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酪酸菌对肠道有益菌的增殖作用和共生关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通过体外液体培养证明,酪酸菌能与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和粪链球菌这些肠道有益菌共生.方法在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和粪链球菌的培养基中,加入1/3比例的酪酸菌发酵提取物,进行室温培养24 h.结果3种菌的活菌含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24.00%、42.57%和6.76%.结论表明酪酸菌对肠道有益菌具有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初探淡豆豉对人体肠道6种常住菌的调节作用。方法 利用选择性培养基从人的粪便中分离培养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和脆弱拟杆菌6种人体肠道常住菌。将高、中和低浓度淡豆豉药液加入选择性培养基中,以不加药液的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根据各菌种培养条件分别于厌氧或好氧条件下培养,然后进行菌落计数。结果 与空白对照相比,加药培养基脆弱拟杆菌增长20.00%以上;而其他5种菌的生长均被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对乳杆菌和肠球菌抑制作用最强,加药培养基上这2种菌均不生长;50.00%浓度药液对产气荚膜梭菌抑制率为32.81%;20.00%浓度药液对肠杆菌完全抑制,但随着药液浓度增大抑制作用减弱,50.00%和70.00%浓度药液对肠杆菌的抑制率分别为53.83%和22.11%;低、中和高浓度药液对双歧杆菌的抑制率分别为17.07%、17.83%和17.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淡豆豉对人体6种肠道常住菌具有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党参多糖对双歧杆菌和大肠埃希菌体外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党参多糖体外对双歧杆菌和大肠埃希菌生长的影响。方法每隔12 h采用分光光度法测600 nm细菌培养液A值,气相色谱法测培养48 h后的双歧杆菌培养液中乙酸含量。结果党参多糖体外对大肠埃希菌没有促进或抑制生长的作用,对双歧杆菌有促进生长的作用,在中药作用下,双歧杆菌代谢的乙酸含量与其数量呈正相关关系。结论党参多糖能够通过促进双歧杆菌的生长,从而增加乙酸的代谢,增强双歧杆菌的定植抗力,对肠道一些致病菌发挥生物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长双歧杆菌对抗生素诱导大鼠腹泻及肠道菌群失调的调节作用。方法按体表面积予头孢曲松钠钠腹腔注射诱导大鼠腹泻及肠道菌群失调,然后灌胃不同剂量的长双歧杆菌菌粉,观察治疗后大鼠肠道菌群数量、B/E值和血清内毒素的变化。结果予头孢曲松钠钠处理后,大鼠肠道内双歧杆菌数量明显减少,肠球菌异常增殖,B/E值明显下降,血清内毒素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倍剂量治疗组肠道内细菌数量恢复程度及B/E值改善程度显著优于低倍剂量组。长双歧杆菌各治疗组的血清内毒素含量无明显改善,与自然恢复组之间无差异。结论头孢曲松钠可诱导大鼠肠道菌群失调。高倍剂量长双歧杆菌对头孢曲松钠所致肠道菌群失调效果更佳,短期应用不能明显改善头孢曲松钠诱发的内毒素血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并对比千金子制霜前后提取物对正常SD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标比浊法,体外不同浓度千金子制霜前后提取物作用下的细菌生长曲线来研究制霜对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大肠埃希菌和粪肠球菌4种代表性肠道菌的作用,分析其对4种肠道菌生长的影响。结果 千金子生品提取物和霜品提取物对4种肠道菌均有抑制作用,且随着给药浓度的增大,抑制作用增强。相同生药量下,千金子生品提取物对4种肠道菌的抑制作用均大于霜品提取物,且低剂量下会使条件致病菌粪肠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数量减少。推测千金子制霜前后均会一定程度影响肠道菌群的稳态,制霜后对4种肠道菌的影响弱于生品,与千金子制霜后泻下作用缓和的研究结果相吻合。结论 从肠道微生态角度为切入点,考察千金子制霜前后提取物对肠道菌群数量和生长情况的干预作用,可初步揭示千金子制霜与肠道菌群数量和结构变化可能存在的相关性,为深入揭示千金子制霜减毒微生物学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昆明小鼠为实验对象,观察富硒猴头菇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设高、中和低3个剂量组和1个普通猴头菇对照组,1个蒸馏水对照组,搜集粪便,用细菌16S rDNA荧光定量PCR法测定3大类肠道菌的数量。结果富硒猴头菇冻干粉灌胃后,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小鼠肠道中大肠埃希菌明显减少,低、中剂量组双歧杆菌增多,高剂量组乳酸菌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断药3 d后,中剂量组的大肠埃希菌、双歧杆菌数量,高剂量组的大肠埃希菌、乳酸菌数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富硒猴头菇对小鼠肠道菌群有明显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酪酸梭菌-婴儿型双歧杆菌二联活菌制剂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对酪酸梭菌-婴儿型双歧杆菌二联活菌制剂的特性及功效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通过实验鼠进行刺激生长试验、活菌数测定、毒理试验、调节肠道菌群试验、免疫调节作用来观察制剂的作用。结果:小鼠肠道中双歧杆菌、乳杆菌、酪酸梭菌数量明显增加,高剂量能增加小鼠抗体生成细胞数。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气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植物甾醇含量的方法。方法:对常见食品中的菜油甾醇、豆甾醇、β-谷甾醇含量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食品样品经皂化后提取,浓缩后用正己烷定容,上机测定。结果:本方法可有效分离食品中植物甾醇组分,各组分在0.005~0.2 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在0.99以上;检出限为0.3 mg/100 g,其回收率在84.9%~106.2%,方法的重现性、精密度和稳定性良好,RSD均小于5%。结论:与液相色谱法相比,本方法能够有效分离和测定植物甾醇组分,且具有样品前处理简单、方法重现性好、准确度和灵敏度高等优点,可用于测定食品中植物甾醇组分含量。  相似文献   

9.
双歧杆菌被认为是肠道内的有益菌,可以利用膳食中的多种植物多糖或寡糖,能够被人体无法消化的复杂碳水化合物选择性富集。本研究采用序列引导的分离策略,于厌氧条件下采用MRS琼脂培养基,得到了一名肥胖儿童营养干预后肠道内优势的双歧杆菌。采用ERIC指纹图谱技术对分离物进行基因水平上的分型,并通过16S r RNA基因测序鉴定分离株的分类地位。73个双歧杆菌分离物分为5种ERIC类型,均为假小链双歧杆菌。与Bacteroides thetaiotaomicron ATCC 29148、Eschrichia coli D45和Anaerostipes hadrus BPB5这些肠道中常见共生菌的代表菌株相比,丰度最高的ERIC类型代表菌株Bifidobacterium pseudocatenulatum C95利用复杂碳水化合物的能力更强。Bifidobacterium pseudocatenulatum C95被膳食中的复杂碳水化合物和益生元显著富集,成为该儿童营养干预后肠道内的优势菌。菌株自身较强的碳水化合物利用能力可能是其生长优于肠道中其他共生细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Toll样受体4单克隆抗体(TLR4mAb)在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肠腔及肠黏膜内拟杆菌属、肠球菌属、乳酸杆菌属、双歧杆菌属、消化链球菌属及大肠埃希菌属含量变化中的作用。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UC模型组和TLR4mAb干预组。模型组、干预组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造模,干预组造模当天给予TLR4mAb腹腔注射,第8天处死全部大鼠。留取结肠黏膜及粪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所有标本中不同细菌含量。结果 (1)粪便标本:UC组较正常组大肠埃希菌、拟杆菌含量增加(P0.017),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含量减少(P0.017),消化链球菌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LR4mAb干预组较UC组,消化链球菌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目标菌含量均有所恢复(P0.017)。TLR4mAb干预组较正常组目标菌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结肠黏膜标本:UC组较正常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含量无明显变化,其余目标菌含量均增加(P0.017)。TLR4mAb干预组较UC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含量无明显变化,其余目标菌含量均减少(P0.017)。TLR4mAb干预组较正常组拟杆菌含量偏高(P0.017),其余目标菌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UC模型大鼠较正常组目标菌含量均存在变化,提示UC的发生与肠道菌群改变密切相关。TLR4mAb能改善UC模型大鼠相关菌群结构,提示Toll样受体4在UC发生及UC肠道菌群变化中可能具有双重调节作用。UC模型大鼠肠道粪便与黏膜标本中目标菌含量变化不同,提示UC的发生中肠道粪便及黏膜相关细菌的变化不一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母乳蛋白核心岩藻糖基化水平的高低对新生儿肠道双歧杆菌丰富度的影响。 方法 采用凝集素印记(Lectin Blot, LB)检测不同母乳样品的母乳蛋白核心岩藻糖基化水平,根据蛋白核心岩藻糖基化水平的高低将母乳样品分为两组;采集两组母乳样品对应喂养的新生儿的粪便,通过 16S RNA高通量测序的方法检测两组婴儿粪便中菌群的构成。 结果 母亲母乳蛋白核心岩藻糖基化水平高组相对于低组,其对应的新生儿肠道中双歧杆菌丰富度显著增高。 结论 高核心岩藻糖基化的母乳可以促进子代肠道中双歧杆菌的优势生长。  相似文献   

12.
枇杷核提取物对小鼠免疫功能及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肠道菌群检测与免疫学腹腔Mφ吞噬功能测定、溶血空斑试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和NK细胞活性测定等方法,初步探讨了中药枇杷核提取物对抗生素造成的菌群失调性腹泻小鼠肠道菌群及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枇杷核提取物对小鼠免疫功能及肠道正常菌群(双歧杆菌、乳酸菌、肠球菌、肠杆菌和类杆菌)具有双重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不同浓度的动物胃粘膜提取物对双歧杆菌生长繁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胃粘膜提取物对双歧杆菌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且随着浓度增加为1%时,其菌数为4.45亿/ml,而不加提取物的菌数为2.53亿/ml,加胃粘膜提取物的比不加的菌数增长175.9%,促生长作用明显。证明胃粘膜提取物中含有促进双歧杆菌生长因子。  相似文献   

14.
双歧杆菌对菌群失调大鼠血清NO及NOS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对抗生素诱导的菌群失调大鼠血清一氧化氮(Nitricoxlcle,NO)及一氧化氮合成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的影响。方法肠道盐酸林可霉素脱污染制备肠道菌群失调大鼠。造模成功后用双歧杆菌活菌灌胃治疗,14 d后血清学检测细胞因子NO、NOS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NO含量明显增多(P<0.05);NOS含量降低(P<0.05)。结论双歧杆菌活菌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因子NO、NOS含量而调整菌群失调大鼠肠道内有益菌的比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体外厌氧培养联合定量PCR的方法比较两种不同的苦瓜制品,苦瓜全粉(Bitter melon power。BMP)和苦瓜乙醇提取物(Bitter melon ethanol extract,BME),对健康人和2型糖尿患者肠道菌群结构的调节作用。方法采集一名健康个体和一名2型糖尿病个体的新鲜粪便样品,在体外厌氧的条件下与不同浓度的BMP或BME共培养,收集0、12、24、48h的菌体沉淀。采用定量PCR的方法,检测乳杆菌属细菌、双歧杆菌属细菌、丁酸盐产生菌、硫酸盐还原菌和肠杆菌科细菌这5类细菌在总菌中相对含量的变化。结果培养过程中,双歧杆菌属细菌、硫酸盐还原菌和肠杆菌科细菌在两名个体培养样本中表现出类似的生长趋势,而乳杆菌属细菌和丁酸盐产生菌则有差异。相同培养时间下,与对照组相比,BMP和BME在两名个体的培养样本中均能富集乳杆菌属细菌、双歧杆菌属细菌和丁酸盐产生菌,并抑制肠杆菌科细菌,但是只有BMP15mg/mL能持续抑制硫酸盐还原菌。相同浓度之下,BMP对菌群结构的调节效果比BME显著。结论来自不同个体的相同肠道细菌类群可能呈现不同的体外生长趋势,但BMP和BME均能对同一细菌类群起到类似的调节作用;且相较于BME,BMP通过富集一些有益细菌并抑制机会致病细菌从而改善肠道菌群结构的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对人肠上皮细胞株HT29生长及其IL-8分泌水平的影响。方法HT29细胞在96孔板上生长24h后分为正常细胞对照组、高剂量双歧杆菌共培养组(细菌终浓度为1×10^10CFU/m1)、低剂量双歧杆菌共培养组(细菌终浓度为1×10^6CFU/ml)、轮状病毒感染对照组,分别加入不同剂量双歧杆菌和感染轮状病毒共培养,继续培养24h,光镜下观察细胞生长状态,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性情况,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IL-8表达水平。结果光镜下观察到双歧杆菌与HT29细胞共培养后细胞形态无明显改变,共培养24h后MTT检测双歧杆菌对HT29细胞增殖和调亡无明显影响,但轮状病毒感染对照组细胞病变脱落,活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共培养6h,其余3组细胞培养上清中IL-8分泌较正常细胞对照组增加(P〈0.05),高剂量双歧杆菌组增加较低剂量双歧杆菌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两个剂量组均明显低于轮状病毒感染阳性对照组的IL-8分泌增加水平(P〈0.05);感染后24h,细胞培养上清中IL-8分泌水平高于正常细胞对照组(P〈0.05),但高、低剂量双歧杆菌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个剂量组IL-8分泌增加水平均明显低于轮状病毒感染阳性对照组(P〈0.01)。结论两歧双歧杆菌共培养不影响HT29细胞的生长,双歧杆菌能够促进HT29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8,但明显低于致病微生物刺激引起的细胞因子分泌水平改变,这种促进作用无时间-剂量依赖关系,提示双歧杆菌与肠道内致病微生物对肠道免疫功能的影响不同,双歧杆菌促进肠上皮细胞分泌IL-8可能与其参与的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发育成熟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党参、茯苓、白术、白芍和陈皮五味中药制成的复方合剂对肠道菌群调节作用。方法将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对照组灌服蒸馏水14 d,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灌服不同剂量的复方合剂14 d,检测实验前后肠道菌群数量。结果灌服后小鼠肠道菌群与灌服前比较,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明显增加,肠球菌数量明显减少,肠杆菌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党参、茯苓、白术、白芍和陈皮五味中药制成的复方合剂对小鼠肠道菌群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背景】肠道微生物在宿主肠道微环境稳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众多因子,如抗生素、饮食和年龄等会干扰这种微平衡,引起菌群平衡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到机体健康状况。太子参具有心肌保护、增加免疫、抗氧化、抗糖尿病、抗应激、抗疲劳等药理活性,而太子参内生菌代谢物对肠道微生物的调控作用以及可能对机体健康的影响目前还未见报道。【目的】研究太子参内生菌RPB-32分类地位及其代谢提取物对小鼠肠道微生物的调节作用,以探讨其对机体健康的影响。【方法】对RPB-32进行传统方法和分子鉴定。将120只KM小鼠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3%乙醇)及石油醚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和乙酸乙酯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n=12)。小鼠灌胃处理14 d后采集粪便,通过选择性培养基培养及宏基因组测序[溶剂对照(S.F.1为3%乙醇溶液)、乙酸乙酯提取物高剂量组(S.F.2)]检测灌胃前后小鼠肠道微生物的变化。【结果】常规传统方法与分子鉴定结果表明RPB-32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给予内生菌代谢提取物的乙酸乙酯中剂量组、乙酸乙酯高剂量组、正丁醇低剂量组、正丁醇中剂量组及正丁醇高剂量组乳酸菌数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9.
【背景】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人类的诸多疾病与肠道菌群失衡有关。乳酸菌和双歧杆菌属于肠道中的有益菌,在不同人群肠道中的多样性不尽相同。【目的】在种水平上分析健康蒙古族人群肠道菌群中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的多样性。【方法】以27名健康蒙古族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4名来自中国内蒙古,13名来自蒙古国。首次采用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的特异性引物扩增与PacBioSMRT三代测序技术相结合,在种水平上探讨志愿者肠道中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的丰度和生物多样性,并进一步分析性别、BMI(Bodymassindex)值和地域对上述两者可能的影响,以及优势菌种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种的水平上,27名志愿者肠道样品中共鉴定到68个乳酸菌和11个双歧杆菌,其中平均相对含量在1%以上的乳酸菌有8个,包括唾液链球菌(Streptococcus salivarius,36.41%)、瘤胃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ruminis,17.94%)、德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3.11%)、罗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rogosae,2.23%)、轻型链球菌(Streptococcus mitis,2.18%)、阴道乳杆菌(Lactobacillus vaginalis,2.02%)、魏斯氏乳杆菌(Weissella confusa,1.54%)和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1.09%);双歧杆菌有5个,包括青春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adolescentis,39.88%)、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27.15%)、链状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catenulatum,26.30%)、两歧双歧杆菌(B. bifidum,3.92%)和角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angulatum,1.71%),聚类分析分为链状双歧杆菌和青春双歧杆菌2个主要的类群。分析结果显示:性别、BMI值和地域均未能显著影响志愿者肠道中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的菌群结构(P0.05),但男性和女性之间、中国内蒙古地区和外蒙古国的志愿者之间的个别乳酸菌菌种相对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样品中的优势乳酸菌和双歧杆菌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乳酸菌和双歧杆菌彼此之间相关性较为密切,不同菌种间相关性不尽相同,与具体的菌种有关。【结论】首次采用PacBio SMRT测序技术在种的水平揭示了健康蒙古族人肠道中乳酸菌和双歧杆菌菌种多样性,为在种水平上解析肠道中乳酸菌和双歧杆菌多样性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与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和大肠埃希菌的临床相关性。方法 选择2008年4月至2016年4月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病房收治的单纯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67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来院体检结果正常者65例为对照组。分别收集观察组患者治疗前1天、治疗第3天和治疗1周后3个不同时间节点的粪便标本,同时收集对照组的粪便标本,通过FISH实验检测粪便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含量差异,同时通过16SrRNA/DNA荧光定量PCR技术进一步明确观察组患者3个时期肠道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和乳杆菌与对照组的数量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1天双歧杆菌值为6.2%±0.56%,治疗第3天为4.3%±0.34%,治疗1周后为8.7%±0.56%,对照组双歧杆菌值为9.4%±0.98%。观察组患者治疗前1天乳杆菌值为5.4%±0.86%,治疗第3天为4.9%±0.24%,治疗1周后为6.1%±0.72%,对照组乳杆菌值为8.3%±0.51%。治疗前1天与治疗1周后,观察组患者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6SrRNA/DNA荧光定量PCR检测表明,观察组患者在3个治疗时期中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和大肠埃希菌数量的对数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在治疗第3天较低,1周后有所回升;大肠埃希菌数量在治疗第3天亦较低, 但1周后没有明显回升。结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肠道菌群数量与健康人相比有所下降,肠道乳杆菌、大肠埃希菌和双歧杆菌失调可能影响其发病和转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