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香港坪洲岛若干白垩纪植物化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坪洲岛位于香港地区东北隅,大鹏湾内靠近深圳市下沙和大鹏一侧,其地理座标为北纬22°32′-33′,东经114°25′-27′。岛上出露一套以灰黑色板状泥岩为主的含化石碎屑岩层。据Williams(1943)的资料,在岛的西北部低潮时出露有约10m厚的砂质页岩和0.6m燧石砂岩,其上为广泛出露的厚达170m的黑色含钙质的粉砂岩和泥岩。由于此岛孤立地位于大鹏湾内,其岩层和邻近地区出露的沉积层之间的对比和相互关系均不可能确切知道。已知大鹏湾水下主要为红色砂、砾岩层,但它们与岛上岩层之间确切的关系也不清楚。到目前为止,确定这个岛上沉积岩层的时代的唯一手段是化石证据。自本世纪二十年代起Brock和Williams等先后采集了一些植物化石,经Seward鉴定,结果如下(Williams,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西单发现旧石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4月21日,北京市中银大厦施工单位在施工中发现地层中有哺乳动物化石。根据这个线索,本文作者李超荣等随即到工地考察,初步鉴定其为象的牙齿及一些骨骼。同日,郑绍华也到工地调查,把象化石鉴定为古菱齿象。另外,本文作者从地层中采集了几块砾石和断块,清洗后发现其中有一件是石核。中银大厦旧石器地点位于北京市区复兴门内大街与西单北大街交汇处,地理坐标约为东经116°23′4″,北纬39°55′26″。该地点的地层剖面简述如下:1)人工堆积层。上部为杂色碎石填土,下部为杂色渣土。厚7.5m。2)褐色粉砂质粘土层。含云母和氧化铁。厚2.5m。3)…  相似文献   

3.
2008年8月10日,笔者前往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N46°52′8.5″,E124°26′29.1″)西南32 km处的四合村(N46°45′11.8″,E124°3′14.5″)进行调查,发现一处苍鹭(Ardea cinerea)集群繁殖地.此繁殖地位于四合村西南400 m左右的一处林带中,此林带南北长约100 m,东西长约400 m,南临连环湖明水面,北面依次为农田和苇塘.  相似文献   

4.
20 0 1年 6月 15日笔者在河北省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 (38°2 3′5″~ 38°33′4 4″N ,117°18′15″~ 117°38′17″E)进行鸟类资源调查时 ,于下午17:4 0左右在南大港农业发展公司大院西侧的榆树 (Uimuspumila)上发现一只体长约 4 0cm的鸟 ,体似鸦 ,尾似鹊。在距其约  相似文献   

5.
洛阳首次发现旧石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系记述洛阳市首次发现的旧石器。它发现于距地表约12米的砂土层中,并与似诺氏古菱齿象化石共同出土,其地质时代为更新世晚期。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原地区旧石器文化和洛阳地区第四纪地层划分提供有意义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新疆发现的牙克煞龙化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72年8月,新疆富蕴县二牧场牧民,在喀拉布勒根(约东经88°42′北纬46°24′)北2°东2公里处,离乌伦古河北岸约1.5公里,发现了一块牙克煞龙的化石。当笔者闻讯,与自治区博物馆李文永同志一起到现场时,挖掘工作已经完毕。野外工作是在富蕴县革委会大力支持下进行的。化石产于一套灰白色砾状砂岩、砂状砾岩中,化石底部有粘土岩。砾石成分主要为石英砂岩、泥质岩、火成岩等,半棱角状,砾石排列的方向性  相似文献   

7.
2004年4月4日笔者在呼和浩特市第三苗圃(40°48.445′N,111°433.49′E)进行鸟类资源调查时,于15:40左右在东侧靠近东墙的灌丛中发现两只体长约30cm的类似灰斑鸠的鸟,在距其约8m的地方,通过8×40倍双目望远镜观察发现:通体粉褐色,头部灰褐色;后颈具宽阔的黑色领圈,其上杂以珍珠  相似文献   

8.
长白山区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吉林省东部,其地理位置为北纬40°52′~44°30′,东经125°2′~131°17′。东西长509.5公里,南北宽406.5公里,总面积约9.5万平方公里。境内包括吉林省东部和东南部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通化地区和浑江地区的二十二个市、县。地域广阔,海拔差异较大,最高峰为白云峰,海拔可达2691米。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野生植  相似文献   

9.
艾怀森 《动物学研究》2007,28(6):633-633
2003年至今,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理局工作人员在进行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监测时发现,在高黎贡山南段,地理位置介于东经98°44′35″—98°46′20″,北纬24°50′49″—24°58′35″之间,有野生林猬种群。该物种主要分布在海拔2200—2681m之间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和杜鹃苔藓矮林之中,以昆虫为主食。在其人工饲养中,  相似文献   

10.
2016年9月28日在西藏自治区错那县勒门巴民族乡斯木扎景区(27°49′34.89″N,91°43′44.77″E,海拔2 830 m)发现一群约20~30只猕猴。通过比较几种猕猴属物种的照片和相对尾长值,并查阅相关文献,确认其为藏南猕猴(Macaca munzala),这是该物种在中国印控藏南地区之外的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从产卵期北京鸭输卵管中提取总RNA,经Olilo(dT)-纤维素柱层析,再经sepharose 4B柱层析步骤,得到了纯化的鸭卵清蛋白mRNA。我们建立了麦胚无细胞体系并探索了鸭卵清蛋白mRNA在此体系中翻译的最适条件。在此条件下测定了各纯化步骤的总mRNA翻译活性,并用免疫沉淀法测定其中卵清蛋白mRNA的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我们从mRNA中分离得到了纯鸭卵清蛋白mRNA。用变性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对各纯化步骤的核酸样品进行组成分析,确定出鸭卵清蛋白mRNA的大小约为21S。  相似文献   

12.
13.
石貂的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分布在我国的石貂北方亚种染色体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2n=38,核型为14(M)+4(SM)+18(ST),XY(M,A)。C-带显示该亚种的一些染色体着丝粒区域结构异染色质弱化或消失。No,9染色体的短臂完全异染色质化;X染色体长臂丰出现插入杂色质带;Y为完全结构异染色质组成。  相似文献   

14.
林圣龙 《人类学学报》2005,24(3):183-187
1·张双全、徐钦琦强调北京猿人第一头盖骨出土于下洞的“红色砂质粘土层”,因此应与主堆积的第10层对比。但是在具体发现此头骨的裴文中以及头骨发现后对其进行研究的步达生的描述中都明确说该头骨埋藏在石灰华中。因此头骨应产于下洞的“下石灰华层”。2·以主堆积第10层作为参照系,下洞堆积的层位在参照系层位之下,因此其层位至少相当于《贾文》主堆积剖面的第11层,甚至可能更低。3·北京猿人遗址中的几处实例说明,在对比洞穴堆积中不同处所的地层单元时,岩性相似并不是对比的“前提条件”。关键是要有一个共有的层位作为参照系,在此基础上层位相当的地层单元才可以进行对比。下洞堆积与主堆积第11层的对比就是这样的例子。  相似文献   

15.
林圣龙 《人类学学报》2004,23(3):173-186
目的:讨论北京猿人第一个完整头盖骨出土层位的准确归属问题;方法:详细追踪北京猿人遗址1929年—1933年发掘和分层的过程;结果和结论:北京猿人第一个完整头盖骨出土于周口店第1地点堆积的第11层,北京猿人的化石材料分布在周口店第1地点的第3—11层。  相似文献   

16.
17.
李传夔 《人类学学报》1990,9(4):290-293
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发现至今已60年了。它的发现在世界古人类学研究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经过60年的后继工作,我们的事业有了相当大的进展。为促进古人类学的发展,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组织了这次国际学术讨论会以纪念这一伟大的发现。我首先代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向来自亚洲、美洲、欧洲的同行、向在座的学术界前辈,向各位领导及同志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我也想借此机会和在座的各位一起回顾一下中国古人类学研究、发展的梗概,以便探讨我们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8.
19.
北京猿人第一头盖骨的出土层位历来在学者当中存在争议。由于周口店第一地点堆积环境的复杂性以及早年发掘记录方面不可避免的一些缺陷,导致这一问题至今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本文通过对北京猿人遗址发掘历史及堆积状况的综合对比分析,提出:北京猿人第一头盖骨出土层位相当于现今西壁剖面的第10层,即综合剖面的第11层。  相似文献   

20.
Two competing hypotheses have long dominated specialist thinking on modern human origins. The first posits that modern people emerged in a limited area and spread from there to replace archaic people elsewhere. Proponents of this view currently favor Africa as the modern human birthplace.1–5 The second suggests that the evolution of modern humans was not geographically restricted, but invlved substantial continuity between archaic and modern populations in all major regions of the occupied world.6–7 Based solely on the fossil record, both hypotheses are equally defensible, but the spread-and-replationships scenario is far more strongly supported by burgeoning data on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s and diversity of living humans.8–16 These data impy that there was a common ancestor for all living humans in Africa between 280,000 and 140,000 year ago, and that Neanderthals and other archaic humans who inhabited Eurasia during the same interval contributed few, if any, genes to living peiple. I argue here that the spread-and-replacement hypothesis is also more compatible with a third line of evidence: the spread-and-replacement hypothesis is also more compatible with a third line of evidence: the archeological record for human behavioral evolu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