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即艾滋病是人类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威胁,目前常用的药物疗法仍存在一定的缺陷,尚不能彻底治愈AIDS并阻断HIV的传播。将治疗型疫苗用于HIV感染的治疗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但缺乏适宜的HIV感染动物模型阻碍了治疗型HIV疫苗的研制。SIV能够感染非人灵长动物并引起类似AIDS的猴免疫缺陷病,因而常被用作研究HIV及其疫苗的替代动物模型。为了对SIV疫苗在猴感染模型中治疗SIV感染的效果进行评价,我们分别构建了表达SIV gag和env基因的DNA疫苗、重组腺病毒和重组痘苗病毒疫苗,并联合使用这三种疫苗免疫小鼠,对包括不同抗原组合、不同免疫次序及间隔的免疫策略进行探索和优化。IFN-γ酶联免疫斑点和小鼠体内杀伤试验的结果显示,通过三载体疫苗联合免疫,能够在小鼠体内诱导出强度较高、持续时间较长的SIV Gag/Env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并且,重复免疫后仍可以诱导较高水平的免疫反应。该结果为在SIV感染猴模型中评价多载体疫苗序贯和重复免疫治疗SIV感染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治疗型HIV疫苗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感染后,病毒特异性免疫复合物(IC)在不同时间、不同组织的沉着情况,初步研究其与AIDS多系统病变的联系。方法对8只不同时间感染SIV的恒河猴及1只未感染SIV的猴进行尸检以获取多系统组织标本,进行连续切片和IgG、C3、SIV p27免疫荧光染色,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IgG、C3、p27在多个猴、多种组织的相同位置出现相同模式的荧光表达,证明存在IC的沉着;其中脑血管周(8/8),心肌间微血管(6/8)、和淋巴结副皮质(6/8)及生发中心(5/8)是阳性率最高的部位,肾小球及肾间质、肠黏膜固有层也有较多IC的沉着,且在感染中、晚期IC出现的比例更高。结论SIV感染后出现广泛的SIV-IC沉积,且随病情的进展而加重;IC可能是SIV导致AIDS多系统病变的主要形式。针对此过程进行研究,可帮助了解AIDS并发多系统器官病变的机制及研究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AIDS是人类严重免疫缺损和自身免疫病的病毒性传染病为害严重。我们通过200多只SIV感染猕猴,进行了发病机制的病理学和免疫学的探讨,获得如下资料。1.猴SIV急性感染:SIV进入CD4+T淋巴细胞进行了复制释放。血浆病毒血症上升。一些带SIVT淋巴细胞进到淋巴组织潜伏。同时SIV抗体上升。CD4+T淋巴细胞减少,淋巴结滤泡生发中心B细胞高度增生。SIV感染2-3个月后,病毒血症略下降,CD4+T淋巴细胞数回升,SIV抗体上升,淋巴结生发中心细胞增生,这一时期淋巴结病理为淋巴结增生病变。2.无症状期:临床上潜伏期,病毒血症维持在较低水平。但C…  相似文献   

4.
NK细胞作为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HIV/SIV感染后的免疫机制及如何发挥抗病毒作用成为近几年艾滋病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中发现,伴随HIV/SIV的感染,NK细胞亚群比例发生改变同时伴有功能缺陷,这种变化与HIV/SIV慢性感染阶段病毒复制水平有显著相关性。并且由于归巢受体表达的改变引起NK细胞在HIV/SIV感染者体内不同组织间的重新分布。NK细胞表面的受体KIR3DL1和KIR3DS也表现出对HIV感染的抵抗作用。这些发现为我们进一步研究NK细胞的抗HIV/SIV病毒感染的免疫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5.
目的白念珠菌作为一种二相菌,存在酵母相和菌丝相二态,本实验研究这两种不同形态的白念珠菌刺激阴道上皮细胞,比较其引起的免疫应答差异。方法以阴道上皮细胞株VK2/E6E7为模型,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的活的白念珠菌和热灭活白念珠菌SC5314(感染指数MOI分别为10、50、100)进行刺激,以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 h、6 h、12 h感染组细胞的促炎因子TNF-α和趋化因子IL-8的分泌水平。结果活的白念珠菌在K-SFM细胞培养基中呈菌丝相,热灭活的白念珠菌在K-SFM培养基中呈酵母相。两相感染组分泌IL-8和TNF-α水平与未感染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在各个MOI条件下,菌丝相感染组释放细胞因子mRNA水平均显著高于酵母相;在MOI=10时,菌丝相感染组释放细胞因子的蛋白水平强于酵母相感染组,而随着MOI的增大,结果相反。结论酵母相和菌丝相白念珠菌均能诱发阴道上皮细胞出现显著免疫反应。同时,在MOI=10时,菌丝相白念引起的免疫反应强于酵母相白念。两相感染组免疫反应强度的差异提示两者引起免疫应答的机制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6.
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在HIV-1致病机制研究以及抗AIDS药物和疫苗研发中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缺乏HIV-1直接感染的动物,SIV/SHIV猕猴模型是目前AIDS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动物模型。虽然SIV/SHIV猕猴模型与人AIDS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SIV/SHIV与HIV-1间的遗传差异较大,致使SIV/SHIV猕猴模型存在很多局限性。创建合适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仍然是HIV/AIDS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平顶猴是目前唯一可以被HIV-1感染的旧大陆猴,在HIV-1静脉传播和性传播模型研究中具有许多优势。该文综述了SIV、HIV、SHIV和HSIV通过静脉和黏膜途径感染平顶猴的特征,并简要介绍了病毒在平顶猴细胞中复制的分子机制以及建立平顶猴AIDS模型的限制因素和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当艾滋病恒河猴模型的血浆病毒载量处于低水平或阴性时,猴免疫缺陷病毒(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es,SIV)在宿主组织中的分布情况。方法SIVmac251感染恒河猴10只,定期检测其血浆载量,感染病毒平均高峰时间第14天时,活检取淋巴结。选取感染18个月后病毒载量最低水平和阴性的2只艾滋病猴(SAIDS),经安死术后取淋巴结、脾、肝、肺、肾、脑等组织,用原位杂交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病毒在组织中的分布和组织中的病毒载量。结果感染后14d,10只猴血浆病毒载量达到10^7copies/mL,淋巴结组织病毒载量为10^5-10^8copies/g,原位杂交方法在腹股沟淋巴结中检测到强阳性斑点。感染后第18个月的2只猴,血浆病毒载量下降并维持不高于10^2copies/mL水平或阴性,但组织分布不尽相同,在肠系膜淋巴结、肾上腺、海马回、空肠、脾脏等组织中检测到10^5-10^6copies/g的病毒载量,于一只猴的脑积液中检测到10^3copies/mL的病毒载量。用原位杂交的方法在肠系膜淋巴结和空肠中检测到强阳性斑点,其它组织中未检测到阳性斑点。结论实验证实SAIDS猴在血浆病毒载量低甚至阴性时,病毒在不同组织中仍有分布,有些组织中甚至出现高病毒载量,提示在制备SIV/SAIDS模型中,尤其在药物筛选和疫苗评价时,应考虑组织病毒载量指标的测定和药物、疫苗对组织病毒的治疗清除作用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目的:动态观察感染猪蛔虫后,小鼠肺组织的病理变化及肺泡灌洗液中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从而了解蛔虫感染对肺脏的侵害过程。方法:温箱孵育猪蛔虫受精卵至含蚴卵,用灌胃法感染小鼠,分别在感染后第0、7、14、45天处死小鼠,观察肺组织的病理改变,并通过ELISA方法检测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lavagefluid,BALF)中IL-4、IFN-γ、IL-10和TGF-β1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感染14天组,肺组织的病理改变最为严重: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严重者支气管狭窄,肺泡塌陷;感染45天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变化比前者显著减轻。BALF中IL-4含量在感染7天、14天后分别为(169.20±34.61pg/m1),(381.33±57.39pg/m1),均明显高于未感染组(38.03±6.09pg/m1);在感染45天后降低(98.49±25.33pg/m1),但仍高于未感染组。IL-10水平在感染后降低;但感染45天组,IL-10水平却有所增高(179.78±21.33pg/m1),并高于感染前。IFN-γ、TGF-β1,含量在感染后也有明显降低。结论:猪蛔虫感染初期,小鼠肺部损伤严重,小鼠BALF中促炎症细胞因子占主导地位;但在感染后期,BALF中促炎症细胞因子含量降低,炎症抑制因子IL-10有所增高,炎症缓和。  相似文献   

9.
目的:动态观察感染猪蛔虫后,小鼠肺组织的病理变化及肺泡灌洗液中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从而了解蛔虫感染对肺脏的侵害过程。方法:温箱孵育猪蛔虫受精卵至含蚴卵,用灌胃法感染小鼠,分别在感染后第0、7、14、45天处死小鼠,观察肺组织的病理改变,并通过ELISA方法检测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IL-4、IFN-γ、IL-10和TGF-β1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感染14天组,肺组织的病理改变最为严重: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严重者支气管狭窄,肺泡塌陷;感染45天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变化比前者显著减轻。BALF中IL-4含量在感染7天、14天后分别为(169.20±34.61pg/ml),(381.33±57.39pg/ml),均明显高于未感染组(38.03±6.09 pg/ml);在感染45天后降低(98.49±25.33 pg/ml),但仍高于未感染组。IL-10水平在感染后降低;但感染45天组,IL-10水平却有所增高(179.78±21.33 pg/ml),并高于感染前。IFN-γ、TGF-β1含量在感染后也有明显降低。结论:猪蛔虫感染初期,小鼠肺部损伤严重,小鼠BALF中促炎症细胞因子占主导地位;但在感染后期,BALF中促炎症细胞因子含量降低,炎症抑制因子IL-10有所增高,炎症缓和。  相似文献   

10.
三年前,新英格兰灵长类研究中心(Southborough,MA)的 Ronald Desrosiers 决定给猕猴注射删除 nef 基因的猿猴免疫缺陷病毒(SIV)。虽然尚不知道 nef 基因的确切功能,但却知道删除了 nef 的SIV 可以复制并感染体内的白血球。Desrosiers 挑选了六只健康的猴子进行试验。二年后,六只受试的猴子仍都健康,而给予未改造 SIV 的对照动物则患病或死亡。Desrosiers 意识到他已到手了一种疫苗。为了验证这一理论,八个月前,他给四只感染过删除 nef SIV 的猕猴施用了10剂量的全活 SIV。八个月后,所有猴子均健康,CD_4含量正常,而且在血液中检测不到 SIV 。五个月后,再  相似文献   

11.
<正>先前我们报道了新的潜在的减毒流感活疫苗(LAIV),命名为SIV/606,表达H1和H3血凝素毒株。我们还表明气管内接种SIV/606,可以防止感染H1和H3甲型猪流感病毒亚型。在这里,我们通过鼻内接种SIV/606至猪体,这是一种LAIV更合适的免疫途径,以期评价其疫苗效力。SIV/606鼻内接种,可以诱导血清Ig G抗体,预防H1N1 SIV(猪流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目的是研究猴免疫缺陷病毒(SIV)引起多形核嗜中性白细胞(PMNs)凋亡的机理。实验用PCR技术扩增gag基因,用Western blot法测定p53和bcl-2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PMNs在被SIV感染后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存活率下降,在感染后24h可以从PMNs中扩增出gag基因。PMNs中p53基因的表达在感染后24h增加。同时bcl-2基因的表达在对照组和SIV感染组都增加,但在SIV感染组bcl-2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揭示SIV能够感染PMNs,p53和bcl-2基因表达的改变可能是SIV感染PMNs引起细胞凋亡的机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猴艾滋病毒感染急性期恒河猴肠道相关淋巴组织(mucosal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s,MALTs)NK细胞亚群和功能变化。方法 SIV静脉感染恒河猴后,定期进行动物感染指标测定,并在感染后不同时间点取肠组织,分离派氏淋巴结单个核细胞(peyer's patch mononuclear cells,PPMC)和粘膜固有层单个核细胞(lamina propria mononuclear cells,LPMC),进行T细胞和NK细胞表面抗体染色,流式分析。结果 SIV感染急性期MALTs CD56CD16+NK细胞亚群比例增幅明显,同时细胞毒性功能增强;CD56-CD16-NK细胞亚群数量减少,功能无明显变化;CD56+CD16+和CD56+CD16-NK细胞数量比例略有增加趋势,但免疫调节功能显著降低。结论SIV感染急性期恒河猴肠道MALTs中NK细胞脱颗粒作用增强,表型功能呈现出较强可塑性。该研究对探索艾滋病粘膜免疫机理、抗病毒治疗及药物研发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研制了基因工程靶向融合蛋白XE-TNFαm2。其中,XE为HIV/SIV辅助受体CXCR4的第二胞外域;TNFαm2是经突变改型的TNFα,其毒副作用已降低18倍,己用于临床治疗恶性肿瘤。己有的研究表明XE-TNFαm2的功能之一是杀灭受HIV/SIV感染的细胞、但不杀伤未受HIV/SIV感染的正常细胞。探讨XE-TNFαm2可否引起细胞的凋亡, 以阐明其杀伤细胞作用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XE-TNFαm2只能引起受HIV/SIV感染细胞的凋亡,但不能引起未受HIV/SIV感染的正常细胞的凋亡。这一结果表明XE-TNFαm2是一种可特异杀灭受HIV/SIV感染细胞的准确靶向融合蛋白,其毒副作用己最小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准确检测艾滋病猴模型特异性细胞免疫,优化、确定胞内细胞因子染色(ICS)影响因素和条件.方法 使用三种多克隆激活剂分别刺激SIV感染猴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确定最佳阳性刺激物和刺激时间;然后使用五种浓度SIVmac239混合肽库分别刺激SIV感染猴PBMC,体外培养,不同时间点进行细胞染色和流式检测,确定肽库的最适刺激浓度和最佳刺激时间.最后,初步应用该方法检测SIV感染猴细胞免疫水平.结果 PMA+离子霉素组合可用作本实验的阳性刺激物;2μg/mL肽库,37℃5% CO2培养16 h,能更有效的刺激T细胞分泌TNF-α、IL-2、IFN-γ.结论 该方法的优化对艾滋病药物的临床前评价和疫苗研发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获得能够稳定表达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的内皮细胞株。方法:构建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在293FT细胞中进行病毒的包装,用获得的高滴度慢病毒感染EA.hy926细胞株,建立能够稳定、高效表达hGM-CSF、hIL-4的EA.hy926细胞株。结果:EA.hy926感染效率达90%以上,长期传代后阳性率仍维持在90%以上;实时定量PCR和ELISA方法证实感染后细胞hGM-CSF、hIL-4在mRNA水平的表达分别是未感染细胞的25倍和9946倍,在蛋白水平的表达分别是未感染细胞的145倍和23倍。结论:构建的细胞系可以稳定表达细胞因子GM-CSF、IL-4。  相似文献   

17.
研制了基因工程靶向融合蛋白XE-TNFαm2.其中,XE为HIV/SIV辅助受体CXCR4的第二胞外域;TNFαm2是经突变改型的TNFα,其毒副作用已降低18倍,已用于临床治疗恶性肿瘤.已有的研究表明XE-TNFαm2的功能之一是杀灭受HIV/SIV感染的细胞、但不杀伤未受HIV/SIV感染的正常细胞.探讨XE-TNFαm2可否引起细胞的凋亡,以阐明其杀伤细胞作用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XE-TNFαm2只能引起受HIV/SIV感染细胞的凋亡,但不能引起未受HIV/SIV感染的正常细胞的凋亡.这一结果表明XE-TNFαm2是一种可特异杀灭受HIV/SIV感染细胞的准确靶向融合蛋白,其毒副作用己最小化.  相似文献   

18.
已有的文献报告证明雪貂是一种对流感病毒敏感的动物,但此种动物大量繁殖饲养比较困难。多数流感病毒株在小白鼠中连续传代可获得适应,到目前为止,它是唯一的能较广泛应用于流感病毒研究的动物,但适应毒株在小鼠中引起的疾病是病毒性肺炎,与人的流感在各方面都不相同。力此寻求新的对流感病毒敏感的实验动物是迫切需要的。故我们试验了8种实验室常用动物对新分离的亚洲甲型流感病毒的敏感性,除了观察这些动物在感染后的临床症状和抗体产生情况外,并用其鼻洗液或肺组织作病毒分离试验。本文即报告这些试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地衣芽胞杆菌对实验性家兔阴道炎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探讨地衣芽胞杆菌活菌制剂对实验性家兔细菌性阴道病的影响,恢复家兔阴道微生态平衡和正常菌群环境。方法(1)采用注射用氨苄西林和甲硝唑生理盐水溶液注入家兔阴道进行冲洗,建立家兔阴道脱污染动物模型。(2)取40只阴道脱污染家兔,其中20只接种大肠埃希菌,20只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建立家兔阴道感染模型。(3)地衣芽胞杆菌对家兔阴道菌群失调的调整作用:采用不同浓度的地衣芽胞杆菌菌液(10^6CFU/ml、10^8CFU/ml、10^9CFU/ml)对感染家免阴道进行接种,分析和考察地衣芽胞杆菌对家兔阴道菌群失调的影响以及对家兔阴道黏膜的影响。结果(1)动物经过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通过地衣芽胞杆菌治疗后,动物阴道内芽胞杆菌、肠杆菌、乳杆菌数量明显上升,葡萄球菌数量明显下降,自细胞数量减少,黏膜红肿减轻、分泌物减少,治疗作用明显。(2)大肠埃希菌感染动物经地衣芽胞杆菌治疗后,动物阴道内芽胞杆菌、乳杆菌数量明显上升,肠杆菌数量明显降低,白细胞数量减少,黏膜红肿消失、分泌物减少。结论地衣芽胞杆菌对实验性家兔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阴道炎的治疗有效。地衣芽胞杆菌与乳杆菌的作用相似,具有维持阴道菌群平衡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猪流感病毒进化方式及其流行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祁贤  陆承平? 《微生物学报》2009,49(9):1138-1145
摘要:猪在甲型流感病毒生态分布和遗传进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猪的呼吸道上皮同时具有禽和人流感病毒2种类型的受体,因此人和禽流感病毒都可以感染猪,猪被认为是禽、人流感病毒的中间宿主和不同来源流感病毒的基因“混合器”。猪流感病毒(Swine influenza virus, SIV)的进化方式包括基因重配、抗原漂移和宿主适应性进化,其中基因重配是主要进化方式。与人类季节性流感病毒相比,SIV在全球的流行情况各不相同,呈地方流行性,并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全球范围内流行的SIV亚型主要有3种:H1N1、H3N2和H1N2亚型,其中各亚型内病毒基因来源又不尽相同。欧洲、北美及我国猪群中流行的流感病毒在遗传进化和基因来源方面各具特色。目前欧洲猪群中流行的主要是类禽H1N1、H1N2和H3N2病毒,其中后两者是基因重配病毒。从1998年开始,古典猪H1N1、“人-猪-禽”三源基因重配H3N2、H1N1和H1N2病毒共存于北美的猪群中,其遗传变异日趋复杂。在基因进化上,欧洲和北美基因重配的SIV是目前新的人类大流感病毒-“甲型H1N1病毒”-的母源病毒。我国猪群中流感病毒主要是古典猪H1N1和类人H3N2病毒,但近年来在我国猪群中分离到遗传上与欧洲和北美SIV高度相关的病毒,提示我国SIV的进化趋势值得关注。1970年代以来,全球已报道了50多起人感染SIV事件,表明SIV也是一种值得重视的人兽共患病,预示了SIV可能成为人类大流感毒株或为大流感毒株提供基因。鉴于SIV在甲型流感病毒生态学上的重要意义,以及对人类公共卫生的潜在威胁,建议应尽早启动我国SIV的常规监测工作,密切关注SIV的流行动态,掌握其分子遗传进化规律。同时,将SIV的监测工作纳入整个流感病毒(人和动物流感病毒)的监测网络,在信息上实现共享,从生态学的高度把握我国流感病毒的流行和进化趋势,这对保护动物健康和预防人类大流感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