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梳理了我国常见水稻重要害虫稻缘蝽属3个物种中文名称使用混乱问题,对其常见种中文名称做出如下订正:Leptocorisa acuta(Thunberg,1783)中文名为异稻缘蝽;Leptocorisa chinensis Dallas,1852中文名为中稻缘蝽;Leptocorisa oratoria(Fabricius,1794)中文名为大稻缘蝽,以便于名称的统一和规范,并提供了修订后的中国稻缘蝽5个已记录种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2.
简代华 《昆虫知识》1994,31(3):138-140
稻棘缘蝽CletuspunctigerDallas分布范围很广,局部危害水稻较重。原来在安徽省广德县危害水稻的蝽类主要是稻褐蝽,但近年来,稻棘缘蝽危害早稻趋势加重,甚至超过稻褐蝽,两种蝽象复合危害损失达到10%~15%,最高达20%。目前,关于稻棘缘蝽的研究报道不多,许多问题尚待进一步研奖。1988、1989、1991年,笔者就稻棘缘蝽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较详细的观察研究,现报道如下。1材料和方法1.1室外纱罩饲养纱罩规格有2×2×2m3和30×30×50cm3两种,前者用来观察活动规律、危害特点、越冬、世代发生期、产卵选择和取食选择;后者用于观察雌虫…  相似文献   

3.
<正> 稻黑蝽Scotinophora lurida Burmeister已连续几年在南方稻区严重发生,成为水稻分蘖期和穗期的重要害虫,并有逐渐加重之趋势,严重威胁水稻生产,为了做好该虫的测报和防治工作,必须采用合理的抽样技术,才能正确估计该虫的田间种群密度。为此,首先要弄清该虫的空间分布型。基于这一目的,我们于1986年晚稻分蘖期对稻黑蝽成虫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DNA条形码对中国蛛缘蝽科(半翅目:缘蝽总科)物种界定的适用性。【方法】对中国蛛缘蝽科13属23种207个样本的线粒体COI基因DNA条形码序列进行扩增,并扩增稻缘蝽属Leptocorisa 3个物种的31条内转录间隔区1(ITS-1)序列作为辅助标记。使用MEGA 11软件计算种间和种内遗传距离(Kimura 2-parameter, K2P);采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 NJ)进行物种聚类分析;利用中介邻接网络算法构建单倍型网络图。【结果】基于线粒体COI DNA条形码序列得出测试的中国蛛缘蝽科所有23个种的种内平均K2P距离在2%以下,种间K2P距离在0.98%~23.98%之间(平均17.50%)。多数物种彼此能够被较好地分开,且支持率较高。其中,中稻缘蝽Leptocorisa chinensis和大稻缘蝽L. oratoria共享部分COI单倍型,造成COI条形码无法区分二者,可通过ITS-1序列在单倍型网络分析中将二者区分。【结论】本研究得出的中国蛛缘蝽科中绝大部分物种的DNA条形码数据分析结果与基于形态特征的分类单元一致。然而,对于其中亲缘关系极近的物种,单靠线粒体数据尤其是COI条形码序列无法进行准确界定,需引入其他DNA序列或其他类型数据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5.
<正> 黑肩绿盲蝽Cyrtorrhinus lividipennis Reuter是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与稻黑尾叶蝉Nephotettix(bipunctatus)cincticeps(Uhler)的重要天敌,普遍分布于我国南方稻区。近年来,国际水稻研究所(1971—1974,1978)及其他东南亚国家曾先后对黑肩绿盲蝽在田间控制褐稻虱和二点黑尾叶蝉的效果进行了研究;我国广东农林学院(1976)及江西省农业科学院(1977-1979)等也曾相继对黑肩绿盲蝽的生活史、生活习性及田间发生经过进行了观察。为了探索黑肩绿盲蝽对褐稻虱的实际控制作用,我们对这两种昆虫进行了两年的室内饲养观察。现将初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稻负泥虫幼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稻负泥虫Lema oryzae Kuwayae是水稻的害虫,它在广西分布于35个县。笔者于1983年对稻负泥虫幼虫的田间分布型进行了测定,并对几种常用的随机抽样方法和抽样数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现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常规稻作田、稻虾共作田和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诱集田3种农事操作技术对水稻害虫及其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为湖北地区新型绿色农事操作技术防控田间害虫、天敌保育和稻田有害生物可持续治理策略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在水稻抽穗期,采用目测法、扫网法、盆拍法、剥查法对3种农事操作稻田(常规稻作田、稻虾共作田和香根草)内害虫(稻飞虱、稻叶蝉、稻螟虫)和天敌进行搜集和统计。【结果】香根草诱集田内稻飞虱种群数量显著低于稻虾共作田(P0.05),常规稻作田间稻叶蝉、稻螟虫种群数量显著高于稻虾共作田和香根草诱集田数量(P0.05);3种农事操作技术下稻田间天敌种类主要以捕食性天敌蜘蛛类、草蛉类、黑肩绿盲蝽Crytorrhinuslividipennis和青翅隐翅虫Paederus fuscipes为主。其中,稻虾共作田和香根草诱集田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拟水狼蛛Piratasubpiraticus和黑肩绿盲蝽Cyrtorhinuslividipennis种群数量显著高于常规稻作田(P0.05)。【结论】香根草稻作田间稻叶蝉、稻螟虫种群数量显著低于常规稻作田,稻虾共作田间稻叶蝉、稻飞虱种群数量显著低于常规稻作田;3种农事操作技术下稻田间天敌种类主要以捕食性天敌蜘蛛类、草蛉类、黑肩绿盲蝽为主。  相似文献   

8.
<正> 研究害虫的田间分布型对阐明其种群特征具有一定的意义。通过此项研究,不仅可以决定确切的抽样调查方法,估计种群密度及对研究资料提出适当的数理统计方法;而且利用这种信息还可以分析害虫的生活习性和对环境条件的适应程度及其种群的消长,有助于提高测报与防治技术。国内已经研究报道了水稻三化螟、玉米螟、棉盲蝽、棉蚜、飞蝗、菜白蝶和棉铃虫等的田间分布型及在实践上的应用。久野英二(1963)报道了水稻田中稻飞虱、稻叶蝉类若虫种群分布均匀,为负二项分布。1978年我们对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的分布型进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卵跳小蜂对豆缘蝽 (R .clavatusThunberg)和豆璧蝽 (P .hybneriGmelin)卵的选择性和密度反应。在自由选择试验中 ,两种豆蝽卵中羽化的卵跳小蜂在不同的卵密度和比例中均选择豆缘蝽 ;而在非选择性试验中 ,从豆璧蝽中羽化的卵跳小蜂同时选择豆缘蝽和豆璧蝽卵 ,寄生率较高 ;然而 ,从豆缘蝽卵羽化的卵跳小蜂对豆璧蝽卵的寄生率非常低。嗅觉试验表明 ,从豆缘蝽卵上释放的气味对卵跳小蜂的搜寻和寄生行为影响很大。卵跳小蜂寄生的卵数量随着豆缘蝽和豆璧蝽卵密度的增加而提高 ;然而 ,卵跳小蜂对豆璧蝽的寄生率随着卵的密度增加而降低 ,尤其是从豆缘蝽卵中羽化的寄生蜂。研究还表明 ,卵跳小蜂在大田中对豆缘蝽卵的寄生存在着空间或时间上的障碍。  相似文献   

10.
蛛缘蝽科系统发育初探(半翅目:缘蝽总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通对蛛缘蝽科各亚群16个代表属的比较形态学研究,以支序分析方法探讨了属间系统发育关系,其结果证实蛛缘蝽科为一单源群,支持Schaefe(1965)将该科分为蛛缘蝽亚科和微缘蝽亚科的意见,并认为扁缘蝽属和锥缘蝽属应分别单独成立族。Ahmad(1965)等将原有蛛缘蝽族、稻缘蝽族和微翅缘蝽族分别提升为亚科从而将该科分为三亚科的观点得不到文中支序图的支持。  相似文献   

11.
陈振富 《昆虫知识》1992,29(6):328-331
<正> 一、异稻缘蝽的发生及为害 异稻缘蝽Leptocorisa acuta(Thunberg)以成虫、若虫刺吸稻株、穗汁液,造成生长缓慢,花穗萎缩,谷粒干瘪,秕谷率增加,千粒重下降,影响产量,降低米质。异稻缘蝽以前在我县间歇性零星发生。自80年代后,发生面积迅速扩大,每年发生面积3.5~4.6万亩,目前全县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山坑田发生较洋田严重,晚造稻为害重于早造。我县1981、1982、1983、1986、1989年发生严重,1986年晚造在翁田、昌洒、龙马发生面积21000亩,一般百株有虫100~300头,多达1000头以上,损失20~40%,受害严重的稻田颗粒无收,1989年新桥、蓬莱、南阳、  相似文献   

12.
陕西关中棉区棉盲蝽种群数量变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丁岩钦 《昆虫学报》1964,(3):297-310
本文以陕西关中棉区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的绿盲爆(Lygus lucorum Mever-DQr)、苜稻盲蝽(Adelphocoris lineolatus Goeze)、三点盲蝽(A.fasiaticollis Reuter)和中黑盲蝽(A.suturalus Jak.)四种盲蝽为对象,进行了数量变动的研究与分析。 文中依据生态特性的研究结果,结合8年的田间观察资料,对棉田内四种盲蝽混合种群与单种种群的消长曲线分别进行了分析与比较,根据分析结果,文中采用了盲蝽混合种群作为分析的对象,并提出棉田内盲蝽混合种群的消长曲线是受蕾铃期间降水量与降水期的影响,根据降水量与降水期的不同,其曲线变动可分为四个波动型,即前峰型、中峰型、后峰型与双峰型。由于峰型不同,即表示着该年的旱涝分布与棉株受害程度与阶段的不同,前峰型属前涝后旱型,亦即蕾期为害型:后峰型属前旱后涝型,亦即铃期为害型;双峰型属涝年型,亦即蕾铃两期为害型;而中峰型则属旱年型,亦即蕾铃两期受害均轻型。 文中依据棉株不同生长阶段中影响盲蝽种群数量变动的主导作用因素的分析结果,提出分析棉田盲蝽种群的变动应分为蕾期与铃期两阶段,由于棉株生长阶段不同,在这两阶段中影响盲蝽的主导作用因素亦不同,蕾期的虫口增长是受早春虫口基数与6月降水量两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而铃期的虫口增长则系受温湿度组合作用的结果,根据上述分析,文中提出了适用于本棉区的蕾铃期盲蝽预测式:  相似文献   

13.
<正>异稻缘蝽Leptocorisa varicormis(Fabricius),属半翅目细缘蝽科。体长18.5 mm,复眼红色,头部、前胸背板、小盾片及腹部绿色,前翅革质部与膜质部皆为暗褐色,各足绿色细长,胫节以下渐呈黄褐色。外观近似稻蛛缘蝽Leptocorisa acuta(Thunberg),但本种触角末节黑色或暗黄褐色、各足腿节绿色,而稻蛛缘蝽触角末节为黄褐色、各足腿节端部具明显黄褐色。有专家认为二者乃同种异名,其分类地位目前尚有争议。此照片为作者2013年4月12日18:37摄于越南清化省Cam Thuy县Cam Son村稻田中,异稻缘蝽近  相似文献   

14.
黑肩绿盲蝽Cyrtorrhinus lividipennis Reuter是稻褐飞虱的重要天敌之一。1976年我们配合阳江县海陵公社进行以保护天敌为中心的工作时,经田间调查,早稻后期黑肩绿盲蝽的密度达63头/百丛(最高达243头/百丛),被捕食的稻褐飞虱卵粒达19.2%;晚稻后期,黑肩绿盲蝽的密度为543头/百丛(最高达681头/百丛),比稻褐飞虱密度高出数倍,捕食稻褐飞虱卵粒达74.23%。  相似文献   

15.
在已有比较形态学研究基础上,本文选择了15个特征方面(外生殖器为主)的74个新征,以支序分析方法探讨了缘蝽科族(或亚科)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棒缘蝽亚科、希缘蝽族、沟缘蝽族较为原始,与其余类群差异较大,缘蝽科的范围值得进一步研究;除Chariesterini外的缘蝽亚科是高等的缘蝽类群;Chariesterini似应从缘蝽亚科中独立出来;狭义巨缘蝽族以及萧的鼻缘蝽族、梭缘蝽族、昧缘蝽族、曼缘蝽族成立;拟黛缘蝽属、副黛缘蝽属、华黛缘蝽属、异黛缘蝽属应从”黛缘蝽族”中分别独立出来成立新族,即拟黛缘蝽族、副黛缘蝽族、华黛缘蝽族和异黛缘蝽族,以使原有的黛缘蝽族成为自然类群。  相似文献   

16.
烟盲蝽及其天敌蜘蛛空间格局的地统计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地统计学的方法研究了烟草(品种为中烟100)不同生长期烟盲蝽及天敌蜘蛛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烟盲蝽的空间格局随时间的变化呈现为随机、聚集、再随机和再聚集;尽管蜘蛛混合种群的空间格局也依次表现为随机、聚集、随机和聚集分布,但只是在后期与烟盲蝽的空间格局一致。利用BlockKriging进行空间插值分析,得到的三维空间插值模拟图能很好地反映烟盲蝽和蜘蛛种群的田间分布状况。同时,对烟盲蝽及天敌蜘蛛的种群动态进行了分析,发现它们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相似。所有结果表明蜘蛛种群在较大程度上与烟盲蝽种群存在跟随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为比较缘蝽总科昆虫的精巢形态差异,解剖镜下解剖观察拍照,对缘蝽总科3科4亚科6属9种昆虫的精巢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缘蝽总科精巢、输精管皆被有不同颜色的被膜。姬缘蝽科Rhopalidae姬缘蝽亚科Rhopalinae迷缘蝽属Myrmus精巢为小(中)型卵圆形。缘蝽科Coreidae缘蝽亚科Coreinae棘缘蝽属Cletus精巢近似三角形。巨缘蝽亚科Mictinae安缘蝽属Anoplocnemis小型圆球形。蛛缘蝽科Alydidae蛛缘蝽亚科Alydinae长缘蝽属Megalotomus为小型卵圆形。缘蝽总科姬缘蝽科Rhopalidae姬缘蝽亚科Rhopalinae环缘蝽属Stictopleurus、伊缘蝽属Rhopalus为长圆椎(圆柱)状。精巢大小与个体大小成反比。缘蝽总科精巢形状、大小、颜色及输精管粗细在科级、亚科级、属级具有分类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中国棘缘蝽属(Cletus Stl)记述(半翅目:缘蝽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棘缘蝽属是缘蝽科中的一个中等大的属,现在已知50余种,主要分布于东洋区和非洲区;只有少数几种的分布北界可到北纬40°,也有几个南方种类分布于澳洲。在我国就手下的材料来看,可以确定有9种,包括几个为害水稻的种类。  相似文献   

19.
南方小花蝽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昆虫学报》2014,(4):578-584
南方小花蝽Orius similis Zheng捕食能力较强,对田间多种小型害虫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是一类重要的捕食性天敌。本文利用扫描电镜分别对新羽化的南方小花蝽雌、雄成虫和5龄若虫的触角形态和感器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南方小花蝽雌、雄成虫以及5龄若虫触角均为线状,共4节,分为柄节、梗节和鞭节。触角上共有5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具弯钩形感器和耳形感器,其中毛形、刺形感器各有2个类型,耳形感器是首次在蝽类昆虫触角上发现。雌、雄成虫的触角存在性二型现象,雄成虫触角感器数量明显多于雌成虫;若虫的感器类型及数量比成虫少。不同类型的感器在触角各节上的数量与分布各不相同。本文以期深入了解其化学感受系统,为揭示南方小花蝽的寄主选择行为机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0.
<正> 稻蝽小黑卵蜂Telenomus gifuensis Ashmead是蝽象类昆虫卵的重要寄生性天敌。在河南对为害烟草和泡桐树苗较严重的细毛蝽Dolycorisbaccarum(Linnaeus)卵的寄生率较高,据1983年调查,该蜂对细毛蝽第一代卵最高寄生率可达73.36%,平均寄生率为54.78%。而且田间自然发生量也比较大,在4—6月间寄生细毛蝽第一、二代卵的数种黑卵蜂中,本种蜂发生量要占总蜂量的90%以上。经室内饲养观察和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