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秦岭西部山地次生林和人工林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对次生林生态系统的长期扰动必然会对地下生态过程产生深刻影响,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对地下生态过程的演变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文以小陇山林区恢复近30年的次生林和栽植近30年的油松、日本落叶松、欧洲云杉和粗枝云杉林为对象,通过对5种林型土壤动物群落密度调查,采用PCA排序和方差分析等方法,探讨了不同林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和营养结构.结果表明:油松林和日本落叶松林土壤动物群落密度是次生林的3.0和2.1倍;油松和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中消费者/分解者比值明显高于次生林,油松林和日本落叶松林消费者/分解者的比值显著高于欧洲云杉林和粗枝云杉林;不同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油松林和日本落叶松林土壤动物群落密度是粗枝云杉林的4.5和3.1倍,而油松林土壤动物群落类群丰富度是欧洲云杉林和粗枝云杉林的1.5倍.  相似文献   

2.
巨桉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黄玉梅  张健  杨万勤 《生态学报》2006,26(8):2502-2509
为深入了解巨桉人工林生物养分循环及土壤肥力变迁,客观全面地评价巨桉人工林的生态效益,对比研究了四川省洪雅县巨桉人工林和青冈次生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方法,大型土壤动物采用野外分层手捡计数,中小型土壤动物用取土器分层取土,带回室内分别用干湿漏斗分离并镜检。结果表明:(1)洪雅巨桉人工林共获1312头土壤动物,分属6门10纲21目,其优势类群分别为蜱螨目、弹尾目、线虫纲、膜翅目;(2)巨桉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的类群数和个体数均低于青冈次生林.其Shannon—Wiener指数和密度一类群指数分别为1.818和4.002,低于青冈次生林的1.963和8.091;(3)巨桉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中腐食性同功能种团比例为81.78%高于青冈次生林的64.18%;(4)巨桉人工林与青冈次生林土壤动物密度剖面分布具明显表聚性,二者经F-检验无显著差异;(5)巨桉人工林与青冈次生林土壤动物群落有比较高的Jaccard相似性系数和Gower,系数,表明两类林分在土壤动物类群和个体数量分布上有比较大的相似度。  相似文献   

3.
科尔沁沙地不同造林类型对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认识流沙生境中种植人工林对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选择科尔沁流动沙地及其周围灌木林和乔木林地(生长年龄均为30年左右)为研究样地,对土壤动物群落与土壤环境进行调查,分析了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对流动沙地种植人工林的响应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流动沙地种植人工林对土壤性状产生显著影响,尤其是灌木林覆盖流动沙地显著改善了土壤环境,增加了土壤水分,提高了土壤营养条件.在3种林地中共捕获土壤动物485只、11个类群.优势类群为蜱螨目和弹尾目,常见类群为啮目,其他8个类群为稀有类群.从流动沙地到灌木林地和乔木林地,土壤动物密度减少,类群数和Shannon指数增加,而均匀度指数下降.但土壤动物密度、类群数、Shannon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3种样地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土壤电导率是影响土壤动物类群数分布的重要因素.在科尔沁沙地,流动沙地种植人工林能够改善土壤环境和影响土壤动物多样性,但以30年的人工林研究其对流动沙地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存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采伐干扰对巨桉(Eucalyptus grandis)人工林土壤动物的影响,于2005~2007年采用手捡法和干湿漏斗法对四川省洪雅县巨桉人工林采伐干扰前和采伐干扰后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采伐干扰前四季共获土壤动物4775头,分属4门11纲27目,采伐干扰后获土壤动物4640头,分属4门10纲23目.采伐干扰后秋季(10月)、冬季(1月)和春季(4月)土壤动物个体数较采伐干扰前分别上升224头、368头和443头,而夏季(7月)下降了1170头.采伐干扰前巨桉人工林土壤动物个体数与类群数季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采伐干扰后土壤动物类群数变化受土壤动物个体数变化的影响较小.与采伐干扰前相比,采伐干扰后枯落物层各季节土壤动物密度均低于采伐前,0~5 cm土层土壤动物密度与干扰前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其波动较5~10 cm和10~15 cm土层大.采伐干扰后土壤动物类群数四季共减少4个,采伐干扰前后土壤动物优势类群类群数波动小,采伐后常见类群类群数上升(除冬季外),稀有类群对采伐干扰较敏感,其类群数下降幅度较大.采伐干扰前后同功能种团均以杂食性和腐食性土壤动物为主,两者百分比之和均在89%以上.密度-类群指数(DG)和多样性指数(H′)的变化趋势相似,采伐干扰前后的变化趋势相反,表明采伐干扰对巨桉人工林土壤动物季节变化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黄玉梅  杨万勤  张健  卢昌泰  刘旭  王伟  郭伟 《生态学报》2010,30(8):2018-2025
受研究手段的限制,有关森林物种组成对土壤动物群落影响的研究少有报道。采用人工除灌和除草的林地控制实验方法,研究了亚高山人工林灌草层关键物种丧失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灌木层去除后土壤动物密度极显著低于对照(P0.01);线虫纲(Nematoda)优势度持续增加,处理15个月时极显著高于对照(P0.01);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极显著低于对照(P0.01);腐食性功能团类群数及个体数百分比有所下降。(2)草本层去除后土壤动物密度显著低于对照(P0.05);线虫纲优势度持续增加,处理15个月时显著高于对照(P0.05);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极显著低于对照(P0.01);腐食性功能团类群数略低于对照,个体数百分比无显著差异。综上所述,林下灌草层去除,尤其是灌木层去除,导致土壤动物群落个体数量、多样性指数降低,优势类群格局、腐食性功能团构成发生变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  相似文献   

6.
在前期巨桉(E.grandis)人工林土壤生物多样性在轮伐期前(4年左右)降低,此后随林龄显著升高的研究基础上,在四川省丹棱县选择轮伐期前即4年和轮伐期后即8年的不同密度(D1:2000, D2:1600, D3:1200株/hm~2)巨桉人工林,研究了其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显示:1)共捕获土壤动物2904只,隶属于4门8纲22目70科,其中大型土壤动物541只,以蚁科和康叭科为优势类群;中小型土壤动物2363只,以大翼甲螨科、等节虫兆科和线虫为优势类群。2)土壤动物类群数、个体数和密度随林分密度和林龄具有显著差异,4年生林地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随密度降低显著增加,8年生巨桉人工林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及类群数随密度降低均显著增加;土壤动物个体数及类群数除D1密度时4年高于8年,其余密度均表现为8年高于4年。3)林分密度对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有显著影响,4年生林地大型土壤动物Margalef丰富度指数随密度降低显著增加,8年巨桉人工林中小型土壤动物Shannon-wiener指数及Margalef丰富度指数随密度降低显著升高。4)巨桉人工林大型土壤动物以杂食性为主,枯食性次之,中小型土壤动物以腐食性为主,杂食性次之。5)RDA分析显示,林分密度、土壤含水量和土壤pH为对土壤动物的主要作用环境因子,4年时对奥甲螨科、长角长虫兆科、寄螨科、隐翅甲科、丽甲螨科等类群影响较大;8年时对线虫、蜚蠊科、康叭科、厉螨科、棘虫兆科等类群影响较大。为此,延长轮伐期、降低林分密度可改善巨桉人工林土壤动物生境、增加土壤动物多样性、促进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及生境破碎的重要因素,土壤动物群落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土壤结构及肥力、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为探究城市化进程中绿地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分布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机制,本研究沿南昌市城区-郊区-乡村梯度27个绿地样方为对象,调查样方内植物信息、土壤理化性质和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共捕获土壤动物1755头,隶属于2门11纲16目,其中,优势类群为弹尾纲、寄螨目和真螨目,个体数占比达81.9%;土壤动物密度、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均表现为郊区显著高于乡村。城乡梯度中绿地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不同营养级结构差异较大,植食者和大型捕食者在乡村占比最多,而在其他地区占比较小。冗余分析表明,冠幅、林分密度、土壤全磷是影响研究区绿地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解释率分别为55.9%、14.0%、9.7%。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说明,城乡梯度绿地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呈现一定差异,地上植被因子是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差异的主导因素。本研究补充了南昌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体系,为维持土壤动物多样性和城市绿地建设...  相似文献   

8.
浙江金华不同城市绿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2004年10-11月对金华市市区8种城市绿地生境中的大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共获得大型土壤动物1231只,隶属3门8纲20目。其中优势类群为近孔寡毛目、膜翅目、双尾目和蜘蛛目,常见类群为正蚓目、等足目、柄眼目、鞘翅目、鳞翅目、双翅目和同翅目,其余类群为稀有类群。不同城市绿地生境中的土壤动物的类群组成以及个体数不同。在土壤动物研究中,群落复杂性指数(C)比Shannon-Wiener指数(H′)更能体现群落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且能修正不同类群个体数对多样性的影响。大型土壤动物显示了明显的表聚现象,垂直分布有明显差异,类群数和个体数随深度增加而减少。群落聚类以及排序的结果显示,8种城市绿地生境中的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可以分为6大类:草坪类、草地类、新植草坪类、无草本层的人工林类、有草本层的人工林类和灌木林类。  相似文献   

9.
不同坡位下巨桉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瑜  钟宇  张健  杨万勤 《应用生态学报》2010,21(9):2367-2374
为了解坡位对巨桉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2009年1-10月,调查了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区不同坡位巨桉人工林的土壤动物群落.从3个巨桉人工林共获取土壤动物34741只,鉴定出146个类群,隶属于7门16纲31目;巨桉人工林下土壤动物的群落组成、营养类群、多样性及其季节动态基本都存在坡位变化,大型和中小型干生土壤动物的个体数、大型土壤动物的腐食性类群和中小型干生土壤动物的杂食性类群数量表现出随坡位的下降而逐渐增多的趋势,说明土壤动物响应了坡位引起的土壤生态因子的变化.其中大型土壤动物的腐食性类群和中小型湿生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显示出显著的坡位差异,表明这两个指标能指示巨桉人工林不同坡位生境的异质性.总的看来,巨桉人工林坡位因子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分布及结构特征具有一定影响,但作用尚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川西高山典型自然植被土壤动物多样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了解川西高山不同自然植被类型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差异,于2008年8月至2009年6月对该地区代表性植被--针叶林、灌木林和草甸下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从3种植被下共捕获土壤动物48343只,隶属于7门16纲31目117科.不同植被类型的大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差异较大,其土壤动物类群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3种植被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与类群数的垂直分布均具有明显表聚性.针叶林苔藓层的土壤动物个体密度与类群数极显著高于凋落物层和土壤层(P<0.01).不同植被下土壤动物密度 类群指数(DG)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大型土壤动物生物量在6月达到最大值.Jacard相似系数显示:受干扰草甸的土壤动物群落与其他植被相似程度最低.表明植被类型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影响显著;坡向、海拔以及干扰等因素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上海市不同类型城市森林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于2014年4月(春季)、7月(夏季)、10月(秋季)和2015年1月(冬季)对上海市4种城市森林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共捕获土壤动物2190只,隶属于6门15纲22个类群,优势类群为线虫纲和蜱螨亚纲,分别占总密度的56.0%和21.8%,常见类群为线蚓科、轮虫纲、弹尾纲和膜翅目,共占总密度的18.7%.不同类型城市森林中小型土壤动物密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水杉林密度最高,香樟林最低;类群数以近自然林最高,水杉林最低.各林地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整体表现为秋、冬季密度值较高,夏、秋季类群数较高.在垂直分布上,香樟林表聚程度最为突出,近自然林各层分布相对均匀.密度-类群指数(DG)大小顺序为近自然林(6.953)>香樟林(6.351)>悬铃木林(6.313)>水杉林(5.910),该指数可以较好地表征各林地的群落多样性.冗余分析(RDA)显示,土壤容重、土壤有机质、土壤总氮等是影响城市森林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其中蜱螨亚纲和线蚓科与土壤有机质和总氮呈正相关,双翅目幼虫和轮虫纲与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We surveyed pseudoscorpion fauna in the soil organic layer in managed and abandoned secondary forests in Hiroshima Prefecture, Japan, and studied the effects of forest management on the pseudoscorpions. The vegetation structure was generally more developed in abandoned stands than in managed stands. The depth of the soil organic layer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stand types. We observed a total of seven pseudoscorpion species belonging to five genera. Pseudoscorpion species richness and densities were higher in abandoned stands than in managed stands. We did not find any pseudoscorpions in stands where the summed vegetation cover was less than 150%.An erratum to this article can be found at  相似文献   

13.
Tropical cloud forests are functionally important ecosystems, but are severely threatened due to deforestation and fragmentation. Epiphyte mats, accumulations of live vegetation and dead organic matter on tree trunks and branches, are a conspicuous component of cloud forests and harbor diverse assemblages of meso- and microarthropods. We compared the morphospecies richness, composition, and abundance of arthropods in epiphyte mats between primary and secondary forests of Monteverde, Costa Rica, and at two nearby replicate sites. Epiphyte mats were thinner and less structurally diverse in secondary forest. We collected ca 36,000 micro- and mesoarthropods from epiphyte mats in the 2-yr study. Whereas arthropod morphospecies richness did not differ among forest types, arthropod abundanc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secondary forest due to larger numbers of ants, especially Solenopsis spp. Arthropod assemblages showed a high degree of taxonomic overlap both within and between primary and secondary forests (Jaccard abundance-based similarity = 0.93–0.96). Although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thropod fauna proved to be similar among sites and between forest type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temporal effect: arthropod morphospecies richness in epiphyte mats generally was lower in the dry season (February–May), when many taxa probably became dormant or sought shelter against desiccation in deeper portions of mats.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地区不同生境下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秦钟  章家恩  李庆芳 《应用生态学报》2009,20(12):3049-3056
2007年5月(春季)、7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08年1月(冬季),对广州市天河区3种土地利用类型(林地、人工绿地、农田)下6个不同生境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和季节变化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生境下中小型土壤动物的水平分布有所不同.调查期间,华南农业大学树木园捕获的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最多,达1286个,农用地中捕获的个体数较少,以凤凰街农用地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和类群数最低;研究区各样地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总量有明显的季节消长,由高到低依次为:秋季(1815)>春季(1623)>冬季(1365)>夏季(1276).聚类与排序结果也说明不同生境样地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组成随季节不同而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同一季节不同生境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差异与人为干扰程度、土壤环境因素等有关.  相似文献   

15.
调查了中亚热带会同林区毗邻的天然次生常绿阔叶林、一代杉木纯林和二代杉木纯林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结果表明,采伐天然林,接着栽植杉木人工林后,土壤动物的多度和多样性均出现明显下降,而土壤动物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却没有明显差别.杉木连栽对土壤动物的多度、多样性、生物量影响甚少,特别是杉木一、二代土壤动物的生产力接近相等.此项研究结果支持植被是影响土壤动物演替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暗示杉木长期连作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西双版纳不同演替状态热带次生林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样地调查法,对西双版纳4种不同演替状况热带次生林:中平树(Macavanga denticulate)、崖豆藤(Millettia laptobotrya)、野芭蕉(Musa acuminata)与黄竹(Dendrocalamus membranaceae)林的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与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类不同演替状况次生林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在数量优势类群组成上无较大差异,蜱螨目为所有4类林地的突出优势类群,膜翅目、弹尾目和鞘翅目在不同林地中分别为不同数量等级的次优势类群,而在常见和稀有类群的组成上,各林地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个体数和DG多样性指数以正向演替的崖豆藤林最高,偏途演替的黄竹林最低,但中平树、崖豆藤和野芭蕉林的差异不大.4类林地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的垂直分布分别以凋落物层和土壤表层(0~5cm)最高,其它各层分布因林地不同各异,并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各林地土壤节肢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的季节消长总体表现出干季和雨季初期与末期高于雨量最大的雨季中期,由于不同林地植被结构、凋落物数量和质量以及土壤水热状况不同,其季节变化显现样地差异,除了受林地降水量和温度变化影响外,食物的丰欠和栖息场所的干扰状况也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小型土壤动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查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及其变化动态,2008至2009年间,利用定位观测方法对青藏东缘若尔盖高寒草甸的中小型土壤动物进行了5次调查。结果为:(1)捕获中小型土壤动物9318只,隶属于3门7纲88类;平均密度为39941.67 个/m2;大类群中,线虫纲(Nematoda)的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91.50%,蛛形纲(Arachnida)(主要为蜱螨目)、弹尾纲(Collembola)、寡毛纲(Oligochaeta)和昆虫纲(Insecta)分别占3.73%、2.55%、1.12%和1.07%;(2)土壤动物的群落密度、类群数、密度-类群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均有显著的季节差异(P<0.01或P<0.05),表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对季节变化具有高度敏感性;(3)线虫纲、蛛形纲、弹尾纲、寡毛纲和昆虫纲的密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并均有显著的季节差异(P<0.05);(4)各季节间的Sorensen群落相似性系数低于Morisita-Horn相似性系数,表明季节变化对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相对较强,对优势类群个体密度的影响相对较弱;(5)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类群数和密度,以及弹尾纲、寡毛纲和昆虫纲的密度均与温度有显著的负相关(P<0.01或P<0.05),线虫和蛛形纲的密度与温度和降水均有不显著的负相关(P>0.05)。研究结果表明若尔盖高寒草甸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而温度是影响其季节变化的最主要气候因素;另外,从温度、降水及其年间变化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影响可知全球气候变暖在短期内将会对高寒草甸土壤动物群落产生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通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2013—2014),利用干漏斗法收集土壤中小型动物,探讨不同种植模式(玉米单作、玉米大豆间作、大豆单作)和施氮(0、150 kg·hm-2)对红壤土壤动物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 两年取样共捕获土壤中小型动物8349只,分属3门10纲29目,优势类群为蜱螨目和弹尾目.2013年间作和施氮均提高了玉米拔节期土壤动物的平均密度.2014年土壤动物类群数较2013年有明显的增加,施氮条件下的土壤动物平均密度较不施氮有所增加.两年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种植模式和生育期对土壤动物平均密度、类群数和多样性指数都无显著影响.但在2014年,施氮显著影响了土壤动物类群数、Simpson指数和密度-类群指数;种植模式与玉米生育期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了土壤动物平均密度和类群数,同时对密度-类群和丰富度指数也有显著影响;施氮和生育期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了Simpson指数、密度-类群指数和Shannon指数.从两年的土壤动物群落去趋势分析结果来看,红壤地土壤动物群落在种植模式和施氮水平之间均没有明显的差异,群落组成的变化与玉米生育期相关.合理施氮条件下的玉米-大豆间作模式有利于提高红壤地土壤中小型动物平均密度和类群数,保持较好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Forest restoration by planting trees often accelerates succession, but the trajectories toward reference ecosystems have rarely been evaluated. Using a chronosequence (4–53 years) of 26 riparian forest undergoing restoration in the Brazilian Atlantic Forest, we modeled how the variables representing forest structure, tree species richness and composition, and the proportion of plant functional guilds change through time. We also estimated the time required for these variables to reach different types of reference ecosystems: old‐growth forest (OGF), degraded forest, and secondary forest. Among the attributes which follow a predictable trajectory over time are: the basal area, canopy cover, density and tree species richness, as well as proportions of shade tolerant and slow growing species or individuals. Most of the variation in density of pteridophythes, lianas, shrubs and phorophythes, proportion of animal‐dispersed individuals, rarefied richness and floristic similarity with reference ecosystems remain unexplained. Estimated time to reach the reference ecosystems is, in general, shorter for structural attributes than for species composition or proportion of functional guilds. The length of this time varies among the three types of reference ecosystems for most attributes. For instance, tree species richness and proportion of shade tolerant or slow growing individuals become similar to secondary forests in about 40 years, but is estimated to take 70 years or more to reach the OGF. Of all the variables considered, canopy cover, basal area, density, and richness of the understory—by their ecological relevance and predictability—are recommended as ecological indicators for monitoring tropical forest restoration success.  相似文献   

20.
韩慧莹  殷秀琴  寇新昌 《生态学报》2017,37(7):2197-2205
为探讨长白山地低山区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分别于2014年春季(5月)、夏季(7月)及秋季(9月)对长白山地低山区的次生针阔叶混交林、次生落叶阔叶林、蒙古栎林和耕地土壤动物进行研究。研究表明,4个生境共获土壤动物58类,30445只,隶属3门6纲22目52科(亚目)。各生境大型、中小型土壤动物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且各生境季节变化不同。总体来看,耕地生境土壤动物密度与类群数明显低于其它3个生境,大型土壤动物的密度季节变化较显著,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密度和类群数的季节波动均较大。次生落叶阔叶林生境大型、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高于其它3个生境,耕地最低。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季节波动较大,春季、夏季与秋季之间差异性较大,大型土壤动物季节波动较小。通过对大型、中小型土壤动物与13种环境因子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可知,大型土壤动物对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具有正向响应,其密度、类群数与土壤温度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密度、类群数对土壤湿度具有显著正向响应;土壤动物对pH的响应程度较低,对有机质具有显著正向响应;土壤动物对全效养分N、P、K的响应程度高,大型土壤动物的密度对速效养分N、P、K的响应程度高,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对速效养分N、P、K的响应程度高,对Ca、Mg的响应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