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抱茎苦荬菜水溶性成分的分离与结构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抱茎苦荬菜的水溶性成分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分别鉴定为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1),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1→2葡萄糖苷(2),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3),菊苣酸(4),(-)3,4-二羟基咖啡酰基酒石酸(5)。化合物3~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采用大孔树脂柱色谱法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分离手段从漏芦花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并结合文献对照分别鉴定为5,7,3'-三羟基-6,4'-二甲氧基黄酮(1)、5,7,3'-三羟基-4'-甲氧基黄酮(2)、芹菜素(3)、木犀草素(4)、槲皮素(5)、木犀草素-7-O-α-D-葡萄糖苷(6)、槲皮素-3-O-α-D-鼠李糖苷(7)、芹菜素-7-O-α-D-葡萄糖苷(8)、芦丁(9)、芹菜素-7-O-α-D-葡萄糖醛酸苷(10)。除化合物5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采用大孔树脂柱色谱法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分离手段从漏芦花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并结合文献对照分别鉴定为5,7,3'-三羟基-6,4'-二甲氧基黄酮(1)、5,7,3'-三羟基-4'-甲氧基黄酮(2)、芹菜素(3)、木犀草素(4)、槲皮素(5)、木犀草素-7-O-α-D-葡萄糖苷(6)、槲皮素-3-O-α-D-鼠李糖苷(7)、芹菜素-7-O-α-D-葡萄糖苷(8)、芦丁(9)、芹菜素-7-O-α-D-葡萄糖醛酸苷(10)。除化合物5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采用柱色谱技术从红背山麻杆叶子的6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黄酮苷和2个其他类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方法分别鉴定为:芹菜素-6-C-D-葡萄糖苷(1)、芹菜素-7-O-芸香糖苷(2)、芹菜素-7-O-β-(2″-O-α-鼠李糖基)葡萄糖醛酸苷(3)、木犀草素-7-O-α-L-鼠李糖(1→6)-β-D-葡萄糖苷(4)、没食子酸乙酯(5)、β-胡萝卜苷(6).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4为首次从山麻杆属中分离得到的黄酮苷.  相似文献   

5.
从藏药蓝花侧金盏的乙醇溶液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三十一烷醇(1)、对甲酰基肉桂酸(2)、芹菜素(3)、木犀草素(4)、荭草苷(5)、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6)、异荭草苷(7)及侧金盏醇(8)。化合物1、2、4、6、7均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从玫瑰花中分离了7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法和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没食子酸(1)、咖啡酸(2)、木犀草素(3)、槲皮素(4)、乔松素-7-O-β-D-葡萄糖苷(5)、槲皮素-4’-O-β-D-葡萄糖苷(6)、刺槐苷(7)。化合物2、3、5、6、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7.
对荠菜乙醇提取物进行了研究,利用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和HPLC等手段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并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分析、波谱解析、对照品比较及与文献报道对比鉴定了10个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化合物分别为:苯甲酸(1);对羟基苯甲酸(2);香草醛(3);芹菜素(4),尿嘧啶(5);腺嘌呤(6);尿苷(7);腺苷(8);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9);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10)。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为对洋甘菊(Matricaria chamomilla L.)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及化合物DPPH自由基清除的活性进行考察,本实验通过正、反相硅胶、Sephadex LH-20、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从洋甘菊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方法进行鉴定结构为山萘酚-3-O-β-D-葡萄糖苷(1)、木犀草素-3′-O-β-D-葡萄糖苷(2)、6-羟基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3)、异槲皮苷(4)、5-羟基-4′,7-二甲基-6,8-二甲氧基黄酮(5)、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6)、3-羟基苯甲醇(7)、1-(4-羟基苯基)乙烷-1,2-二醇(8)、2-(3-甲氧基-4-羟基苯基)-丙烷-1,3-二醇(9)、2-(4-羟基乙基)乙醇(10)、丁香酸(11),其中化合物1~3、5、7~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经DPPH清除自由基活性筛选发现化合物1~3、5、6有着与对照组相当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  相似文献   

9.
毛茛属刺果毛茛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刺果毛茛Ranunculus muricatus Linn.全草乙醇提取物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通过MS、NMR等方法鉴定为:小毛茛内酯(1)、阿魏酸(2)、对羟基香豆酸(3)、原儿茶酸(4)、咖啡酰基(5)、丹参素(6)、丹参素甲酯(7)、山萘酚-3-O-β-D-槐糖-7-O-β-D-葡萄糖苷(8)、槲皮素-3-O-(2’’’-E-咖啡酰基)-α-L-阿拉伯糖-(1→2)-β-D-葡萄糖-7-O-β-D-葡萄糖苷(9)、山萘酚-3-O-β-D-葡萄糖-7-O-β-D-葡萄糖苷(10)、槲皮素-7-O-β-D-葡萄糖苷(11)、槲皮素-3-O-(2’’’-E-咖啡酰基)-β-D-槐糖-7-O-β-D-葡萄糖苷(12)、山萘酚-3-O-(2’’’-E-咖啡酰基)-β-D-槐糖-7-O-β-D-葡萄糖苷(13)、槲皮素-3-O-(2’’’-E-阿魏酰基)-β-D-槐糖-7-O-β-D-葡萄糖苷(14)、山萘酚-3-O-(2’’’-E-对羟基香豆酰基)-β-D-槐糖-7-O-β-D-葡萄糖苷(15)、芹菜素-8-C-α-L-阿拉伯糖-6-C-β-D-葡萄糖苷(16)、芹菜素-6-C-β-D-葡萄糖-8-C-β-D-葡萄糖苷(17)。除化合物4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刺果毛茛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利用色谱分离方法与现代波谱分析技术,对叶下珠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中分离鉴定了14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3-(4"-O-乙酰基)-O-α-L-鼠李糖-7-O-α-L-鼠李糖苷(1)、槲皮素-7-O-α-L-鼠李糖苷(2)、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3)、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4)、芸香甙(5)、槲皮素(6)、山柰酚(7)、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8)、木犀草素(9)、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10)、蒙花苷(11)、山柰酚-3-O-β-芸香糖苷(12)、柚皮苷(13)、橙皮苷(14)。除5~7外的所有化合物均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对分离所得的化合物进行了体外细胞毒和抗氧化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6、9和10表现出一定的细胞毒活性,所有化合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1.
连钱草化学成分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硅胶、凝胶等色谱技术从连钱草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了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齐墩果酸(1)、熊果酸(2)、咖啡酸(3)、迷迭香酸(4)、迷迭香酸甲酯(5)、间羟基苯甲酸(6)、原儿茶醛(7)、芹菜素(8)、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9)、木犀草素(10).其中,化合物4-7为首次从连钱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藏紫菀来源之一——缘毛紫菀(Aster souliei Franch.)的头状花序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以及制备型液相等方法分离化学物,并采用光谱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缘毛紫菀中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黄酮类的槲皮素(1)、芹菜素(2)、山柰酚(3)、柚皮素(4)、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5)、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6);植物甾醇类的β-谷甾醇(7)、β-胡萝卜苷(8)、α-菠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9)。结论:化合物4、9为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从小叶三点金(Desmodium microphyllum)乙醇溶液中分离得到9个黄酮类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表儿茶素(1)、genistein-4′-O-β-glucoside(2)、异荭草苷(isoorientin,3)、荭草苷(orientin,4)、木犀草素(luteotin,5)、异日本獐牙菜素(isoswertiajaponin,6)、luteoayamenin(7)、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luteolin-7-galactoside,8)、木犀草素-7-O-鼠李糖苷(luteolin-7-rhamnoside,9)。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在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对地胆草全草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以及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1D、2D NMR,MS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地胆草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1-[(2R*,3S*)-3-ethoxy-2,3-dihydro-6-hydroxy-2-(1-methylethenyl)-1-benzofuran-5-yl]ethanone(1)、7-hydroxy-6-acetyl-2-methylchromone(2)、matriisobenzofuran(3)、桦木酸(betulinic acid,4)、木犀草素(luteolin,5)、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luteolin-7-O-β-D-glucoside,6)、对香豆酸(p-coumaric acid,7)、3,4-二羟基苯甲醛(3,4-dihydroxy benzaldehyde,8)、豆甾醇-3-O-β-D-葡萄糖苷(stigmasterol-3-O-β-D-glucoside,9)。其中化合物1~3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在国内未见从其它植物中分离报道。  相似文献   

15.
藏药斑唇马先蒿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硅胶柱、大孔树脂柱、Sephadex LH-20柱、反相C18柱等柱层析手段,对斑唇马先蒿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分离纯化,得到了7个化合物,其1H NMR和13C NMR鉴定结果为木犀草素(luteolin,1)、芹菜素(apigenin,2)、金圣草黄素(chrysoeriol,3)、3,5,7-三羟基-3’,5’-二甲氧基黄酮(3,5,7-trihydroxy-3’,5’-dimethoxyl flavone,4)、毛蕊花苷(verbascoside,5)、异毛蕊花苷(isoverbascoside,6)、木犀草素4’-O-β-D-葡萄糖苷(luteolin-4’-O-β-D-glucoside,7).这7个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为藏药斑唇马先蓠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昆仑雪菊黄酮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大孔树脂、ODS RP-18和Sephadex LH-20柱从昆仑雪菊中分离得到7个黄酮类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异奥卡宁7-O-β-吡喃葡萄糖苷(1)、栎草亭-7-O-β-D-吡喃葡萄糖苷(2)、马里苷(3)、奥卡宁(4)、木犀草素(5)、槲皮素(6)、8-羟基黄颜木素(7)。其中化合物2、5、6和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阔鳞鳞毛蕨Dryopteris championii的化学成分,本研究利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柱层析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色谱分离技术对阔鳞鳞毛蕨地上部分的9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从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3个黄酮类化合物,并通过现代光谱和文献对比的方法鉴定其结构分别为表儿茶素(1)、木犀草素(2)、柚皮素(3)、圣草酚(4)、槲皮素(5)、芹菜素(6)、山奈酚(7)、黄芪苷(8)、广寄生苷(9)、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10)、牡荆素(11)、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12)、槲皮素-3-O-6-反式-对香豆酰基-β-D-葡萄糖-(1→2)-α-L-鼠李糖苷(13),包括1个黄烷醇、2个二氢黄酮、4个黄酮、6个黄酮醇。化合物1~13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6、8、9、11和1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对珍珠菜Lysimachia clethroides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应用硅胶、Sephadex LH-20和制备型HPLC等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现代波谱技术(ESI-MS,1H NMR,13C NMR)进行结构鉴定。从珍珠菜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1)、槲皮素(2)、cinchonain Ib(3)、芹菜素-6-C-β-D-吡喃木糖基-8-C-α-L-吡喃阿拉伯糖苷(4)、芹菜素-6,8-二-C-α-L-吡喃阿拉伯糖苷(5)、芹菜素-6-C-α-L-吡喃阿拉伯糖基-8-C-β-D-吡喃木糖苷(6)、芹菜素-6,8-二-C-β-D-吡喃木糖苷(7)、芹菜素-6-C-β-L-吡喃阿拉伯糖基-8-C-β-D-吡喃葡萄糖苷(8)、芹菜素-6-C-α-L-吡喃阿拉伯糖基-8-C-β-D-吡喃葡萄糖苷(9)、芹菜素-6-C-β-D-吡喃葡萄糖基-8-C-α-L-吡喃阿拉伯糖苷(10)、blumenol A(11)、(3S,5R,6R,7E,9S)-大柱香波龙-7-烯-3,5,6,9-四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12)。化合物3~8和11~1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体外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1~12均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活性(IC5010μM)。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红花酢浆草(Oxalis corymbosa DC.)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从其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芫花素(1)、corniculatin A(2)、槲皮素(3)、咖啡酸(4)、肉桂酸(5)、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6)。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红花酢浆草地上部分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星状凤毛菊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1  
采用各种填料的色谱柱层析方法从药用植物星状凤毛菊(Saussurea stella Maxim)的全草中分离纯化出15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将它们的化学结构分别鉴定为2-甲氧基-4-羟基苯甲醛(1)、3-(3-甲氧基苯基)丙烯醛(2)、松脂素-4′-O-β-葡萄糖苷(3)、胡萝卜苷(4)、木犀草素(5)、金合欢素(6)、洋芹素(7)、日本椴苷(8)、3′-甲氧基木犀草素-7-O-β-葡萄糖苷(9)、洋芹素-7-O-β-葡萄糖苷(10)、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11)、山奈素3-O-α-L-鼠李糖苷(12)、槲皮素-5-O-β-葡萄糖苷(13)、4′-甲氧基槲皮素-5-O-β葡萄糖苷(14)和3-甲氧基山奈素-6-O-β葡萄糖苷(15)。其中化合物1~5、9~10和13~15是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