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核rDNA的ITS序列在被子植物系统与进化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00,自引:0,他引:100  
被子植物与其它高等真核生物相似,核rDNA是高度重复的串联序列。由于同步进化的力量,绝 大多数物种中这些重复单位间已发生纯合或接近纯合。核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包含被5.8S rDNA所分隔的ITS1和ITS2两个片段,ITSl的长度为187~298bp,ITS2为187~252bp,经PCR扩 增后可以方便地对这两个片段进行直接测序或克隆测序。ITS序列变异较快,可以提供较丰富的变异 位点和信息位点,已证实它是研究许多被子植物类群系统与进化的重要分子标记,不仅可用于解决科、 亚科、族、属、组内的系统发育和分类问题,而且可用于重建多倍体复合体的网状进化关系,探讨异源多倍体的起源过程,然而,正是由于ITS序列变异较快,它一般不适于科以上水平的系统发育研究。  相似文献   

2.
栝楼属基于核糖体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栝楼属(Trichosanthes)是葫芦科(Cucurbitaceae)中一个种类较多、药用价值较大的属。本文基于ITS序列分析了栝楼属16个种的系统发育关系。聚类分析表明:在组的划分上,具有分类争议的截叶组(sect. Truncata)与大苞组(sect. Involucraria)形成一大支,处于一亚分枝位置,不支持独立成组。在属内分类地位上,在核酸水平不支持贵州栝楼(T.guizhouensis)为一独立种,结合形态特征建议并入双边栝楼(T.rosthornii)。大方油栝楼(T.dafangensis)与小苞组(sect. Trichosanthes)成为姊妹群,处于一个向叶苞组(sect. Foliobracteola)过渡位置,结合其形态特征,建议作为小苞组(sect. Trichosanthes)成员。  相似文献   

3.
测定了山羊草属(Aegilops)二倍物种核rDNA ITS区序列,发现其碱基粉介于601-607之间,比报道的小riuceae)其他属的ITS区我略长,G+C含量达61.1%~62.9%,序列间的分化距离为0.0050~0.0468。用PHYLIP3.5e软件包对所测得的DNA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Ae.speltoides与该组其他种相距很远,支持将其从Sitopsis组中独立出来,  相似文献   

4.
基于ITS序列探讨忍冬属的系统发育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七子花(Heptacodium miconioides)为外类群,运用MEGA软件对20种忍冬属植物进行系统发育分析,采用邻接法(NJ)和最大简约法(MP)构建系统发育树,从分子系统学角度探讨忍冬属下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1)在NJ和MP系统树中,没有形成系统树的基部分支,忍冬亚属(Subg.Chamaecerasus)和轮花亚属(Subg.Lonicera)没有形成姐妹群关系.(2)在各系统树中,囊管组内的各种没有聚为一支,故认为对囊管组的划分应进一步探讨.(3)忍冬属ITS区(ITS1+ITS2)的信息位点达到11.0%,信息位点比较丰富,证明ITS序列可以为解决忍冬属植物的系统发育问题提供较强的证据.  相似文献   

5.
核rDNA ITS区序列在无脊椎动物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1  
在无脊椎动物的分子系统学研究中,作为对线粒体DNA信息的重要补充,人们越来越多采用核DNA的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作为分子标记。本文介绍了ITS的组成和性质,并对近年来ITS在无脊椎动物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同时提出并讨论了目前在该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珠母贝属的系统发育: 核rDNA ITS序列证据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珠母贝属(pinctada)的一些种类是生产海水珍珠的重要母贝,个别种类已濒临灭绝。本文利用核糖体DNA内部转录间隔区1(ITS1)和2(ITS2)序列对珠母贝属常见种类的系统发育和分类地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ITS1长410-482bp,其中Pinctada maxima最长,P.fucata,P.fucata martensii,P.imbricata和P.nigra最短。ITS2长210-249bp,其中P.albina和P.nigra最长,P.maxima和P.margaritifera最短。碱基替换的同质性检测发现,P.maxima、P.margaritifera和P.chemnitzi的碱基替换格局存在显著性差异,前二者的GC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种,在进化上可能比较原始;而P.chemnitzi可能发生过染色体重排事件,可能是新近形成的种。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所研究的种类可分成3个类群:类群Ⅰ包含P.fucata、P.fucatamartensii和P.imbricata;类群Ⅱ包含P.albina、P.nigra、P.chemnitzi和P.radiata;类群Ⅲ包含P.maxima和P.margaritifera。在类群Ⅰ中,我国的P.fucata、日本的P.fucatamartensii和澳大利亚的P.imbricata的种间遗传分化不明显,可能为同种,根据命名优先原则应以P.imbricata命名该种为宜。类群Ⅱ中P.albina和P.nigra可能是两个亚种,而GenBank中的P.radiata(AY144603)可能是P.chemnitzi的误定。类群Ⅲ(P.maxima和P.margaritifera)分化较早,与碱基替换格局的检测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7.
用ITS序列研究杨属各组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杨树是重要的工业用材树种。我国杨树遗传资源丰富 ,分布范围广泛 ,不少种为我国特有。开展杨属系统发育和分子进化研究 ,对丰富的杨树遗传资源保存和利用有着重大意义。杨属 (Populus)全世界约 10 0余种 ,属下通常分 5个组[1] 。胡志昂等[2 ] 对杨属不同组间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 ;李宽钰等[3] 利用RAPD标记技术对白杨组、青杨组、黑杨组 2 0个种作了遗传分析。但是在杨属系统分类上还存在着许多混乱 ,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现象相当普遍。本文以杨属 5个派主要代表种为材料 ,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测定杨树ITS序列 ,…  相似文献   

8.
现存的兰属分类系统是基于宏观形态学性状、尤其是花粉块的数目以及唇瓣与蕊柱的愈合程度而建立的。兰属因此而划分为3个亚属:兰亚属(subgenus Cymbidium),大花亚属(subgenus Cyperorchis)和建兰亚属(subgenus Jensoa)。本文运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的方法分析兰属(Cymbidium)27种、3个栽培品种以及3个外类群的核DNA ITS区段序列,通过最简约性分析产生的ITS系统发育树表明,兰属的3个亚属均可能为不自然的类群,大花亚属表现为一复系群,兰亚属的冬凤兰(C.dayanum)隐藏于基点;建兰亚属为一并系群,它的成员之一兔耳兰(C.lancifolium)偏离出去而成为兰属一最基部的分支;兰亚属为一复系群,它分为几支而分别与另两个亚属组合在一起,由于兰属ITS序列位点变异率较低,最简约性分析产生的几支主要分支均得不到Bootstrap分析的高度支持,各亚属内组之间的关系也不明确,研究兰属的系统发育关系还需要新的数据。  相似文献   

9.
以旱雀麦为外类群,用PAUP 4.0b10软件并采用最大简约法和邻接法对11份仲彬草属物种的ITS区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两种方法得到的系统发育树基本一致。结果表明:(1)整个ITS序列长度变异范围为596~601 bp;G C含量在所有ITS中的变化范围为61.20%~62.44%;序列间的遗传分化距离为0.003~0.033,平均值为0.015;(2)疏花仲彬草和塔克拉干仲彬草2个物种聚为一支,位于系统发育树的底部,在最大简约法和邻接法分析中分别获得78%和82%的自展支持率,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3)形态相似、地理分布一致的物种有聚在一起的倾向,表现出较近的亲缘关系;(4)ITS区序列分析的结果与细胞学、形态学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因此ITS区序列分析能反映仲彬草属种间关系。  相似文献   

10.
五味子科的系统发育:核糖体DNA ITS区序列证据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相似文献   

11.
The 16S rRNA gene sequences were determined for type strains of 21 Bifidobacterium species. A phylogenetic tree was constructed using the determined sequences and sequences from DNA databases, which contain the sequences of 11 type strains of Bifidobacterium species and 11 strains of related genera. All species of the genus Bifidobacterium and Gardnerella vaginalis ATCC 14018 belonged to a cluster phylogenetically distinct from the other genera. The cluster was divided into two subclusters: subcluster 1 composed of most species of Bifidobacterium and G. vaginalis, and subcluster 2 consisting of two species, B. denticolens and B. inopinatum; both of which were isolated from human dental caries. In the genus Bifidobacterium, four groups of species are known to be moderately to highly related by DNA-DNA hybridization. The four groups of species exhibited more than 99% similarity among their 16S rDNA sequences within each group.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pecies with around 99% or more similarity in their 16S rDNA sequences should be confirmed for species identities.  相似文献   

12.
不同种源何首乌的ITS序列分析及其亲缘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PCR直接测序法,测定了10个种源何首乌的核糖体DNA ITS区序列,并结合GenBank中相关植物的ITS序列(以萹蓄Polygonu maviculare为外类群),应用遗传距离与系统树分析法对不同种源何首乌的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ITS1序列长度为195bp,G C含量为69.23%~72.31%,ITS2序列长度为189bp,G C含量为77.25%~80.95%,序列间遗传分化距离为0.00175~0.04945;(2)10个种源何首乌构成2个分支,广西田阳种源自成一支,与其它种源亲缘关系较远;(3)结合形态、分布与化学成分,支持将田阳何首乌作为何首乌的一个变种——棱枝何首乌。  相似文献   

13.
以88份樱花为试验材料,利用核基因ITS和叶绿体间隔序列trnH-psbA进行测序,经过软件MEGA 6.0处理后,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山樱群樱花品种系统发育比较混乱,这与其遗传背景比较复杂以及原始亲本系统发育关系较近有关,江户彼岸群和寒绯樱群的大多数品种能够聚类在一起,与山樱群品种能分得开,但涉及到很多杂交品种,ITS和trnH-psbA难以区分,表明DNA条形码技术难以应用到杂交品种的系统发育关系,此外,还可依据某些樱花品种特异的ITS或trnH-psbA序列长度对部分品种进行分子鉴定,也对部分种系不明的品种进行了修订。  相似文献   

14.
基于ITS序列探讨法落海的系统分类学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法落海的系统分类地位,检测了法落海以及当归属和独活属共12种代表植物的核糖体DNA ITS序列,并结合GenBank中独活属4种代表植物的ITS序列,以羌活属的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作为外类群,应用序列特征、遗传距离与系统树分析等方法对法落海的系统分类地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依据不同的ITS区序列会得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若依据ITS1序列,法落海应该归属到当归属;若依据ITS2序列,法落海应该归属到独活属。进一步分析法落海与当归属、独活属植物ITS区序列的碱基组成时发现,法落海在ITS1区拥有当归属植物的序列特征,而其ITS2区拥有独活属植物的序列特征。综上分析,支持法落海是介于当归属与独活属之间的一个分类群的系统分类观点。  相似文献   

15.
对12种34个地理种群的内蒙古棘豆属植物核糖体ITS区段和5.8S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并采用Maximum Likelihood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支持棘豆属植物为单系起源,支持《内蒙古植物志》将黄毛棘豆(Oxytropis ochrantha)、多叶棘豆(O.verticillaris)、二色棘豆(O.bicolor)和砂珍棘豆(O.racemosa)归入真棘豆亚属(Subgen.Euoxytropis)轮叶棘豆组(Sect.Baicalia Stell.ex Bunge)的观点.推测多叶棘豆和砂珍棘豆ITS2区段出现的C/T转换可能是其部分种群混杂在其他物种中的主要原因,但基因转换对于系统发育的影响仍尚未可知.研究不支持传统分类学上对鳞萼棘豆(O.squammulosa)与刺叶柄棘豆(O.aci ph ylla)的划分,系统发育树显示二者聚为一支,而非与传统分类学上界定的同组或同亚属植物形成一支;结合植物地理学研究结果,认为刺叶柄棘豆与鳞萼棘豆为地理替代种.推测刺叶柄棘豆可能为多系起源物种.线叶棘豆(O.fili formis)和东北棘豆(O.coerulea与真棘豆亚属物种构成姐妹群,而非单室棘豆亚属植物.研究认为在物种界定过程中,只将少数几个形态学特征作为主要分类依据欠妥.  相似文献   

16.
对分布于青海境内的中国沙棘、肋果沙棘和西藏沙棘的ITS区进行扩增和序列分析,并以胡颓子科胡颓子属沙枣为外类群,对胡颓子科沙棘属15种植物的ITS序列进行聚类分析, 探讨沙棘属各植物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 3种沙棘属植物的ITS区长度为600~605 bp,其中,ITS-1区为201~203 bp,5.8S为166~167 bp,ITS-2区为232~236 bp.核苷酸分析显示,3种沙棘属植物的ITS区存在丰富的变异位点.聚类分析表明,棱果沙棘种的2个亚种——棱果沙棘和理塘沙棘为2个不同种,江孜沙棘与柳叶沙棘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与中国沙棘亲缘关系较远;沙棘种下9个亚种间的聚类结果与形态学分类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7.
基于形态特征和ITS序列对7个鹅膏菌属菌株的分类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采自浙江省丽水地区的7个鹅膏菌属菌株作为研究材料,在基于形态特征进行初步鉴定的基础上,对7种鹅膏菌的rDNAITS区段进行克隆测序和序列特征比较分析。进一步对ITS序列进行核酸序列数据库GenBank同源性检索比对,将从GenBank检索获得的9个最相似物种的ITS序列连同7种鹅膏菌的ITS序列一起作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基于ITS序列对f6、f9和f493个菌株的分子鉴定支持了基于形态特征的鉴定结果,对f5的分子鉴定不支持形态鉴定的结果,f8为鹅膏菌属内某种,f66为鹅膏菌属内某种,并与Amanitafulva,A.atrofusca,A.orientifulva3种鹅膏菌的亲缘关系较近,f7与另外6种鹅膏菌的亲缘关系相差甚远。研究结果提示基于分子水平上的ITS序列分析不能单方面作为大型真菌分类鉴定的可靠依据,可以作为基于传统形态学分类鉴定的辅助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