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研究26种云南滇东南产植物80%乙醇提取物的体外抗耐药菌作用.制备植物的醇提物,用琼脂打孔法对其进行抗菌活性的筛选.通过微量稀释法测定提取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最低杀细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及最低杀真菌浓度[minimum fungicidal concentration(MFC)].结果表明:26种提取物中有9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其中以红花荷、马蹄参、百花贝母兰、二色大包兰和光序肉实树提取物对耐甲氧西林金葡菌的抑菌作用最强,其MIC/MBC(mg/L)范围分别为512/2048~>2048,512/2048~>2048,256-512/2048~>2048,512~1024/1024~>2048和512~1024/>2048.另外,肋果茶提取物对铜绿假单胞菌及白色念珠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对铜绿假单胞菌及其耐药菌株的MIC/MBC为512~2048/>2048mg/L;对白色念珠菌及其耐药菌株的MIC/MFC均为2048/>2048 mg/L.26种植物提取物对大肠埃希菌的抑制作用均较弱.  相似文献   

2.
研究26种云南滇东南产植物80%乙醇提取物的体外抗耐药菌作用。制备植物的醇提物,用琼脂打孔法对其进行抗菌活性的筛选。通过微量稀释法测定提取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最低杀细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及最低杀真菌浓度[minimum fungicidal concentration(MFC)]。结果表明:26种提取物中有9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其中以红花荷、马蹄参、百花贝母兰、二色大包兰和光序肉实树提取物对耐甲氧西林金葡菌的抑菌作用最强,其MIC/MBC(mg/L)范围分别为512/2048~>2048,512/2048~>2048,256-512/2048~>2048,512~1024/1024~>2048和512~1024/>2048。另外,肋果茶提取物对铜绿假单胞菌及白色念珠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对铜绿假单胞菌及其耐药菌株的MIC/MBC为512~2048/>2048mg/L;对白色念珠菌及其耐药菌株的MIC/MFC均为2048/>2048mg/L。26种植物提取物对大肠埃希菌的抑制作用均较弱。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发酵液提取物的抗植物病原真菌作用,在预实验的基础上选取人参链格孢霉菌Alternaria panax作为供试靶标菌,确定蜜环菌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抑菌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蜜环菌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的MIC值为5 mg/mL,MFC值为20 mg/mL;人参链格孢霉菌孢子萌发抑制率与提取物浓度呈正相关,其孢子萌发EC50值为2.69 mg/mL;显微观察发现,蜜环菌乙酸乙酯提取物处理可明显破坏人参链格孢霉菌菌丝体微观结构。细胞膜通透性和相关生化指标研究结果表明:蜜环菌乙酸乙酯提取物处理后极大提升了人参链格孢霉菌细胞膜通透性,其孢外电导率、孢外核酸含量以及丙二醛(MDA)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显著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前期略升高后显著降低。据此推测蜜环菌发酵液提取物的抑菌机制为破坏链格孢霉菌菌丝细胞的膜系统,造成菌丝细胞成分的外流并导致胞内生化反应被破坏。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探讨海洋芽孢杆菌(Bacillus marinus)B-9987菌株的代谢产物BMME-1,对植物病原真菌茄链格孢菌的抑菌作用机理。【方法】分别使用分光光法、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红外光谱法等,检测了BMME-1处理病原真菌后,菌体渗透性、细胞壁及细胞膜成份的变化。【结果】BMME-1对茄链格孢菌的抑菌中浓度(MIC50)为6.2 mg/L,最小杀菌浓度(MFC)为50 mg/L,在MIC50浓度或高于此浓度处理靶标菌,将导致菌体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物质的外流;处理菌株葡聚糖结  相似文献   

5.
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的《产孢丝状真菌的液基稀释法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案》(M38-A),测定超临界CO2萃取的柠条锦鸡儿籽油对3种(每种15株)临床常见的皮肤癣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柠条锦鸡儿籽油对真菌细胞膜麦角甾醇生物合成的影响以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柠条锦鸡儿籽油对犬小孢子菌、须癣毛癣菌、红色毛癣菌的MIC范围分别为64~512μg/mL、32~512μg/mL、64~1024μg/mL;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显示,与其生长对照菌相比,籽油作用的皮肤癣菌细胞膜上麦角甾醇含量明显降低,且具有剂量依赖性。柠条锦鸡儿籽油主要是通过影响真菌细胞膜上麦角甾醇的合成而发挥抗真菌作用。  相似文献   

6.
【背景】随着细菌耐药性的增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的出现严重危害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蓝莓中含有丰富的多酚和花青素,是天然抗菌材料的优选。【目的】分析蓝莓提取物对3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的抑制活性及作用机制,并以牛乳为样品检测食品基质对蓝莓提取物抑菌活性的影响。【方法】利用甲醇制备巴尔德温和黑珍珠蓝莓提取物并检测提取物中总酚和花青素含量,利用纸片扩散法检测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利用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和生长曲线研究蓝莓提取物的抗菌活性,通过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察蓝莓提取物对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并检测其在牛乳中的抑菌活性。【结果】巴尔德温和黑珍珠蓝莓提取物中的总酚含量分别为2.3 mg/g和3.5 mg/g,花青素含量分别为67.5 mg/100 g和92.5 mg/100 g。两种蓝莓提取物对肺炎克雷伯菌KP106、KP305和KP408的MIC均为25mg/mL,MBC均为50mg/mL。生长曲线表明...  相似文献   

7.
【目的】细菌的耐药性给动物抗感染和疾病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生物被膜是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检测分析了氯丙酰基克林沙星对7株菌株的抗菌活性及其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以期发现氯丙酰基克林沙星是否具有抗菌活性。【方法】本研究通过打孔法和微量肉汤二倍稀释法进行常规药敏试验以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通过结晶紫染色法检测这7株受试菌在药物亚抑菌浓度下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以及生长速率来测定氯丙酰基克林沙星的抑菌能力。【结果】实验结果显示,氟喹诺酮类衍生物氯丙酰基克林沙星药物对4株受试革兰氏阴性菌的MIC≤10 mg/L、MBC≤48 mg/L,对3株受试革兰氏阳性菌也呈现敏感状态(MIC≤10 mg/L,MBC≤10 mg/L)。结晶紫染色法检测发现,这7株受试菌在药物亚抑菌浓度下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以及生长速率显著下降,说明氯丙酰基克林沙星在亚抑菌浓度即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结论】本研究证明氯丙酰基克林沙星可用作抗菌剂,并为新型生物被膜抗菌剂或细菌感染治疗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张泽萍  胡欢  左国营 《广西植物》2019,39(4):499-510
为考察中草药抗菌物质基础筛选出活性提取物,该研究通过80%乙醇冷浸和95%乙醇回流提取制备23种中草药的提取物,采用琼脂扩散法测量抑菌圈直径,用微量液体培养基倍比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fungicidal concentration,MBC/MFC),并测定了提取物对临床4种常见病原菌体外抗菌活性。结果表明:紫珠草、千斤拔、黄龙尾等9种中草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其MIC/MBC值除个别菌是12.5 mg·mL~(-1)外,其他都在0.09~3.12 mg·mL~(-1)之间;千斤拔、大红袍、过江龙等5种中草药对铜绿假单胞菌有较强抑菌活性,其MIC/MBC值在3.12~12.5 mg·mL~(-1)之间;紫珠草、千里光、石楠等13种中草药对大肠埃希菌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其MIC/MBC值在0.09~6.25 mg·mL~(-1)之间;八角对白色念珠菌有较强抑菌活性,其MIC/MFC值在0.78~12.5 mg·mL~(-1)之间。23种中草药的抗细菌活性较好,尤其是千斤拔、大红袍、过江龙、八角、黄药子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都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具有广谱抗菌活性;但对真菌抑菌效果不明显,仅有八角对白色念珠菌有抑菌活性。此外,提取溶剂浓度、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对中草药的提取率和活性均有影响,冷提稍优于热提。  相似文献   

9.
海洋芽孢杆菌(Bacillus marinus)B-9987菌株抑制病原真菌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海洋芽孢杆菌(Bacillus marinus)B-9987菌株的代谢产物BMME-1,对植物病原真菌茄链格孢菌的抑菌作用机理.[方法]分别使用分光光法、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红外光谱法等,检测了BMME-1处理病原真菌后,菌体渗透性、细胞壁及细胞膜成份的变化.[结果]BMME-1对茄链格孢菌的抑菌中浓度(MIC_(50))为6.2 mg/L,最小杀菌浓度(MFC)为50 mg/L,在MIC_(50)浓度或高于此浓度处理靶标菌,将导致菌体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物质的外流;处理菌株葡聚糖结构β-型糖苷键、碳-氧键(C-O)、碳-氢键(C-H)等基团的特征吸收强度降低,-OH、C=O的伸缩振动吸收强度升高;菌体细胞壁几丁质结构中酰胺I键吸收强度发生变化;与对照菌株的麦角甾醇含量(62.52±3.31%)相比,处理菌株麦角甾醇减少为(56.36±2.52)%,同时出现麦角固醇合成中间产物粪甾醇.[结论]BMME-1对病原真菌的抑制表现为:干扰细胞膜麦角甾醇的合成从而改变了细胞的通透性;对细胞壁葡聚糖结构的影响较大而几丁质次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花椒、高良姜等11种食药同源植物提取物为供试材料,分别研究了其对扩展青霉、灰葡萄孢、链格孢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5种常见果蔬腐败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花椒对三种霉菌抑制作用最强,高良姜和莱菔子对扩展青霉和链格孢有一定抑制作用。花椒对三种霉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25. 00、25. 00、50. 00 mg/m L,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50. 00、100. 00、100. 00 mg/m L。花椒对三种霉菌的孢子萌发有显著抑制作用。花椒提取液处理樱桃番茄可显著降低果实发病率,延长果实保鲜期。11种食药同源植物提取液对大肠杆菌抑菌效果较差。高良姜和天麻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效果突出,可显著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二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分别为7. 50和30. 00 mg/m L,MBC分别为15. 00和60. 00 mg/m L。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蓝青抗病毒合剂的体外抗菌和抗病毒作用,本研究采用连续倍比稀释法进行药物体外抑菌实验,测定几种常见细菌的最低杀菌浓度(MBC)和最低抑制浓度(MIC);采用MTT法,进行体外抗病毒实验,测定蓝青抗病毒合剂对病毒半数中毒浓度TC_(50)、半数有效浓度EC_(50)及最低有效抑菌浓度。结果表明,蓝青抗病毒合剂对实验室保存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的MIC分别为15.56 mg/m L、7.78 mg/m L、31.13 mg/m L;MBC分别为15.56 mg/m L、15.56 mg/m L、62.25 mg/m L。蓝青抗病毒合剂对Hela细胞的半数中毒浓度(TC_(50))为12.21 mg/m L;对MDCK细胞半数中毒浓度(TC_(50))6.25 mg/m L;对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半数抑菌浓度(EC_(50))为3.74 mg/m L,在2.56 mg/m L以上的浓度时对流感病毒引起的细胞病变及血凝现象有明显抑制作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蓝青抗病毒合剂具有一定的抗菌、抗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大蒜素对口腔变异链球菌生长及其菌斑生物膜粘附的抑制作用。方法二倍稀释法梯度稀释测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将MIC以上2个梯度浓度对应的培养物涂布于BHI培养基上进行次代培养获得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酶标仪测A值观察不同浓度大蒜素抑菌效应;抑制产酸试验观察抑制细菌产酸效应;结晶紫法研究亚抑菌浓度提取物对变异链球菌粘附能力及生物膜总量的影响;采用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y,LSCM)观察常态牙菌斑生物膜生长过程中及药物处理后牙菌斑生物膜中死菌和活菌的构成,研究其对牙菌斑生物膜结构和活性的影响。结果抑菌试验中,得到大蒜素MIC为12.8 mg/L,MBC为25.8 mg/L。MIC及亚抑菌浓度抑菌试验显示均有一定的抑菌性,抑制率为2.17%~67.12%,并且抑菌性与浓度梯度成正相关。产酸试验显示24 h内大蒜素明显抑制细菌产酸(P0.01),细菌粘附试验结果显示大蒜素在MIC时生物膜的生成速度最慢,生物膜的总量最低(P0.01)。共聚焦荧光显微镜可见大蒜素组随药物浓度增加,菌斑生物膜较薄,绿色的活菌及团块明显减少,抑制生物膜的生长。结论大蒜素对变异链球菌生长、产酸与粘附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国产两性霉素B(AMB)及其他常用抗真菌药物对侵袭性真菌病病原菌的体外抑菌活性。方法参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制定的M27-A3和M38-A2方案测定国产AMB及其他常用抗真菌药物对108株侵袭性真菌病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或最低有效浓度(MEC)值。结果 AMB对受测几乎所有菌株的MIC值均≤2mg/L,但对土曲霉、多育赛多孢、尖端赛多孢的MIC值分别为2~4mg/L、16mg/L、1~8mg/L;AMB对耐唑类药物的念珠菌及曲霉的MIC值均2mg/L;氟康唑(FLC)对受测的所有丝状真菌的MIC值均64mg/L;伊曲康唑(ITR)对茄病镰刀菌、多育赛多孢、卷枝毛霉等的MIC值分别为8mg/L、16mg/L、16mg/L;伏立康唑(VRC)对茄病镰刀菌、多育赛多孢及受测的所有毛霉的MIC值均≥16mg/L;泊沙康唑(POS)对茄病镰刀菌、多育赛多孢、卷枝毛霉等的MIC值均16mg/L;米卡芬净(MCF)和卡泊芬净(CAS)对隐球菌、毛孢子菌、毛霉、茄病镰刀菌及尖端赛多孢菌的MIC及MEC值均≥16mg/L,对多育赛多孢菌的MEC值分别为8mg/L和4mg/L。结论同其他常用抗真菌药相比,AMB对分离自中国的常见侵袭性真菌病的病原菌有良好的体外抗菌活性,但对土曲霉和赛多孢菌抑菌活性较弱。  相似文献   

14.
纳米银的抗菌特性及对多重耐药菌株的抗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革兰氏阴性细菌、革兰氏阳性细菌和真菌的模式菌株分析纳米银的抗菌特性,并评价纳米银对多重耐药菌株的抗菌作用。【方法】利用生物法合成的纳米银,以微量肉汤法测定3种标准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并计算MBC/MIC比值。用系列浓度的纳米银处理3株标准菌株后经平板计数法绘制时间-杀菌曲线。采用菌落平板计数法测定了纳米银对3种标准菌株的"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最后在生物安全II级实验室测定纳米银对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菌株的抗菌作用。【结果】用生物法合成了粒径5–30 nm的纳米银,zeta电位为–19.5 m V。该纳米银制剂对3种标准菌株的时间-杀菌曲线均表现为时间依赖型抗菌作用。纳米银对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抗生素后效应"随着浓度增加而增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明显"抗生素后效应"。纳米银对3种标准菌株的MIC值和MBC值均在1.00–4.00μg/m L之间;对3株人源性多重耐药菌MIC值在6.00–26.00μg/m L之间,MBC值在1.00–32.00μg/m L之间;对14株动物源性多重耐药菌MIC值在4.00–10.00μg/m L之间,MBC值在8.00–16.00μg/m L之间。纳米银对所有测试菌株的MBC/MIC值均小于2。【结论】纳米银是一种时间依赖型的抗菌剂,有不同程度的"抗生素后效应",对人源和动物源性多重耐药菌有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和烟草Nicotiana tabacum品种云烟87为试材,研究不同浓度茉莉酸甲酯(MeJA)和水杨酸(SA)处理下,链格孢菌菌丝生长情况以及成熟期烟叶防御酶活性与多酚含量变化,探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烟草抗链格孢菌的影响。结果表明,1 mmol·L–1 MeJA对链格孢菌的抑制效果最好,抑菌率高达59%以上,其次是3.5 mmol·L–1SA;MeJA和SA对链格孢菌的抑制效果随药剂浓度升高而增强;0.1 mmol·L–1 MeJA和2.5 mmol·L–1 SA能诱导烟草叶片SOD、POD、CAT等防御酶活性,并能降低H2O2活性氧含量,尤其以MeJA诱导效果较好。2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并接种链格孢菌能诱导提高烟叶多酚代谢相关酶PPO及PAL活性,但对烟草多酚类物质影响较小;成熟烟叶中含量较高的前3种多酚物质是绿原酸、芸香苷、隐绿原酸。  相似文献   

16.
绞股蓝内生真菌抗大肠杆菌抗菌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药用植物内生真菌是一种新型抗生素的微生物资源,研究绞股蓝内生真菌JY25的抗菌机制对内生真菌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二倍稀释法测定发酵液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以MIC测定发酵液对大肠杆菌生长的抑制作用;扫描电镜观察发酵液作用下的大肠杆菌形态变化;同时,以β-半乳糖酶、碱性磷酸酶和电导率测定发酵液对细胞膜和细胞壁的损伤效果;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检测发酵液对蛋白质合成的影响。【结果】JY25发酵液对大肠杆菌MIC为7 g/L、MBC为14 g/L;MIC浓度的发酵液使细菌对数生长期延迟12 h,菌体形态发生严重的畸形和破损;随着抑菌作用时间的延长,β-半乳糖酶含量增加、电导率增加,同时,实验发现大肠杆菌蛋白质合成异常,未检测到碱性磷酸酶。【结论】绞股蓝内生真菌JY25主要以破坏细菌的细胞膜及影响细菌蛋白质合成而抑制细菌生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氟曲马唑对足癣分离病原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并与联苯苄唑相比。方法采用CLSI推荐的M-38 A2(皮肤癣菌)和M27-A3(酵母菌)微量液基稀释法对病原菌进行体外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氟曲马唑对红色毛癣菌最小抑菌浓度(MIC)范围为0.031~2μg/m L,MIC50为0.5μg/m L,MIC90为1μg/m L,GM值为0.637μg/m L;联苯苄唑分别为0.031~16μg/m L,0.25μg/m L,2μg/m L,0.634μg/m L;两药对红色毛癣菌MIC GM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4)。氟曲马唑对趾(指)间毛癣菌MIC范围为0.031~1μg/m L,MIC50为0.031μg/m L,MIC90为0.5μg/m L,GM值为0.17μg/m L;联苯苄唑分别为0.125~16μg/m L,1μg/m L,2μg/m L,1.886μg/m L;两药对趾(指)间毛癣菌MIC GM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尽管酵母菌菌株数偏少,但研究结果显示两药对念珠菌属和毛孢子菌属MIC GM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和P=0.031)。结论氟曲马唑对红色毛癣菌的抗菌活性与联苯苄唑相似,但对趾(指)间毛癣菌、念珠菌属和毛孢子菌属的抗菌活性明显优于联苯苄唑。  相似文献   

18.
由链格孢菌引起的菊花黑斑病严重降低了菊花的品质和产量.链格孢菌在代谢过程中分泌的粗毒素是菊花黑斑病发生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本文从菊花黑斑病发病叶片中分离筛选出致病真菌链格孢菌1株,研究其粗毒素对菊花幼苗‘神马’生长的影响以及测定盆栽幼苗叶片细胞膜相对透性、抗性物质含量、诱导酶活性及代谢物质含量变化.结果表明:链格孢菌粗毒素对菊花‘神马’幼苗的株高、茎粗、根长均有抑制作用,毒素浓度与抑制效果呈正相关,且粗毒素原液处理14 d后,菊花幼苗株高、茎粗、根长受到显著抑制,分别比对照减少了28.9%、21.4%和23.3%;链格孢菌粗毒素处理菊花‘神马’幼苗后,根系组织细胞膜透性随着毒素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同一毒素浓度处理下,菊花幼苗叶片细胞膜透性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毒素原液处理菊花幼苗后,菊花幼苗叶片中抗性物质可溶性蛋白、丙二醛(MDA)以及脯氨酸含量均显著提高.链格孢菌10倍稀释液处理对叶片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提高最为显著.链格孢菌粗毒素对切花菊‘神马’幼苗的致病作用主要通过抑制菊花幼苗根、茎的正常生长,增加菊花幼苗叶片细胞膜透性,影响切花菊幼苗叶片中抗性物质代谢以及提高叶片保护酶活性而影响植株正常生理代谢.  相似文献   

19.
由链格孢菌引起的菊花黑斑病严重降低了菊花的品质和产量.链格孢菌在代谢过程中分泌的粗毒素是菊花黑斑病发生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本文从菊花黑斑病发病叶片中分离筛选出致病真菌链格孢菌1株,研究其粗毒素对菊花幼苗‘神马’生长的影响以及测定盆栽幼苗叶片细胞膜相对透性、抗性物质含量、诱导酶活性及代谢物质含量变化.结果表明: 链格孢菌粗毒素对菊花‘神马’幼苗的株高、茎粗、根长均有抑制作用,毒素浓度与抑制效果呈正相关,且粗毒素原液处理14 d后,菊花幼苗株高、茎粗、根长受到显著抑制,分别比对照减少了28.9%、21.4%和23.3%;链格孢菌粗毒素处理菊花‘神马’幼苗后,根系组织细胞膜透性随着毒素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同一毒素浓度处理下,菊花幼苗叶片细胞膜透性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毒素原液处理菊花幼苗后,菊花幼苗叶片中抗性物质可溶性蛋白、丙二醛(MDA)以及脯氨酸含量均显著提高.链格孢菌10倍稀释液处理对叶片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提高最为显著.链格孢菌粗毒素对切花菊‘神马’幼苗的致病作用主要通过抑制菊花幼苗根、茎的正常生长,增加菊花幼苗叶片细胞膜透性,影响切花菊幼苗叶片中抗性物质代谢以及提高叶片保护酶活性而影响植株正常生理代谢.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选用中国野生蓝莓,研究了其提取物对铜绿假单胞菌、单增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副溶血性弧菌等四种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分别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和平板涂布法测定了野生蓝莓提取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野生蓝莓提取物对四种致病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铜绿假单胞菌、单增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副溶血性弧菌的MIC分别为62.5、250、500 mg/m L与31.25 mg/m L,MBC分别为250、250、500与125 mg/m L。本研究首次报道了中国野生蓝莓对这四种致病菌的抑制作用,为中国野生蓝莓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