南同期地层的化石带对比。根据牙形刺生物地层,本研究构建了乌当地区奥陶系的年代地层格架,并限定黔中古陆南缘开始暴露出水面的时间为不晚于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期早期。  相似文献   

16.
回顾建国以来对江南斜坡带寒武纪三叶虫动物群的系统古生物学研究.分析江南斜坡带寒武纪三叶虫动物群的组成.以江南斜坡带的三叶虫研究成果为基础,讨论我国华南、华北和东北南部区的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对比.  相似文献   

17.
湖北宜昌大坪奥陶纪阿仑尼克期三叶虫生态组合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首次对扬子区奥陶纪大湾组的三叶虫相作了初步分析。在详细研究了湖北宜昌大坪大湾组30种三叶虫的地层和岩相分布的基础上,划分出3个生态组合,即:Asaphid-Pseudocalymene组合,Asaphid-Raphiophorid组合和Trinucleid组合,它们依次指示由浅而深的浅外陆棚环境。研究表明这3个组合在大湾组的交替出现应与阿仑尼克期海平面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下扬子区奥陶纪牙形刺多样性演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前人和作者现有资料,对下扬子地区,特别是宁镇地区奥陶纪已经报道的牙形刺属种进行厘定,并按牙形刺带逐带进行多样性统计分析,初步编制出该地区奥陶纪牙形刺属种的地层延限表.研究表明;下扬子区牙形刺在奥陶纪的宏演化经历了3次较明显的辐射事件,分别发生在特马豆克期晚期-弗洛期早期(Serratognathus diversua带)、大坪期早期(Baltoniodus triangularis带)、达瑞威尔期晚期(Eoplacognathus suecicus带);此外,还经历了2次快速增长期,分别发生在达瑞威尔期早期(Lenodus antivariabilis带)、桑比期晚期至凯迪期早期(Hamarodus europaeus带),后者可能与局部环境变化有关.研究表明:华南海平面升降对下扬子区牙形刺宏演化趋势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黔西北桐梓水坝塘剖面下奥陶统特马豆克阶桐梓组沉积时位于上扬子区陆表海极浅水区,抑或部分时段存在盐度异常的云坪,与下伏寒武系第四统娄山关群和上覆下奥陶统红花园组均呈整合接触。桐梓组岩性多为灰色、深灰色灰岩,后生动物大化石和陆源碎屑岩含量显然偏低。常见内碎屑滩相堆积,偶见含砾屑滩,砾屑边缘弱磨圆,属非强水流的近源搬运颗粒类型;少许鲕粒灰岩层。微生物岩颗粒丰富并作为碳酸盐岩的主要供物来源,部分微生物群落形成的细纹层粘结岩属小型叠层石礁相单元,表明在贵阳乌当和桐梓红花园剖面的叠层石可北延超过100km到达水坝塘地区,构建了狭长的叠层石礁相带。黔西北桐梓组部分碳酸盐岩层中出现单一而广适性的钙质微生物造礁群落,与特马豆克阶全球生物礁演化发展阶段相吻合,在奥陶纪生物大辐射的初期,生物礁具有地理分布局限、低生物多样性以及钙质微生物占主导地位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中国寒武纪三叶虫分布颇为广泛,种类极其繁多,并经过很好的研究。寒武纪三叶虫的研究对中国古老地层的认识起着重要的作用。最早开始研究三叶虫的中国古生物学家是孙云铸教授。他在1924和1935年发表了两本关于中国北部寒武纪三叶虫方面的巨大专刊,并在专刊中描述了许多新属和新种。孙云铸详细地研究了上寒武纪的地层,并划分出化石带。这种划分甚至在目前应用上也没有多大的改变。此外,有关动物化石羣以及在地层方面,他都提出过许多新的和有价值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