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棉蚜种群对棉花和黄瓜的适合度分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室内转接试验,研究来源于越冬寄主花椒、木槿、石榴和夏寄主棉花、黄瓜共5个棉蚜Aphids gossypii Glover种群对棉花和黄瓜的适合度。结果表明:花椒棉蚜、木槿棉蚜、棉花棉蚜转接到棉花上的成虫留居率和种群繁殖率均明显地高于黄瓜;黄瓜棉蚜转接到棉花上的成虫留居率和种群繁殖率均显著地低于黄瓜;石榴棉蚜转接到棉花上的种群繁殖率显著低于黄瓜,但成虫留居率在2种寄主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棉蚜在木槿上的扩散迁飞动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木槿和棉株上棉蚜自然种群消长动态、扩散及迁飞动态研究表明,木槿上棉蚜两种水平空间格局4月20 日~5 月6 日一直都是聚集格局,东向方位数量偏多,以株为单位第4 、第10 株偏多,5 月6 日后扩散引起了格局变化;天敌中大草蛉与棉蚜数量之间相关,棉蚜与各种天敌总量极相关,天敌对棉蚜种群数量影响程度的顺序关联度显示为龟纹瓢虫> 食蚜蝇> 大草蛉;4 月18 日~5 月16 日木槿上棉蚜种群增长模型为线性模型;气象因子中前一天的大气相对湿度与木槿上棉蚜成若蚜总有翅率相关显著;大田棉蚜成蚜有翅率与提前2天木槿上棉蚜成蚜有翅率之间极相关.  相似文献   

3.
<正> 1982年在江苏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的抗性调查中,发现江苏南部非棉区宜兴县木槿Hibiscus syriacus L.上的棉蚜对乐果的敏感性显著高于棉区的棉蚜。自1983—1985年,我们利用宜兴县木槿上的棉蚜对各种杀虫剂的毒力反应监测泗阳棉区棉蚜耐药力的发展,为棉蚜的化学防治提供抗性信息,同时对棉蚜抗药性监测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不同寄主植物与棉蚜酯酶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通过测定不同越冬寄主植物棉蚜Aphis gossypii种群α-乙酸萘酯(α-NA)酯酶的活力,结果表明:山东高密棉田棉蚜种群酯酶活力是北京花椒棉蚜酯酶活力的2.4倍,石榴、木槿上棉蚜酯酶活力是花椒棉蚜酯酶活力的1.3-1.5倍,不同寄主植物棉蚜α-NA酯酶和β-NA酯酶的频率分布表明:鼠李、花椒棉蚜的α-NA酯酶频率分布范围较集中,酯酶活力(每0.033头蚜虫的OD值)小于0.10时的频率分别为70%和62%,其个体累积率达50%时的酯酶活性(EF50)分别为0.08和0.085(每0.033头蚜虫的OD值);石榴、木槿和棉苗上α-NA酯酶频率分别为25%、31%和45%,其EF50分别的0.154、0.1368和0.1138,酯酶活力明显比鼠李和花椒棉蚜高;高密棉蚜为4%,EF50为0.2113,频率分布范围较宽。β-NA酯酶的频率分布,鼠李、花椒、木槿和棉苗上棉蚜酯酶活力(每0.033头蚜虫的OD值)小于0.10时为52%-62%的个体,EF50分别为0.098、0.084、0.102和0.091,寄主之间差异不大,而石榴和高密棉蚜分别为23%和3%,EF50分别为0.135和0.2136,与其它4个寄主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棉蚜迁飞型和居留型及其杂交后代飞行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明确棉蚜种群飞行能力发生分化的遗传基础,本文对春季木槿上有翅棉蚜中的起飞个体和不起飞个体分别进行连续4代次和2代次的起飞特性选择。结果表明,棉蚜的起飞比率和起飞角度特性表现出了明显的选择响应,并筛选出了棉蚜的迁飞型(M)和居留型(S)。通过对棉蚜性蚜的诱导,摸索出了棉蚜性蚜交配及卵孵化的条件。对迁飞型(M)、居留型(S)、迁飞型和居留型的正反交后代(M♀×S♂,S♀×M♂)、夏季木槿上的滞留蚜(H)等5类棉蚜的起飞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迁飞型和居留型的正反交后代的起飞比率显著高于居留型,且稍高于迁飞型。迁飞型雌蚜与居留型雄蚜的杂交后代的起飞角度显著高于居留型和夏季木槿上的滞留蚜。居留型产生有翅蚜的比率低于迁飞型及其与居留型的正反交后代。棉蚜的起飞角度、起飞比率及有翅蚜产生能力表现出了较强的遗传效应。平均起飞时间虽然表现出迁飞型雌蚜与居留型雄蚜的杂交后代显著短于迁飞型雄蚜与居留型雌蚜的杂交后代及夏季木槿上的滞留蚜,但与迁飞型和居留型之间却无显著差异,表现出棉蚜起飞时间特性的遗传效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棉蚜种群寄主转换的适应和变异规律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系统研究棉蚜在不同寄主植物间地其种群特征的影响。通过Weibull函数模拟,生命表分析和高氏距离分析比较得出,棉蚜从冬寄主向夏寄主转换移时,木槿与石榴、石榴与花椒间表现有明显分离。4种夏寄主间相互转换时也有一定组合间有显著差异,但当经若干代生长、繁殖后4 的种夏寄主上种群作比较时,其差异性均没有达到明显分离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郑彩玲  刘向东  翟保平 《生态学报》2007,27(5):1879-1886
采用寄主转接建立生命表的方法研究了棉花型和黄瓜型棉蚜对不同寄主植物的适应性,以及两寄主型棉蚜是否可通过中间桥梁寄主实现寄主互换的问题。结果表明,两寄主型棉蚜直接互换寄主后,其存活和繁殖力显著下降,表现为棉花型和黄瓜型棉蚜的净增殖率比在原寄主上分别下降980倍和12倍,平均世代寿命缩短5~12d。两寄主型棉蚜均能利用木槿植物,并且适应性没有显著差异。但是两寄主型棉蚜均不能在车前草和大叶黄杨上存活和繁殖后代。西葫芦作物对棉蚜在木槿、棉花和黄瓜寄主上的相互转移起到了重要的桥梁寄主作用。冬寄主木槿上棉蚜可通过甜瓜或西葫芦转移到黄瓜寄主上,棉花和黄瓜上棉蚜也可通西葫芦作物分别转移到黄瓜和棉花作物上,从而形成棉蚜在不同寄主植物间的相互转移通道,造成为害和病毒病的扩张。  相似文献   

8.
棉田动物群落动态及天敌与害虫种群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棉田动物群落动态及天敌与害虫种群之间关系的系统研究,得出:l)棉田生物多样性指数越大,群落稳定性越高;2)龟纹瓢虫与棉蚜种群数量之间极相关,草间小黑株与棉蚜种群之间有相关关系,棉蚜及龟纹瓢虫种群增长为指数增长;3)棉蚜及其多种天敌在水平分布上均为聚集格局;4)棉蚜、龟纹瓢虫及草间小黑蛛在垂直分布上均为聚集格局,龟纹瓢虫对棉蚜聚集场所具有追随跟踪攻击作用.  相似文献   

9.
棉蚜及龟纹瓢虫空间格局的地学统计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13,他引:9  
应用地学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了不同时期棉蚜及龟纹瓢虫种群的空间结构和空间生。结果表明,不同时期棉蚜种群的关变异函数曲线皆为球型,其空间格局为聚集型,变程在8.21 ̄10.81m之间;龟纹瓢虫种群的拟合半变异函数曲线也表现为球型,呈聚集空间格局,空间变程在8.01 ̄14.25m之间,并与棉蚜种群在数量和空间上有较强的追随关系,说明龟纹瓢虫种群是棉蚜种群的优势种天敌。  相似文献   

10.
南京地区棉蚜的飞行活动节律及其飞行能力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昆虫的飞行活动规律及飞行能力是研究其能否迁飞的基础。通过采用春季到秋季20 m高空黄盆诱蚜、高空所诱蚜和春季木槿树上有翅蚜的卵巢解剖,以及春夏秋三季田间有翅蚜的吊飞试验等方法,研究了南京地区棉蚜Aphis gossypii的飞行活动节律和飞行能力。结果表明,有翅棉蚜的日羽化高峰出现在19:00~20:00。2001年南京地区棉蚜的春、秋两季迁飞高峰分别在5月8日和10月25日。5月份高空诱集的棉蚜中,95.7%个体的卵巢小管数在7条以下,而木槿上羽化后1天的有翅蚜中有35.2%个体的卵巢小管数在7条以上;高空诱蚜和木槿上蚜的平均卵巢小管数存在极显著差异,分别为3.94±1.65和5.88±1.92。8月中下旬棉田棉蚜存在低空飞行行为,并且出现飞行高峰时有翅蚜的卵巢小管数平均在6条以下,超过6条则停止飞行。羽化后1~2天有翅棉蚜吊飞个体的飞行比率和平均飞行距离表现为春、秋季显著大于夏季,三季的最长飞行距离分别为3.89 km、6.15 km和1.44 km。  相似文献   

11.
棉蚜和草间小黑蛛种群空间格局的地统计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应用地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了石榴园不同时期棉蚜及草间小黑蛛种群的空间结构和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时期棉蚜种群的半变异函数曲线皆为球型,其空间格局为聚集型,变程在7.33~12.40cm之间;草间小黑蛛种群的拟合半变异函数曲线也表现为球型,呈聚集空间格局,空间变程在6.47~20.88cm之间,并与棉蚜种群在数量和空间上有较强的追随关系,说明草间小黑蛛种群是棉蚜种群的优势种天敌.  相似文献   

12.
棉蚜是世界性分布的棉花害虫,仲夏棉蚜种群崩溃是生态控制棉蚜危害的重要途径,为棉蚜预测和防治提供了新思路与切入点,但其崩溃机制尚未明确。导致棉蚜种群崩溃的可能因素主要包括:(1)植物次生代谢物影响棉蚜的发育和繁殖,但不足以导致棉蚜种群崩溃;(2)暴风雨对棉蚜种群有一定的影响,但无法解释连续多年和多个地点发生的种群崩溃现象;(3)高温显著降低棉蚜的存活和繁殖,且与仲夏棉蚜种群崩溃期相吻合,高温很可能是棉蚜种群崩溃的关键影响因子;(4)高密度条件下激烈的种内竞争导致棉蚜繁殖率降低,有翅蚜比例增加;(5)天敌除具有直接捕食或寄生作用外,同时间接影响若蚜生长发育和刺激有翅蚜形成,对棉蚜种群后期崩溃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可能导致仲夏棉蚜种群崩溃的主要因素分别进行论述,探讨其对棉蚜存活、繁殖和有翅蚜形成的影响,旨在为探明仲夏棉蚜种群崩溃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不同初始密度棉蚜种群动态过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索棉蚜初始密度对其种群过程的影响,在棉田控制1和20头·叶-1 2个初始密度,通过尼龙网纱袋构建在封闭(套袋)与开放(不套袋)条件下,监测棉蚜在不同初始密度和不同环境条件下种群动态.结果表明:初始密度越大,棉蚜种群峰值越高,封闭条件和开放条件棉蚜种群峰值没有显著性差异;初始密度越大种群高峰期越早,开放条件比封闭条件种群高峰期提前;封闭条件下,初始密度越大,种群崩溃越快.种群发展初期,初始密度越小,种群增长率越大,开放条件比封闭条件棉蚜种群增长快;种群高峰期和崩溃期,不同初始密度棉蚜种群增长率没有显著差异.初始密度影响有翅蚜形成,初始密度越大,有翅蚜比例越高;但封闭条件和开放条件有翅蚜比例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棉蚜群体进行室外观察、室内培养和分子遗传标记的DNA多态性分析(用3个微卫星序列为引物进行PCR)等研究,结果表明:1、冬寄主(木槿、石榴和花椒)上棉蚜种群分化较小(种群相似笥指数在0.833-0.917之间),而冬寄主种群和夏寄主(棉花和南瓜)种群之间有较大的分化(种群相似性指数在0.589-0.756之间)。2、棉蚜自然种群是由体色不变的生物型(干母为黄色,其后代始终为黄色)和体色可变型生物型(干母为绿色,其后代有绿色和黄色两种体色)组成的混合种群。3、黄色小型蚜(伏蚜)来源于混合类群,但主要来自绿色干母多代选择分化的黄色后代,也有小部分可能来处在干母黄色的体色不变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棉蚜Aphis gossypii和棉长管蚜Acyrthosiphon gossypii是棉花上的共存种,本文拟明确不同恒温条件下两种蚜虫单种和共存时的种群动态、有翅蚜发生及在棉株上的分布情况,探讨温度对两者种间竞争的作用。【方法】棉蚜、棉长管蚜单种、混合初始等蚜量设置,分别置于室内21、24和27℃恒温条件下,系统调查记录各处理种群数量、有翅蚜数量及在棉株上的分布,应用内禀增长率rm、空间分布情况、有翅蚜比例为竞争判别指标。【结果】棉蚜单种种群过程的rm均大于棉长管蚜,共存条件下一种对另一种蚜虫的rm均没有显著影响;棉蚜种群97%以上在叶片活动,棉长管蚜在叶片的比例为55%~75%;同一温度条件,两种共存不影响对方在棉花叶片和茎秆上的分布;棉蚜和棉长管蚜主要分布于棉花中上部。随温度升高,共存种群中棉蚜向棉株下部移动的比例增加,单种和共存种群棉长管蚜趋向于棉株上部移动。同一温度条件下,共存对棉蚜上下分布没有明显影响。21℃和27℃棉蚜的存在对棉长管蚜没有显著影响,但24℃时共存可使棉长管蚜在下部的比例明显增加;随温度的升高,棉蚜有翅蚜比例下降显著,而棉长管蚜无显著变化。【结论】适温范围内,两种蚜虫种间竞争的存在不影响彼此的内在繁殖能力,棉蚜比棉长管蚜具有更强的内在竞争能力;温度对棉蚜在竞争活动空间上的影响不明显,而对棉长管蚜的上下位置的选择有一定作用;种间竞争和种内竞争加速棉蚜有翅蚜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再探棉蚜体色变化的生态遗传学机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作者对各种不同生境中蚜虫体色进行了观察,并通过胚胎解剖、染色体镜检研究了棉蚜体色规律性变化的原因。试验结果表明,棉蚜体色在世代内稳定不变;在世代间则随温度升高体色由绿渐变至黄。温度降低,体色又由黄渐渐转绿。统计检验证实:棉蚜体色变化与营养、寄主种类、光照光质、栽培条件等无关;仅与温度密切相联;性蚜体色与初产卵卵色均为绿色。木槿、花椒上的深黄色棉蚜,其体色不随温度改变,表明其已构成棉蚜体色变化的遗传多态现象。体色随温度变化的蚜虫在生态遗传学上属于基因型对环境条件的反应规范。  相似文献   

17.
棉蚜飞行行为与卵巢发育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高空黄盆诱蚜、卵巢解剖、体型测量及起飞角度测定方法研究了南京地区棉蚜飞行行为与卵巢发育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5月份高空诱蚜的卵巢小管数与个体大小间成显著正相关 ,而木槿上有翅蚜的体长与卵巢小管数间相关不显著。棉蚜起飞角度的大小与卵巢小管数目呈显著的负相关 ,棉蚜的最大起飞角度为 4 4°左右。  相似文献   

18.
中间寄主植物在植食性昆虫的取食选择和进化方向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在田间设置罩笼,结合生态学调查和生物型鉴定技术研究了中间寄主豇豆对棉花型棉蚜和黄瓜型棉蚜专化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棉花型棉蚜在豇豆上需经过1周时间的适应才能在豇豆上繁殖并在接虫后的第31天达到峰值(1 019±191头/百株),但不能够继续转移到黄瓜上建立种群;黄瓜型棉蚜在豇豆上在接虫后的第11天首次被记录后,其种群密度就迅速增加,到接虫后的第28天达到种群数量最大值(16 810±2 966头/百株),但也未能成功转移到棉花上存活并建立种群。在本实验研究条件下,中间寄主豇豆不能够改变棉花型棉蚜对棉花的偏好性,也不能在短期内改变黄瓜型棉蚜对黄瓜的专化性。  相似文献   

19.
棉蚜种群季节性变异的生态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静雅  张孝羲  张广学  陈晓峰 《生态学报》2001,21(12):2045-2050
研究棉蚜在不同温度下取食不同生育期棉叶后种群的变动情况。通过Weibull函数模拟、生命表分析和高氏距离分析比较表明,无论在苗期和蕾期,随着渐度的升高棉蚜种群的死亡高峰日均提前,世代寿命明显缩短;然而,在20-25℃范围内,相同温度时棉蚜生活在棉花蕾期叶上的繁殖力明显高于苗期叶上的繁殖力。在30℃时繁殖力普遍明显下降,温度20-25℃最适于棉蚜的生长与繁殖。且棉花殖生长期比营养生长期更适于棉蚜的生存和繁殖,温度与棉花生育期都是导致苗蚜与伏蚜生长与繁殖差异的外界因素。  相似文献   

20.
棉蚜与其天敌种群分布格局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对棉蚜与其多种天敌在数、时、空方面关系的研究表明,龟纹瓢虫与棉蚜种群数量极相关,两者发生数量高峰期和低谷期均是同步的,龟纹瓢虫对棉蚜种群有明显的控制作用,龟纹瓢虫、草间小黑株及棉蚜种群的三维空间格乙为聚集型,棉蚜和草间小黑蚜个体间互相吸引,龟纹瓢虫个体间互相排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