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蚕核多角体病毒(NPV)感染的中肠组织中的DNA多聚酶,经过磷酸纤维素柱层析纯化,正常家蚕中肠与NPV感染的家蚕中肠NPV多聚酶都表现了前和后两个活力峰,感染NPV的家蚕中肠DNA多聚酶前、后峰的比活力比正常家蚕中肠DNA多聚酶前,后峰的比活力分别提高10~15倍,总活力回收为56~60%。研究了DNA多聚酶的性质,讨论了与NPV复制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通过Southern转印杂交证明,柞蚕核多角体病毒(Antheraea pernyi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ApNPV)核多角体基因位于该病毒基因组DNA Bam HⅠ D和E片段上,我们巳将这两个片段分别克隆到pAT153质粒中,并用末端杂交法确定了ApNPV核多角体基因的方向,对含有这一基因的片段进行了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分析,进而对这一基因部分编码区进行了核苷酸序列分析,在用ApNPV这一段序列(222bp)与其他昆虫核多角体病毒AcNPV(AutograPha californica NPV,苜蓿丫纹夜蛾NPV);BmNPV(Bombyx mory NPV,家蚕NPV);OpNPV(Orqyia Pseudotsugata NPV,黄杉毒蛾NPV)核多角体基因相应区段相比较分析中,发现它们之间的同源核苷酸序列比率分别为77.5%、84%和80%。  相似文献   

3.
用家蚕核多角体病毒(NPV)为载体,使人α干扰素基因正确装配到NPV多角体蛋白基因启动子控制下,构成重组质粒,又与NPVDNA共转染家蚕细胞。反复病毒空斑纯化后,得到重组病毒。  相似文献   

4.
杆状病毒是一类感染节肢动物的病原微生物,其基因组为双链环状DNA,大小为80~180kb。杆状病毒科包括核多角体病毒属(Nucleopolyhedrovirus,NPV)和颗粒体病毒属(Granulovirus,GV),其中NPV根据病毒粒子在包膜中的粒子数目不同而划分为多核衣壳核多角体病毒(multiple nucleocapsid  相似文献   

5.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在广西多批次的养蚕生产中非常普遍,严重影响蚕农的经济效益。根据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广西分离株的多角体蛋白基因(polh)序列设计4条用于环介导核酸等温扩增(LAMP)特异性引物,以感染Bm NPV的5龄家蚕血淋巴的多角体DNA为模板,通过优化LAMP反应体系,确定Mg2+、d NTPs、甜菜碱最适终浓度分别为8 mmol/L、1.4 mmol/L和0.8 mol/L,外引物和内引物浓度为0.2μmol/L和1.6μmol/L,在64℃恒温条件下反应1 h;在反应管中加钙黄绿素,通过肉眼观察颜色变化直接判定结果实现可视化检测。该检测方法的Bm NPV最低模板DNA为25 fg/μL,其敏感度为常规PCR l00倍,兼具简便、快速、灵敏等优点,可用于家蚕核型多角体病的早期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6.
应用免疫扩散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研究了茶尺蠖核多角体病毒(boarmia Obliqua NPV)与其他6种昆虫杆状病毒的血清学关系。结果表明茶尺蠖核多角体病毒的抗血清只能与茶尺蠖核多角体病毒起反应,而不与其他6种昆虫杆状病毒发生免疫反应。说明茶尺蠖核多角体病毒和其他6种昆虫杆状病毒没有血清学关系。这一结果表示了茶尺蠖核多角体病毒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NPV)加入0.01 Mna2CO3—0.05 MNaCl溶解后,用水饱和苯酚-SDS提取NPV DNA。电镜观察证明NPV DNA为非均一性环状结构分子。测量了28个分子的长度,其中15个分子长度为27±5μm,相当分子量为(73±13)×106道尔顿,其余的是较大和较小的分子。限制性内切酶XbaⅠ,XhoⅠ BamHⅠ,EcoRⅠ,BgⅠ Ⅱ分别把NPV DNA酶解为20,9,10,18和11个限制性片段。由片段总和法计算得平均分子量是73.3×106道尔顿。  相似文献   

8.
异源多角体蛋白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粒子的包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PCR方法从AcMNPV基因组DNA中分离出多角体蛋白基因 ,将该扩增片段克隆到转移载体pBacPAK8中 ,得到重组转移载体pOAc。将该质粒DNA与线性化的Bm BacPAK6病毒基因组DNA共传染BmN细胞 ,得到了能形成多角体且不产生蓝色空斑的重组病毒hp BmNPV。纯化该重组病毒的多角体颗粒 ,并对多角体蛋白、病毒核酸及多角体病毒颗粒进行分析 ,发现AcMNPV的多角体蛋白能在家蚕细胞中大量表达且能在细胞内识别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并组装成多角体颗粒 ;病毒基因组DNA因部分交换 ,其酶切行为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电镜观察发现经AcMNPV多角体蛋白包装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多角体颗粒大小为1 2 μm~ 2 9μm ,明显小于野生型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多角体颗粒  相似文献   

9.
胡建新  丁红珍 《遗传学报》1993,20(4):300-304
蓖麻蚕(Attacus ricini)是我国特有蚕种,以其核多角体病毒(ArNPV)为载体有可能发展成为新的基因工程表达系统,我们建立了ArNPV基因库,并亚克隆了含多角体蛋白(Ph)基因DNA片段。对该1.1kb全长DNA片段进行序列分析,确定ArNPV Ph结构基因全长735bp,与苜蓿尺蠖NPV(AcNPV)、家蚕NPV(BmNPV)同源性分别为76%和81%,ArNPV 5'端调控结构Rohrmann box与各类NPV的Ph基因相似,但3'下游序列几无同源,显示了ArNPV Ph基因结构的特征性。同时,我们还对Ph基因启动子的其它结构特点作了剖析。  相似文献   

10.
两株蓖麻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来源不同的两株菌麻蚕多角体病毒的形态特征和理化特性。一株为较长期饲喂马桑叶的蓖麻蚕从自然罹死的幼虫和蛹中分离的多角体病毒(简称ArscsNPV);另一株为饲喂蓖麻叶的蓖麻蚕从幼虫分离的核型多角体病毒(简称ArscsNPV);另一株为饲喂蓖麻叶的蓖麻蚕从幼虫分离的核型多角体病毒(简称ArNPV)。两株核型多角体病ArNPV多角体大小约1.2-2.0μm最大的可达2.9μm。两株NPV病毒粒子均为杆状,ArscsNPV病毒粒子大小平均为310×50nm;ArNPV病毒粒子大小为350×50nm。两株NPV均为多粒包埋型。两株NPV的多角体蛋白均为单一组分,ArscsNPV多角体蛋白分子量为27.5kd;ArNPV多角体蛋白分子量为28kd。两株NPV的病毒粒子结构多肽均含有21条多肽,其中各多肽分子量有所差异。ArscsNPV的病毒粒子多肽分子量范围为11-130kd;ArNPV病毒粒子多肽分子量范围为11-96kd,其中有11种多肽了量彼此相同包括两种主要多肽(54kd和33kd)。用SDS-苯酚提取的病毒核酸,经实验证明均为双链DNA型使用几种内切酶酶解,求得两株NPV的核酸分子量,ArscsNPV为52.4×10^6d;ArNPV为73.5×10^6d。  相似文献   

11.
细胞凋亡指细胞受基因调控的自主的细胞死亡过程,是细胞为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一种手段。家蚕Bombyx mori是重要的鳞翅目模式昆虫,对其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具有代表性。家蚕细胞凋亡不仅参与了整个变态发育过程,而且在家蚕天然免疫反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家蚕卵-幼虫-蛹-成虫各阶段通过凋亡基因的调控促进组织退化及冗余细胞的清除,并且在家蚕抗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过程中,细胞凋亡的发生对Bm NPV增殖的抑制也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来家蚕细胞凋亡诱导因素、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研究现状及通路和细胞凋亡对家蚕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解决目前家蚕细胞凋亡机制研究不足、内质网通路涉猎少、各通路间联系不清晰等问题,以及深入研究家蚕细胞凋亡并解析家蚕变态发育机制和天然免疫反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核多角体病毒(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的核酸是双股环状DNA,在病毒颗粒中呈超螺旋状态。超螺旋DNA复制时,一般皆有超螺旋解旋过程。为了解这一机制,本文报道了从NPV感染的家蚕中肠组织中分离细胞核,经过羟基磷灰石、磷酸纤维素柱层析,ssDNA-纤维素亲和层析,纯化了DNA拓扑异构酶I,SDS-PAGE测定分子量为47kd,最适Mg~(++)浓度约为5mM。AcNPV感染的TN368细胞DNA拓扑异构酶I总活力较正常细胞酶活力高1~3倍,且活力的提高与病毒增殖平行。讨论了昆虫细胞DNA拓扑异构酶I的性质及其与NPV复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血清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提纯的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NPV)的多角体蛋白和病毒粒子免疫家兔制备抗血清,用免疫扩散和对流免疫电泳对四林棉铃虫NPV的多角体蛋白和病毒粒于进行了血清学比较研究。四株棉铃虫NPV分为两个包埋类型:单粒包埋型和多粒包埋型。soI.{3株和H.M株属前者,VHA 273株和XIA 10株属后者。同一株NPV的多角体蛋白或病毒粒子只与它们同源抗血清有反应。它们之间无交叉反应,表明同一株NPV的多角体蛋白和病毒粒子各具有特异的抗原。四株NPV的多角体蛋白不仅与同源的多角体蛋白抗血清有反应,而且也与异 源的多角体蛋白抗血清有交叉反应,说明四株NPV多角体蛋白具有共同的抗原。而四株病毒粒子与同源的病毒粒子抗血清有反应,在它们之间无交叉反应,表明四株NPv病毒粒子各具有自己特异的抗原。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以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多角体蛋白基因mRNA的cDNA的重组质粒PMA-Ⅵ DNA转化E.coli RR_1。采用了多种筛选方法,包括抗菌素抗性筛选,菌落杂交及电泳等方法。快速地筛选出含有PMA-Ⅵ质粒的菌株。并以蓖麻蚕NPV-DNA作探针,通过Southern杂交,表明蓖麻蚕NPV基因组中具有与苜蓿银纹夜蛾NPV多角体蛋白基因同源性的核苷酸序列。  相似文献   

15.
用薄荷伪造桥虫核型多角体病毒(Argroyamma agnata NPV)(以下简称Aa NPV)在室内感染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幼虫,从死虫体内分离到一种NPV。经电镜观察,多角体蛋白分析、病毒核酸的限制性内切酶酶解分析等研究,证明此多角体直径为1.5—2.6/μm,病毒粒子为杆状,其大小为100—150×420nm,病毒粒子为多粒包埋型。提纯的多角体蛋白只有一种多肽,分子量为33,500d,提纯的病毒粒子的结构多肽至少有15种,其分子量范围为15,600  相似文献   

16.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血清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免疫双扩散、对流免疫电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固相免疫电镜(SPIEM)等技术,对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pNPV)的抗原特性及与其它10种核型多角体病毒的血清学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EpNPV粒子的抗血清只能与EpNPV粒子起反应,不与EpNPV的多角体蛋白及其它10种昆虫核型多角体病毒(NPV)粒子发生交叉反应;EpNPV多角体蛋白抗血清除了和其同源的多角体蛋白起反应外,还能和其它两种NPV的多角体蛋白起反应。以上结果说明了EpNPV的结构蛋白具有较高的抗原特异性,而多角体蛋白则没有种间特异性。同时将固相免疫电镜技术应用到昆虫病毒的血清学检测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本文叙述了一种在高山草原地区较低温度下感染荨麻蛱蝶(Vanessa urticae)的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形态发生过程。荨麻蛱蝶幼虫经其病毒多角体感染5日后出现明显变化:细胞核膨大,核仁消失,核内出现清晰区及病毒发生基质。在病毒发生基质的周围,核衣壳大量产生。核衣壳是从这些病毒发生基质四周的模样结构碎片上获得套膜,装配成病毒粒子。随后病毒粒子逐渐进入多角体蛋白中,形成了成熟的单粒包埋型的多角体。观察结果表明,在较低温度下生长的荨麻蛱蝶NPV与在常温下生长的其它NPV有着类似的形态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18.
用等电聚焦-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电泳的双向电泳法和银染色方法,分析了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粒子和核衣壳的结构多肽。该病毒单粒包埋型病毒粒子含约96种多肽,核衣壳含约72种多肽。病毒粒子制剂和核衣壳制剂中含有较多量的分子量为31K的多肽,用蔗糖梯度离心、离心洗涤、碱处理甚至蛋白酶酶解和去污剂处理,都不能将其除去。向病毒制剂中加入纯化的多角体蛋白后作双向电泳,发现外加多角体蛋白改变原等电点面与上述31K多肽重合。对31K多肽的来源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应用PCR技术进行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广东株的敏感性检验以及探讨不同地理株系的基因水平的相互关系,本文通过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广东株的人工繁殖与纯化,引用了一对根据多角体蛋白基因设计的引物phy35/phy36,对BmNPV的基因组模板DNA进行了PCR扩增,并对其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显示,PCR技术均可扩增检测出3×108个/mL至3×102个/mL不同浓度的BmNPV模板DNA,特异目标片段大小约为680 bp,且扩增带的亮度随着病毒液浓度的降低而减弱,说明应用引物phy35/phy36进行PCR方法可以有效地应用于检测BmNPV病毒感染的家蚕.同时,测序获得了BmNPV广东株多角体蛋白polyhedrin基因674 bp大小的片段,GC含量为46.4%.经过BLAST比对分析,与BmNPV泰国株的相似性为99%,暗示家蚕BmNPV广东株与泰国株的BmNPV (登录号AY779044)亲缘关系非常相近,两者可能属于BmNPV的不同地理株系.通过系统发育树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广东株polyhedrin基因部分序列与家蚕NPV分离株S9多角体蛋白基因(DQ231336)关系很近.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从被AcNPV感染的大蜡螟中提纯到AcNPV DNA,以质粒pBR325作为载体,从AcNPV基因组DNA EeoRI片段克隆中得到含AcNPV多角体蛋白基因片段的重组质粒。经原位杂交,酶切鉴定,DNA顺序分析,并与Hooft Van Iddekinge等人测定的结果比较,证明筛选到的7.3kb EcoRI片段包含了AcNPV多角体蛋白结构基因及其启动基因。核多角体病毒多角体蛋白启动基因是迄今为止在真核细胞中所发现的最强启动基因之一,是理想的表达外源基因的启动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