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目的研究芒果苷与氟康唑合用对唑类耐药白念珠菌协同抗真菌的作用和机制。方法采用棋盘式微量稀释法测试芒果苷协同氟康唑对22株耐药白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80;时间-杀菌曲线探究两药联用对4株耐药白念珠菌生长的抑制作用;药物生长抑制实验实验探究不同浓度芒果苷和不同浓度氟康唑协同抗耐药白念珠菌药效;通过实时定量RT-PCR检测两药联用时耐药基因CDR1、CDR2、MDR1表达水平。结果芒果苷联合氟康唑可产生协同抗唑类白念珠菌作用,协同指数(FICI)0.5;两药合用对白念珠菌生长可产生抑制作用;两药合用降低耐药基因CDR1表达水平。结论芒果苷与氟康唑合用可产生协同抗唑类耐药白念珠菌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氟尼辛葡甲胺(FM)对克柔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以及和唑类药物联用对克柔念珠菌的体外抗菌作用。方法以患真菌性乳房炎奶牛奶样临床分离克柔念珠菌为试验菌株,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FC)初步探讨FM对克柔念珠菌的抑菌活性。水-烃两相法测定细胞表面疏水性(CSH)并通过XTT法测定FM对克柔念珠菌生物膜形成早期1~3 h黏附阶段的影响以及培养24 h后成熟生物膜的影响;以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I)作为检测指标,通过棋盘法检测与唑类药物联用对克柔念珠菌体外静态抗菌作用;采用酶标比浊法测定绘制不同药物处理后的时间-抑菌曲线。结果 FM单药对克柔念珠菌的MIC均为0.625 mg/mL;FM可以降低CSH,对不同生长阶段(早期黏附、成熟)的克柔念珠菌生物膜均有显著抑制作用,抑制作用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联合用药发现,FM与伊曲康唑联用抗克柔念珠菌的FICI介于0.5~1.5之间,表现为协同/相加作用;与酮康唑联合用药的FICI指数介于0.375~1.25之间,表现为协同/相加作用;与氟康唑联用则表现为无关;时间-抑菌曲线显示,部分唑类药物与FM联用能增强其对克柔念珠菌抑制作用,并维持较长的作用时间。结论 FM是一种有效的抗真菌增效剂,可以促进伊曲康唑和酮康唑的抗真菌活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定利福喷丁(Rifapentine)对氟康唑(Fluconazole)体外抗耐药白念珠菌的增效作用。方法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的M27-A2方案测定利福喷丁与氟康唑对白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利用棋盘式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利福喷丁联合氟康唑体外抗白念珠菌的效果。结果利福喷丁单药时对实验所用12株白念珠菌均无抗菌活性(MIC801 024μg/mL)。在氟康唑敏感白念珠菌株中,利福喷丁联合氟康唑后未表现出协同效应(FICI0.5);在氟康唑耐药白念珠菌中,利福喷丁联合氟康唑后均表现出显著的协同作用(FICI0.1)。结论利福喷丁单用无抗白念珠菌活性,但利福喷丁能显著增强氟康唑抗耐氟康唑白念珠菌活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罗米地辛对氟康唑体外抗白念珠菌活性作用的影响。方法参考CLSI的M27-A3方案检测氟康唑对受试白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以及不同浓度罗米地辛联合氟康唑检测其对受试白念珠菌的抗真菌效果。结果受试菌包括氟康唑敏感株、剂量依赖株、耐药株各5株。2μg/mL罗米地辛和4μg/mL罗米地辛联合氟康唑对氟康唑的抗真菌活性有增效作用,表现为MIC值降低、菌量减少和抑制拖尾现象。结论罗米地辛对氟康唑体外抗白念珠菌活性的增效作用,可抑制氟康唑的拖尾现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SRB1在白念珠菌氟康唑耐药株和敏感株表达差异,探讨与白念珠菌耐药性的关系。方法使用同一亲本来源的白念珠菌氟康唑耐药株CA-16和敏感株CA-3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扩增各菌株的目的基因SRB1、CDR1、ERG11,观察各菌株目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与白念珠菌氟康唑敏感株CA-3相比,在mRNA水平氟康唑耐药株CA-16的SRB1和耐药基因CDR1、ERG11表达升高,SRB1、CDR1、ERG11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念珠菌SRB1的表达增高和白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密切相关,SRB1可能是一个新的耐药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6.
以牛源近平滑念珠菌(Candida parapsilosis)为试验菌株,采用微量稀释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PCR扩增测序检测ERG11基因突变,Realtime PCR检测ERG11、CDR1、MDR1、MRR1基因的mRNA表达量,探讨耐药相关基因在牛源近平滑念珠菌耐唑类药物中的作用,为牛源近平滑念珠菌的耐药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近平滑念珠菌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的敏感率均高于75%,对唑类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50%,其中对氟康唑的耐药率最高,达58.3%;所有菌株的ERG11基因中均检测出错义突变A395T,耐氟康唑和剂量依赖菌株的ERG11基因中检测出同义突变T591C;氟康唑耐药组ERG11、CDR1、 MDR1、MRR1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敏感组(P<0.05)。牛源近平滑念珠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且具有多重耐药性。牛源近平滑念珠菌ERG11基因中的T591C突变以及ERG11、CDR1、MDR1、MRR1基因的高表达都可能在其对氟康唑耐药性的产生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体外不同唑类药物诱导热带念珠菌耐药性产生的特点以及耐药机制的不同。方法选取1株临床分离的唑类敏感菌,分别在含16μg/mL氟康唑,2μg/mL伏立康唑,1μg/mL泊沙康唑的液体培养基中进行传代培养。显色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每一代菌的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对第50代传代菌的唑类作用靶位点基因ERG11进行扩增测序,并对ERG11基因、泵蛋白基因MDR1、CDR1以及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CYTb进行荧光定量检测。结果体外氟康唑、伏立康唑暴露的情况下,菌株很快出现耐药性;相比,泊沙康唑并未诱导出耐药菌;氟康唑、伏立康唑诱导耐药性产生的方式呈现不同特征。氟康唑诱导下菌株MIC值逐渐上升,但伏立康唑诱导菌出现了明显的跳跃式升高。耐药机制研究发现,伏立康唑诱导菌ERG11基因出现了与耐药密切相关的G/G1390G/A碱基杂合突变。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仅伏立康唑诱导耐药菌CDR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结论热带念珠菌在体外氟康唑、伏立康唑暴露情况下会很快出现耐药性,但其出现的特征以及耐药机制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药有效成分黄芩苷(Baicalin,BA)联合氟康唑(Fluconazole,FLC)对白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形态转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在菌丝诱导培养基(液体和固体培养基)上观察两药联用对白念珠菌酵母-菌丝形态转化的影响;ELISA法检测两药联用对胞内cAMP含量的影响;回补实验验证两药联用对胞内cAMP的影响;qRT-PCR检测两药联用对白念珠菌cAMP相关基因RAS1,CDC35和PDE2表达的影响。结果黄芩苷联合氟康唑能显著抑制白念珠菌酵母-菌丝形态转化,降低胞内cAMP水平;外源性cAMP能逆转两药联用所造成的菌丝抑制;两药联用使RAS1和CDC35表达分别下调35%和27%,使PDE2上调1.21倍。结论黄芩苷协同氟康唑显著抑制白念珠菌形态转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胞内cAMP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酮康唑联合特比萘芬或萘替芬相互作用模式,评估不同分数抑菌浓度解读标准对判断抗真菌药物体外联合效应的影响。方法参考CLSI微量液基稀释法M27-A3和M38-A2方案,采用棋盘微量稀释法对100株分离自临床真菌病患者的菌株进行酮康唑与特比萘芬或奈替芬体外联合药敏试验,包括皮肤癣菌,念珠菌和马拉色菌。采用不同分数抑菌浓度解读标准评估酮康唑与特比萘芬或奈替芬体外联合效应,A标准定义为:FICI≤0.5为协同作用,0.5FICI≤4为无相互作用,FICI4为拮抗作用;B标准:FICI≤0.5为协同作用,0.5FICI≤1为相加作用,1FICI≤2表示为无关作用,FICI2为拮抗作用;C标准:FICI1为协同作用,FICI=1为相加作用,1FICI≤2为无关作用,FICI2为拮抗作用。结果A标准与B标准具有较好的一致性,C标准则较为宽松。根据C标准进行解读会明显扩大协同效应范围。结论定义FICI≤0.5为协同作用,0.5FICI≤4为无相互作用,FICI4为拮抗作用的解读标准,具有简便、一致性好的优点,值得临床采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国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致病菌的菌种分布及体外药敏研究情况。方法检索分析万方、中国知网、维普、Pubmed等数据库15年来中国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致病菌的菌种分布和体外药敏相关文献资料。结果共计检索筛选60篇文献,从现有数据来看,不同地区妇科患者中VVC的患病率为10%~40%,平均为20.3%;各地研究显示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主要病原体是白念珠菌,约占70%~90%,非白念珠菌以光滑念珠菌为主;非白念珠菌在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病原体中所占比例更大。大多数研究显示氟康唑、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体外抗真菌活性较高,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分离的念珠菌对氟康唑敏感率在70%~98%左右,对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的敏感率超过95%;过半的研究显示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分离的念珠菌对伊曲康唑敏感性高;对5-FC、酮康唑的药敏结果各地差异较大。结论对VVC患者进行病原学鉴定和体外药敏检查十分重要,尤其是难治性VVC、复发性VVC患者,若发现病原菌为非白念珠菌,应根据体外药敏结果适当调整方案,可以选用非氟康唑类药物如AmB外用制剂、硼酸胶囊等;而对于大多数由白念珠菌引起的VVC,应用传统药物如氟康唑、制霉菌素、伊曲康唑等仍是较好的选择,酮康唑、5-FC等药物不建议作为常规选择。  相似文献   

11.
白色念珠菌氟康唑耐药相关基因的差异显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差异显示PCR技术 (DifferentialDisplay PCR ,DD PCR)寻找白色念珠菌的氟康唑耐药相关基因。体外用含氟康唑的酵母培养基 (YEPD)诱导培养临床白色念珠菌氟康唑敏感株 4 35 (对咪康唑耐药 ) ,诱导 80d后得到氟康唑耐药子代 4 35 2 (MIC =1 2 8μg mL)。DD PCR比较 4 35 2、4 35分别在含氟康唑、不含药的YEPD液基中的基因表达 ,找到 3个明显差异片段 ,分别与数据库中白色念珠菌的醇脱氢酶基因ADH1、多药耐药基因CDR1及拓扑异构酶基因TOP2有高度同源性。半定量RT PCR中证实了ADH1、CDR1在氟康唑耐药株中的差异表达 ;对已知氟康唑耐药基因MDR1作半定量RT PCR时发现MDR1在氟康唑耐药株 4 35 2中无表达 ,而在氟康唑敏感株 4 35中有表达。结果表明 ,ADH1、CDR1基因的高表达与白色念珠菌氟康唑耐药性形成相关 ,ADH1可能是新的耐药基因 ;MDR1的表达可能在氟康唑敏感株或其它唑类耐药株中也存在  相似文献   

12.
生殖道念珠菌病病原真菌的调查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了解本地区生殖道念珠菌病病原真菌构成及其体外药敏试验情况。方法采用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和YBC鉴定卡对患者1164份生殖道标本的致病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并用ROSCO纸片扩散法检测分离菌株对制霉菌素、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咪康唑和特比萘芬的药敏情况。结果共分离9种295株念珠菌,其中自念珠菌为85.76%,近平滑念珠菌为7.46%,光滑念珠菌为3.39%,其他念珠菌为3.39%。295株念珠菌对制霉菌素、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咪康唑和特比萘芬的敏感性分别为99.66%、97.29%、89.83%、72.22%、46.44%和36.61%。结论本地区生殖道念珠菌病患者致病菌分布以白念珠菌为主,体外药敏显示制霉菌素、酮康唑和氟康唑有较好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吸毒人群口腔念珠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治疗念珠菌病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采用美国CLSI推荐的微量稀释法测定75株念珠菌对4种常用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氟康唑和酮康唑的药物敏感性。结果 75株吸毒人群口腔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氟康唑和酮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0%、4%、8%和13.3%(P0.01),对氟康唑和酮康唑的交叉耐药率为8%;非白念珠菌对氟康唑和酮康唑的耐药率高于白念珠菌(P0.05)。结论吸毒人群口腔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的敏感性高于对氟康唑和酮康唑的敏感性。吸毒人群口腔念珠菌存在着对氟康唑、酮康唑和5-氟胞嘧啶的天然耐药株和对唑类药物的天然交叉耐药株,且非白念珠菌对氟康唑和酮康唑的耐药率及交叉耐药率高于白念珠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药有效成分黄芩苷( baicalin,BA)联合氟康唑( fluconazole,FLC)对白念珠菌( Candida albicans,C. albicans)生物膜的抑制作用。方法通过棋盘法考察BA联合FLC对白念珠菌浮游菌与生物膜的部分抑菌浓度指数( FI?CI);通过时间?杀菌曲线检测两药联合对白念珠菌标准株(C.albicans SC5314)的杀菌作用;以XTT减低法和干重法检测两药联合对白念珠菌SC5314生物膜代谢及生物量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CLSM)观察两药联合对白念珠菌SC5314生物膜形态结构的影响;以水?烃法检测两药联合对白念珠菌SC5314生物膜细胞表面疏水性( cell surface hydrophobicity,CSH)的影响;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 ( quan?titative real time PCR,qRT?PCR)检测两药联合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和CSH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黄芩苷与氟康唑联用抗白念珠菌浮游菌的FICI介于0.28~0.75之间,对生物膜的FICI介于0.16~0.5之间,表现为协同作用;SEM和CLSM在生物膜结构上验证了两药的协同效果;两药联合可降低生物膜表面疏水性,以及使ALS1、ALS3、EAP1、SUN41和CSH1分别下调6%、51%、24%、13%和39%。结论黄芩苷具有协同氟康唑抗白念珠菌生物膜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化合物体外筛选,获得与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卡泊芬净具有协同作用的化合物,增强卡泊芬净的抗菌效果。方法采用棋盘式微量液基稀释法考察硬脂酸单甘油酯(glyceryl monostearate, GMS)与卡泊芬净(CAS)、氟康唑(FCZ)对多种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协同指数(FICI);考察硬脂酸单甘油酯与卡泊芬净单用及联合使用时,在RPMI 1640和Spider培养基中抑制白念珠菌菌丝形成的抑菌浓度。结果在考察的绝大多数致病念珠菌中,硬脂酸单甘油酯与卡泊芬净具有协同抗菌作用,协同指数FICI≤0.5;联用硬脂酸单甘油酯后,卡泊芬净抑制菌丝形成的浓度降低。结论硬脂酸单甘油酯可以增强卡泊芬净的体外抗真菌效果,二者具有较强的协同抗念珠菌活性。  相似文献   

16.
覆盆子提取物联合唑类药物抗真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中药覆盆子提取物联合唑类药物的体外抗真菌作用.方法 采用CLSI公布的M27-A方案微量液基稀释法和棋盘式微量稀释法,测定覆盆子提取物单用及联合唑类药物对不同念珠菌的MIC值和FICI指数.结果 覆盆子不同溶液提取物与氟康唑均表现出协同关系,以覆盆子醇提物为例,单用对念珠菌的MIC80测定值范围主要集中在0.16~1.25 mg/mL,与氟康唑合用后表现出协同关系(FICI≤0.5),且MIC80测定值范围降至0.01 ~0.04 mg/mL;合用后的氟康唑抗真菌活性也明显增强.另外,覆盆子醇提物与不同唑类药物合用后均有协同关系,其MIC80测定值由单用时大于10 mg/mL降至0.04 mg/mL.结论 覆盆子醇提物和唑类药物单用时对耐药念珠菌的抑菌作用较弱,但二者合用后表现出明显的协同关系,对耐药念珠菌的抑菌作用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考察热回流法、超声法及冷浸法提取覆盆子抗菌活性成分的优劣,初步筛选覆盆子提取物中具有体外抗真菌活性的部位.方法 以覆盆子提取物联合氟康唑体外抗耐药真菌活性为主要指标,结合提取率评价三种提取覆盆子抗菌活性成分方法的优劣;依次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及正丁醇萃取覆盆子提取物,以所得部位联合氟康唑体外抗耐药真菌的活性为评价指标,初步筛选覆盆子提取物的抗菌活性部位.结果 热回流法、超声法及冷浸法三种提取方法的提取率分别为21.0%、16.8%及12.8%,所得提取物联合氟康唑对耐药菌株100的FICI值分别为0.035 2、0.032 2及0.046 9,所得提取物联合氟康唑对耐药菌株103的FICI值分别为0.033 2、0.031 7及0.039 1;覆盆子提取物的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及水部位对耐药菌株100的FICI值分别为>1、0.502 0、0.507 8、0.033 2及>1,对耐药菌株103的FICI值分别为>1、0.531 3、0.507 8、0.033 2及>1.结论 与热回流法及冷浸法相比,超声法提取覆盆子抗菌活性成分简便、稳定、高效,是一种较优的提取方法;覆盆子提取物的活性部位为其正丁醇部位.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希木龙假丝酵母(假丝酵母又称念珠菌)的耐药机制,首先克隆出两株希木龙念珠菌ERG11基因,初步验证其功能,从而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从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of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基因数据库中获取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Erg11蛋白的保守序列,设计简并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获得希木龙念珠菌ERG11cDNA部分片段;用快速cDNA末端扩增法(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分别扩增其5′和3′端,获得完整的ERG11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CDS);将CDS克隆到pYES2表达载体中,在尿嘧啶营养缺陷型酿酒酵母中过表达ERG11;用微量液基稀释法检测转化后的酿酒酵母对氟康唑的敏感性,初步验证其功能。结果显示,简并PCR扩增获得预期708bp片段,5′RACE和3′RACE分别获得385bp和1 336bp片段,经纯化、克隆、测序、比对分析,获得两株菌的ERG11CDS;比对其编码的蛋白,与其他念珠菌的Erg11蛋白高度同源;分别检测克隆了这两株希木龙念珠菌ERG11CDS表达载体的酿酒酵母对氟康唑的敏感性,发现过表达ERG11明显降低其对氟康唑的敏感性。结果提示,简并PCR联合RACE能准确有效地克隆出希木龙念珠菌ERG11基因,用pYES2酿酒酵母表达系统能初步验证其功能。  相似文献   

19.
由念珠菌感染引起的侵袭性念珠菌病治疗困难、死亡率高,是临床一大难题。氟康唑是目前治疗该病的一线用药,但近年来耐药菌株逐渐增多,治疗困难。因此,开发新的有效抗真菌药物或发现可提高现有抗真菌药物活性的化合物十分必要。通过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我们发现TOR通路抑制剂ridaforolimus具有抗念珠菌作用。随后我们通过纸片法及微量液基稀释法评价该化合物单独或与氟康唑联合对念珠菌的抗菌效果。结果表明ridaforolimus对念珠菌有杀伤作用,在与氟康唑联合时增强了氟康唑的抗念珠菌能力,逆转了白念珠菌对氟康唑的耐药,并将氟康唑由抑菌剂转化为杀菌剂。本研究为ridaforolimus作为新型抗真菌药及氟康唑增敏剂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白假丝酵母菌耐药机制进行研究.方法 将临床分离对氟康唑敏感的白假丝酵母菌种,经体外诱导产生耐药.半定量PCR检测敏感株、耐药株、回复敏感株多药耐药基因CDR1、CDR2、MDR1和转录调控因子TAC1编码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并对TAC1编码基因进行测序.结果 与敏感株和回复敏感株比较,耐药株CDR1、CDR2相对表达量增高,发现1株TAC1 N977D氨基酸置换.结论 氟康唑体外诱导白假丝酵母菌产生耐药的机制与CDR1、CDR2表达相关.TAC1基因突变在诱导耐药中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