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海洲  程琳 《蛇志》1994,6(2):15-17
血液流变学测定在不同人群中价值的研究刘海洲,程琳,黄继田等河南省商丘市人民医院关键词血液流变化;血液粘度;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心脑血管疾病血液流变学测定的研究,是近几年来兴起的新兴边缘学科,被医学界广为重视,纳入了研究的课题。商丘市人民医院从1989...  相似文献   

2.
等容血液稀释对狗缺血性心肌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心外膜ST段标测和组织学染色定量等方法,研究等容血液稀释对狗急性冠脉阻断所造成的局部缺血性心肌损伤的是主响时还观察血液稀释前后血液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表明:中主工等容血液稀释可明显降低血液粘度,减轻急性缺血性心肌损伤程度,缩小心肌球坏死范围,而对血液动力学和心肌收缩力学无显著影响。实验还提示手术创伤和冠脉结扎可增加血细胞比容和血液粘度。  相似文献   

3.
用2.45GHz的连续微波对大白兔在体血液和人离体血液进行急性大剂量辐照,对辐照前和辐照后的血液粘度,粘弹性,血小板聚集性,红细胞脆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微波辐照后兔血的粘度和粘弹性值降低,人血的粘度在低切变率下降低,在较高的切变率下升高;兔血小板聚集功能降低,二相聚集的解聚率增大;红细胞的脆性增大。  相似文献   

4.
80例TIA病人的血液流变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许永成  沈岳飞 《蛇志》1999,11(2):21-22
目的探讨TIA病人的血液流变学改变。方法80例TIA病人均在末次发作后24h内静脉抽血进行血液流变学测定,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TIA组病人的红细胞压积、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全血还原高切粘度、全血还原低切粘度、血浆粘度及红细胞聚集性各指标均明显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液粘度的增高是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蝮蛇抗栓酶对高粘血症患者血液流变与微循环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启棣  王克腾 《蛇志》1997,9(4):36-37
静注蝮蛇抗栓酶并口服青龙胶囊治疗高粘血症140例患者。结果显示,蝮蛇抗栓酶能明显降低血液粘度,表现为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及纤维蛋白原降低,同时降低甲襞微循环形态、流态及管周状态积分。探讨其改善血液粘度机制。  相似文献   

6.
陈洁泉 《蛇志》1995,7(4):16-17
十八例癌肿病人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说明癌肿病人血沉、血沉方程K值,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纤维蛋白原,血栓湿重显著地高于正常人(P〈0.01)。癌肿病人的血液流变学处于高粘,高凝,高聚状态,为防治癌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梁子钧 《蛇志》1994,6(1):49-60
临床血液流变学梁子钧上海医科大学生物物理教研室一、国外临床血液流变学的发展概况和前景临床血液流变学(Clinicalhemorheology)是随着流变学和生物流变学,特别是在生物流变学中研究最多和影响最广的血液流变学的迅速发展,以血液粘度为中心的血...  相似文献   

8.
大功率微波急性辐照对血液流变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2.45GHz的连续微波对大白兔在体血液和人离体血液进行急性大剂量辐照,对辐照前和辐照后的血液粘度,粘弹性,血小板聚集性,红细胞脆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微波辐照后兔血的粘度和粘弹性值降低,人血的粘度在低切变率下降低,在较高的切变率下升高;兔血小板聚集功能降低,二相聚集的解聚率增大;红细胞的脆性增大。  相似文献   

9.
袁承泰  肖梅 《蛇志》1992,4(1):19-22
研究临产孕妇血液流变性的11项指标的改变,并与健康育龄妇女进行对照.结果表明临产孕妇体外血栓形成的长度、血栓湿重、血栓干重、血浆比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及血沉方程K 值等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全血比粘度与红细胞压积低于对照组(P<0.05),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内粘度和 TK 值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认为在妊娠后期孕妇血液呈高凝状态.其主要原因是红细胞聚集性增高及血浆粘度增高,与红细胞变形能力及红细胞压积关系不明显.文中还探讨了各因素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比较市售中国白兔与我院自繁培育的封闭群新西兰白兔血液流变学特性的差异。方法采集新西兰白兔和中国白兔的血液样品,分别检测比较其WBV(高、中、低切变率)、PV、HCT、ESR等14项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1)新西兰白兔与中国白兔不同性别间血液流变学特性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2)新西兰白兔和中国白兔血液流变学指标中,血浆粘度ηP,还原粘度低切Rls,还原粘度中切Rms,还原粘度高切Rhs及红细胞电泳指数RIE5个指标间有显著差异(P〈0.05)。其余9项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实验兔的血液流变学特性与品种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陆佳华 《蛇志》1995,7(4):48-50
本文报道采用蝮蛇抗栓酶治疗血液粘度异常以上的高粘滞血症47例,以复方丹参对照观察,两组治疗1~2疗程后,复查血液粘度恢复正常者,抗栓酶治疗组占68%,复方丹参治疗组占60%;两种药物对降低全血粘度,血球压积,加快红细胞电泳均有明显作用;抗栓酶对降低纤维蛋白原和男性的全血粘度较复方丹参作用更显著,是治疗高粘滞血症一种较理想的药物,也可作为心脑缺血性血管疾病的预防治疗。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43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进行了观察,发现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发病时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其中31例病人用藻酸双酯钠(PSS)进行治疗后,病人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明显改善,其中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及红细胞压积有明显降低,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研究结果表明,血液流变学异常是缺血性中风的重要危险因素,PSS能够纠正血液流交学异常,对防治缺血性中风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3.
血液流变学对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天津和德国西门子合资产TM—8803型旋转式血液流变仪测定了64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血液流变学五项指标。结果表明: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患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增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01,其中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P<0.01),提示血液流变学改变与缺血性眩晕关系密切,作为治疗缺血性眩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邵胜利  柳振清 《蛇志》1992,4(4):7-9
本文通过对我院101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做了血液流变学10项指标测定,结果表明:患者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粘附、红细胞电泳、纤维蛋白原、还原粘度以及体外血栓三项指标中,除还原粘度一项与正常值无显著差异外,其余9项均明显高于正常值。证实精神分裂症存在着高粘滞血症.  相似文献   

15.
浦良发  沈德方 《蛇志》1992,4(2):19-21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增高伴高粘滞综合症表现.在用马利兰作化疗同时应用清栓酶治疗,结果发现在马利兰未使白细胞下降前,患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明显下降及高粘滞综合症得以缓解,而其它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前后也有明显改变.证明清栓酶能降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化疗前血粘度增高,缓解高粘滞综合征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6.
在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临床症状出现以前,常可观察到血液流变特性的明显改变。有关高血压病的血液流变学研究已有很多报道,但多数研究仅涉及比粘度的改变等,未见更详尽的资料。为了解高血压病引起的血液流变特性的改变情况,我们测定了高血压大鼠和正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小鼠急性低氧性缺氧(AHH)后红细胞流变性与血液粘度的变化。方法:32只健康昆明小鼠均分为:对照组、AHH组(复制模型,分为5 min、8 min、11 min三个亚组),在相应时间点,快速颈部脱臼后,从心尖取血,检测各组小鼠血液粘度与红细胞流变性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低氧5 min组各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全血相对粘度、全血还原粘度均显著降低,红细胞变形指数显著升高;低氧8 min组和低氧11 min组的群体细胞电泳时间显著延长、细胞电泳长度与细胞迁移率显著降低;低氧8 min组的全血相对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显著高于、红细胞变形指数显著低于低氧5 min组。结论:AHH可引起小鼠血液粘度降低、红细胞电泳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8.
高原低氧环境下红细胞增多和血液粘度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观察高原低氧环境下人体红细胞增多和血液粘度间的关系。方法:对进入高原不同时间人群进行血液流变学(红细胞压积、血液粘度、红细胞变形性和聚集性以及供氧指数等)检测和分析。结果:(1)红细胞压积和红细胞变形性随进住高原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升高;(2)血液粘度在进住高原的早期明显升高,后期恢复正常;(3)红细胞的聚焦性在进住高原的早期显著升高,后期则下降;(4)组织供氧指数在进住高原的早期明显降低。而后期恢复正常,结论:在高原低氧环境下,人体血液粘度不随红细胞压积增高按比例升高。红细胞变形性增强和红细胞聚集性下降,可能抑制了红细胞压积增高所引起的血液粘度的过度升高,从而有助于维持组织的正常供氧。  相似文献   

19.
白斑狗鱼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值和血液流变学常值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作者于1995年11月在新疆额尔其斯河水系进行了调查,首次测试了白斑狗鱼血液生理,生化常值和血液流为学常值,结果发现,白斑狗鱼的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均比茯它鱼类高,影响白斑狗鱼全血粘度的主要因子有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b),红细胞聚集性A1,A2,血浆粘度(η)而影响其血浆粘度的主要因子为血清胆固醇(CHO),白斑狗鱼血清白蛋白(AP)与血清球蛋白(GP)之比为0.57。  相似文献   

20.
严惠民  吴蠡荪 《蛇志》1990,2(4):36-37
本文应用蝮蛇抗栓酶(清栓酶)和丹参注射液对高血压、冠心病、脑动脉硬化并有高粘状态84例进行治疗,其中清栓酶组50例;丹参组34例。检测血球压积,全血比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电泳、纤维蛋白原、血沉等7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进行治疗前后对比观察。经统计学处理后发现抗栓酶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丹参组(P<0.005)。抗栓酶有大幅度降低纤维蛋白原的作用。所以蝮蛇抗栓酶是目前应用于血栓病。血液高粘滞血症HVS等病症较为理想的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