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VE对草鱼成鱼肌肉品质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VE含量为24.1 mg/kg的实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VE 0(对照组)、25、50、100、200 mg/kg,饲喂平均体重为(614.9±60.5)g的草鱼60d.考察VE对草鱼成鱼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组草鱼增重率分别为51.6%、53.5%、53.4%、53.5%、54.8%,饲料系数分别为2.28、2.17、2.20、2.19、2.15,饲料中添加25-200 mg/kg VE对草鱼成伍增重率、饲料系数无显著影响(P>0.05);在肌肉品质方面,饲料中添加VE对肌肉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肌肉保鲜肉滴水损失和冷冻肉渗出损失随VE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随饲料中VE添加量的增加,肌肉、肝脏中VE含量增加,丙二醛含量则显著降低(P<0.05),其中VE添加量为200 mr,/kg组的肌肉、肝脏VE含量较对照组增加431.0%、353.7%,丙二醛含量则下降67.2%、61.3%(P<0.01);在血清抗氧化能力方面,当VE添加量≥50 mg/kg后,草鱼血清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而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在VE添加量0-100 mg/kg各组间尤显著差异,200 mg/kgVE组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上述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VE能促进草鱼生长,改善肌肉品质,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以生长性能为标准,草鱼成鱼饲料(基础饲料含VE 24.1 mg/kg)中的VE添加量25 mg/kg;以肌肉品质、抗氧化能力指标为标准,草鱼成鱼饲料中的VE添加量为200 mg/kg.  相似文献   

2.
异育银鲫幼鱼对饲料中赖氨酸的利用及需要量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以添加晶体氨基酸的半精制饲料饲喂异育银鲫幼鱼,通过69d的生长实验来确定其赖氨酸需要量。饲料以白鱼粉为主要蛋白源,饲料中的总赖氨酸含量分别为1.82%、2.32%、2.82%、3.32%3、.82%、4.32%和4.82%7个水平。实验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进行,每种饲料随机3个重复。实验结果表明,异育银鲫能够利用饲料中的晶体赖氨酸、蛋氨酸。在投喂后3h,其血浆中的游离赖氨酸、蛋氨酸含量最高。当饲料中赖氨酸含量为3.32%时,异育银鲫的终末尾均重、特定生长率和鱼空壳占体重的百分比最高,肝体指数最低。当饲料中赖氨酸含量为3.82%时,异育银鲫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PP>0.05)。血红蛋白含量以赖氨酸含量为2.82%的饲料组最高,4.82%组最低;随着饲料中赖氨酸含量的升高,异育银鲫红细胞数下降,血清脲氮含量升高,且血清脲氮含量具有组间显著性差异(P<0.05)。根据折线法,由异育银鲫的特定生长率同饲料中赖氨酸水平的相关性得出其赖氨酸需要量为3.27%,占饲料蛋白的8.52%。    相似文献   

3.
许氏平鲉幼鱼的赖氨酸需求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8周的生长实验确定了许氏平(Sebastes schlegeli)幼鱼的赖氨酸需求量。饲料必需氨基酸组成(除赖氨酸外)参照鱼体肌肉蛋白的氨基酸模式,配制赖氨酸含量为1.542、.04、2.54、3.04、3.54和4.04%的等氮等能的六种半精制饲料。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赖氨酸含量的增加,增重率逐渐提高,当饲料中赖氨酸含量为3.54%时,达到最大值(P0.05)。基础饲料组的蛋白质贮积率最低,且显著低于3.54%组(P0.05),和其他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饲料中赖氨酸含量的增加,饲料系数逐渐降低,当饲料中赖氨酸含量为3.54%时达最小值,随着饲料中赖氨酸含量继续增加饲料系数呈上升趋势(P0.05)。饲料中赖氨酸水平对鱼体的干物质、蛋白质、脂肪、灰分和能量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中赖氨酸水平对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有显著性影响(P0.05),而对血清甘油三酯及胆固醇含量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通过回归分析,得出许氏平幼鱼最大生长的饲料赖氨酸需求量2.99%,占饲料蛋白的6.16%。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以添加结晶氨基酸的半精制饲料饲喂长吻Wei(LeiocassislognirostrisGunther)幼鱼的生长试验来确定春赖氨基酸需要量,试验饲料由鱼粉,玉米蛋白,糊精,明胶等组成,通过添加游离氨基酸达饲料中分别含赖氨酸国1.64,2.04,2.44,2.84和3.24%五个水平,结果得出:长吻Wei幼鱼最大生长时对饲料中的赖氨酸的需要量为2.57%,占饲料蛋白的6.54%。  相似文献   

5.
&#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4,38(2):233-240
为探讨饲料蛋白水平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生长、饲料利用和氮代谢的影响,以鱼粉和酪蛋白为蛋白源制备蛋白水平分别为15%、20%、25%、30%和35%的5种等能(13.71 kJ/g)饲料饲养草鱼(20910) g 8周。结果表明:饲料蛋白水平对草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均影响显著(P0.05),其中25%蛋白组最高。通过二次多项式的回归分析得出:当饲料蛋白水平为26.50%和27.20%的时候,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分别达到最高。15%蛋白组的摄食率显著高于其他蛋白组(P0.05)。蛋白质保留率和蛋白质效率随蛋白水平的升高而显著降低(P0.05)。各蛋白组的成活率、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活性和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血清总蛋白、血清尿素氮、肝脏天冬氨酸转氨酶活性、肝脏谷氨酸脱氢酶活性和肌肉腺苷酸脱氨酶活性随蛋白水平的升高显著增加(P0.05),而肝脏丙氨酸转氨酶活性先增加后稳定,这表明高蛋白组(30%和35%蛋白组)相对于低蛋白组(15%和20%蛋白组)有较多的蛋白质用于分解代谢提供能量。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饲料蛋白水平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生长、饲料利用和氮代谢的影响,以鱼粉和酪蛋白为蛋白源制备蛋白水平分别为15%、20%、25%、30%和35%的5种等能(13.71 kJ/g)饲料饲养草鱼[(209±10)g]8周。结果表明:饲料蛋白水平对草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均影响显著(P0.05),其中25%蛋白组最高。通过二次多项式的回归分析得出:当饲料蛋白水平为26.50%和27.20%的时候,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分别达到最高。15%蛋白组的摄食率显著高于其他蛋白组(P0.05)。蛋白质保留率和蛋白质效率随蛋白水平的升高而显著降低(P0.05)。各蛋白组的成活率、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活性和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血清总蛋白、血清尿素氮、肝脏天冬氨酸转氨酶活性、肝脏谷氨酸脱氢酶活性和肌肉腺苷酸脱氨酶活性随蛋白水平的升高显著增加(P0.05),而肝脏丙氨酸转氨酶活性先增加后稳定,这表明高蛋白组(30%和35%蛋白组)相对于低蛋白组(15%和20%蛋白组)有较多的蛋白质用于分解代谢提供能量。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苜蓿(Medicago sativa L.)草粉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和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在基础饲料(粗蛋白: 32.0%, 粗脂肪: 4.12%)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5%、10%、15%和20%的苜蓿草粉, 饲喂初始体重为(50.04±0.04) g的草鱼, 每个处理3个重复, 进行为期61d的养殖实验。结果表明: (1)与对照组相比, 20%苜蓿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P<0.05), 15%苜蓿组的饲料系数和摄食率显著升高(P<0.05)。除5%苜蓿组外, 其余苜蓿添加组草鱼的肥满度显著降低(P<0.05); (2)饲料中添加苜蓿草粉显著降低草鱼肌肉中硫代巴比妥酸值和乳酸含量(P<0.05)。10%和15%苜蓿组草鱼肌肉羟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 在添加苜蓿草粉后, 草鱼肌肉失水率显著升高(P<0.05)。除20%苜蓿组外, 其余苜蓿添加组草鱼肌肉黏附性显著升高(P<0.05), 草鱼肌肉硬度在10%苜蓿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20%苜蓿组草鱼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 15%、20%苜蓿组草鱼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显著升高, 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 当苜蓿草粉的添加量不超过15%时, 对草鱼生长性能没有显著性影响, 且能改善草鱼肌肉品质, 提高血清抗氧化能力。因此, 草鱼饲料中苜蓿草粉的添加量不应超过15%。  相似文献   

8.
研究旨在探讨以棉籽浓缩蛋白(Cottonseed protein concentrate, CPC)替代饲料中豆粕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生长性能、健康状况及肌肉品质的影响。设计了6种等氮(29%)等脂(5%)饲料,分别用棉籽浓缩蛋白替代草鱼饲料中0 (C0)、15%(C15)、30%(C30)、45%(C45)、75%(C75)和100%(C100)的豆粕,饲喂养殖于池塘网箱中平均体重为(502.46±0.40) g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90d。结果显示:(1)在生长性能方面,草鱼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在各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C0组相比, C45组草鱼的脏体比显著升高(P<0.05)。(2)在健康状况方面, C100组血清白球比显著低于C0组(P<0.05), C15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C0组(P<0.05);各组草鱼肝脏、肌肉组织未发生病变。(3)在肌肉品质方面,与C0组相比, C75组草鱼肌肉粗蛋白含量和C30组异亮氨酸含量显著升高(P<0.0...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草鱼高脂(7%)实用日粮磷酸二氢钙(MCP)适宜添加量对草鱼生长性能、脂质代谢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以磷酸二氢钙[Ca (H2PO4)]为磷源, 配制含MCP分别为0(对照组)、1.0%、2.0%、3.0%和4.0%的5种等氮等能实用日粮, 饲喂初始均重为(105.23±0.55) g的试验草鱼, 每种日粮设置3个重复, 每个重复15尾鱼, 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 在高脂日粮中添加适宜的MCP可显著增加草鱼增重率(WGR)和全鱼磷含量, 降低饲料系数(FCR)和脏体比(VSI)。以WGR、FCR和全鱼磷为观测指标, 折线模型分析得出日粮MCP适宜添加量分别为3.26%、2.96%和2.63%; 全鱼、内脏、肌肉和肝脏粗脂肪含量随日粮中MCP的增加呈先降后升趋势, 而全鱼和肌肉粗蛋白含量则呈相反趋势; 在MCP3.0%组, 草鱼肠道淀粉酶、脂肪酶、胰蛋白酶活性, 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最高, 血清甘油三酯、肝脏丙二醛含量, 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活性最低; 添加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肝脏肉碱脂酰转移酶(CPT-I)活性随日粮MCP添加量增加而渐增。研究表明, 草鱼高脂(7%)日粮中MCP适宜添加水平为2.96%—3.26% (饲料总磷1.43%—1.50%), 该添加水平能促进草鱼对日粮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 减少鱼体及肝脂蓄积, 增加鱼体蛋白, 提高抗氧化机能, 促进生长。  相似文献   

10.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能力显著优于脂肪, 因此研究碳水化合物与蛋白的相互作用关系是解决草鱼配方策略的重要途径。实验探讨了中规格(460 g)草鱼和大规格(1970 g)草鱼饲料中蛋白与碳水化合物的相互作用关系。实验采用2×4的双因子实验设计, 实验一: 中规格草鱼饲料的2个淀粉梯度为25%和35%, 4个蛋白梯度为22%、24%、26%和28%, 共8个处理; 实验二: 大规格草鱼饲料的2个淀粉梯度为30%和40%, 4个蛋白梯度为18%、20%、22%和24%, 共8个处理。在56d的等量投喂后, 实验结果显示: 中规格草鱼的生长性能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显著上升, 在28%蛋白水平组达到最高(P<0.05), 且小麦淀粉水平35%组的生长性能显著高于25%组(P<0.05); 大规格草鱼的生长性能也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显著上升, 在蛋白水平大于20%之后差异不显著(P>0.05), 且小麦淀粉水平40%组的生长性能显著高于30%组(P<0.05)。同时, 中规格和大规格草鱼饲料分别添加35%和40%小麦淀粉时不会对草鱼的肝脏组织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由此可见, 在实验条件下, 中规格和大规格草鱼分别在饲料小麦淀粉水平35%和40%以内时, 可以有效地利用淀粉节约饲料蛋白而不造成肝脏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1.
饥饿状态下草鱼生长激素的分泌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以两种规模草鱼为对象,研究了饥饿对其生长激素的影响。检测由背大动脉导管抽取的连续血样的结果表明;饥饿状态下草鱼(体重为0.5-1.0kg)生长激素分泌仍是间歇性的,但饥饿明显提高其总体生长激素平均值、基础生长激素平均值和其最大峰值。对于草鱼鱼种(体重为25.30g),饥饿也明显提高其血液中生长激素水平,但草鱼种的肥满度系数和血糖浓度却。在体外灌流实验中,饥饿的草鱼种脑垂体碎片生长激素基础分泌值明显高于正常投喂的对照组。这些结果表明:饥饿状态下草鱼生长激素分泌增强。  相似文献   

12.
饥饿和再投喂对草鱼鱼种生物化学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73,自引:0,他引:73  
分析了饥饿15天和再投喂21天的草鱼鱼种肝脏和肌肉生物化学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1)饥饿降低白肌RNA/DNA比值,蛋白质含量和肝脏RNA/DNA比值,使肝脏蛋白质含量升高,再投喂后,肝脏RNA/DNA比值,蛋白质含量和白蛋白质含量均恢复至正常投喂组水平,白肌RNA/DNA比值升高并显著高于正常投喂组水平;(2)饥饿状态下,肝脏和肌肉的脂类含量降低,水含量升高,再投喂后,肝脏和肌肉的脂类含量升高  相似文献   

13.
This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the dietary lipid requirement and its effects on liver oxidative status and non-specific immune responses of juvenile grass carp (Ctenopharyngodon idella). Purified diets with five dietary lipid levels (0%, 2.5%, 5%, 7.5% and 10%, fish oil/corn oil = 1:1) were each fed to triplicate groups of grass carp (mean initial weight: 6.57 ± 0.01 g) in a recirculating rearing system maintained at 27.5 ± 0.5 °C for 10 weeks. Percent weight gain was highest (P < 0.05) with 5% lipid and lowest in fish fed the lipid free control diet. Feed efficiency (FE) and protein efficiency ratio (PER) in fish followed the same pattern of percent weight gain. Fish fed with lipid containing diets had better non-specific immune response indexes (e.g. phagocytic activity, plasma peroxidase and lysozyme activity) and low-level of liver oxidation status than fish fed with the control diet. But excess dietary lipid supplement would bring over metabolic burden to liver. After the feeding trial, fish were challenged by Aeromonas hydrophila. Fish fed control diet obtained significantly (P < 0.05) lower survival rate. The survival rate was highest with 7.5% lipid.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proper dietary lipid supplementation enhanced the immune response of grass carp and improved the survival rate in the bacterial challenge, but excess dietary lipid may elevate liver oxidation rates of grass carp. Analysis by second-order regression of percent weight gain indicated that the optimal dietary lipid level in juvenile grass carp (6.6–35.5 g) is about 6.5%.  相似文献   

14.
将750尾建鲤随机分成5组,第1组为对照组,投喂基础日粮,另外4组为试验组,投喂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5%、1.0%、2.0%、4.0%大黄蒽醌提取物。从2005年7月到9月连续投喂70d后,对鱼体进行高密度应激,测定其生长、应激前后血液皮质醇、血糖、溶菌酶等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应激前添加大黄葸醌提取物提高了鱼体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鱼体丰满度、血液溶菌酶活性,降低了饵料系数与鱼体死亡率,但是与大黄葸醌提取物的添加水平不成线性关系,其中2.0%试验组还显著降低了血液皮质醇。高密度应激1d后,各组血液中的皮质醇、血糖、溶菌酶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对照组最高,添加1.0%和2.0%大黄蒽醌提取物的试验组相对较低。应激前后各组鱼的攻毒试验表明:除应激前添加1.0%和2.0%大黄蒽醌提取物的组没有死鱼外,其它各组都有死鱼,其中对照组死亡率最高。因此添加1.0%-2.0%大黄蒽醌提取物提高了机体抗应激能力,并对病原菌感染起一定的保护作用,促进了鱼体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