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秦岭大熊猫主食竹的分类学研究(I)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云  贾辉 《西北植物学报》2003,23(1):127-129
研究为秦岭大熊猫主食竹系列报道之一,主要报道产于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主食竹。该保护区内共有野生禾本科竹亚科植物4属、5种,栽培逸为野生的1属、1种,其中巴山木竹(Bashania fargesii)和秦岭箭竹(Fargesia qinlingensis)为该区域大熊猫最主要的采食野生竹种,龙头竹(Fargesia dracocephala)次之,由栽培逸为野生的金竹(Phyllostachys sulpurea)为大熊猫喜爱的竹种。  相似文献   

2.
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1 200~2 500 m的57条大熊猫(Ailuropodamelanoleuca)活动频繁的巡护样线上,布设130台红外相机。累计红外相机有效工作日100 685 d,共拍摄到大熊猫有效独立照片1 831张。将红外相机拍摄的有效照片和相机工作日依据不同竹种类型及保护站归类,对大熊猫季节性空间分布与活动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大熊猫春季活动最为频繁,在巴山木竹(Bashania fargesii)林和秦岭箭竹(Fargesia qinlingensis)林中相对多度分别是2.89和3.72;其次是冬季,在巴山木竹林和秦岭箭竹林中的相对多度分别是2.95和2.74。3月份是其活动高峰,巴山木竹林和秦岭箭竹林中的相对多度指数都是最高;11、12和1月份,大熊猫在巴山木竹林中相对多度指数高于秦岭箭竹林;2至10月份,大熊猫在秦岭箭竹林中的相对多度指数都要高于巴山木竹林。(2)大熊猫在佛坪保护区各个保护站均有分布,且存在季节性空间分布差异。三官庙和西河保护站全年的12个月都能够捕获到大熊猫的身影,是大熊猫分布相对多度最高的...  相似文献   

3.
大熊猫主要采食竹子,因此主食竹对大熊猫生存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秦岭的佛坪地区的大熊猫主要取食巴山木竹以及秦岭箭竹。本文研究了海拔对这两种竹林的结构与营养含量的影响以及海拔与大熊猫季节性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1)海拔对竹林基径、株高有显著影响(p0.05);整齐度、均匀度、基径和株高分布的偏度值和峰度值均随海拔变化而变化。(2)海拔对主食竹营养含量的显著影响随季节而变化(春季粗蛋白和总糖p=0.02;夏季粗纤维p=0.01;秋季粗蛋白p=0.04、粗纤维p=0.04和总糖p0.01)。每个竹种在叶、枝、杆三个部位间的营养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3)海拔对竹林结构及营养的显著影响决定了大熊猫对主食竹的取食策略,夏季在高海拔活动,其余季节在低海拔活动。本文的研究结果对理解海拔、主食竹结构、营养以及大熊猫迁移活动之间的关系有重要作用,为圈养大熊猫的饲料配比提供理论依据,也为野外大熊猫的保护和规范保护区内部的人类活动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4.
秦岭巴山木竹微量元素及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竹子是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主要食物(胡锦矗等,1985;胡锦矗,2001).巴山木竹(Bashania fargesii)分布广,是秦岭大熊猫主食竹种之一(田星群和刘其建,1985).该竹在秦岭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水平和垂直地带性,分布中心正好和该山系大熊猫分布中心相吻合(田星群和刘其建,1985).秦岭大熊猫有长达8个月的时间在巴山木竹林中觅食(潘文石等,1988).为揭示食物营养成分对大熊猫觅食行为的影响,深入认识该物种适应竹子这种低营养价值食物的觅食对策,本文以采自陕西省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222份巴山木竹样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7种微量元素及2种营养物质在不同季节、年龄及生长部位的含量,以促进对野生大熊猫生态习性的深入了解,亦能为罔养大熊猫的人工饲养繁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秦岭大熊猫冬春季节对巴山木竹竹林生长指标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2005年冬季的12月、1月和春季的4月、5月,在秦岭山系南坡佛坪自然保护区内就大熊猫对构成其主要栖息地和食物来源的巴山木竹竹林的选择进行研究后的结果表明:在冬季,大熊猫栖息地多为幼竹与死竹比例基本持平、密度稳定的巴山木竹竹林,主要取食老竹;在春季,大熊猫更偏好选择竹子密度和盖度略低、竹子粗壮高大、幼竹与竹笋比例高的竹林活动,主要取食幼竹。大熊猫春季栖息地幼竹比例通常高过死竹比例,竹林密度处于增长期。竹林进入发笋期后,稀疏、高大的竹林下的粗大竹笋成为大熊猫的主要食物来源。  相似文献   

6.
闫志刚  李俊清 《生态学杂志》2017,28(12):4007-4016
近年来大熊猫栖息地、竹林的面积与野生种群数量均有较大增长,同时栖息地破碎化与局域种群隔离也有加剧趋势.正确认知当前大熊猫分布区生态系统的状态,对于大熊猫保护至关重要.以大熊猫分布区为研究区域,3次全国大熊猫调查为时间节点,依据等级系统理论对分布区及六大山系生态系统进行分解,联合应用熵值法、变异系数、相关性分析,基于全国大熊猫调查数据与相关文献数据,对分布区及六大山系生态系统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发现在生态系统持续改善的背景下,不同山系生态系统的演化与现状存在差异性,六大山系可以分为3个组别,组内山系的生态系统具有较大共性,组间区别较大;同时,栖息地破碎化与局域种群隔离,造成生态系统质量的普遍下降.应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异化的生态保护措施,才能更好地实现各山系大熊猫生态系统的持续改善.  相似文献   

7.
大相岭北坡大熊猫生境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2005 年3 ~11月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大相岭北坡大熊猫栖息地进行了调查,通过利用样方法发现的大熊猫痕迹频次对栖息地的适宜性进行景观连接度(适宜性)赋值,对大相岭北坡大熊猫栖息地的质量进行了分析评价。研究区面积约为2266.79 km2 ,其中竹林分布面积约为842.3 km2 。仅有约56.8 km2 占6.8%的竹林面积是适宜大熊猫生存的地区,次适宜地区面积为96.3 km2 ,约占11.4%,较差适宜地区面积为177.4 km2,约占21.1%,3 个等级加到一起共为330.5 km2 ,占竹林面积的39.3%,主要分布在2200~2800 m 的平缓山坡,有60% 以上为不适宜地区。人为活动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主要是不仅减少了大熊猫的生境面积,也降低了大熊猫亚种群之间的景观连接度,对大熊猫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产生阻碍。作者通过实际调查提出了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2004~2005年冬季的12月、1月和春季的4月、5月,在秦岭山系南坡佛坪自然保护区内就大熊猫对构成其主要栖息地和食物来源的巴山木竹竹林的选择进行研究后的结果表明:在冬季,大熊猫栖息地多为幼竹与死竹比例基本持平、密度稳定的巴山木竹竹林,主要取食老竹;在春季,大熊猫更偏好选择竹子密度和盖度略低、竹子粗壮高大、幼竹与竹笋比例高的竹林活动,主要取食幼竹。大熊猫春季栖息地幼竹比例通常高过死竹比例,竹林密度处于增长期。竹林进入发笋期后,稀疏、高大的竹林下的粗大竹笋成为大熊猫的主要食物来源。  相似文献   

9.
用间接遥感方法探测大熊猫栖息地竹林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竹子是野生大熊猫赖以生存的唯一食物。探测大熊猫栖息地内的竹林分布状况,有助于深入了解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特点,并为评估其栖息地适宜性、破碎化程度和生态承载力提供科学依据。由于大熊猫的主食竹大都生长于林下,直接通过遥感影像解译的方法很难实现对其分布密度的探测。以佛坪自然保护区的两大优势竹种——巴山木竹和秦岭箭竹为例,在运用遥感和GIS方法获取空间连续的环境变量时,引入了林上和林下的光照条件,通过分析不同竹种与各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建立竹子密度的预测模型,最后在GIS空间分析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对林下竹子密度的绘制。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出林下竹子的分布状态,对两种竹子的密度预测精度均可达到70%以上。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大熊猫分布区的竹子相继开花枯死,对以竹为食的大熊猫造成严重的食源危机。1974—1975年,我国大熊猫三大分布区之一的甘肃南部文县大片竹林开花,那时尚未建立保护区,被抢救的大熊猫曾送往重庆、上海、贵阳等动物园饲养。1983年以来,文县竹子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圈养大熊猫主食竹食谱组成及主要影响因素,并为圈养单位提供科学合理的食物营养配比和饲养管理建议。本研究通过对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10 只成年大熊猫4 年(2009. 03 -2013.02)的饲养数据,3只成年大熊猫1 年(2012. 07 -2013. 06)的觅食行为观察数据,以及投饲的3 种竹笋和5 种主食竹常规养分和总黄酮含量的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基地圈养大熊猫偏好竹笋,喜食巴山木竹叶、白夹竹茎和苦竹茎,随机采食箬竹叶和刺竹茎;基地大熊猫根据投饲竹种类和季节的变化,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食谱组成;对投饲竹各部位成分比较分析发现,投饲竹养分含量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其中粗蛋白、粗脂肪、蛋白质和能量比都以竹叶最高,竹枝次之,竹茎最低;干物质和粗纤维的含量则以竹茎最高,竹枝次之,竹叶最少;竹茎和竹枝呈现钙少磷多的现象,而竹叶则是钙多磷少;各投饲竹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以叶中最高,枝中其次,茎中最低。研究结果表明,圈养大熊猫主食竹食谱的选择遵循能量和营养学的规律,选择适口性强、营养价值高的食物假说。  相似文献   

12.
<正>竹子是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主要食物,是大熊猫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胡锦矗等,1985;胡锦矗,2001)。竹子生物量对大熊猫觅食乃至生存、繁衍等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竹子生物量随竹子种类、竹株部位和龄级以及生长环境的不同而可能具有明显差异(胡锦矗,1981;魏辅文等,1996)。截止目前,田星群(1989)等对秦岭大熊猫分布区的竹类资源进行了调查,黄华梨和杨飞虞(1990)、胡杰等(2000)分别对岷山山系大熊猫栖息地内竹子种类、主食竹  相似文献   

13.
佛坪自然保护区食竹鸟兽种类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2004年采用检查死亡个体的胃或嗉囊内容物、新鲜粪便和在野外直接观察动物采食的3种方法,在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食竹的鸟兽种类进行了初步调查。巴山木竹和秦岭箭竹是大熊猫采食的主要食物资源。除大熊猫外,采食这两种竹的鸟兽有38种,隶属6目14科,其中鸟类9种,兽类29种。大量采食、中等采食和少量采食竹类的物种分别为1种、5种和33种,所占比例分别为2.6%、12.8%和84.6%。39种鸟兽均采食竹笋,其中32种只采食竹笋。黑熊和野猪是食竹笋量比较大的大型兽类,羚牛、鬣羚和斑羚3种牛科动物全年都采食竹类,其中以羚牛对竹叶的采食量最大。这些食竹鸟兽一方面直接与大熊猫竞争食物资源,特别是竹笋,另外也会间接地影响大熊猫对竹类的利用。  相似文献   

14.
海南长臂猿栖息地结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刘振河  覃朝锋 《兽类学报》1990,10(3):163-169
海南长臂猿主要栖息在热带沟谷雨林和山地雨林的高树上,对别种林型颇难适应。沟谷雨林和山地雨林植物群落垂直结构明显,乔木层次在3层以上,富巨型木质藤本和附生、寄生植物,为猿类创造了良好的食物和鸣寝条件。猿群喜欢在山体中部和中下部沟谷、坡壁林缘地段活动,罕去高海拔山巅或山脊林区。若避免过甚的人为干扰,在海南岛现有自然林条件下,猿群有可能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5.
间伐是竹林复壮更新的有效手段之一.以陕西佛坪国家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对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冬季栖息地非主要采食区域竹林老龄化严重且密度过大的巴山木竹(Bashania fargesii)林进行为期3年(2017至2019年)的带状间伐样方监测,研究间伐对竹林复壮更新以及大熊猫觅食选择...  相似文献   

16.
陕西省啮齿动物区系与区划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陕西省地处我国的中部偏东,气侯和植被兼具亚热带和暖温带特点,在动物地理上横跨古北与东洋两大界,啮齿动物种类比较丰富。计有53种另附9亚种,分隶于2目8科6亚科,几乎占全国啮齿动物总种数的三分之一。大足鼠为陕西省首次记录。文中就区系特征作了分析。根据自然地理要素和动物区系的差别,陕西省可划为六个三级地理省。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啮齿动物区系及地理区划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郑涛  张迎梅 《兽类学报》1990,10(2):137-144
甘肃啮齿动物有87种(含7亚种),隶2目9科41属。可将甘肃划分6个省:1.陇东高原省,有28种(含l亚种),2.中部黄土高原省,有30种;3.河西走廊省,有36种,三趾心颅跳鼠和短耳沙鼠为本省特有种;4.祁连山地省,有29种,高原高山鼠和银白高山鼠为本省特有种;5.甘南高原草原省,有34种,棕背鼾和普通田鼠为本省特有种,6.陇南山地省,有34种,豪猪和巢鼠为本省特有种。  相似文献   

18.
The giant panda (Ailuropoda melanoleuca), one of the most threatened mammalian species in the world, has adapted to herbivorous diet consisting mainly of bamboo (Poaceae: Bambusoidea). The most acute threats to the survival of the giant panda are habitat loss and fragmentation. However, changes in habitat may influence also the quality of giant panda diet through the bamboo species composition as well as their symbiotic leaf endophytes and plant chemical properties. Here we explore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frequency of endophytic fungi and silica content in different bamboo species in the range of giant panda habitat in relation to panda food preference. Silica content of the bamboos varied from 3.7 g/kg to 45.7 g/kg and did not correlate with panda preference and altitudinal gradient. Systemic and vertically in seeds transmitted fungal endophytes or bacterial endophytes were not detected in bamboo leaves. Nearly half of the identified endophytic fungi belonged to genus Arthrinium. Pandas preferred bamboo species naturally occurring in higher altitudes. Furthermore, the total amount of endophytes tended to be lower in samples collected from bamboos in higher altitudes. This draws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ce of more detailed studies on the endophytic fungi-bamboo-panda trophic interactions and the effect of land use and climate change on conservation programs of giant pand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