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华枝睾吸虫的生物学和流行病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海口地区集贸市场淡水鱼华枝睾吸虫囊蚴感染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直接压片法和人工消化法检查了海口集贸市场上5种淡水色(鲫色、罗非鱼、鲤鱼、土鲮色、白鲳)感染华枝睾吸虫囊蚴情况。结果表明:5种淡水色的总感染率为53.66%。其中,鲤鱼、土鲮色、鲫鱼、罗非鱼、白鲳的感染率分别为68.75%、58.82%、58.06%、48.57%和36.67%;平均每克鱼肉含囊蚴数最高的是鲫鱼(9.47个/g),平均每尾阳性鱼含囊蚴数最高的是土鲮鱼(43个/尾)。  相似文献   

3.
雅安地区棘口科吸虫及其中间宿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于1989年3—9月在雅安通过解剖检查13种贝类12628只并将其体内的棘口科吸虫囊蚴人工感染实验动物(家鸭、小白鼠)共检获12种棘口科吸虫,棘口科吸虫尾蚴在第一中间宿主体内的季节性消长亦经观察。并对棘口科吸虫囊蚴与贝类以及贝类与鸟禽类和嚯乳类动物间的相互关系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武汉近郊集贸市场淡水鱼华枝睾吸虫囊蚴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实验采用直接压片法和人工消化法,分别对武汉近郊厂埠屯,马房山集贸市场5种常见小型淡水鱼感染华枝睾吸虫囊蚴进行了调查,其总感染率为73.2%,麦穗鱼感染率最高90.8%,鲫鱼,中华旁旁皮鱼,银飘鱼,黄幼鱼的感染率分别为19.4%,16.7%,9.1%,5.9%;每克鱼肉含囊蚴最高的也是麦穗鱼,经统计学检验,感染率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华支睾吸虫的宿主及感染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明安  屈振麒 《四川动物》1994,13(1):171-172,170
华支睾吸虫的发育过程中,需经尾蚴→囊蚴→成虫三个阶段.它们分别借助淡水螺、鱼和哺乳(啮齿)动物来完成生活史。现就我省从1961-1990年以来对其宿主及感染调查资料整理报道于后。  相似文献   

6.
外睾吸虫幼虫期的早期发育及贝类宿主淋巴细胞的反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唐崇惕  舒利民 《动物学报》2000,46(4):457-463,T008
日本血吸虫病的媒介钉螺也是外睾吸虫的中间宿主。本文报告外睾吸虫早期幼虫在钉螺及窄口螺的寄特发育形式及贝类宿主的反应情况。贝类宿主吞食外睾吸虫虫卵后12天,毛蚴体体中的胚细胞已穿过宿主胃肠壁分散在其外围组织中。螺体在其头颈部产生大量血淋巴细胞并下行到内脏团包围虫体的胚细胞。生存的虫体胚细胞分散地通过宿主循环系统被送到消化腺及生殖腺的间隙中发育成早期雷蚴胚球。在雷蚴胚球周围尚有开始消退的宿主血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7.
华支睾吸虫神经系统的乙酰胆碱酯酶定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何毅勋 《动物学报》1991,37(1):47-51
应用乙酰胆碱酯酶显示的华支睾吸虫神经构造十分清晰,呈左右对称排列。它由中枢神经节、神经连合、纵行神经干、神经联系以及双极和多极神经细胞所组成。中枢神经节位于咽下方的两侧,由粗大的神经连合相连。从中枢神经节向前伸出咽、前背、前腹、前侧4对神经干;向后伸出后背、后腹、后侧3对神经干。以后腹神经干为最粗大,并从其伸出分支分布于腹吸盘、消化道、卵黄腺和生殖器官。后3对纵行神经干又由许多横向神经联系将其互相连接构成神经网。体内广泛分布双极和多极神经细胞,前者较小,数目众多,而后者略大,数目较少。  相似文献   

8.
东方次睾吸虫尾蚴的生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福州地区检获自然感染东方次睾吸虫尾蚴的阳性纹沼螺的时间是4—10月份。尾蚴从阳性螺的肛孔逸出,具趋光性。尾蚴逸出呈明显的日周期变化,以8—14时显著高于其它时间,高峰在12时左右。经试验证实,光照、温度等因子对东方次睾吸虫尾蚴的逸出有较大影响,夜间施加光照、加温以及在低温环境中提高水温均可使尾蚴逸出数量显著增加。尾蚴存活力与水温呈曲线相关,较适宜的水温在22—27℃之间。尾蚴钻入第二中间宿主麦穗鱼体内约需5分钟。  相似文献   

9.
李秉正  李家滨 《动物学报》1991,37(4):345-351
华支睾吸虫在大鼠体内发育中,随着体长的增大,体表上的细微结构也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包括体嵴增高,继而形成许多结节,并由结节上发出点状,指状或枝状突起;体棘逐渐减少和消失;腹吸盘唇上和口、腹吸盘周围的感觉乳突数量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0.
华支睾吸虫囊蚴存活时限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华支睾吸虫囊蚴在麦重申内和鱼体死亡腐烂分离出在水中存活时限作了初步观察。自鱼体死后4,7,9,12,15及16天时各镜检100个囊蚴,到12天时有42%的囊蚴存活。捕获阳性麦穗鱼在室内饲养,1年后囊蚴几何均数下降70.83%;并以各月龄囊蚴民活数为依据,作了简单略生命表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肠道微生态在华支睾吸虫致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华支睾吸虫感染大鼠模型。分别在造模后48 h、18 d和35 d检测血浆内毒素、ALT(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水平;检测肠粘液中sIgA含量;取肠内容物进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和肠杆菌的培养及定量分析。结果 造模后18 d、35 d,大鼠血浆内毒素、ALT、AST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内=8.335、7.612,tALT=11.815、9.874,tAST7.433、8.015,P值均<0.01);造模后48 h,肠黏液sIgA水平高于正常组(t=2.752,P<0.05),尤以造模后18 d、35 d升高显著(t=13.118、9.546,P值均<0.01);造模后48 h、18 d和35 d,肠道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明显减少(t乳=2.612、4.142、5.556,t双2.302、4.565、3.982,P值<0.05或P值<0.01),造模后18 d和35 d,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明显增多(t肠=4.562、5.247,t肠=5.366、4.775,P值均<0.01)。结论 华支睾吸虫感染可致大鼠肠道菌群发生失调,引发内毒素血症,参与介导对肝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12.
前睾吸虫亚科的研究(吸虫纲:半尾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半尾科前睾亚科吸虫的发现、变迁和研究历史。在半尾科中仅有该亚科的虫种是睾丸均在腹吸盘之前,并依两性管和受精囊的有无等特征分为前睾属和拟前睾属两属。文内还叙述了一个新种,天津前睾吸虫Prosorchis tianjinensis sp. nov. 并讨论了新种与前黄前睾吸虫、西沙前睾吸虫两近似种的区别。本亚科原来虫种均系海产鱼寄生虫,惟我们这个新种发现于淡水鱼黄鳝,扩大了该类吸虫宿主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13.
台湾棘带吸虫的终末宿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称为终末宿主。台湾棘带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为软体动物,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类,过去一直认为台湾棘带吸虫的终末宿主是鸟类和哺乳类。作者在台湾棘带吸虫种群生态学的研究中发现两栖类的泽蛙Rana limnocharis,爬行类的中国水蛇Enhydris chinensis也是台湾棘带吸虫的终末宿主,这在国内外尚属首次报道,从中国水蛇的食性以及与鱼类相似的栖息环境来看,中国水蛇可能是台湾棘带吸虫的最适终末宿主,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华支睾吸虫感染对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建立华支睾吸虫感染大鼠模型,分别在造模后48 h、18d和35 d,取肠内容物进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和肠杆菌的培养及定量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在感染后48 h,大鼠肠道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减少(P<0.05),肠球菌和肠杆菌数量略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感染后18 d(童虫期),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进一步减少(P<0.01),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明显增加(P<0.01);在感染后35 d(成虫期),四种肠道菌与童虫期的变化基本一致.结论 华支睾吸虫感染可致大鼠肠道菌群发生失调,其中益生菌减少,致病菌增多,尤以童虫期、成虫期较重.  相似文献   

15.
16.
内蒙科尔沁草原的中华双腔吸虫(Dicrocoelium chinensis Tang et Tang,1978)其第二中间宿主是黑玉蚂蚁(Formica gagates),而山东滨州地区的矛形双腔吸虫(D.lanceatum Rud.,1803)和枝双腔吸虫(D.dendriticum Rud.,1819)的蚂蚁宿主是中华蚂蚁(Formica sinica)。作者用中华双腔吸虫的黏球感染山东的中华  相似文献   

17.
不同龄期华支睾吸虫囊蚴对猫寄生力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捕获于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区的麦穗鱼,隔离饲养,用不同日龄囊蚴感染猫,感染后30d做解剖,收集成虫做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了不同日龄寄生力分析。结果表明,0、379、762、1038日龄囊蚴感染的获虫率分别为43.07%、85.45%、4.51%、9.80%。结合国内资料,建立了计算华支睾吸虫囊蚴对猫寄生力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肠道细菌移位在华支睾吸虫病致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华支睾吸虫感染大鼠模型。分别在造模后48 h(后尾蚴期)、18 d(童虫期)和35 d(成虫期),取肝、肺、淋巴结和血液组织,采用平板培养法进行细菌移位的检测;采用鲎三肽基质染色定量法检测血浆内毒素含量。结果 感染18 d后,实验组肠道细菌移位率开始增高,至感染35 d时,细菌移位率为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0.05);感染鼠以童虫期、成虫期细菌移位现象明显,总移位率为65%,与对照组1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59,P<0.01),且在肝、肺、淋巴结和血液组织中,移位发生率分别为60%、15%、25%和10%,以肝脏部位最高;造模后18 d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增高,造模后35 d血浆LPS水平略有下降,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12,P<0.01)。结论 华支睾吸虫感染可引发宿主肠道菌群移位,以肝组织多发,从而参与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19.
内蒙科尔沁草原的中华双腔吸虫(Dicrocoelium chinensis Tang et Tang,1978)其第二中间宿主是黑玉蚂蚁(Formica gagates),而山东滨州地区的矛形双腔吸虫(D.lanceatum Rud.,1803)和枝双腔吸虫(D.dendriticum Rud.,1819)的蚂蚁宿主是中华蚂蚁(Formica sinica)。作者用中华双腔吸虫的黏球感染山东的中华蚂蚁,同时用矛形双腔和枝双腔的黏球分别感染内蒙的黑玉蚂蚁。本文报道此试验中不同蚂蚁种类和各虫种后蚴间所产生的不同反应情况,及矛形双腔和枝双腔在后蚴各发育期的形态差异。  相似文献   

20.
蝙蝠的寄生吸虫似蛇属一新种(吸虫纲:斜睾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记述的似蛇属一新种,小形似蛇吸虫,新种Natriodera parva sp.nov.,采自浙江省桐庐县大足蝠的小肠中。新种与大形似蛇吸虫Natriodeta verlaium相似,但体型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