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有机溶剂萃取、制备型薄层层析、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三步分离法从王不留行中分离出生物碱物质,鉴定并探讨其抗炎活性。王不留行种子经石油醚脱脂、乙醇回流提取,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水饱和正丁醇依次萃取,获得水饱和正丁醇相(组分A3)。组分A3经制备型薄层层析分离,展开剂为正丁醇-乙酸乙酯-水(4∶1∶5,上层),于紫外灯254 nm、365 nm下检视,分为7个组分(组分B1~B7)。含量高且峰形简单的组分B2经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甲醇-水作为流动相,获得1个单体化合物(样品I)。经HPLC分析,样品I纯度高于98%。通过化学反应、UV、IR、LC-MS、1H NMR、13C NMR多种波谱分析方法对该化合物进行结构解析,确定其分子式为C14H18N2O2,化学名称为N,N,N-三甲基色氨酸,中文名为刺桐碱(hypaphorine),属于吲哚类生物碱。再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的炎症模型,观察刺桐碱的抗炎效果。连续给药6 d后,刺桐碱剂量为25 mg·kg-1时,可显著抑制小鼠耳廓肿胀,肿胀抑制率为52.02%。与阿司匹林(200 mg·kg-1)的肿胀抑制率(67.48%)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本研究首次采用一条新工艺路线获得王不留行刺桐碱,并发现其在整体水平上具有抗炎活性,有望成为化学一类新药的候选分子。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检测王不留行刺桐碱含量为评价指标,分别采用单因素试验法和正交试验法对水浴回流提取和超声提取对王不留行刺桐碱的提取工艺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超声提取王不留行刺桐碱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液固比10∶1 mL/g,60%乙醇在350 W功率、80℃下提取40 min,在该工艺条件下王不留行刺桐碱含量为0.395 mg/g;水浴回流提取王不留行刺桐碱的最佳工艺参数为乙醇浓度75%,提取温度95℃,提取时间2 h,液固比12∶1 mL/g时,王不留行刺桐碱含量为0.345 mg/g。超声提取王不留行刺桐碱的提取效率、稳定性和重复性都优于水浴回流提取法。  相似文献   

3.
昆明山海棠茎中化合物的分离及其抗炎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昆明山海棠茎的氯仿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经鉴定为雷公藤内酯甲(Ⅰ)、昆明山海棠二萜内酯(Ⅱ)、雷公藤内酯乙(Ⅲ)、雷酚二萜酸(Ⅳ)、雷公藤碱(Ⅴ)及3-epikatonic acid(Ⅵ)。其中,化合物Ⅲ及Ⅵ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Ⅴ为首次从该植物茎中分离得到。药理实验显示化合物Ⅰ和Ⅱ对大鼠足跖部角叉菜胶炎症模型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鱼类疖疮病的生物防治方法,以引起鱼类疖疮病的病原菌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为指示菌,从土壤中筛选到对该致病菌有较强拮抗活性的放线菌I6,经16S rRNA分析鉴定为链霉菌(Strptomyces sp.)。链霉菌I6的次级代谢产物对杀鲑气单胞菌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且对鱼类无毒力,在鱼类疖疮病的治疗和防控中具有应用潜力。为了提高链霉菌I6抗菌活性物质的产量,对该I6菌株进行发酵条件优化,确定其最佳发酵培养基为AM3-1,最适初始pH为7~8,最佳培养时间为5 d,种子液最适菌龄为36 h。所有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链霉菌I6对鱼类疖疮病病原菌杀鲑气单胞菌有显著抑制作用,在渔业生物防治中有潜在的开发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核桃分心木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核桃分心木的化学成分,明确其药效物质基础,采用高速逆流色谱、反相C18柱色谱、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质谱、核磁共振波谱等多种谱学数据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从核桃分心木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纯化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3-dihydro-3-hydroxy-2-oxo-1H-indole-3-acetic acid(1)、核桃素D(2)、2-hydroxycinchoninic acid(3)、C-藜芦酰乙二醇(4)、槲皮素-3-O-(6″-没食子酰基)-β-D-半乳糖苷(5)、槲皮素-3-O-(6″-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苷(6)、金丝桃苷(7)、异槲皮苷(8)、4,8-二羟基-1-四氢萘醌(9)、槲皮素(10)。化合物3,7和8是首次从核桃分心木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和6为首次从该种属植物中分离得到。运用Griess法检测LPS诱导的RAW264. 7细胞中一氧化氮(NO)水平,对各单体化合物的抗炎活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化合物10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樟树提取香料后的残渣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对脂多糖(LPS)刺激RAW 264. 7细胞的体外抗炎作用及其机制。采用95%乙醇提取,然后进行萃取分为正己烷、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5部分,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不同萃取相对RAW 264. 7细胞活性的影响;采用Griess法检测各萃取相对LPS刺激RAW 264. 7细胞的一氧化氮(NO)释放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PGE2和TNF-α的分泌量;采用反转录PCR(RT-PCR)和实时定量PCR(real time RT-PCR)检测环氧合酶-2 (COX-2)、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mRNA的表达。樟树乙酸乙酯萃取相能明显抑制LPS诱导的RAW264. 7巨噬细胞NO、PGE2、和TNF-α的分泌而且无细胞毒性,从转录水平不同程度地抑制COX-2、i NOS和TNF-α的表达。证实了樟树乙酸乙酯萃取相具有抗炎作用,其作用机制与在转录水平上抑制COX-2、i NOS和TNF-α有关。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西双版纳傣药痹通剂的配方植物文殊兰的叶子进行了化学成分分离以及抗炎活性研究。通过色谱柱分离纯化,从文殊兰叶子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并运用现代波谱学技术分别鉴定为:7,4'-二羟基黄烷(1)、7,4'-二羟基-8-甲基黄烷(2)、杜鹃素(3)、stigmast-4-ene-3β,6β-diol(4)、byzantionoside B(5)、daucosterol+stigmasterol-3-O-glucopyranoside(6)、(6R,9R)-3-oxo-α-ionol-9-O-β-D-glucopyranoside(7)、5-hydroxy-6,7-methylenedioxy-2-methylchromone(8)、正丁基吡喃果糖苷(9)、豆甾醇(10)、豆甾醇苷(11)、β-谷甾醇(12)、胡萝卜苷(13),其中化合物2~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文殊兰叶子提取物具有显著的NO抑制活性,即显著的抗炎活性,本次实验分离得到的化合物7,4'-二羟基-8-甲基黄烷(2)和杜鹃素(3)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  相似文献   

8.
从辽宁大连海域的海参肠道中经初筛和复筛分离得到一株具有广谱抑菌活性的乳酸菌HS-R13。经过16S rDNA序列同源性比对及系统发育树分析,鉴定该菌株为乳酸片球菌属(Pediococcus)。通过抗菌作用的排酸实验、过氧化氢排除实验和蛋白酶敏感实验以及Tricine-SDS-PAGE电泳,初步确定该菌株所产生的抗菌活性物质为多肽类,它对李斯特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的食品病原菌有明显抑制作用。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活性物质对在不同的酸碱度及高温条件下,均能保持较高活性,为海洋源细菌素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延胡索中叔胺碱和季铵碱两类生物碱的不同电荷性质,通过调节流动相的种类及pH值,提出了一种分离制备叔胺碱和季铵碱类组分的新方法。通过该方法得到的两类生物碱,含量分别达到了84.0%和60.7%,可满足中药有效部位制剂开发的要求。对所制备的生物碱类组分进行了多巴胺D2受体细胞拮抗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延胡索多巴胺D2受体拮抗作用主要集中在叔胺碱组分中,验证了两类生物碱组分不同的药理活性,为延胡索生物碱化学成分研究及有效部位制剂开发提供了理论及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从湖泊沉积物中筛选出对动物病原菌具有抑菌活性的芽孢杆菌Bacillus,采用纯培养方法对云贵川地区9个湖泊样品中的芽孢杆菌进行分离、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和发酵,以4株常见动物病原菌作为对象,对芽孢杆菌次级代谢产物进行活性检测,筛选有抗菌活性的菌株,并对活性菌株的发酵产物进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结果显示,在9个湖泊样品中共分离出47株芽孢杆菌,筛选出13株有抗菌活性的菌株,且其产生的脂肽类抗生素对动物病原菌显示出较好的抗菌活性。本研究不仅扩大了芽孢杆菌物种资源信息库,为后续开展芽孢杆菌次生代谢产物研究奠定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开发新型动物致病菌抗生素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炒王不留行中王不留行黄酮苷含量为考察指标,采用动静态吸附试验相结合的方式,从大孔树脂型号、吸附时间、最大上样量和洗脱剂浓度等方面考察大孔吸附树脂对炒王不留行中王不留行黄酮苷的分离纯化工艺,得到了稳定可行的工艺路线和吸附参数。同时利用SRB法测定皂苷对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本研究可为炒王不留行中王不留行黄酮苷的大孔树脂分离纯化精制工艺的确定提供参考,同时进一步研究发现王不留行黄酮苷可显著促进内皮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2.
耙齿菌糖蛋白的提取分离、理化性质及抗炎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耙齿菌发酵物经水提醇沉得醇沉Ⅰ、醇溶Ⅱ两部分;Ⅰ透析得内液Ⅰ1、外液Ⅰ2。苯酚-硫酸法、Lowry法、间羟基联苯法测Ⅰ的总糖、蛋白质、糖醛酸的含量分别为43.22、21.11、4.32%;除蛋白和氨基酸分析证明Ⅰ为糖蛋白。气相色谱测定Ⅰ的组成糖及摩尔比为Ara:Xyl:Man:Gal:Glu=1:0.5:4.2:1.6:6.1;HPLC测定分子量为60kD;小鼠耳肿胀实验证实Ⅰ具有抗炎活性。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建立脂多糖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模型,结合层析法对土牛膝抗炎活性成分进行分离,并用NMR、MS以及与对照品比较,对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粗毛牛膝醇提取物抗炎效果最佳,其反相层析50%、70%及100%甲醇洗脱物抗炎活性高和细胞毒性低,从50%~70%甲醇洗脱物分离鉴定出9种单体化合物:β-蜕皮甾酮(1)、牛膝甾酮(2)、水龙骨甾酮B(3)、N-反式阿魏酰酪胺(4)、N-顺式阿魏酰酪胺(5)、N-顺式阿魏酰-3-甲氧基酪胺(6)、N-反式阿魏酰-3-甲氧基酪胺(7)、竹节参皂苷Ⅳa(8)、5,2′-二甲氧基-6-甲氧甲基-7-羟基-异黄酮(10);100%甲醇洗脱物鉴定出主要成分竹节参皂苷Ⅰ(9)。在LPS+25μM单体浓度下,化合物抗炎活性由强到弱为41526910378。反相液相色谱测定结果表明,野生牛膝和柳叶牛膝(两年生)地下根茎β-蜕皮甾酮含量在温度高季节含量高,8月份达到最高,分别为0.914±0.016和1.412±0.038 mg/g;两年生粗毛牛膝随季节变化规律不明显。具有抗炎活性的阿魏酰酪胺类生物碱首次从土牛膝中分离鉴定。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长叶紫珠(Callicarpa longifolia)进行化学成分研究.运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MCI等柱层析并结合半制备型HPLC、重结晶等手段对长叶紫珠的甲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显色反应、理化性质、核磁共振波谱技术、质谱法等对所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从长叶紫珠中分离得到10...  相似文献   

15.
【背景】雷公藤是一种传统中药,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和较高的应用价值。但由于产量少、提取过程复杂而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植物内生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能够产生相似的药理活性,有望解决植物资源匮乏的难题,成为新药筛选的潜在资源。【目的】从卫矛科植物雷公藤中分离内生真菌,对其产物的体外抗菌活性及抗肿瘤活性进行测定,并利用活性菌株对雷公藤粗提物进行转化,以达到增效减毒的作用。【方法】采用组织块法从雷公藤茎中分离内生真菌;打孔法测定发酵产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氏菌的抑菌活性;MTT(噻唑蓝)比色法测定发酵产物及转化产物的抗肿瘤活性;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序列测序分析确定活性菌株的种属。【结果】从雷公藤茎中分离得到43株内生真菌,其中5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菌作用,LGT7几乎与1μg/mL青霉素钠的作用效果相当;6株对MCF-7、SKOV3细胞有抗肿瘤活性,LGT7、LGT41对肿瘤细胞生长抑制率达90%以上;4株对雷公藤粗提物具有转化活性。活性菌株分别被鉴定为拟茎点霉和腐皮壳属。【结论】雷公藤内生真菌具有抗菌抗肿瘤作用,并可以通过转化产生增效减毒作用。  相似文献   

16.
红凉伞(Ardisia crenata var.bicolor)为贵州苗族常用药,具有清喉利咽、消肿止痛、祛风除湿等功效。为研究红凉伞根化学成分及体外抗炎活性,该文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ODS反相柱色谱及半制备HPLC等方法对红凉伞根70%乙醇提取物进行系统性研究,结合NMR、MS等现代波谱技术分析及文献对比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采用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RAW 264.7巨噬细胞的NO生成模型,评价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结果表明:(1)从红凉伞根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1-O-没食子酰岩白菜素(1)、11-O-(4-O-甲基没食子酰)岩白菜素(2)、11-O-香草酰岩白菜素(3)、6-O-(4-羟基苯甲酰基)岩白菜素(4)、11-丁香酰岩白菜素(5)、11-O-(3′,4′-二甲基没食子酸)-岩白菜素(6)、去甲氧基岩白菜素(7)、micractinin A(8)、monomethyl olivetol(9)、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0),其中化合物4、8、9为首次从紫金牛属中分离得到。(2)体外抗炎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  相似文献   

17.
采用D101大孔吸附树脂、硅胶、凝胶和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柱色谱方法,对红豆树枝条70%乙醇水提取物进行系统分离,并结合现代波谱学手段对分离的化学成分进行结构鉴定,从中分离鉴定11个黄酮及其苷类化合物.分别为3',4',7-三羟基-5-甲氧基异黄酮(1)、3',4',5,7-四羟基二氢异黄酮(2)、染料木苷-5,4 '-...  相似文献   

18.
采用硅胶柱、反相C18及半制备HPLC等柱色谱方法对降香檀心材9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紫外、质谱及核磁共振谱等方法和文献数据对比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降香檀心材中分离得到了19个化合物,包括4个倍半萜类化合物和15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hydoxymelanettin(1),sativanone(2),pinocembrin(3),6aR,11aR-medicarpin(4),3'-hydroxy-2,4,5,-trimethoxy dalbergiquinol(5),rel-(3S,6R,7S)-3,7,11-trimethyl-3,6-epoxy-1,10-dodecadien-7-ol(6),rel-(3R,6R,7S)-3,7,11-trimethyl-3,7-epoxy-1,10-dodecadien-6-ol(7),7,3',5'-trihydroxyflavanone(8),5,7-dihydroxy-2',4'-dimethoxyisoflavanone(9),R(+)-4-methoxydalbergione(10),nerolidol(11),6-methyl-2-(5-methyl-5-vinyltetrahydrofuran-2-yl)hept-5-en-2-ol(12),bolusanthin IV(13),4-methoxymedicarpin(14),5,7-dihydroxy-2',3',4'-trimethoxyisoflavanone(15),5,7-dihydroxy-4'-methoxyisoflavanone(16),acacetin(17),7-methoxy-3',4'-dimethoxyisoflavanone(18),(6aR,11aR)-variabiin(19)。化合物8~13,15~18为首次从降香檀心材中分离鉴定得到。同时,对化合物1~19抑制NO产生活性筛选,发现化合物1~3、10、15和18对LPS诱导RAW 264.7细胞NO生成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IC5050μM,且以化合物2和3活性最强,IC50值分别为(34.9±5.4)和(22.5±2.7)μM。  相似文献   

19.
张宝  刘佳  匡维米  蒋礼  李勇军  李悦 《广西植物》2023,43(11):2149-2158
为了研究蛇含委陵菜(Potentilla kleiniana)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该文利用D-101大孔树脂、硅胶及Toyopearl HW-40F等色谱技术对蛇含委陵菜60%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和HR-ESI-MS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体外炎症模型评价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结果表明:(1)从蛇含委陵菜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heptadecanoyloxy)propane-1,3-diyl distearate(1)、9,12,13-三羟基-10,15-十八碳二烯酸(2)、9,12,13-三羟基-10,15-十八碳二烯酸甲酯(3)、2,2''-氧代双(1,4-二叔丁苯)(4)、大黄素(5)、大黄酚(6)、(6R,9R)-3-酮-α-紫罗兰醇-9-O-β-D-吡喃葡萄糖苷(7)、新穿心莲内酯(8)、甲基-α-D-呋喃果糖苷(9)、1-O-β-D-吡喃果糖-α-D-吡喃阿洛糖苷(10)、对香豆酸(11)、cesternosides A(12)、koaburaside(13)、荭草素(14)、异荭草素(15),均首次从委陵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2)抗炎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1-3、8、11-15具有一定NO释放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8在 25 μmol·L-1浓度下抑制率为72.5%。该研究丰富了蛇含委陵菜的植物化学信息,明确了脂肪酸衍生物、酚性成分及二萜类成分是其抗炎活性成分,为蛇含委陵菜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李丽  雷艳  汪洋  马雪  陆苑  刘春花  王永林 《广西植物》2023,43(6):1114-1123
杏叶防风(Pimpinella candolleana)为贵州苗族习用草药,用于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等病症的治疗。为探究杏叶防风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该研究采用硅胶、凝胶、ODS等色谱技术对杏叶防风全草70%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MS等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脂多糖(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作为炎症模型,评价单体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结果表明:(1)从杏叶防风中分离并鉴定了20个化合物,分别为香草醛(1)、芝麻素(2)、2-甲基-2-羟基-5-甲氧基苯并 [d] 氢化呋喃-3-酮(3)、原儿茶醛(4)、1,5-dihydroxy-2,3-dimethoxyxanthone(5)、异鼠李素(6)、山奈酚(7)、8-羟基-2-甲基色原酮(8)、木犀草素(9)、槲皮素(10)、1-O-β-D-葡萄糖-(2S,3S,4R,8E)-2- [(2''R)-2''-羟基棕榈酰胺]-8-十八烯-1,3,4-三醇(11)、异鼠李素-3-O-β-D-半乳糖苷(12)、异槲皮苷(13)、去甲当药醇苷(14)、木犀草素-6-C-α-L-阿拉伯糖苷(15)、山奈酚-3-O-β-D-半乳糖苷(16)、山奈酚-7-O-β-D-葡萄糖苷(17)、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18)、异牡荆苷(19)、芦丁(20)。其中,化合物1、3、4、6、7、10、13、16、18、20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2)抗炎结果显示,化合物2-10、12、18、19均可显著抑制 LPS 诱导 RAW264.7 细胞NO释放量(P<0.05,P<0.01),其中化合物4、7、10、18在浓度为25 μmol·L-1时,抑制率分别为57.37%、83.60%、68.16%、81.14%。该研究丰富了杏叶防风的化学成分,明确了黄酮类化合物是其发挥抗炎功效的活性成分,为杏叶防风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