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确定银耳酸性杂多糖结构中糖醛酸的连接位点,对银耳多糖进行了部分酸水解,并采用Sephadex LH-20凝胶柱纯化,得到银耳寡糖部分。对寡糖PMP衍生化后的MS~n分析表明,该寡糖均为酸性糖,主要含有银耳二糖和少量三糖,结合组成糖、甲基化和NMR结果分析,β-D-葡萄糖醛酸残基作为非还原末端以(1→2)-连接方式与甘露糖相连。  相似文献   

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金钱菇多糖的单糖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金钱菇多糖的单糖组成.用超声辅助提取金钱菇多糖,通过1-苯基-3-甲基-5-吡唑酮(PMP)衍生水解后的单糖,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衍生物.结果表明:金钱菇多糖由甘露糖(Man)、核糖(Rib)、鼠李糖(Rha)、葡萄糖(Glc)、半乳糖(Gal)、木糖(Xyl)组成,其摩尔为1.00∶0.90∶0.91∶28.03∶1.58∶0.11.该方法快速、简便、重现性好,可用于测定金钱菇多糖的单糖组成.  相似文献   

3.
建立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柱前衍生HPLC法测定虫草多糖中单糖组分的通用性方法。本试验以9种单糖标准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对衍生反应的温度、时间、pH和PMP用量进行了优化,并运用改进的方法测定了3批不同产地的蛹虫草多糖的单糖组分。结果表明:PMP与单糖摩尔比12:1、温度80℃、时间60min、 pH 8.2为最佳衍生条件,方法学验证证明该方法稳定、可靠、重现性良好。3批蛹虫草多糖中均稳定检测到甘露糖、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摩尔比约为3.8:1.6:5.4:5.8:1,研究结果可为改善虫草多糖成分分析和构效关系研究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4.
罗汉果果肉中糖类物质组成与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汉果果实中富含糖分,糖类物质的组成及其含量对果实的内在品质有重要影响,然而多年来对其品质的研究多集中在罗汉果苷上,果实中可溶性糖种类与含量迄今尚未见有系统地报道。该研究以干燥的罗汉果果实为材料,采用PMP柱前衍生化一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高效液相色谱示差折光检测法分别检测果肉中可溶性糖的种类与含量,并进行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PMP柱前衍生化一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只能检出罗汉果果实中存在的2种还原性醛糖——葡萄糖、甘露糖;而高效液相色谱示差折光检测法则可一次性检出葡萄糖、果糖、蔗糖、棉籽糖、多糖5种糖分。与柱前衍生化法相比,高效液相色谱示差折光检测法更适合用来全面分析罗汉果果实中糖分的种类和含量。不同罗汉果品种果实中糖的组分一致,但含量有显著差别。另外,样品的干燥方式会影响果实中的总糖及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冻干果肉中蔗糖和葡萄糖相对含量最高,烘干则导致蔗糖和葡萄糖下降,果糖与多糖相对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大鲵皮肤粘液多糖的提取和单糖组分进行了研究。采用水提取、碱提取、酸提取及酶提取法从大鲵皮肤粘液提取粗多糖,通过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大鲵粘液多糖的单糖组分。结果表明:碱提取、酸提取、水提取、碱性蛋白酶及酸性蛋白酶提取物的总糖含量分别为4.23%、1.54%、1.81%、3.71%、2.19%;碱提取物的单糖组分为甘露糖(Man)、葡萄糖醛酸(Glc UA)、半乳糖醛酸(Gal UA)、氨基葡萄糖(Glc N)、葡萄糖(Glc)、半乳糖(Gal);酸提取物的单糖组分为Man、Glc UA;水提取物的单糖组分为Man、Glc UA、Gal;碱性蛋白酶提取物的单糖组分为Man、Glc UA、Glc N;酸性蛋白酶提取物的单糖组分为Man、Glc UA、Glc,表明不同提取工艺得到的粘液多糖的单糖组成存在差异。本文为大鲵皮肤粘液多糖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大鲵皮肤粘液多糖的提取和单糖组分进行了研究。采用水提取、碱提取、酸提取及酶提取法从大鲵皮肤粘液提取粗多糖,通过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大鲵粘液多糖的单糖组分。结果表明:碱提取、酸提取、水提取、碱性蛋白酶及酸性蛋白酶提取物的总糖含量分别为4.23%、1.54%、1.81%、3.71%、2.19%;碱提取物的单糖组分为甘露糖(Man)、葡萄糖醛酸(Glc UA)、半乳糖醛酸(Gal UA)、氨基葡萄糖(Glc N)、葡萄糖(Glc)、半乳糖(Gal);酸提取物的单糖组分为Man、Glc UA;水提取物的单糖组分为Man、Glc UA、Gal;碱性蛋白酶提取物的单糖组分为Man、Glc UA、Glc N;酸性蛋白酶提取物的单糖组分为Man、Glc UA、Glc,表明不同提取工艺得到的粘液多糖的单糖组成存在差异。本文为大鲵皮肤粘液多糖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研究不同种源太子参多糖含量以及单糖组成差异,为太子参质量评价和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太子参多糖,以葡萄糖为标品,蒽酮-硫酸比色法测定多糖含量。盐酸甲醇水解、三甲基硅烷(TMS)柱前衍生、气-质联用法(GC-MS)分析不同种源太子参多糖的单糖组成。结果表明,组培太子参与野生太子参多糖的含量分别为19.05±1.38%、22.63±2.18%;不同种源太子参多糖均由葡萄糖、果糖、甘露糖、半乳糖、半乳糖醛酸、阿拉伯糖、鼠李糖七种单糖组成,但单糖的比例明显不同。如以多糖含量为标准,野生太子参多糖含量高于组培太子参,品质更佳;多糖中单糖比例不同,提示不同种源的太子参多糖结构可能存在不同。  相似文献   

8.
 从人参叶中提取的水溶性多糖经分离纯化得杂多糖P_N。P_N的分子量约为190万,单糖组成为阿拉伯糖、鼠李糖、木糖、半乳糖醛酸、半乳糖、葡萄糖及少量未知糖,单糖的摩尔比依次为8.1:0.8:1.0:1.6:12.5:4.1(未知糖除外)。经超离心分析,琼脂糖4B柱分析,玻璃纤维纸电泳和醋酸薄膜电泳鉴定等证明P_N为均一组份。经果胶酶降解,部分酸水解,高碘酸盐氧化,Smith降解,甲基化及其产物气相色谱(GL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LC-MS)等结构分析表明P_N为多分支结构,分子的主链主要是由β-(1→3)连接的半乳糖组成,并在4—0和6—0上带有分支,平均每三个半乳糖有二个分支。  相似文献   

9.
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具有重要的药用和经济价值,在水土保持、生态平衡、荒漠化防治等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严重威胁到木贼麻黄资源保护与利用,因而预测其潜在适生区空间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最大熵(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结合201条木贼麻黄在中国的有效分布记录和21个环境变量,预测在自然环境影响及人类活动干扰下中药材木贼麻黄适生区分布,并将木贼麻黄高适生区与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叠加分析。结果表明:(1)模型添加人类活动因子后曲线下面积(AUC)值由0.919升至0.948,预测结果精度提高,而添加人类活动因子使木贼麻黄适生区面积严重减少,部分适生区等级退化,其分布愈破碎化稀疏零散;(2)木贼麻黄适生区多集中分布于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和山西地区,未来时期两种情景下木贼麻黄适生区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扩张,RCP2.6-2050年相对当前时期高适生区面积增加最多;(3)参与建模的环境因子中贡献度较高的酸碱度(pH)、海拔(Altitude)和年平均温度(Bio1)对木贼麻黄地理分布有关键影响;(4)未来时期下木贼麻黄高适生区的几何质心出现不同程度向东迁移的现象,多分布于甘肃省境内;(5)木贼麻黄高适生区部分土地已经被开发利用,剩余未利用的土地分布于新疆、甘肃、内蒙古和宁夏地区,可在这些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木贼麻黄种植业。为木贼麻黄的就地、迁地保护、优先保护区以及人工种植选地提供理论依据,这对木贼麻黄资源保护与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离子色谱法即高效阴离子交换柱层析—脉冲安培检测法(HPAEC-PAD),测定ACYW135脑膜炎球菌多糖蛋白结合物中Y群和W135群多糖含量的方法,并加以验证。方法将ACYW135脑膜炎球菌多糖蛋白结合物中Y群和W135群多糖用三氟乙酸(TFA)水解为特异性单糖(葡萄糖、半乳糖),并去除水解液中残留的TFA,用HPAEC-PAD分析检测,用PA10糖分析柱分离单糖,电化学检测器测定葡萄糖及半乳糖含量,用Chromeleon色谱工作站记录并分析数据。对上述方法进行专属性、准确性、重复性验证,确定该方法的检出限和定量限。结果 Y群和W135群多糖在TFA2.5 mol/L(终浓度)、90℃、4 h可完全水解为葡萄糖、半乳糖。对照品葡萄糖及半乳糖在0.10~60.00μg/m L范围内,质量浓度和色谱峰面积呈较好的线性关系,r均大于0.99,回收率为87.94%~109.8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00%~2.00%,检出限为0.05μg/m L(信噪比3∶1),定量限为0.10μg/m L(信噪比10∶1)。结论离子色谱法可同时检测脑膜炎球菌多糖蛋白结合物中Y群和W135群糖含量,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快速,干扰小,重现性好,适用于对相关疫苗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油橄榄叶片为材料制取油橄榄叶多糖(OLP),以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其单糖组成,通过DPPH、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及Fe2+螯合实验评价OLP体外抗氧化能力,并采用滤纸片法考察OLP抑菌活性。结果表明,OLP是一种由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组成的酸性杂多糖;OLP清除DPPH、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及螯合Fe2+的IC50分别为0.522、2.345、1.934和3.420 mg/m L,表明其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此外,OLP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铜绿假单胞杆菌的MIC分别为1.25、2.50、2.50和5.00 mg/m L,表明其对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抑制能力强于革兰氏阳性细菌。  相似文献   

12.
对鸡腿蘑多糖的结构进行检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结构与活性的关系,对深度发掘鸡腿蘑多糖的功效具有重要意义.制备发酵时间为72 h、96 h和120 h的鸡腿蘑胞外粗多糖,采用PMP柱前衍生化-HPLC法分析其单糖组成,结果表明发酵72 h、96 h和120 h胞外多糖均由D-甘露糖、L-鼠李糖、D-葡萄糖、D-半乳糖、D-...  相似文献   

13.
马尾松花粉多糖中单糖组分的HPLC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马尾松花粉中分离得到40%、60%、80%浓度乙醇沉淀的三种多糖,对其单糖组成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多糖经H2SO4水解后,用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柱前衍生,KH2PO4(pH5.6)-乙腈梯度洗脱,高效液相250nm紫外检测,其中单糖的色谱峰分离清晰,达到基线分离。结论:实验结果显示松花粉多糖中单糖系以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葡萄糖醛酸为主的杂多糖。并通过峰面积计算得到各单糖含量的摩尔比。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乌梅丸水提液中多糖含量,建立HPLC法分析乌梅丸多糖分子量及单糖组成方法,观察其对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SS)所致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预防作用,为乌梅丸临床用药及药理活性成分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多糖;硫酸-苯酚法测定乌梅丸多糖含量;凝胶色谱法-龙智达分子量工作站测定多糖分子量;PMP柱前衍生化法HPLC分析单糖组成;DSS(3%)法建立UC小鼠模型。ICR小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乌梅丸多糖2.5%,5%,10%剂量组,每组10只。造模前7天,在乌梅丸多糖治疗各组的小鼠饮水中添加乌梅丸多糖,一直给药维持至实验结束(第14天)。结果:葡萄糖在0~0.08 mg·m L-1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8);右旋葡聚糖酐标准品分子量在2500~2000000 Da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8);乌梅丸水提液中多糖含量为40.3%,纯化的乌梅丸多糖糖含量为91.6%;分子量范围在171343~525009 Da之间,分布系数D=1.18;其多糖的单糖组成主要为甘露糖、葡萄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和木糖组成,其相对含量比为1.8:1.0:19.3:32.8:4.2;乌梅丸多糖能降低结肠组织损伤程度。结论:多糖可能是乌梅丸汤剂中有效的活性成分,对小鼠UC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其理化性质分析方法简便快速,结果准确,重复性好,可作为乌梅丸多糖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三种蜂花粉主要营养成分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种蜂花粉含有18种水解后的氨基酸、17种游离氨基酸、12种微量元素和8种脂肪酸。在荞麦和向日葵花粉中,山嵛酸是主要成分,分别为61.162、64.289%。南瓜花粉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77.073%)。它们有1个由阿拉伯糖、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的杂多糖。还有葡萄糖,果糖及蔗糖等可溶性糖。  相似文献   

16.
从猴头菌子实体中分离得到一种新型的水溶性杂多糖HEPF2,分子量大小为1.66′104Da,该多糖由岩藻糖、半乳糖和葡萄糖以1.00:3.69:5.42比例构成,同时也含有微量的3-O-甲基鼠李糖。进一步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糖组成分析、甲基化分析、部分酸水解法和核磁共振法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检测结果表明,该杂多糖中包含1→4、1→6结合的葡萄糖和1→6结合的半乳糖残基,连接于主链的侧链残基,包括岩藻糖残基、少数的端基葡萄糖和半乳糖残基。核磁共振法检测结果还表明,1→4结合葡萄糖为β构型,(1→6)结合半乳糖、(1→2,6)结合半乳糖和端基葡萄糖均为α构型。  相似文献   

17.
从蛹虫草菌体培养液中提取水溶性粗多糖经分离纯化,得一种含有少量蛋白的半乳甘露聚糖CM-Ⅰ,分子量2.7×10~4,[α]_D~(19)=+54.7°。糖组成摩尔比,半乳糖:甘露糖=6∶5。经高碘酸氧化,Smith降解,部分酸水解,半乳糖苷酶解,~1H-NMR分析,完全甲基化与GC及GC-MS分析,证明:多糖CM-Ⅰ具有高度分枝结构,其以β-(1→2)连接的甘露糖为主干,枝链由较大量的β-(1→6)半乳糖和较大量的β-(1→2)呋喃半乳糖构成,分别连接在主干的0—4和0—6上。  相似文献   

18.
人工栽培灵芝中多糖的部分理化性质及免疫调节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灵芝是一种广受关注的药食两用真菌,在中国作为传统药材和健康食品已有几千年历史,近年来中国人工栽培灵芝规模扩展迅速,而多糖被认为是灵芝中最主要的活性成分。【目的】分离和纯化人工栽培灵芝子实体多糖,并对其结构和免疫调节活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灵芝子实体多糖(GLP),采用DE-52纤维素柱和Sephadex G-100进行多糖的分离纯化,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多糖分子量,1-苯基-3-甲基-5-吡啶啉酮(PMP)柱前衍生法测定单糖组成,红外光谱进行结构分析,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多糖对小鼠脾细胞增殖的影响,同时评价其对RAW 264.7细胞吞噬能力和细胞因子分泌能力的促进作用。【结果】GLP平均分子量为1.93×10~4 Da,单糖组成包含葡萄糖(Glc)、半乳糖(Gal)及甘露糖(Man),占比为Glc:Gal:Man=3.3:1.3:1.0。红外光谱显示,GLP的异头碳为β构型。GLP能直接促进脾细胞的增殖,且能显著增强刀豆蛋白A(Con A)诱导的T淋巴细胞和脂多糖(LPS)诱导的B淋巴细胞的增殖。此外,对于RAW 264.7细胞的吞噬能力及细胞因子分泌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结论】灵芝多糖可作为一个潜在的免疫调节药物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9.
草麻黄细胞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草麻黄悬浮培养体系.方法: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探讨了水解酪蛋白(CH)、基本培养基、取材时间、和摇床转速对麻黄愈伤组织悬浮培养的影响.结果:MS基本培养基、300mg/l水解酪蛋白、继代25d的愈伤组织、转速110r/min是愈伤组织悬浮培养的适宜条件,愈伤组织细胞增殖量分别为0.76g、0.80g、0.80g、0.80g.结论:初步选择出草麻黄愈伤组织细胞的悬浮培养条件,为麻黄细胞扩大培养及有效成分提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比较广西北部湾石莼(Ulva lactuca L.)、海带(Laminaria japonica)、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 Surin-gar)、紫菜(Porphyra)的单糖组成及抗氧化活性的差异,揭示多糖结构与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关系。利用PMP柱前衍生化HPLC分析海藻多糖的单糖组成,采用羟自由基清除试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试验及DPPH自由基清除试验指征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4种海藻多糖的单糖组成在主成分空间分布离散,石莼及紫菜主要由葡萄糖组成,海带主要由甘露糖组成,裙带菜则主要由半乳糖组成;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存在显著差异,裙带菜多糖对DPPH的清除能力(半抑制浓度IC50值为0. 56±0. 02 mg/mL)显著高于其他3种海藻多糖;石莼、裙带菜与海带对羟自由基均有较强的清除活性,而紫菜多糖对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较差(IC50值为26. 59±0. 98mg/mL);石莼与裙带菜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活性较强,显著高于海带与紫菜,其中石莼显著高于裙带菜,IC50值分别为1. 61±0. 17、2. 73±0. 06 mg/mL。相关性分析及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对抗氧化活性影响较为显著的因子为葡萄糖(Glc)、核糖(Rib)、木糖(Xyl)(P <0. 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