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中国鲽形目8科、27属和约40种的脑颅骨;指出其脑颅骨的最显著特征是前部左右不对称,并首次发现鳒科无基蝶骨(与Berg,1940,1955及Nelson,1984的记载不同),副蝶骨延及基枕骨腹侧后端或附近(与Amaoka,1969及Ochiai,1963的记载也不同)和冠鲽科无眶间突且左右前额骨互连。还依它们脑颅骨的异同,探讨了其演化程度,并拟有中国鲽形目各亚目及科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2.
本文比较了中国鲽形目8科45属94种鱼的椎骨、肋骨及肌隔骨刺等。据此(1)拟有亚目及科的检索表;(2)探讨了演化,认为鳒科最原始,鲽亚目较高,鳎亚目、尤其舌鳎科最高;(3)因本目椎骨均有脊索孔,鲆科与冠鲽科有肌隔骨刺和鲽科腹椎仅有肾脉突而无肾脉弓等原始特征,认为本目不可能起源于鲈形目而同意Amaoka(1969)起源应早于鲈形目;(4)Amaoka所示鳒属的尾下骨1是尾杆骨的脉棘,各为尾脉棘似较妥。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中国鲤形目鱼类中轴骨骼数及其与系统发育和生态习性的相关性,采用X光透视照相法对157种鲤科(Cyprinidae)、鳅科(Cobitidae)、平鳍鳅科(Balitoridae)鱼类的脊椎骨数、肋骨数、尾椎数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中国鲤形目鱼类的脊椎骨数在30-52枚之间,均值39.45?4.44;肋骨数在8-28对之间,均值15.27?3.08;尾椎数在14-34枚之间,均值21.08?2.89。依据脊椎骨数、肋骨数、尾椎数对鲤科各亚科进行聚类,显示鲤科12个亚科分为2大类:雅罗鱼类,包括雅罗鱼亚科、鲌亚科、鲴亚科、裂腹鱼亚科等4亚科;鲃类,包括鲢亚科、鮈亚科、鱼丹亚科、鲃亚科、野鲮亚科、鳅鮀亚科、鲤亚科、鱊亚科等8亚科。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鲤科肉食性鱼类的肋骨数与脊椎骨数的比值显著少于植食性鱼类(P<0.05),而脊椎骨数、尾椎数则显著多于植食性鱼类(P<0.05)。中上层鱼类的脊椎骨数、尾椎数显著多于下层鱼类(P<0.05)。极小型鱼类的脊椎骨数、肋骨数,以及肋骨数与脊椎骨数之比显著少于大型鱼类(P<0.05)。表明鲤科鱼类的中轴骨骼数与其系统发育和生态习性及体型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鲟形目 (Acipenseriformes) 属硬骨鱼纲(Osteichthyes)、辐鳍鱼亚纲(Actinopterygii),是现在存活最原始的一目(亦有人特列为软骨硬鳞鱼下纲(Chondrostei);其化石始于中生代三叠纪初,多已绝灭;全世界现存2科6属25种,均分布于北半球北部,为濒危珍贵大型食用淡水鱼类,有些冬季入海越冬,春季溯河产卵洄游及索食。现知在我国辽宁省北票、赤峰,河北省 相似文献
5.
中国鲀形目鱼类嗅觉器官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嗅觉器官是鱼类的一种重要感觉器官,它感受由化学而引起的刺激。各种鱼类的感觉器官是十分不同的,不少学者研究了它的构造及其生理机能。以往对鲀形目鱼的嗅觉器官构造的研究报道甚少,大多注意了它的外鼻孔的形态变化,仅在少数文章(Hora,1975)提到鲀形目鱼的嗅觉器官极不发达。为了弄清它的构造特点,解剖观察了中国鲀形目代表性种类的嗅觉器官,对它们的构造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它们在各不同分类阶元有独特的构造。 相似文献
6.
根据最新的分类系统(Nelson,1984),鲇形目鱼类包括31个科,二千余种。它们的分布几乎是全球性的,多数生活在淡水中;只有海鲇科和鳗科主要生活在海洋里, 相似文献
7.
鲟鱼是处于软骨鱼类向硬骨鱼类过渡的一类古老物种,被认为是研究脊椎动物起源和演化的重要物种之一。目前,绝大多数种类的鲟鱼都处于濒危状态,因此,采用各种手段来保证其物种的繁衍刻不容缓。但是到目前为止,关于鲟鱼的生长和生殖调控的分子机制相关信息,依然十分有限。文章就近年来对鲟鱼的各类内分泌激素基因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鲟鱼的生长和生殖调控的分子机制提供有益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8.
中国鲀形目鱼类的地理分布和区系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就现时所知,我国的魨形目鱼类共有10科42属98种。拟三剌魨科我国共有4属5种,均产南海,其中只有1种分布到东海;三刺魨科有2属5种,南海均产,只有1种分布到东海和黄、渤海;鳞魨科有6属18种,除1种分布到东海和黄、渤海外,均产南海;革魨科有11属16种,南海有11属15种,东海5属5种,黄、渤海4属4种;须魨科只有1属1种,分布于南海和东海。六稜箱魨科我国有2属2种,南海和东海各产1属1种;箱魨科共4属8种,南海均有,其中有些种类分布到东海和黄、渤海。魨科我国现有8属35种,南海有8属27种,东海有3属17种,黄、渤海只有1属10种,其中东方魨属的分布颇为特殊,即东海的种类为最多,而南海反是较少;刺魨科有2属6种,南海均产,2种分布到东海,有1种分布到黄、渤海。翻车鱼科中国有2属2种,1种沿海均见,1种只分布于南海。三齿魨科现时中国尚无代表。 中国魨形目鱼类由暖水性种、暖温性种和冷温性种3种类型组成。暖水性种占绝对优势,有66种,占总数的67%;暖温性种次之,有29种,占总数的30%;冷温性种甚少,只有3种,占总数的3%。 中国魨形目鱼类以南海种类为最多,共88种(总数的90%),由暖水性种和暖温性种2种类型组成,前者66种,后者22种。东海种类减少至32种(33%),暖水性种有15种,暖温性种有15种,冷温性种2种。黄、渤海种类最少,只有20种(2 相似文献
9.
10.
为探讨中国鲤形目鱼类脊椎骨数及其与系统发育和生态习性的相关性,采用X光透视照相法对鲤科(Cyprinidae)、鳅科(Cobitidae)、爬鳅科(Balitoridae)鱼类共157种的脊椎骨数、肋骨数和尾椎数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中国鲤形目鱼类的脊椎骨数30~52枚,均值39.5±4.4;肋骨数8~28对,均值15.3±3.1;尾椎数14~34枚,均值21.1±2.9。依据脊椎骨数、肋骨数、尾椎数对鲤科各亚科进行聚类,显示鲤科12个亚科可归为2大类:Ⅰ类包括雅罗鱼亚科、鲌亚科、鲴亚科、裂腹鱼亚科4亚科;Ⅱ类包括鲢亚科、亚科、亚科、鲃亚科、野鲮亚科、鳅亚科、鲤亚科、亚科8亚科。对鲤科89种所作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肉食性鱼类的肋骨数与脊椎骨数的比值显著小于植食性鱼类(P0.05),而脊椎骨数、尾椎数则显著多于植食性鱼类(P0.05)。中上层鱼类的脊椎骨数、尾椎数显著多于下层鱼类(P0.05)。极小型鱼类的脊椎骨数、肋骨数以及肋骨数与脊椎骨数之比显著少于或小于大型鱼类(P0.05)。表明鲤科鱼类的脊椎骨数与其生态习性及体型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四种鹤的胸骨和肩带骨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丹顶鹤、白枕鹤、白头鹤、白鹤的胸骨与肩带骨进行了比较,阐明白鹤与鹤属的3种鹤在骨胳特征上的重要差别,进一步论证把白鹤从鹤属分离出来与肉垂鹤合为一个属是正确的。本文首次就胸骨和肩带骨特征提出4种鹤的检索表。文中附有胸骨和肩带骨的量度和12幅鹤的胸骨图。 相似文献
12.
立枯丝核菌蛋白质电泳图谱研究 Ⅰ.融合群与图谱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来自日本和美国的立枯丝核菌8个融合群11个类群代表菌株进行可溶性蛋白质电泳,其结果表明,各融合群及亚群之间电泳图谱有显著差异,而同一类群菌株的电泳图谱则相似。分析来源于华东等地已鉴定的融合类群117个菌株的电泳图谱显示,同一融合群内菌株,虽然采集地区、寄主植物或致病力不同,其蛋白质图谱仍十分相似;而不同融合类群的菌株,即使在同一田块中同一种寄主植物上引起相似病害,其图谱也显示出明显差异。本文就上述可溶性蛋白质图谱显示的结果与其它研究者在血清学、DNA同源性.酯酶等生化水平上对融合群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和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