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粒酶B(granzyme B, GrB)是一种重要的丝氨酸蛋白酶参与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和自然杀伤细胞(NK)介导的细胞杀伤过程.为研究粒酶B在肿瘤细胞中异位表达后能否诱导细胞死亡,将构建的活性型粒酶B(GrBa)基因及其酶活性中心突变型(mGrBa)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以脂质体法瞬时转染HeLa细胞,通过绿色荧光蛋白(GFP)共表达、间接免疫荧光、细胞计数、MTT等方法,观察到GrBa蛋白的异位表达引起多核巨细胞形态异常,并且表达细胞的生长受到抑制.Percoll分离多核巨细胞后,观察到其生长状态较差,是导致生长抑制的直接原因.细胞骨架破坏和具有多极纺锤体的异常有丝分裂,推测是多核巨细胞不断产生的根源.上述结果为GrBa应用于肿瘤基因治疗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2.
颅颌面骨的良性纤维骨病损(BFOL)是在临床表现多样但具有相似的组织病理学特征的一组纤维骨性病损,在颌骨比较常见。组织病理学表现为正常的骨组织被胶原纤维和含有不同量的矿化物质的成纤维细胞所替代,矿化物可以是骨或牙骨质状外观。良性纤维骨病损包括不同性质的病变,如发育性病变,反应性或异常增生,以及肿瘤性病变。良性纤维骨病损分为三类: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ibrous dysplasia,FD)、骨化纤维瘤(ossifying fibroma,OF)和骨异常增生(osseous dysplasia,OD)。本研究将从良性纤维骨病损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表现,影像学表现方面及现阶段的分子病理机制来对颅颌面骨的良性纤维骨病损进行复习。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联合超声弹性成像组织弥散定量分析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乳腺肿瘤患者148例,所有患者都给予超声造影联合超声弹性成像组织弥散定量分析,记录影像学特征。结果:在148例患者中,病理诊断为乳腺癌32例(恶性组),良性乳腺肿瘤116例(良性组)。良性组与恶性组的超声病灶形状、边缘、回声、微钙化等特征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强度与良性组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的造影灌注参数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峰值强度(Peak intensity,PI)、上升支斜率(Wash in slope,WIS)值都高于良性组,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值低于良性组,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的组织弥散定量参数蓝色区域面积百分比(area ratio,%AREA)低于良性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应变均值(mean,MEAN)值高于良性组,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联合超声弹性成像组织弥散定量分析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作为一种经济快捷、实时无创、重复性好的检查方法,能够定量评估乳腺癌的影像学特征,可为乳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对32 例骨巨细胞瘤 (GCT) 进行了8 种抗体标记检测。结果显示: 32例骨巨细胞瘤中,多核巨细胞和单核基质细胞CD68 均为阳性反应,α1 抗胰糜蛋白酶和溶菌酶两种抗体的阳性反应均较弱; 所有病例第Ⅷ因子相关抗原、上皮膜抗原和细胞角蛋白标记在瘤细胞中无阳性表达; 全部病例单核基质细胞波形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均为阳性反应, 而多核巨细胞几乎都为阴性反应; PCNA增殖指数在骨巨细胞瘤虽随Jaffe 病理分级增高而呈递增趋势, Ⅰ级骨巨细胞瘤的PCNA增殖指数与Ⅱ级和Ⅲ级之间的PCNA增殖指数有显著性差异(P< 001), 但Ⅱ级与Ⅲ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 005), 各级相互之间有交叉重叠现象。本文结果提示,骨巨细胞瘤可能起源于骨髓干细胞,并向成纤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分化;Jaffe病理分级与免疫组化的表达不完全一致,但PCNA 增殖指数对判断骨巨细胞瘤细胞增殖活性和肿瘤的预后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巨细胞病毒(HCMV)可感染肿瘤细胞,并增加肿瘤恶性程度.最近一些研究者对恶性胶质瘤患者的临床研究发现,HCMV感染的肿瘤细胞数量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有关.HCMV通过影响细胞周期进展、阻断受感染细胞凋亡、影响肿瘤细胞恶性行为等发挥肿瘤调节作用.探讨HCMV肿瘤调节作用的具体机制,对将HCMV作为肿瘤治疗的一个靶目标,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的适合于儿童的非骨水泥固定型股骨柄设计特征,并通过随访获得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9月~2013年4月在我科植入新型非骨水泥股骨柄的6名儿童患者,其中男1例,女5例;年龄8.5±3.2岁(5~11岁)。病理诊断结果骨肉瘤患者5例,恶性神经鞘瘤患者1例;右股骨下端患者5例,左股骨下端患者1例;其中一例患者术前有病理骨折。6例患者在我科行双动半膝关节置换术,其中股骨下端均采用了新型非骨水泥假体柄。采用Enneking骨肌肉肿瘤置换后下肢功能评定标准对患肢行功能评价,影像学重点评估股骨柄在髓腔放置位置是否得当、股骨柄假体有无松动、有无应力遮挡、骨溶解等现象,并测量术后患者患肢短缩畸形数据。结果:6例患者随访时间32个月(14~54个月),除1例5岁女童术前肢体条件较差在术后14个月行膝关节融合手术,其余无翻修病例,置换关节均无感染、折断等现象。MSTS评分21.33分;射线片示所有患者股骨髓腔内假体柄放置位置满意,股骨侧及胫腓骨侧假体周围未见骨溶解。结论:新型非骨水泥固定型股骨柄设计合理,早期稳定性可,后期可取得满意的生物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7.
破骨细胞是骨组织成分的一种,由多核巨细胞组成,是人体内唯一行使分解吸收骨质功能的细胞。它与成骨细胞在功能上相对应,在维持骨细胞动态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机械应力具有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减少骨细胞凋亡并提高骨细胞的生存能力等作用。已有研究表明,机械应力作用于破骨细胞能够降低破骨细胞活性、抑制骨吸收。破骨前体细胞与未成熟的破骨细胞在机械应力刺激下分化为成熟破骨细胞的能力有所不同,机械应力强度与作用时间对破骨细胞的活化能力影响与有差异。该文就常见的微重力、压应力、牵张力与流体剪切力对破骨细胞分化能力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人脑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BT325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系BT 325为1982年7月20日取自男性,57岁病人右额部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Ⅳ级)。切除原瘤组织,进行组织块培养,原代大多呈多突起星形及星状多核巨细胞,传代后目前细胞形态呈圆形、梭形、多角形、突起较少而细长的星形等多形态,并有大量多核巨细胞,已传至90代,生长稳定,每  相似文献   

9.
在辽宁省熊岳农业学校主编的《植物及植物生理学》一书(1982年,农业出版社出版)第219页有“用来扦插的枝条,总是在形态学的上端长枝叶,下端长根,这种特性不因枝条的颠倒而发生改变。”为什么会这样呢?解释是:(同页25行)这种“极性现象的产生和生长素的极性传导有关。生长素在茎中是由上向下传导  相似文献   

10.
多核巨细胞的形成,除出合并和核的直接分裂的二个方式外,也可由"核有丝分裂"的方式来形成的,本文报告了这种核有丝分裂的多核巨细胞的一些例子。此外还有一种染色体很多,有近乎多元体的巨细胞,可能是进行核有丝分裂时,各个核的染色体相互混和的结果,最后是否能成为多元体细胞,目前尚未能证实。  相似文献   

11.
应用胶银技术,对软组织肿瘤特别是纤维源性肿瘤核仁组成区蛋白进行了定量研究。在软组织一些恶性肿瘤中,以血管肉瘤、横纹肌肉瘤核仁组成区蛋白均值最高,并以此排列了它们的恶性度顺序。在纤维源性肿瘤中,纤维瘤、瘤样纤维组织增生、纤维肉瘤及其亚类核仁组成区蛋白均值有显著与高度显著性差异(P<0.05、P<0.001),其中随访的34例纤维肉瘤患者,具有高核仁组成区蛋白均值(≥5)与低核仁组成区蛋白均值(<5)的5年生存率分别是20%和53%(P<0.05)。因此,作者认为核仁组成区蛋白定量在判定软组织肿瘤的恶性度、鉴别其良恶性及预测患者预后中均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Linn.)和三裂叶豚草(A. trifidaLinn.)是我国恶性入侵物种,分布常呈高密度单一种群,且结实量庞大。探讨二者不同植株部位种子萌发(休眠)与扩散特点,对了解二者入侵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新疆伊犁新源县发生的豚草和三裂叶豚草为材料,在种子成熟期,根据植株高度、枝条长度,按比例从上到下分为9个部位,对不同植株部位种子的形态特征、数量和萌发特性进行比较,分析这两种植物不同植株部位种子萌发与扩散的共性和差异性,研究二者种群密度调节和入侵的关系。结果表明:1)两个物种内不同植株部位间种子的长、宽、百粒重无显著差异,但三裂叶豚草种子的长度和宽度分别是豚草的2—3倍,百粒重高7倍。结合两个物种在伊犁地区分布差异,认为种子大小是两个物种分布区域性差异的原因之一。2)豚草和三裂叶豚草植株外部的上顶、中顶、上中部位种子数占植株总种子数量的50%,中中、下顶占比约23%,而下部的上基、中基、下中、下基的种子数占比约27%,表明当年生产的种子有近73%的比例具有远距离扩散的潜力。3)豚草和三裂叶豚草不同植株部位种子的萌发率具有上端中端下端的趋势;初始萌发时间为下端中端上端;萌发持续时间为上端中端下端。这种萌发方式避免了同一生长季大批种子同时萌发有可能导致高密度死亡的风险。基于上述研究分析,认为豚草和三裂叶豚草不同植株部位种子具有不同的适应功能。其中,上部所产生的种子具较强的扩散能力和低休眠性,有利于两物种快速占据新生境并扩大种群;而中、下部位的种子在母株周围就近扩散,翌年萌发率低,缓解了种群竞争。豚草和三裂叶豚草不同植株部位生产的种子特性和萌发差异是两个物种进行种群密度调节和扩散入侵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为评估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 GCTOB)中p63表达在鉴别骨巨细胞瘤(GCTOB)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检测50个巨细胞丰富的骨病变中p63的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并评价p63在各肿瘤中的染色强度和程度。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94.12%的骨巨细胞瘤(GCTOB)、14.29%的骨肉瘤(osteosarcoma, OSA)、60.00%的非骨化性纤维瘤(non-ossifyingfibroma, NOF)、25.00%的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 ABC)、71.43%的软骨母细胞瘤(chondroblastoma, CB)、66.67%的棕色瘤(Brown tumor)为阳性,而腱鞘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the tendon sheath, GCTTS)中未检测出p63阳性。对于p63的染色强度,可以观察到58.82%的骨巨细胞瘤(GCTOB)、28.57%的软骨母细胞瘤(CB)和20.00%的非骨化性纤维瘤(NOF)呈现强染色。对于p63的染色程度:观察到58.82%的骨巨细胞瘤(GCTOB)、28.57%的软骨母细胞瘤(CB)和14.29%的骨肉瘤(OSA)尾弥漫性染色,而中等染色在骨巨细胞瘤(GCTOB)中为17.65%,非骨化性纤维瘤(NOF)为20.00%,棕色瘤(Brown tumor)为33.33%。大量骨巨细胞瘤(94.12%)为p63阳性,这比任何其他巨细胞丰富的病变多得多。然而,p63的阳性染色并不是骨巨细胞瘤(GCTOB)特异性的。本研究结论初步表明,p63是鉴别骨巨细胞瘤(GCTOB)与其他骨巨细胞瘤的一种敏感的(97.6%)和相对特异的标志物。考虑到反应的强度和程度,本研究建议采用综合评分方法对p63 IHC染色判读富含巨细胞的病灶,并将2+截断值作为骨巨细胞瘤(GCTOB)的诊断标记。  相似文献   

14.
妇女怀疑乳房有肿瘤,用物理检查和X射线胸部肿瘤透视能查出肿瘤,但一般分不清是良性还是恶性,医生常常要做切片检查,费用高且损伤身体。美国佐治亚罗斯威尔生物应力场公司推出一种检查器,只要在大多数乳腺癌发生处(表皮细胞沿着乳腺排成一条线)的细胞里找到癌的电子图像,就可确诊,非常简单,不需开刀。  相似文献   

15.
我们观察到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尿液中的“多核巨细胞”并非是上皮细胞脱落后的偶然堆积,而是细胞之间发生了融合。经免疫组化染色发现所有融合细胞内均有特异性EHF病毒抗原颗粒。提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直接作用与尿液中融合细胞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DCE-MRI(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conance imaging,DCE-MRI)参数与肿瘤新生血管的相关性。方法:应用3.0T磁共振仪对124例乳腺肿瘤患者行DCE-MR检查,经手术病理证实恶性59例;良性65例。并计算血流动力学参数K~(trans)、K_(ep)、Ve以及ADC(apparent diffusion cofficient,ADC)值。运用Person检验分析磁共振各参数值与CD31、CD105表达的微血管密度(MVD)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与细胞增殖Ki-67的相关性。结果:K~(trans)、K_(ep)以及ADC值在恶、良性病变、正常腺体组之间两两比较有统计学差异,K~(trans)、K_(ep)值在恶性病变组最高,高于正常组织、良性病变组(P0.05)。而Ve值正常腺体、良性病变以及正常腺体组与恶性病变组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K~(trans)和K_(ep)值在浸润性导管癌和导管原位癌组明显高于不典型增生组(P0.001)。相反ADC值浸润性癌和导管原位癌低于不典型增生(P0.001)。而Ve值在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另外CD105、Ki-67与磁共振参数K~(trans)、K_(ep)和ADC值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r=0.563,r=-0.566)。结论:DCE-MRI成像中K~(trans)、K_(ep)和ADC值可以定量评估乳腺癌微血管密度。  相似文献   

17.
张溢  宋方洲 《生命的化学》2005,25(2):118-120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人类疱疹病毒,与淋巴系统、上皮细胞肿瘤相关。其编码潜伏性膜蛋白(LMPl、LMP2A和LMP2B)特别是LMP1,由于它是众多EBV编码蛋白质中唯一被明确证明能恶性转化原代B细胞、鼠成纤维细胞和人上皮细胞的蛋白质,所以被列为癌基因。最近对潜伏膜蛋白的研究显示.潜伏膜蛋白与病毒利用泛素蛋白酶系统来达到逃避宿主免疫应答等机制有关,研究这个过程也许可以开发新的策略来防治EBV相关肿瘤。  相似文献   

18.
钙离子对半夏叶柄珠芽位置效应及其生长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莉  薛建平  王兴 《生物学杂志》2009,26(4):44-46,85
研究Ca2+对半夏叶柄珠芽形成位置的影响.在MS+6-BA 1mg/L+IAA 0.5mg/L+3%蔗糖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Ca2+,观察正置培养的叶柄形芽形成情况并测定内源生长素(IAA含量).结果表明:对照Ca2+为3mmol/L培养基中,珠芽10.56%在其上端生成,92.22%在下端生成;低浓度和高浓度Ca2+对半夏叶柄珠芽形成位置有影响,Ca2+为1.5 mmoL/L和8 mmol/L时影响最显著,正置叶柄的珠芽大多数在叶柄的上端形成,形成率最高达87.22%.内源IAA测定表明:在Ca2+为3 mmol/L培养基中,叶柄上端的I从浓度高于下端,珠芽在下端生成.在Ca2+为1.5mmol/L和Ca2+为8mmol/L时,叶柄上端的生长素浓度低于叶柄下端,珠芽多在叶柄上端生成.因此,叶柄上下两端的生长素浓度差异影响了半夏珠芽的形成位置.  相似文献   

19.
郭晓强 《生命科学》2005,17(4):294-295
肿瘤学的研究一直是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对于肿瘤的致病机理有各种假说,其中有一种就是基因说,现在科学家认识到许多肿瘤是由于特定基因突变造成的,关于基因学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癌基因”学说,认为癌基因的过度激活致癌,而另一种是“肿瘤抑制基因”学说,认为是这种基因失活所致。这两种学说对于肿瘤的机理研究和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在实际中广泛应用。对于“肿瘤抑制基因”学说的建立,科学家小阿尔弗雷德·乔治·卡纳德森(Alfred GeorgeKnudson, Jr.)作出了卓越贡献。1“两次打击”假说的提出卡纳德森1922年8月9日出生于美国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从2016年3月~2019年2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疾病患者30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予以彩超检查,比较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超声特征(主要包括直径、钙化情况、边界、回声、血流状况)。以病理活检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彩超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准确度。对比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血流分型情况以及各项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恶性结节超声特征直径≥2 cm、有钙化、边界模糊、无回声/低回声、血流丰富人数占比均高于良性结节(均P<0.05)。以手术病理组织活检结果作为金标准,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甲状腺结节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准确度分别为97.73%、86.11%、96.33%。甲状腺良性结节血流分型为Ⅰ型、Ⅱ型人数占比高于恶性结节,而Ⅲ型、Ⅳ型人数占比低于恶性结节(均P<0.05)。甲状腺良性结节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阻力指数(RI)均低于恶性结节,而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高于恶性结节(均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价值较高,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准确度,可为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早期诊断、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