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杜仲叶及提取物营养价值和药用成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不同产地和不同收获季节的杜仲叶常规营养成分、杜仲叶及其提取物中药用成分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不同收获季节的杜仲叶营养有差异 ,杜仲叶及其提取物中含有较高的绿原酸和单宁。生产实践中 ,可利用秋末落叶作为很好的饲料资源  相似文献   

2.
野生豆腐柴叶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豆腐柴(PremnamicrophyllaTurcz.)为多年生落叶灌木,其鲜叶可提取果胶;鲜叶汁可加工成凉豆腐或清凉饮料;根、茎和叶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血的功效,主治毒蛇咬伤、无名肿毒和创伤出血[1,2]。我国豆腐柴野生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但长期以来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未能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为此,本文对豆腐柴叶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以期为野生豆腐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豆腐柴叶2000年7月采集于皖南山区,经安徽师范大学邵建章教授鉴定。采集后水洗,自然风干,碾碎,过20目筛,瓶装…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解不同生境条件下骨碎补主要药用成分的含量特性,进一步探究骨碎补品质与生境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广西省桂林市不同自然生境条件下野生骨碎补为研究对象,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其总黄酮、总多糖、总皂苷、总酚、柚皮苷含量,并测量其生长指标。结果:不同生境之间骨碎补品质存在一定差异。香樟树生境条件下骨碎补的总黄酮与总多糖含量最高,分别为(2.53±0.64) mg/g和(52.5±17.3) mg/g。墙壁生境条件下总酚含量最高,为(22.2±1.93) mg/g。岩石生境条件下总皂苷与柚皮苷含量最高,分别为(4.87±1.37) mg/g和(8.06±0.61) mg/g。结论:不同生境条件下骨碎补的品质存在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骨碎补野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人工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药用香料植物:石香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香薷(Moslachinensis),别名细叶香薷、土荆芥,是唇形科石荠属一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全株香气甚浓。茎细,多分枝,灰绿色或紫色。叶对生,条状矩圆形或条状披针形,两面有柔毛和透明腺点。轮伞花序密集成头状总状花序,紫红色或白色。小坚果球形,褐色,有深雕纹。花期9—11月,果期10—11月。分布于江苏、浙江、福建、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喜生于山坡、旷野、路旁的干旱地。全草含挥发油,含量0.6%至1.8%,初花期采收含油量最高。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百里香酚(thymol)、香荆芥酚(c…  相似文献   

5.
5种药用石韦总黄酮的提取及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探究石韦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并用该工艺提取了5种药用石韦总黄酮,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量。旨在为石韦药材的黄酮提取及石韦药材质量控制和进一步有效利用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方案为:55%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2h。测得毡毛石韦的总黄酮含量明显较高,而华北石韦总黄酮含量最低,不同种石韦总黄酮含量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野生祁白术的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安徽野生祁白术根中的水分、灰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总糖、Vc、矿质元素及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野生祁白术至少含有17种氨基酸,总糖含量为54.77%、Arg含量为16.1mg.g^-1干重,钙含量为9.90mg.g^-1干重。祁白术除可作为药用外,还能应用于功能性食品开发。  相似文献   

7.
野生豆腐柴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对豆腐柴叶水分、灰分、粗蛋白、粗纤维、总糖、Vcβc、矿物元素的含量及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进行分析,为合理地开发与利用野生资源植物豆腐柴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野生败酱的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败酱可食部分的营养成分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测定,结果表明:败酱中含17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8种;具有多种重要的无机元素和维生素;有丰富的糖、有机酸及膳食纤维等,是一种营养丰富而全面又无污染、具有很大开发利用价值的野生植物资源。  相似文献   

9.
药用植物的结构、发育与其主要药用成分积累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药用植物防病治病的基础是含有药用化学成分,这些药用成分都贮存在它们的药用部分(根、茎、树皮、叶、花、果实或种子等)内.为此,研究药用植物的结构、发育与其主要药用成分积累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应用植物解剖学、组织化学和植物化学等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先后研究和阐明了西洋参、金丝桃属和芦荟属植物、绞股蓝、盾叶薯蓣、青藤和毛青藤以及地黄等药用植物的主要药用化学成分在药用部分中积累的部位、贮存结构的特点,在植物不同生长发育时期中药用成分含量的变化规律以及同属不同种植物的结构与药用成分积累的关系.研究结果为药用植物的合理采收、制定植物药材的SOP、GAP,以及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金银花叶药用成分的提取及抑菌试验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用溶剂乙酸乙酯分离总黄酮,用β-环糊精共沉淀法分离绿原酸,对分离物进行最小抑菌浓度试验。结果表明,金银花叶中的黄酮类物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分别是绿原酸的4倍和2倍。  相似文献   

11.
云南两种食用地衣营养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云南两种食用地衣的主要营养成分 ,并与常见蔬菜及食用菌进行比较。测定结果 ,东方肺衣粗蛋白质含量为 11 0 2 g/ 10 0 g .DW ,粗脂肪 5 5 6 g/ 10 0g .DW ,总糖、可溶性糖、灰分含量分别为 0 6 2g/ 10 0 g、0 37g/ 10 0g、2 6 4g/ 10 0 g .DW ;裂髓树花 (新拟 )的粗蛋白质含量为 3 43g/ 10 0g .DW ,粗脂肪3 12 g/ 10 0g .DW ,总糖、可溶性糖、灰分含量分别为 0 79g/ 10 0 g、0 35g/ 10 0 g、2 99g/ 10 0 g .DW ;两种地衣均含有 17种氨基酸 (色氨酸未测 ) ,多种矿物元素 ,具有一定营养价值 ;且两种地衣营养成分的含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云南元宝枫叶营养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云南元宝枫叶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元宝枫叶粗蛋白含量为13.42%,氨基酸为11.79g/100gDW;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41.48%。SOD含量104.40μg/gFW。VE含量16.13mg/gFW。总黄酮含量5.23%,绿原酸含量3.68%。矿质元素含量丰富,尤其是Ca、K等,并具有十分典型的高钾低钠特点。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及医疗保健作用,开发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3.
云南高黎贡山管花鹿药茎叶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测定了云南高黎贡山管花鹿药茎叶的营养成分 ,并与常见蔬菜及一些粮谷类食物进行了比较 ,结果显示 :管花鹿药茎叶含多种营养成分 ,干品蛋白质含量高达 4 4 92 %、氨基酸含量为 2 6 4 %、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常微量元素 ,矿质元素含量呈十分典型的高钾低钠特点 :钾含量高达 395 0mg/kg ,而钠含量仅为 0 14mg/kg ,Fe、Mn、Zn等元素含量也较高 ,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良好的营养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我国海南仙人掌的成分分析及开发前景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文对我国海南省的野生仙人掌(仙人掌科Haw仙人掌)中的蛋白质、氨基酸、糖类、维生素、黄酮以及矿物质元素和SOD活属于性等进行了测定。对小鼠进行的急性毒性试验表明,仙人掌冻干粉没有任何毒副作用,而抑菌试验表明,仙人掌的水提物和醇提物均有比较明显的抑制细胞的作用。参考目前国际上对仙人掌的开发研究经验,认为应该对海南仙人掌的营养成分、果胶成分、抑菌成分和抗氧化成分(SOD)等,从食品、保健品、药品等不同层次,分近、中、长期进行有计划地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主分量分析(PCA)在动物分类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潘汝亮  彭燕章 《兽类学报》1991,11(3):194-199
  相似文献   

16.
唐古特大黄叶柄的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唐古特大黄植物地上部分基生和茎生叶柄的常规营养成分及维生素C、氨基酸、无机元素和有机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叶柄蛋白质含量较高,为5.84%,氨基酸组成全面,含量丰富;含有丰富的人体必需无机元素和较高含量的苹果酸。  相似文献   

17.
18.
During 1991 through 1994, natural selection on reproductive effort in side-blotched lizards was indexed by measuring total clutch mass produced on the first clutch of the reproductive season and assessing how such effort in current reproduction affects subsequent survival and clutch production. In addition, selection was also experimentally assessed in free-ranging female side-blotched lizards by (1) surgically decreasing total clutch mass (direct ovarian manipulation) and enhancing clutch mass using (2) exogenous gonadotropin, and (3) exogenous corticosterone. Surgical reduction of clutch mass uniformly enhanced survival. However, increasing clutch mass had more complex effects depending on year. Experimentally enhanced clutch mass enhanced survival in 1991, had no effect on survival in 1992, and decreased survival in 1993. Despite the complexity of thes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y are corroborated by our comparative data. 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local environmental effects can obscure detection of costs arising from natural variation in reproductive effort, and we removed such effects using path analysis. The striking shift in natural selection favoring females laying a large clutch mass (1991) to selection against females laying a large clutch mass (1993) is associated with an end of a severe multiyear drought. Our natural-history observations suggest that the correlated increase in predatory snake activity on our study site, coincident with the end of the drought, is the agent of natural selection. Although the actual agents of selection (e.g., snake predation versus drought-related effects) are not resolved, the patterns of natural selection measured in our comparative and experimental data are also consistent with year-to-year changes in clutch mass and egg size that would be indicative of rapid short-term evolution in these traits.  相似文献   

19.
栀子成分的开发研究进展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7  
本文概述栀子的有效成分及栀子色素的研究进展 ,并对国内栀子利用的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在水稻温敏失绿突变性状表达过程中,对其Rubsico 含量、Rubsico 活化酶活性,全叶蛋白及游离氨基酸组分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突变体的Rubisco 结构和含量与野生型一样,保持相对稳定;而其Rubisco 活化酶活性则随一个分子量为56.2kD(PI=4.5)的特异蛋白质的存在与消失发生明显改变。当突变性状表达时,分子量为56.2kD(PT=4.5)的特异蛋白消失,其Rubisco 活化酶活性下降;当叶片失绿区域复绿时,56.2kD(PI=4.5)特异蛋白出现,则Rubisco 活化酶活性上升。这一密切地相关关系表明,突变体的Rubisco 活化酶活性变化在光合作用过程中,除与自身结构和含量有关外,还与叶片中这一特异蛋白的存在密切相关,它可能是Rubisco 活化酶活性的调节蛋白。这种调节具体表现在氨基酸代谢上,是对上游氨基酸的阻遏调控,从而使叶绿体的结构物质合成受阻,最终导致类囊体膜的退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