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对2008年4~6月在甘肃省甘塘、阿拉善左旗、民勤、山丹采集的荒漠沙蜥样本进行了食物两性差异的研究。主要采用剖胃法对219个荒漠沙蜥胃样的6021个食物做了识别和鉴定。结果表明,荒漠沙蜥的食性为动物性,食物多为昆虫,主要取食半翅目和膜翅目昆虫,尤其是长蝽科和蚁科(合计高于70%),取食猎物的体积大小集中在0.01~20mm3。4个种群的沙蜥对长蝽科昆虫均表现为正向选择,部分种群对蚁科昆虫表现负向选择。可能是因为沙蜥有食物选择性,对长蝽科昆虫取食较多,对拟步甲科摄食较少。较多地取食蚂蚁则是因为生境中喜好食物较少,而蚁科昆虫数量多,遇见率也较高。荒漠沙蜥雌雄个体食物生态位重叠度极高,但是卡方检验的结果却表明两性在食物组成和食物大小存在显著差异。由于雌雄个体对同种食物有相同的选择性,因此导致两性在食物组成和食物大小上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可能是雄性家域范围更大,对食物有更多选择。 相似文献
3.
温度对荒漠沙蜥心脏活动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通过描记不同温度下荒漠沙晰(Phrynocephalus przewalskii)的心电图(ECG),对其心脏活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实验温度的升高,其心电图中各间期的持续时间相应地缩短;温度和各间期值呈显著负相关(P<0.01)。在一个心动周期中,温度的变化,对房室传导时间和静息期的影响最大,而对心室去极化与复极化的时程影响较小。随实验温度的升高,心率随之加快,其因素在于心动周期中静息期和房室传导时间相对值的缩短。 相似文献
4.
沙蜥属一有效种贵德沙蜥及红原沙蜥的分类研究(蜥蜴亚目:鬣蜥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形态,染色体特征聚类分析表明过去归入青海沙蜥的天祝,贵德居群被聚为一支,而青海沙蜥的其它居群和红原沙蜥 聚为另一支,证明贵,在祝居群与青海沙蜥有显著区别,应当恢复贵德沙蜥Phrynocephalus putjatia为有效种。贵德沙蜥与青海沙蜥的主要鉴别特重是前者的尾长大于吻肛长,后者的尾短,小于吻肛长,前者背鳞100枚以上,后者背鳞不到100枚。红原沙蜥Phrynocephalus hongyuanensis与青海沙蜥的染色体和形态特征相似,应归隶青海沙蜥。 相似文献
5.
2010年4~8月在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点法对荒漠伯劳(Lanius isabellinus isabellinus)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VON)对荒漠伯劳卵体积与卵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用二元Logistic回归对雏鸟生长曲线进行拟合。结果表明,荒漠伯劳的繁殖时间为4月底至8月初,每巢产卵3~6枚,平均窝卵数为4.67±0.57(n=21),卵体积为(3.14±0.32)cm3(n=95),卵鲜重(3.48±0.20)g(n=20),卵体积随着产卵顺序显著减小(R=-0.427,P=0.021,n=29),其采取的是\"窝雏减少\"的繁殖策略。雌鸟产首枚卵后即开始孵卵,雄鸟负责情饲及警戒。温度自动记录仪测量平均孵卵温度为(38.19±0.77)℃(n=2),雌鸟在巢率为93.95%。平均孵卵时间为(15.33±0.52)d(n=6)。荒漠伯劳雏鸟留巢期12~15 d,幼鸟离巢后亲鸟继续饲喂幼鸟,整个育雏期最长达31 d。研究地区荒漠伯劳种群的孵卵率为82.50%(n=80),卵成功率为46.25%(n=80),雏鸟离巢率为56.06%(n=66),巢成功率58.62%(n=29)。在2010年环志标记的12对繁殖鸟中只有1对繁殖了第二窝。 相似文献
6.
同一荒漠蜥蜴群落中,荒漠沙蜥(Phrynocephalusprzewalskii)和虫纹麻蜥(Eremiasvermiculata),密点麻蜥(Eremiasmultiocellata)占不有同的空间生态位,其间几乎不存在竞争。两个近缘种虽然占有相同空间生态位,但个体大的密点麻蜥食物种类特化,个体小的虫纹麻蜥偏重于利用较小的食物资源。占有相同空间生态位的近缘种,营养生态位向不同方向特化,利用不同的食物资源,从而在竞争中共存,保持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8.
荒漠沙蜥(Phrynocephalus przewalskii)是一种进化地位至今存在争议的沙漠蜥蜴,该文基于12个不同地理种群119号荒漠沙蜥样本线粒体基因组ND2序列,在分析其系统进化历史的同时,研究了不同环境因素对其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结果发现,12个地理种群聚类成3个明显的分枝,变色沙蜥(P.versicolor)和A枝处于与B、C两枝并列的位置。所调查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存在显著的地理变异,分析显示纬度、降雨和降雨变异对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都存在影响:随纬度升高、降雨增加,或降雨变异增加,种群遗传多样性均有下降趋势。推测纬度可能通过影响降雨和降雨变异对遗传多样性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9.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UV检测了不同季节荒漠沙蜥(Phrynocephalus przewalskii)松果体内褪黑激素的含量.结果显示,其高峰值发生在春季,为1 017±209 pg/pineal.低峰值出现在冬季(实验室内冬眠,2~4℃),为355±68.5 pg/pineal,秋季的含量(735±133.7 pg/pineal)高于夏季的含量(597±94.9 pg/pineal).表明荒漠沙蜥松果体褪黑激素含量呈现明显的年周期节律并与光周期和生殖周期的年节律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荒漠沙蜥胚胎发育的温度适应性,我们设定了3个温度(26℃、30℃、34℃)孵化荒漠沙蜥受精卵,并在胚胎孵化过程中对胚胎代谢和心率、新生幼体的形态学特征和幼体静止代谢率的温度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卵的发育,荒漠沙蜥的胚胎代谢率和心率逐渐上升,在孵化后期达到最大;胚胎的心率对孵化温度具有较高的敏感性,随环境温度上升心率显著加快。孵化温度对荒漠沙蜥新生幼体的部分形态学指标有显著影响,26℃下孵化的荒漠沙蜥幼体体型较大。新生幼体的代谢率均比胚胎代谢率高,且不同温度下孵出的幼体其热适应性有较大差异,30℃组孵化出的新生幼体代谢水平最低。我们推测幼体在与孵化温度相同的环境下消耗较少的能量便可保证基本的生理活动需求;相反,个体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才能适应从胚胎到幼体的不同生活史阶段的环境温度变化。 相似文献
11.
温度对蜥蜴腓肠肌ATP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荒漠沙蜥(phrynocephalus Przewalskii Strauch)和密点麻蜥(Eremias multiocellataGuenther)腓肠肌肌球蛋白钙激活ATP酶活性对温度的依赖关系。结果表明,荒漠沙蜥腓肠肌ATP酶的最适温度为37℃,密点麻蜥腓肠肌ATP酶的最适温度为35℃。两种蜥蜴ATP酶最适温度的不同与它们所喜好的温度有很好的相关性。ATP酶活性在同种个体大小之间也存在差异。ATP酶的生化调节可能在蜥蜴对温度适应上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To assess mechanisms of hybridization and speciation, we isolated and characterized 12 dinucleotide microsatellite DNA loci for the toad‐headed lizards, Phrynocephalus przewalskii complex. A total of 48 specimens were examined and all loci were polymorphic with seven to 25 alleles per locus. The observed and expected heterozygosities ranged from 0.282 to 0.946 and 0.400 to 0.937, respectively. These loci are therefore suitable for a wide range of population level studies within the P. przewalskii complex. 相似文献
13.
温度对蜥蜴血红蛋白及血浆总蛋白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在不同实验温度下驯化的荒漠沙蜥(Phrynocephalus)和密点麻蜥(Eremiax mul-tiocellata)的血红蛋白浓度、血浆总蛋白浓度以及血浆清蛋白与球蛋白比例的变化,结果表明;在5℃下驯化的两种蜥蜴的血红蛋白浓度都很低;而在15℃~30℃之间驯化的蜥蜴血红蛋白浓度较高且比较稳定;35℃时蜥蜴的血红蛋白浓度则下降。在同温度下密点麻蜥的血红蛋白浓度高于荒漠沙蜥。同种蜥蜴中,雄性的血红蛋白浓度高于雌性。两种蜥蜴的血浆总蛋白浓度均随驯化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荒漠沙蜥在25℃、密点麻蜥在20℃~25℃时,血浆清蛋白与球蛋白的比例基本相等,高于或低于此温度时,清蛋白的比例上升,球蛋白的比例则下降。 相似文献
14.
15.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natural landscapes on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lizards, 10 polymorphic microsatellite DNA markers were developed for the Qinghai toad-headed lizard, Phrynocephalus vlangalii. The number of alleles at these informative loci ranged from four to 28. The novel markers and those previously developed for Phrynocephalus przewalskii were cross-tested among three toad-headed lizard species P. vlangalii, P. przewalskii and P. guttatus. A high cross-utility rate of more than 58% was observed among these three species. These markers are expected to be useful tools for taxonomic considerations as well as population genetic analysis and future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