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制备青藤碱磷脂复合物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并进行体外和SD大鼠体内评价。实验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青藤碱磷脂复合物,乳化超声法制备青藤碱磷脂复合物纳米结构脂质载体。考察其粒径分布、Zeta电位,包封率,载药量及体外释药等基本理化性质。SD大鼠分别灌胃给予青藤碱混悬液和青藤碱磷脂复合物纳米结构脂质载体,比较药动学行为及生物利用度。结果显示,青藤碱磷脂复合物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平均粒径为201.32±5.05 nm,Zeta电位为-22.2±1.5 mV,包封率为80.31±1.01%,载药量为4.42±0.28%,体外释药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体外释药模型符合Weibull释药模型,拟合方程为:LnLn(1/1-Mt/M∞)=0.576 6Lnt-1.478 1(r=0.988 8)。体内药动学研究结果表明,磷脂复合物纳米结构脂质载体改变了青藤碱的药动学行为,增强了体内吸收,延长了青藤碱在体内滞留时间,相对生物利用度提高到了1.75倍。因此,青藤碱磷脂复合物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可显著促进青藤碱体内吸收,提高其口服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2.
脂质纳米粒是由固体脂肪酸或其酯类制成的一类纳米制剂,其生物相容性好、安全性好,所以在药物递送领域受到广泛关注.难溶性药物、多肽及蛋白质药物由于溶解度、跨膜能力以及稳定性等问题,导致口服生物利用度低,而利用脂质纳米粒作为其载体,口服给药后能显著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这使得脂质纳米粒在口服给药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研究.本文从口服脂质纳米粒的处方、制备工艺、吸收机制以及应用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综述.  相似文献   

3.
固体脂质纳米粒(SLN)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性能优异的新型纳米粒给药剂型作为一种新型载体,可有效提高包封药物的稳定性、提高病变部位靶向性、低毒性与组织亲和性,为药物的体内递送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本文主要针对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发展现状,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等作以介绍与总结。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新的脂质纳米粒,纳米脂质载体(nanostructured lipid carriers,NLC)和药脂结合物纳米粒(Lipid drug conjugate nanoparticles,LDC),以及未来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硫酸长春新碱作为一种细胞毒型抗肿瘤药物,临床上多用其注射剂,虽应用广泛,但存在较多缺点,如药物半衰期短,代谢速率快以及毒副作用明显。本文目的是制备包载长春新碱和十二烷基磺酸钠的阳离子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用复乳挥发法制备出目标脂质纳米粒;利用激光粒度仪对其粒径及zeta电位进行检测;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包封率和载药量进行测定;透析法检测纳米粒的体外释放行为;用小肠吸收法评价纳米粒的促进吸收作用。结果:制得的纳米粒的平均粒径为(192.4±4.14)nm,多分散系数(PDI)为0.184±0.015,包封率为32.28%,Zeta电位为(30.6±4.09)m V,载药量为(1.56±0.10)%;体外释放实验显示在pH=7.4的中性释放介质中,硫酸长春新碱脂质纳米粒表现出缓释特性;小肠吸收实验表明十二烷基磺酸钠的加入和阳离子纳米粒的修饰可提高小肠对药物的吸收。结论:阳离子硫酸长春新碱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具有缓释效果,并可以促进小肠对药物的吸收。  相似文献   

5.
目的:制备葛胺酮(G20)-大豆卵磷脂复合物,提高G20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方法:以复合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设计和正交试验优化复合物的制备方案,采用X线衍射分析该复合物的物理性质;SD大鼠分别灌胃给予G20及其卵磷脂复合物,RP-HPLC测定G20血药浓度,用药代动力学软件Winnonlin 5.2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复合物制备最佳条件为G20与卵磷脂的投料摩尔比为1∶1.5、乙醇量40 mL、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2h,复合率为100%。在G20-卵磷脂复合物的X线衍射图中,不存在任何G20特征结晶衍射峰。与G20相比,其G20-卵磷脂复合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提高了160%。结论:采用磷脂复合物技术可以显著提高G20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6.
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固体脂质纳米粒自1991年出现以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它综合了传统胶体给药系统如乳剂、脂质体及聚合物纳米粒等的优点,同时避免了它们的许多缺点。本文综述了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及适合工业大生产的方法,介绍了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理化性质及其研究方法,并讨论了适合于固体脂质纳米粒的不同的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制备川芎嗪固体脂质纳米粒.方法:采用凝聚法制备,并以包封率和载药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设计法优化川芎嗪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工艺,并利用透射电镜、激光粒度分析仪、Zeta电位测定仪表征了其药剂学性质结果:所得川芎嗪固体脂质纳米粒的最佳制备处方是川芎嗪45mg,卵磷脂600mg,硬脂酸450mg,0.4%的泊洛沙姆60ml 结论:该处方可用于川芎嗪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工艺简单、可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S-SEDDS替代液态自乳化制剂中的表面活性剂制备非诺贝特固体自乳化制剂。方法:比较了固体自乳化制剂与市售产品、液体自乳化制剂的体外溶出情况及体内生物利用度。结果:表明本研究的固体自乳化制剂用水分散后平均粒径为820.2±26.5(nm);溶出度试验结果显示,30min累积溶出度达到80%以上,本研究制备的非诺贝特固体自乳化制剂AUC(0-24)为22.7±8.2 mgoL-1oh与SEDDS的AUC(0-24)(24.9±7.6mgoL-1oh)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市售微粉化胶囊(13.8±10.5mgoL-1oh)相比能够显著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P<0.05)。结论:S-SEDDS有液体自乳化给药系统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固体分散体技术(solid dispersion,SD)提高普罗布考的溶解度,从而提高其溶出速率及口服生物利用度。方法:选用共聚维酮(S-630)为载体,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普罗布考固体分散体,通过差示扫描热量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X-ray diffraction,XRD)对其进行物相鉴定,通过动力溶解度试验模拟固体分散体在体内胃肠道的动态溶出过程,采用液相色谱-质谱(LC-MS/MS)评价大鼠体内药动学行为。结果:差示扫描热量法和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表明药物以分子形式存在于固体分散体中;动力溶解度结果显示固体分散体在200 min内的累积溶出度维持在80%以上,并且没有出现药物析出现象。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表明,普罗布考固体分散体的Cmax和AUC0→t分别是原料药的7.5倍和6.3倍。结论:将药物制成固体分散体后,溶解度和溶出度得到了显著提高,生物利用度也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S-SEDDS替代液态自乳化制剂中的表面活性剂制备非诺贝特固体自乳化制剂。方法:比较了固体自乳化制剂与市售产品、液体自乳化制剂的体外溶出情况及体内生物利用度。结果:表明本研究的固体自乳化制剂用水分散后平均粒径为820.2±26.5(nm);溶出度试验结果显示,30min累积溶出度达到80%以上,本研究制备的非诺贝特固体自乳化制剂AUC(0-24)为22.7±8.2 mgoL-1oh与SEDDS的AUC(0-24)(24.9±7.6mgoL-1oh)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市售微粉化胶囊(13.8±10.5mgoL-1oh)相比能够显著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P〈0.05)。结论:S-SEDDS有液体自乳化给药系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制备壳聚糖和帕米膦酸双修饰的固体脂质纳米粒。方法:首先利用课题组发表的专利合成帕米膦酸修饰Brij78的新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Pa-Brij78),然后以壳聚糖(CS)溶液为水相,Pa-Brij78为乳化剂,E-Wax为油相,采用微乳法,利用修饰的帕米膦酸基团与壳聚糖分子链中质子化的氨基交联反应原理,通过一系列实验条件的探索,确定了最佳实验工艺条件,成功制备了壳聚糖和帕米膦酸双修饰的固体脂质纳米粒。通过动态光散射(DLS)粒径仪测定了纳米粒的粒径大小和Zeta电位;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CS-Pa-Brij78-SLNs的形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制备壳聚糖和帕米膦酸双修饰的固体脂质纳米粒的最佳条件为:p H=6.0,壳聚糖浓度分别为0.1%,0.2%;反应温度65℃,反应时间40 min,在该条件下,制备的壳聚糖和帕米膦酸双修饰的固体脂质纳米粒(CS-Pa-Brij78-SLNs)粒径分别为97.9±6.6 nm和182.4±62.2 nm,表面电位分别为(+5.21±1.4m V);(+7.94±0.80 m V),装载姜黄素时,载药量为10%,包封率在90%以上,透射电镜下观察其形态圆整,清晰可见壳聚糖包裹的电晕。结论:本文以壳聚糖(CS)溶液为水相,合成的新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Pa-Brij78为乳化剂,E-Wax为油相,采用微乳化法,经过最佳实验条件的探索,通过一步法成功制备了稳定的壳聚糖和帕米膦酸双修饰的固体脂质纳米粒(CS-Pa-Brij78-SLNs)。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研究旨在制备具有被动靶向和酸敏特性的脂质混合纳米粒,以期提高阿霉素(doxorubicin,DOX)的靶向递药效率,降低DOX的毒副作用,提高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微乳法制备磷酸钙纳米粒核,薄膜分散法制备脂质混合纳米粒,硫酸铵梯度法包封DOX。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外观形态,用zeta电位及纳米粒度分析仪测定纳米粒的粒径及zeta电位,透析法评价阿霉素脂质纳米粒体外释药特征。用MTT方法研究阿霉素脂质混合纳米粒对A549细胞的细胞毒性。采用流式细胞仪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A549细胞对阿霉素脂质纳米粒的摄取。结果:体外释药结果显示阿霉素脂质纳米粒具有酸敏特性。流式结果说明A549细胞对阿霉素脂质纳米粒的摄取具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性,激光共聚焦显示阿霉素脂质纳米粒能将阿霉素递送至细胞核中。结论:阿霉素脂质体对A549细胞有明显的细胞毒性,为进一步进行体内实验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固体脂质纳米粒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新型给药系统,本文对近年来固体脂质纳米粒的新型制备方法:薄膜接触器法、超声-挤压过滤法、微通道法、纳米反应嚣法的制备原理,方法及特点进行了讨论,并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两种(仿制新药与市售)孟鲁司特钠咀嚼片在人体内生物等效性。方法:采用单中心、随机、开放、双周期自身交叉试验设计,20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分2周期分别口服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各10 mg,HPLC法测定血浆中孟鲁司特钠咀嚼片的浓度,用DAS2.1.1软件计算人体药动学参数并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结果: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两药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AUC0-t分别为(17.94±6.19)μg h/ml和(17.37±4.73)μg h/ml,AUC0-∞分别为(18.26±6.16)μg h/ml和(17.64±4.66)μg h/ml,Cmax分别为(5.58±1.95)μg/ml和(5.54±1.65)μg/ml,Tmax分别为(2.03±0.97)h和(1.93±0.69)h,t1/2分别为(1.20±0.17)h和(1.19±0.13)h。受试制剂的平均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1.5±6.56)%。结论: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新仿制的头孢羟氨苄胶囊制剂与市场在售的同类制剂在健康人体内的生物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交叉试验设计,20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分别口服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500 mg,HPLC法测定血浆中头孢氨苄的浓度,用DAS 2.0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并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结果: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两药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分别为(18.12±3.17)μg/ml和(21.28±3.77)μg/ml,Tmax分别为(1.09±0.37)h和(1.04±0.33)h,t1/2分别为(1.15±0.22)h和(1.14±0.20)h,AUC0-t分别为(35.43±5.39)μg h/ml和(37.27±4.76)μg h/ml,AUC0-∞分别为(36.68±6.06)μg h/ml和(38.62±5.48)μg h/ml,受试制剂的平均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6.50±7.2)%。结论: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具有良好的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叶鹏  陈莉  李丹  施偲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33):6429-6432
目的:探讨多西他赛固体脂质纳米粒抗乳腺癌效果及机制研究。方法:本实验采用MTT法考察了多西他赛固体脂质纳米粒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多西他赛固体脂质纳米粒对MCF-7肿瘤细胞凋亡作用,并进一步应用Western-Blot印迹法观察多西他赛固体脂质纳米粒对MCF-7细胞中Src、E-cadherin、β-catenin蛋白表达的影响,探索了其抗乳腺肿瘤的作用机制。结果:多西他赛固体脂质纳米粒能够显著抑制人乳腺癌MCF-7肿瘤细胞的增殖,且浓度越高,抑制率越大(P0.05)。经25、50、100μg/m L多西他赛固体脂质纳米粒制剂作用24 h后,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凋亡率分别为14.56%、21.21%、29.94%,细胞凋亡率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各实验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人乳腺癌MCF-7肿瘤细胞经不同浓度的多西他赛固体脂质纳米粒处理后,细胞中E-cadherin蛋白表达显著升高,Src、β-catenin蛋白表达显著降低,且呈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性。结论:多西他赛固体脂质纳米粒能够抑制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可能与下调β-catenin蛋白的表达,上调E-cadherin蛋白表达以及抑制Src激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一种榄香烯口服微乳相对生物利用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口服榄香烯微乳在大鼠体内的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大鼠口服给予榄香烯微乳、榄香烯乳剂后,在不同时间点采血,采用超快速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浆榄香烯的浓度,计算其药动学参数与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榄香烯微乳粒径为(67±13)nm;Zeta电位为(3.2±0.4)mv;pH值为5.16;粘度为6 mpa.s;表面张力为31.7 mN.m-1。榄香烯微乳中β-榄香烯含量为(8.273±0.018)mg.mL-1。榄香烯微乳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63.1%。结论:大鼠口服榄香烯微乳与榄香烯口服乳相比其生物利用度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18.
聚乙二醇- 聚乳酸嵌段共聚物纳米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聚乙二醇-聚乳酸嵌段共聚物(PEG-PLA)及其端基衍生物纳米粒可以增强载药量、降低突释效应、提高药物在血液中的循环时间、提高生物利用度,并且其粒径更小,能以被动靶向的方式聚集于炎症或靶向部位。本文综述了PEG-PLA嵌段共聚物纳米粒的最新进展,包括PEG-PLA的合成、纳米粒的制备、释药特性及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制备Photosan脂质立方液晶纳米光敏剂,通过体外实验探讨其介导的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效果。方法:以单油酸甘油酯(glyceryl monooleate,GMO)和泊洛沙姆407(poloxamer 407,P407)为液晶材料,以光敏剂Photosan为模型药物,制备Photosan立方液晶纳米粒,通过Malvern粒径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考察其理化性质;通过MTS法考察Photosan立方液晶纳米粒对正常肝细胞株和肝癌细胞株的暗毒性及光动力杀伤效果。结果:成功制备Photosan脂质立方液晶纳米粒,该纳米粒对人肝L-02细胞和人肝癌Hep G2细胞均没有暗毒性,其介导的PDT对人肝L-02细胞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细胞抑制率为(32.9±1.19)%],而对肝癌Hep G2细胞增殖具有更显著的抑制作用[细胞抑制率为(77.9±2.06)%];Photosan立方液晶介导的光动力作用对人正常肝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低于Photosan,但对肝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高于Photosan。结论:Photosan脂质立方液晶纳米粒对人正常肝细胞安全性较好,对肝癌细胞的光动力杀伤效应明显优于Photosan,为光动力治疗癌症提供了创新性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糖尿病大鼠模型,研究载有胰岛素纳米粒的降血糖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18只,禁食12 h后,尾静脉一次性注射5%四氧嘧啶40 mg/kg制备大鼠糖尿病模型。超声条件下,制备含胰岛素纳米粒,纳米悬液的胰岛素浓度为2 U/ml,于4℃冷藏保存。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口服胰岛素组(A组)、载胰岛素纳米粒组(B组)、皮下注射胰岛素组(C组)。分别于灌胃前、灌胃后0.5,1,2,4,8,12 h取血测定血糖。结果:口服载胰岛素纳米粒后能显著降低大鼠的血糖水平,起效时间晚于皮下注射胰岛素,但作用时间长久;而口服等量普通胰岛素血糖无明显变化。表明HTCC-ALG/OREC纳米粒在体内对胰岛素具有保护作用。结论:载胰岛素纳米粒具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和缓释效果,是具有很好应用前景的口服蛋白质给药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