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9 毫秒
1.
寄生于北京地区的家鸭、家鸡与家鹅体内的棘口科(Echinostomatidae Dietz,1909)吸虫共获得12种,隶属于2亚科:1.棘口亚科(Echinostomatinae Odhner,1910)计有2属:(1)棘口属(Echinostoma Rudolphi,1809)有8种,其中2种为国内新纪录与1种未定名种。(2)棘绿属(Echinopharyphium Dietz,1909)有3种,其中1种新种与1种未定名种。2.低颈亚科(Hypoderaeina Skrjabin et Baschkirova,1956)只有1属1种。 卷棘口吸虫与似锥低颈吸虫的感染率最高,感染强度也较大(接睾棘口吸虫最大)。 宿主以家鸭体内的吸虫种类为多,计有11种,家鸡与家鹅体内仅获得2—3种,寄生部位棘口亚科以大肠为主,而低颈亚科以小肠为多。 感染率一般较昆明与福建为低。 文中附有鸭、鸡与鹅三种家禽的棘口吸虫属与棘缘吸虫属的检索表以及名录和分布地区。  相似文献   

2.
李敏敏  贺联印 《动物学报》1989,35(3):243-246
本文报道扫描电镜观察下日本棘隙吸虫皮式、体棘和3种感觉乳突的形态和分布。  相似文献   

3.
前殖吸虫属(Prosthogonimus)及棘口吸虫低颈属(Hypoderaum)吸虫是寄生于家禽的常见寄生虫,成虫分别寄生于成禽的输卵管和肠道。常引起家禽软壳蛋、无壳蛋或产蛋停滞。家禽前殖吸虫病和棘口吸虫病呈地方性流行,对农村家禽饲养业有较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乌鹳(Ciconia nigra Linnaeus)的肠内找到三种棘口类吸虫,为乌鹳异棘口吸虫、新种(Allechinostomum nigriconiatum sp.nov.),中国肿头吸虫、新种(Chaunocephalus sinensis sp.nov.),肿头吸虫(Chaunocephalus ferox Dietz,1909)。对两个新种作了描述。 乌鹳异棘口吸虫、新种与该属的其他各种主要区别在具有卵巢后子宫环盘曲。中国肿头吸虫、新种与肿头吸虫的区别主要在卵黄腺滤泡呈横行排列,分布向后达体后部、角棘较小等特征,并与该属的其他种也作了比较。肿头吸虫属种的发现不但在我国而且在东亚均为首次。 文内对异棘口吸虫属(Allechinostomum Odhner,1910) 与肿头吸虫属(Chaunocephalus Dietz,1909)的分类位置各作了论述,并均列有种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5.
台湾棘带吸虫的终末宿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称为终末宿主。台湾棘带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为软体动物,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类,过去一直认为台湾棘带吸虫的终末宿主是鸟类和哺乳类。作者在台湾棘带吸虫种群生态学的研究中发现两栖类的泽蛙Rana limnocharis,爬行类的中国水蛇Enhydris chinensis也是台湾棘带吸虫的终末宿主,这在国内外尚属首次报道,从中国水蛇的食性以及与鱼类相似的栖息环境来看,中国水蛇可能是台湾棘带吸虫的最适终末宿主,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棘口属吸虫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记述采自寄生在我国陕西省洋县山区的濒危危鸟朱HuanNipponia nippon体内的棘口吸虫一新种,洋县棘口吸虫Echinostoma yangxianensissp.nor。,对新种的形态特征作详细的描述并与近似种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本文记述采自寄生在我国陕西省洋县山区的濒危鸟朱Nipponianipponn(鹳形目Ciconiitormes)体内的棘口吸虫一新种,洋县棘口吸虫Echinostomayangxianensissp.nov.,对新种的形态特征作详细的描述并与近似种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8.
我们在整理棘口科Echinostomatidae吸虫标本的过程中,检得有Petasiger(Petasiger)亚属标本三种,认为均系该属的新种。模式标本与副模标本均存放于中国科学院北京动物研究所。现分别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1989年3—9月,用分离白雅安淡水螺体内的棘口吸虫囊蚴按100—150个/只人工感染小白鼠15只,在小白鼠的胃和肠道共检到5种棘口吸虫,现报道于下:(测量单位:mm)1曲领棘缘吸虫Echinoparyphium recurvatum第二中间宿主为赤豆螺Bithynia fuchsiana和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thayen。2接睾棘口吸虫Echinostoma paraulum Dietz,1909(宫川棘口吸虫E.miyagawai Ishii,1932)第二中间宿主为尖口圆扁螺Hippeuties cantori。3鼠真缘吸虫Euparyphium murinum第二中间宿主为赤豆螺和中华圆田螺。4移睾棘口吸虫E.cinetorchis第一中间宿主为赤豆螺;第…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记述了寄生于淡水鱼类的棘口科吸虫的一个新种——淮河达氏吸虫Ditetziella huaiheeniss sp.nov.模式标本采自安徽省淮河的女山湖地区黄颡鱼的肠道。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记载我国寄生于海产鱼类的扇盘吸虫属 Rhipidocotyle Diesing 1858,共有4种,两种为已有记载的杖形扇盘吸虫R.baculum(Linton,1905)Eckmann,1932与侧杖扇盘吸虫 R.adbaculum Manter,1940, 这两种为我国的新纪录;另两个为新种:大黄鱼扇盘吸虫R.croceae,sp.nov.与棒囊扇盘吸虫 R.clavivesiculum,sp.nov. 。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寄生于蛙类膀胱的4种多盘虫科Polystomatidae吸虫:石林双睾吸虫Diplorchis shilinensis、锯腿树蛙多盘吸虫Polystoma carvirostris和分别寄生于昭觉林蛙Rana chaochiaoensis、华西雨蛙Hyla a.annectans的2未定种的分类地位,并利用18S rRNA基因部分序列进行了系统发育重建.结果表明:4种多盘科吸虫为多盘虫属Polystoma和双睾虫属Diplorchis的4个分类单元,其中2未定种为多盘虫属未记录种;肠管、生殖系统、后吸器、大钩和生殖棘等为多盘虫属属内种定种的可靠性状.基于18S rRNA基因序列,4种多盘科吸虫呈现以下进化关系:1)寄生于昭觉林蛙和华西雨蛙的多盘虫属2未定种进入欧非混合进化支;2)锯腿树蛙多盘吸虫位于多盘虫属进化支的最基部;3)石林双睾吸虫进入澳洲进化支.  相似文献   

13.
雅安地区棘口科吸虫及其中间宿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于1989年3—9月在雅安通过解剖检查13种贝类12628只并将其体内的棘口科吸虫囊蚴人工感染实验动物(家鸭、小白鼠)共检获12种棘口科吸虫,棘口科吸虫尾蚴在第一中间宿主体内的季节性消长亦经观察。并对棘口科吸虫囊蚴与贝类以及贝类与鸟禽类和嚯乳类动物间的相互关系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1987年,我们在四川省若尔盖,从一只死亡的野生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小肠内检获吸虫标本71条,经鉴定为乌鸦棘口吸虫(Echinostoma corvi Yamaguti,1935)。乌鸦棘口吸虫,首次报道于日本的小嘴乌鸦(Corvus corone Linne),1955年又从苏联的大嘴乌鸦(Corvus levaillantii Lesson)体内检获。我们从黑颈鹤采到的标本,除虫体较大(模式标本体长10.00—11.40mm,体宽1.62mm;我们标本体长13.00—15.20mm,体宽2.00—2.80mm),以致各部度量数据也相应增大外,其他形态特征与模式标本基本相符,见图1—3。乌鸦棘口吸虫在我国黑颈鹤内的发现@简世才$陕西…  相似文献   

15.
棘口科吸虫(Echinostomatidae Dietz,1909)是吸虫纲中种类较多的一个科,近年来不断有新种记载,已知有350多种。我国过去已记载有70多种,并有许多新种发现(顾昌栋等,1958,1963,1974)。在福建过去作者已报告41种,近年来继续采集一些脊椎动物  相似文献   

16.
关于嗜眼属Philophthalmus Loss,1899吸虫,见诸文献报导者共计22种,其中包括2个未定种。除两种由人眼检得外,其余皆寄生于鸟类的眼结膜囊内。寄生鸟类的20种嗜眼吸虫中,有7种寄生于家禽,但以家鸡和家鸭的纪录较多。至于家鹅则只有Busa,V.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鸟类双腔科吸虫的四个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与昆明动物研究所合作,于1964—1965年到云南调查鸟兽,解剖了部分鸟兽标本,收集寄生蠕虫,其中有相当数量的标本,经整理鉴定,发现有双腔科Dicrocoeliidae吸虫4新种:属于短盘吸虫属Brachydistomum计3种,平体吸虫属Platynotrema 1种,现予报道。  相似文献   

18.
我国海岸线很长,沿海鱼类丰富。寄生于鱼体的半尾亚目Hemiuroidea吸虫是一大类群,也是我国海鱼主要寄生吸虫之一。Yamaguti(1971)记载本亚目,共有8科,26亚科,97属,其中大部分是鱼类寄生虫,少数寄生于两栖类和爬行类。国内有关本类吸虫的研究报道有曾省(1953),许鹏如(1954),叶英等(1955),郎所(1963),顾昌栋等(1964、  相似文献   

19.
陆雅君  潘雅玲 《动物学研究》1993,14(4):318-318,326
国外对复殖吸虫的精子超微结构的研究十分广泛,主要有大平并殖吸虫Paragonimus ohirai、胰阔盘吸虫Eurytrema pancreaticum、囊双吸虫Didymozoon、曼氏血吸虫Schistosoma mansoni、牛血吸虫S.bovis、肝片形吸虫Fasciola hepatica等。国内已报道的仅有东方次睾吸虫Metorchis orientalis、斯氏狸殖吸虫Pagumogonimus skrjabini。长菲策吸虫Fishoederius elongatus为牛羊瘤胃中常见寄生虫,鸡后口吸虫Postharmostomum gallinum寄生于鸡小肠,巨囊坚盘吸虫Pycnoporus magnoporus为寄生于翼手目肠道的小型吸虫。以上3种吸虫均列入中国家畜寄生虫电镜的系列研究中,现将它们成熟精子的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吉林省凤头麦鸡中吸虫三新种的记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鸟类吸虫已有不少报道,但吉林省鸟类吸虫仅有少数几篇报告。Yamaguti等(1942)报告了吉林省吉林和长春野禽吸虫4种。浅田(1942)对东北蠕虫的总结中,仅有极少数是鸟类吸虫。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1960)在长春地区鸡中发现棘口吸虫,感染率5.8%。姜泰京(1965)在延边地区家禽和野鸭中发现吸虫7种。我教研室对吉林省鸟类血吸虫进行了研究,部分虫种已作了报道(刘兆铭等,1963,1974,1976;白功懋等,1963,197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