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新恒陈芳梁秋萍逯燕周光雄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8,(4):603-609
研究云南枸杞(Lycium yunnanense Kuang)根部的酰胺类化学成分。通过硅胶和Sephadex LH-20柱层析,以及高效液相制备层析等分离纯化手段,从云南枸杞根部醇提物中共分离得到15个酰胺类化合物,运用现代波谱技术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反式-N-阿魏酰酪胺(1)、N-顺式-对羟基苯乙基阿魏酰胺(2)、dihydro-feruloyltyramine(3)、3-(4-hydroxy-3-methoxyphenyl)-N-[2-(4-hydroxyphenyl)-2-methoxyethyl]acrylamide(4)、N-反式桂皮酸酰对羟基苯乙胺(5)、反式-N-对羟基香豆酰酪胺(6)、反式-N-对羟基苯乙基咖啡酰胺(7)、二氢咖啡酰酪胺(8)、N-trans-coumaroyloctopamine(9)、N-[2-(3,4-dih-ydroxyphenyl)-2-hydroxyethyl]-3-(4-methoxyphenyl)prop-2-enamide(10)、N-trans-feruloyl-3'-O-methyldopamine(11)、dihydro-feruloyl-5-methoxytyramine(12)、N-trans-sinapoyltyramine(13)、N-acetyl-N'-trans-feruloylputrescine(14)、N-acetyltyramine(15)。其中,化合物3~5,9~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对分离得到的15个酰胺类化合物进行抗炎活性筛选,其中,化合物4、6、7和12具有显著的抗炎活性,其IC50值均小于17.21±0.50μM。 相似文献
2.
研究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 L.)根部和茎部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柱、ODS开放柱、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柱及半制备反相高效液相等色谱手段,对宁夏枸杞根和茎部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部位及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其理化性质以及波谱数据鉴定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为N-[2-(3,4-dihydroxyphenyl)-2-hydroxyethyl]-3-(4-methoxyphenyl)prop-2-enamide(1)、3-(4-hydroxy-3-methoxy phenyl)-N-2-(4-hydroxyphenyl)-2-methoxyethyl]acrylamide(2)、N-trans-coumaroyloctopamine(3)、(E)-2-(4,5-dihydroxy-2-{3-[(4-hydroxyphenethyl)amino]-3-oxopropyl}phenyl)-3-(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N-(4-acetamidobutyl)acrylamide(4)、1,2-dihydro-6,8-dimethoxy-7-hydroxy-1-(3,4-dihydroxy-phenyl)-N1,N2-bis[2-(4-hydroxyphenyl)ethyl]-2,3-naphthalene dicarboxamide(5)、(+)-syringaresinol(6)、zhebeiresinol(7)、(±)-eriodictyol(8)、isovanilin(9)、5,5′-dimethoxybiphenyl-2,2′-diol(10)、p-hydroxyphenethyltrans-ferulate(11)、E-ferulic acid hexacosyl ester(12),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此外,采用MTT法和抑制一氧化氮(NO)生成实验,从细胞毒活性和抗炎活性两方面评估了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2具有显著的抗炎活性,其IC50值(17.00±1.11μmol/L)小于阳性对照药槲皮素的IC50值(17.21±0.50μmol/L)。 相似文献
3.
北豆根,防己科蝙蝠葛(Menispermum dauricum)的干燥根茎,是重要的中药材。为阐明北豆根的药效物质基础,该研究利用硅胶柱层析、大孔吸附树脂及高压制备HPLC等色谱技术对北豆根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分离,采用NMR等波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通过测定化合物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巨噬细胞RAW264.7释放NO和IL-6炎症因子的含量评价其抗炎活性。结果表明:(1)从北豆根甲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对羟基苯甲醛(1)、香草酸(2)、丁香醛(3)、2-羟基-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1-丙酮(4)、对羟基苯乙酸甲酯(5)、2-(4-羟苯基)-硝基乙烷(6)、对羟基苯乙腈(7)、邻苯二甲酸二丁酯(8)、fragransin B2(9)、7-hydroxy-3,6-dimethoxy-1,4-phenanthraquinone(10)、棕榈酸(11)、花生酸(12)、β-谷甾醇(13)、β-豆甾醇(14)、胡萝卜苷(15)。其中,化合物4-7、9、12为首次从防己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11、14为首次从蝙蝠葛属植... 相似文献
4.
红凉伞(Ardisia crenata var.bicolor)为贵州苗族常用药,具有清喉利咽、消肿止痛、祛风除湿等功效。为研究红凉伞根化学成分及体外抗炎活性,该文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ODS反相柱色谱及半制备HPLC等方法对红凉伞根70%乙醇提取物进行系统性研究,结合NMR、MS等现代波谱技术分析及文献对比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采用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RAW 264.7巨噬细胞的NO生成模型,评价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结果表明:(1)从红凉伞根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1-O-没食子酰岩白菜素(1)、11-O-(4-O-甲基没食子酰)岩白菜素(2)、11-O-香草酰岩白菜素(3)、6-O-(4-羟基苯甲酰基)岩白菜素(4)、11-丁香酰岩白菜素(5)、11-O-(3′,4′-二甲基没食子酸)-岩白菜素(6)、去甲氧基岩白菜素(7)、micractinin A(8)、monomethyl olivetol(9)、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0),其中化合物4、8、9为首次从紫金牛属中分离得到。(2)体外抗炎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 相似文献
5.
拔毒散(Sida szechuensis)为一种傣族传统的药用植物,常用于治疗诸疮肿毒、皮肤瘙痒、跌打损伤、刀枪伤等疾病。为研究拔毒散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该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半制备HPLC等方法对其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NMR等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用脂多糖(LPS)诱导的巨噬细胞(RAW 264.7)作为炎症模型,评价所分离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结果表明:从拔毒散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kaempferol-3-O-β-D-glucopyranoside(1)、kaempferol-3-O-rutinoside(2)、槲皮素(3)、20-hydroxyecdysone(4)、α-ecdysone(5)、22-deoxyecdysterone(6)、abutasterone(7)、pterosterone(8)、icariside E5(9)、icariside E3(10)、(+)-syringaresinol(11)、pinoresinol(12)、balanophonin B(13)、N-trans-feruloyl tyramine(14)、(-)-loliolide(15)、棕榈酸(16),其中化合物1-3、9-13、16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抗炎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在50μmol·L-1的浓度下,化合物1、4、5无明显抑制NO生成作用,而化合物2、3、6-16均能在不同程度上抑制NO生成,其中化合物2、3、11-14具有较强的抗炎活性,其IC50值分别为18.63、40.76、21.46、14.32、16.82、42.31μmol·L-1。该研究结果丰富了拔毒散的化学成分,明确了其具有抗炎效果的物质基础,验证了其传统用途的科学性,为其进一步在医药领域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思路及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探讨羊角拗茎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色谱分离技术分离纯化羊角拗茎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的化合物,通过质谱和核磁共振等波谱技术对其结构进行鉴定,确定出了13个化合物,包括常春藤皂苷元(1)、(-)-loliolide(2)、(3S,5R,6S,7E)-3,5,6-trihydroxy-7-megastigmen-9-one(3)、(3R,6R,7E)-3-hydroxy-4,7-megastigmadien-9-one(4)、松脂素(5)、表松脂素(6)、4,4′-dihydroxy-3,3′-dimethoxybenzophenone(7)、6-羟基柚皮素(8)、东莨菪素(9)、6-羟基-7,8-二甲氧基香豆素(10)、吲唑(11)、香草酸(12)、对羟基苯甲酸(13)。其中化合物1~4和6~13为首次从羊角拗中分离得到。采用LPS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 264.7体外细胞炎症模型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5能显著抑制NO的产生,IC50值为18.09±1.09μM。 相似文献
7.
廖怀玉韩佳颖韩红园刘文波常霞杨静张海艳赵天增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22,(5):818-823
首次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怀姜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分离,为怀姜的物质基础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综合应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和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对怀姜的70%乙醇提取物中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核磁共振波谱数据及相关文献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从怀姜中分离鉴定出12个化合物,分别为(-)-muurola-4,11-diene(1)、邻苯二甲酸二丁酯(2)、(2Z)-neral acetal-[6]-gingerdiol(3)、6-姜酚(4)、6-姜烯酚(5)、8-姜烯酚(6)、10-姜烯酚(7)、10-姜酚(8)、6-paradol(9)、dihydroferulic acid ethyl ester(10)、(3R,5S)-3,5-diacetoxy-1-(4-hydroxy-3-methoxy-phenyl)decane(11)、p-hydroxybenzaldehyde(12)。化合物1、2、10、12为首次从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6~12均为首次从怀姜中分离得到。对从怀姜中分离出的化合物1、3、6、7、9、11进行抗炎活性筛选,化合物3、6、9、11对LPS诱导的RAW 264.7小鼠单核巨噬细胞中NO的产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白菊木[Gochnatia decora(Kurz)A.L.Cabrera]的化学成分,从其树皮甲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部位分离出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木栓酮(1)、木栓醇(2)、齐墩果酸(3)、齐墩果烯(4)、豆甾醇(5)、β-谷甾醇(6)、棕榈酸(7)、正十五烷酸(8)、十四烷酸-1-甘油酯(9)、对羟基苯甲酸甲酯(10)和没食子酸甲酯(11),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白菊木属植物中发现。采用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产生一氧化氮(NO)模型和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抑制试验对单体化合物1~4进行了抗炎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3和4具有明显的NO抑制活性(IC5010μmol L–1),化合物2、3和4具有一定的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9.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20,(3)
本文对紫娟茶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及其抗炎、抗氧化活性进行考察。实验采用现代分离纯化方法,从紫娟茶中共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根据波谱学数据进行结构鉴定为:山柰酚(1)、(+)-表儿茶素(2)、(-)-表儿茶素-3-O-没食子酸酯(3)、杨梅素(4)、表没食子儿茶素-3-O-(3″-O-甲基)没食子酸酯(5)、槲皮素(6)、没食子酸(7)、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8)、3-O-没食子酰基奎宁(9)、小木麻黄素(10)、1,4,6-三-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11)、咖啡因(12),其中化合物9为首次从紫娟茶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表现出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化合物1、3、4、6、8~11均具有显著的抗炎活性。 相似文献
10.
尖尾枫(Callicarpa longissima)有止血镇痛的功效,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报道较少。为研究尖尾枫枝叶的化学成分以及抗炎活性,该实验用尖尾枫枝叶95%乙醇提取物通过柱层析和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LPS离体诱导RAW 264.7细胞的NO生成模型,研究主要化合物对NO生成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1)从尖尾枫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5-二羟基-7-甲氧基黄酮(1)、喷杜素(2)、蓟黄素(3)、洋艾素(4)、4'',5-二羟基-3'',7-二甲氧基黄酮(5)、甲基条叶蓟素(6)、金腰素(7)、泡桐素(8)、齐墩果酸(9)、桦木酸(10)、2,4,6-三甲氧基苯酚(11)、咖啡酸乙酯(12)。(2)化合物1-7在25 μmol·L-1浓度下对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释放的NO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化合物1、2、4、5、6、8、10、11、12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7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炎作用,其中化合物2、3、6表现出较强的抗炎活性。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岩黄连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该研究采用硅胶、MCI、Sephadex LH-20、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岩黄连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核磁共振波谱(NMR)、高分辨质谱(HR-MS)等谱学手段鉴定其结构,同时采用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建立体外炎症筛选模型,并评价其抗炎活性。结果表明:从岩黄连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并鉴定了13个化合物,分别为黄连碱(1)、盐酸小檗碱(2)、文殊兰新碱(3)、甲基小檗碱(4)、脱氢卡维丁(5)、左旋四氢巴马汀(6)、药根碱(7)、紫堇定(8)、反式阿魏酸酰对羟基苯乙胺(9)、对苯二甲酸二丁酯(10)、山奈酚(11)、异地芰普内酯(12)、地芰普内酯(13)。其中,化合物3、4、8-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获得;化合物4、9、11对LPS诱导巨噬细胞RAW264.7产生炎症因子NO均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半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18.8±0.2)、(29.1±0.3)、(18.0±0.1)μmol·L-1,优于阳性对照吲哚美辛,在抗... 相似文献
12.
民族药刺梨根茎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有着广泛的应用,为验证其化学成分的抗炎活性,该文以民族药新鲜刺梨根茎为原料,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对其根茎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NMR等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 采用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作为炎症模型,考察刺梨根茎化学成分对巨噬细胞经LPS刺激后产生的NO炎症因子的影响,评价其抗炎活性。结果表明:(1)从刺梨根茎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获得15个化合物,结构分别鉴定为刺梨苷(1)、野蔷薇苷(2)、蔷薇酸(3)、β-D-glucopyranosyl-(2a→1b)-2a-O-β-L-arabinopyranosyl-(2b→1c)-2b-O-β-L-arabinopyranosyl-(2c→1d)-2c-O-β-L-arabinopyranosyl-(2d→1e)-2d-O-β-L-arabinopyranosyl-(2e→1f)-2e-O-β-L-arabinopyranoside(4)、儿茶素(5)、3-O-methylellagic acid-4''-O-β-D-xylopyranoside(6)、3-O-methylellagic acid-4''-O-α-L-rhamnopyranoside(7)、委陵菜酸(8)、桦木酸(9)、spinosic acid(10)、arjunic acid(11)、 β-谷甾醇(12)、β-胡萝卜苷(13)、α-tocopherol(14)、正二十六烷(15)。其中化合物4、6、7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2)对其中的化合物1-7进行体外抗炎活性实验,结果发现化合物1-7对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释放的NO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关系; 化合物1-7在抗炎作用上表现出较好活性,其IC50值分别为25.07、24.56、17.65、9.87、16.67、40.83、34.98 μmol·L-1(阳性对照地塞米松为22.46 μmol·L-1 ),其中化合物3、4、5的活性优于地塞米松。该研究结果阐明了刺梨根茎中的三萜类、鞣花酸类、黄酮类和寡糖类化合物是其抗炎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并验证了刺梨根茎的民间抗炎功效。 相似文献
13.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作物,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油茶所含化学成分包括三萜类、酚类和甾醇类等,三萜类和酚类化合物为油茶最主要的化学成分.药理研究表明,油茶籽提取物(茶油)以及部分三萜类(茶皂苷)和酚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菌抗炎活性.本文对油茶化学成分和抗菌抗炎活性进... 相似文献
14.
核桃分心木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核桃分心木的化学成分,明确其药效物质基础,采用高速逆流色谱、反相C18柱色谱、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质谱、核磁共振波谱等多种谱学数据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从核桃分心木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纯化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3-dihydro-3-hydroxy-2-oxo-1H-indole-3-acetic acid(1)、核桃素D(2)、2-hydroxycinchoninic acid(3)、C-藜芦酰乙二醇(4)、槲皮素-3-O-(6″-没食子酰基)-β-D-半乳糖苷(5)、槲皮素-3-O-(6″-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苷(6)、金丝桃苷(7)、异槲皮苷(8)、4,8-二羟基-1-四氢萘醌(9)、槲皮素(10)。化合物3,7和8是首次从核桃分心木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和6为首次从该种属植物中分离得到。运用Griess法检测LPS诱导的RAW264. 7细胞中一氧化氮(NO)水平,对各单体化合物的抗炎活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化合物10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西双版纳傣药痹通剂的配方植物文殊兰的叶子进行了化学成分分离以及抗炎活性研究。通过色谱柱分离纯化,从文殊兰叶子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并运用现代波谱学技术分别鉴定为:7,4'-二羟基黄烷(1)、7,4'-二羟基-8-甲基黄烷(2)、杜鹃素(3)、stigmast-4-ene-3β,6β-diol(4)、byzantionoside B(5)、daucosterol+stigmasterol-3-O-glucopyranoside(6)、(6R,9R)-3-oxo-α-ionol-9-O-β-D-glucopyranoside(7)、5-hydroxy-6,7-methylenedioxy-2-methylchromone(8)、正丁基吡喃果糖苷(9)、豆甾醇(10)、豆甾醇苷(11)、β-谷甾醇(12)、胡萝卜苷(13),其中化合物2~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文殊兰叶子提取物具有显著的NO抑制活性,即显著的抗炎活性,本次实验分离得到的化合物7,4'-二羟基-8-甲基黄烷(2)和杜鹃素(3)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 相似文献
16.
为寻找传统药用植物望谟崖摩Amoora ouangliensis中的活性成分,采用色谱分离方法进行化合物分离,并通过波谱数据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望谟崖摩枝叶中分得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cabralealactone(1)、cabraleahydroxylactone(2)、eichlerialactone(3)、金色酰胺醇酯(aurantiamide acetate)(4)、金色酰胺醇(benzenepropanamide)(5)、xylogranatinin(6)、丁香醛(7)、cycloartane-3β,24,25-triol(8)和24(R)-19-cyclolanost-3-one-24,25-diol(9)。在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中,化合物2~4和9显示出一定的活性。上述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化合物2~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7.
采用硅胶柱、反相C18及半制备HPLC等柱色谱方法对降香檀心材9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紫外、质谱及核磁共振谱等方法和文献数据对比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降香檀心材中分离得到了19个化合物,包括4个倍半萜类化合物和15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hydoxymelanettin(1),sativanone(2),pinocembrin(3),6aR,11aR-medicarpin(4),3'-hydroxy-2,4,5,-trimethoxy dalbergiquinol(5),rel-(3S,6R,7S)-3,7,11-trimethyl-3,6-epoxy-1,10-dodecadien-7-ol(6),rel-(3R,6R,7S)-3,7,11-trimethyl-3,7-epoxy-1,10-dodecadien-6-ol(7),7,3',5'-trihydroxyflavanone(8),5,7-dihydroxy-2',4'-dimethoxyisoflavanone(9),R(+)-4-methoxydalbergione(10),nerolidol(11),6-methyl-2-(5-methyl-5-vinyltetrahydrofuran-2-yl)hept-5-en-2-ol(12),bolusanthin IV(13),4-methoxymedicarpin(14),5,7-dihydroxy-2',3',4'-trimethoxyisoflavanone(15),5,7-dihydroxy-4'-methoxyisoflavanone(16),acacetin(17),7-methoxy-3',4'-dimethoxyisoflavanone(18),(6aR,11aR)-variabiin(19)。化合物8~13,15~18为首次从降香檀心材中分离鉴定得到。同时,对化合物1~19抑制NO产生活性筛选,发现化合物1~3、10、15和18对LPS诱导RAW 264.7细胞NO生成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IC5050μM,且以化合物2和3活性最强,IC50值分别为(34.9±5.4)和(22.5±2.7)μM。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长叶紫珠(Callicarpa longifolia)进行化学成分研究.运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MCI等柱层析并结合半制备型HPLC、重结晶等手段对长叶紫珠的甲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显色反应、理化性质、核磁共振波谱技术、质谱法等对所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从长叶紫珠中分离得到10... 相似文献
19.
20.
综合利用各种分离提取技术对芸香科植物华南吴萸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并利用核磁共振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共分离纯化鉴定出13个化合物,分别为柠檬苦素(1)、6α-乙酰氧基-12α-羟基吴茱萸内酯醇(2)、12α-hydroxyevodol(3)、12α-羟基柠檬苦素(4)、臭辣树交酯A(5)、β-别隐品碱(6)、瑞特西宁(7)、野花椒甲素(8)、bis(2-ethylhexyl)benzene-1,2-dicarboxylate(9)、bejolghotin G(10)、lynoiresinol(11)、(-)-(7R,7′R,7′′S,8S,8′S,8′′S)-4′,4′′-dihydroxy-3,3′,3′′,5-tetramethoxy-7,9′:7′,9-diepoxy-4,8′′-oxy-8,8′-sesquineolignan-7′′,9′′-diol(12)、3′,6-dipropyl apigenin(13)。其中化合物6、8、9和12为首次从吴茱萸属中分离得到,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华南吴萸中分离得到。并对其化合物进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释放的抑制率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3对LDH释放的抑制活性较好,证明该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