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张文堂教授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长期以来,他主要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工作,他主要的成就和贡献是早古生代地层和三叶虫动物群的研究。在叶肢介化石研究方面亦有重要的贡献。他第一篇毕业论文是《河北开平盆地奥陶纪三叶虫》,发表于1949年《中国地质学会志》24期。文中报导和研究了我国华北奥陶纪重要的三叶虫属种,如古等称虫Eoisoletus,小栉虫Asaphellus等,广泛被后世  相似文献   

2.
正张文堂,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对早古生代地层,三叶虫、叶肢介等门类化石尤有精深研究。他独著或作为主要编撰者的《中国的奥陶系》、《中国生物地层学》(英文版)、《中国的三叶虫》、《中国的叶肢介化石》、《西南地区寒武纪三叶虫动物群》、《华北地区寒武纪三叶虫(英文)》、美《无脊椎古生物学大典》三叶虫分卷莱德利基虫亚目之修订(英文)等均为经典巨著。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澄江动物群"命名者和研究之先驱。  相似文献   

3.
1986年美国威斯康星州议会投票选出三叶虫 Ca-tymene celebra 为该州州化石。这是美国的第二个州化石。1985年俄亥俄州将奥陶纪的等称虫选为美国的第一个州化石。威斯康星州的选举辩论实际上在1981年就已开始。这种三叶虫生活时代距今4.2亿年,化石是在该州东南部晚志留世的石灰岩中发现的。议员们询问了威斯康星州大学毕业的唐纳德、密库尼克等长期研究隐头虫的古生物学家。威斯康星州大学博物馆和州地质学会也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4.
详细讨论滇东北奥陶纪的岩石地层和动物群特征,初步建立区内的三叶虫地层序列,据此可靠确定各有关岩组的时代。该地区除普遍缺失早奥陶世早期的沉积外,依次发育了红花园组(特马豆克末期—弗洛初期),湄潭组(弗洛期—达瑞威尔初期),风洞岗组(达瑞威尔早—晚期),十字铺组(达瑞威尔末期—桑比早期)、宝塔组(桑比晚期—凯迪早期),盐津组(晚凯迪早期)、五峰组(晚凯迪晚期)及观音桥组(赫南特期),岩相与黔北的相应岩组可作大致对比,而三叶虫动物群的组成和序列则大体与当时同属扬子陆块西部边缘的沉积区包括滇东、滇东南、黔北、川中、重庆、陕南及安徽和县等地区相似。共记述本区奥陶纪三叶虫计19属27种,分属14科。并对其中的一个新种Hungioides yanjinensis sp.nov.以及两个未命名的新种Abulbaspis sp.nov.和Plaesiacomiasp.nov.作系统描述。Abulbaspis过去仅报道于华北和哈萨克斯坦地区的达瑞威尔阶,而在本地区则产于桑比阶上部—凯迪阶下部;Plaesiacomia广泛分布于达瑞威尔阶—桑比阶西泛冈瓦纳地区,在滇东北的发现不但将该属的分布区域扩大到了东泛冈瓦纳地区,而且因其产出于大坪中期的层段,表明该属可能起源于东泛冈瓦纳,尔后才向西迁移的;这两属在扬子区的首次发现,对于进一步研究奥陶纪不同区块间的三叶虫动物群的扩散和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详细讨论滇东北奥陶纪的岩石地层和动物群特征,初步建立区内的三叶虫地层序列,据此可靠确定各有关岩组的时代。该地区除普遍缺失早奥陶世早期的沉积外,依次发育了红花园组(特马豆克末期—弗洛初期),湄潭组(弗洛期—达瑞威尔初期),风洞岗组(达瑞威尔早—晚期),十字铺组(达瑞威尔末期—桑比早期)、宝塔组(桑比晚期—凯迪早期),盐津组(晚凯迪早期)、五峰组(晚凯迪晚期)及观音桥组(赫南特期),岩相与黔北的相应岩组可作大致对比,而三叶虫动物群的组成和序列则大体与当时同属扬子陆块西部边缘的沉积区包括滇东、滇东南、黔北、川中、重庆、陕南及安徽和县等地区相似。共记述本区奥陶纪三叶虫计19属27种,分属14科。并对其中的一个新种Hungioides yanjinensis sp.nov.以及两个未命名的新种Abulbaspis sp.nov.和Plaesiacomiasp.nov.作系统描述。Abulbaspis过去仅报道于华北和哈萨克斯坦地区的达瑞威尔阶,而在本地区则产于桑比阶上部—凯迪阶下部;Plaesiacomia广泛分布于达瑞威尔阶—桑比阶西泛冈瓦纳地区,在滇东北的发现不但将该属的分布区域扩大到了东泛冈瓦纳地区,而且因其产出于大坪中期的层段,表明该属可能起源于东泛冈瓦纳,尔后才向西迁移的;这两属在扬子区的首次发现,对于进一步研究奥陶纪不同区块间的三叶虫动物群的扩散和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中奥陶纪介形类化石最初发现于辽宁省太子河流域本溪县田师付附近;标本系1950年东北地质调查队杨敬之、穆恩之二先生采自中奥陶纪马家沟下部不纯的深灰色虫迹石灰岩中。仅有Bollia sinensis 及Bollia taitze(?)oensis 两种,种的个体分布相当普遍;与头足类Armenoceras,Steroplasmoceras,腕足类Rafinesquina,Dalmanella及三叶虫、苔藓虫等共生。1951年杨敬之、穆恩之二同志调查鄂西地质时在湖北长阳杨柳屯中奥陶纪艾家山层的上部又发现了介形类化石一层,个体虽甚丰富,但仅有Euprimitia sinensis 一新  相似文献   

7.
圆尾虫类三虫是世界各地奥陶纪地层中极为常见的三叶虫之一.它始于早奥陶世早期,盛于中奥陶世.关于此类三叶虫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卢衍豪(1975)已作了详细的介绍.近年来,在我国,有关圆尾虫类三叶虫的报道不断增加,由原来的2属增加到8属,他们是: Cyclopyge Hawle et corda 1847, Xenocyclopyge Lu 1962, Psilacella Whittard  相似文献   

8.
美国出版的“古生物论著”(Treatise on Invertebrate Palaeontology)三叶虫卷,目前正在修订,准备出第二版。按计划三叶虫卷要出三卷:第一卷为三叶虫的理论部分,包括形态构造、功能,地理分布,个体发育及系统演化等;第二卷为寒武纪三叶虫属群的描述和订正;第三卷是奥陶纪至二叠纪三叶虫属群描述和订正。第一版于1959年出版,到目前已有20多年。这20多年内新增加了近两倍的属群,已达3000属以上。各国三叶虫专家正在努力编写,估计近两年内可以完成。主编是英国的H.B.Whittington教授,他主要负责第一卷与第三卷的编辑  相似文献   

9.
1963年7月,山西省地质局某地质队在山西省东部平定、盂县一带研究地层时,发现许多寒武纪、奥陶纪三叶虫化石。1964年初,山西省地质局王绍鑫同志曾携带平定及盂县的一部分寒武纪及奥陶纪三叶虫化石来南京,交笔者鉴定。其中寒武纪三叶虫皆为华北各地常见的属群;奥陶系底部有三种三叶虫,经笔者鉴定为Koraipsis shansiensis Chang(新种),Asaphellus sp.及一种不能鉴定但与Hystricurid 类很相似的三叶虫。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黄汲清教授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地质学大师。他主要以大地构造学家而著称于世。然而,他的成就遍及地质科学很多领域,尤其是他早期,在古生物学和地层学方面曾做出了卓越贡献。茅庐初出试锋芒西山地层谱新章黄汲清1924年由天津北洋大学预科转入北京大学地质系本科,他在名师王烈、葛利普、李四光等教授精心培养下,刻苦用功,成绩优秀。1927年他23岁,上大学三年级时写出了第一篇学术论文《北京西山的寒武纪奥陶纪层》,发表在  相似文献   

11.
动物学者和古生物学者对于三叶虫的个体发育一向极为重视。第一,因为三叶虫是地质史上发生最早的高等无脊椎动物,它的个体发育对于其它高等无脊椎动物,特别是甲壳类的发生和演化有重大关系。第二,是三叶虫的个体发育对于三叶虫的自然分类和系统演化都能提供极为宝贵的资料。近十几年来各国研究三叶虫的学者对于个体发育极为注意。中国是产三叶虫最多的国家之一,不但其地理分布极为广泛,整个古生代海相地层中也都有这类动物的出现,尤其是在寒武纪和奥陶纪,其数量之多,种类之繁,实属罕见。同时中国三叶虫动物羣并兼有世界各地几个重要类型,因此三叶虫幼虫在中国的发现,应该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2.
奥陶纪Darriwilian早、中期的向阳组三叶虫动物群仅分布于滇西东部红河断裂和南定河-澜沧江断裂之间,这一狭长地带代表奥陶纪印支地体的北延部分。  相似文献   

13.
宜昌地区庙坡组的笔石和三叶虫等,研究较详,对腕足动物的材料,尚无全面的研究与报道。关于奥陶系二分这一问题,庙坡组的腕足动物群也是重要佐证之一。笔者于1978、1979年,参加三峡地区奥陶纪地层研究工作,较详细地收集了该区庙坡组的腕足类化石。经鉴定有18属、25种,其中9新种、4未定种。  相似文献   

14.
西南地区志留纪彗星虫科三叶虫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主要论述以下几点:1)西南地区至今为止已发现的志留纪三叶虫大致有30多个属,80多个种。2)较集中产出于两个层位,一是下志留统的香树园组至雷家屯组或与其相当的层位。另一是中志留统的秀山组。前者以翼斜视虫Ptilillaenus 为代表,后者则是以王冠虫Coronocephalus 为主的三叶虫组合。3)这两个三叶虫动物群组合除个别属种外,多数为我国特有,和其共生的笔石、腕足类等有的可与国际对比。4)区别王冠虫属和似彗星虫属在本区及邻近地区志留纪地层对比有一定意义。前者仅见于中志留统的秀山组,后者在我国自晚奥陶世至晚志留世的地层中都有发现。5)滇东关底组的东方棘尾虫Acanthopyge orientalis Wu及玉龙寺组的Warburgella rugulosa (Alth) sinensis Wu 的发现为滇东志留泥盆系的划分和对比提供了重要的三叶虫化石依据。6)系统描述彗星虫科的一些新属种。  相似文献   

15.
燕子石(一名蝙蝠石),学名三叶虫,是寒武纪的节肢动物.远在距今约五亿年前,三叶虫就衍生在大海之中,其家族之庞大、数量之多,是当时海洋生物之冠(约占60%),成了海国霸主.自奥陶纪以后,三叶虫逐渐衰落,二叠纪灭绝,无情的大自然遂将它们变成了化石.岩石中的三叶虫化石,不仅是研究生物  相似文献   

16.
滇东南位于奥陶纪扬子区的西南边缘,濒临古陆,水体较浅,沉积物中陆源碎屑丰富,而且因地壳升降运动幅度相对较大,导致了巨大的地层沉积厚度,仅含三叶虫地层就厚达385—2 080m,是我国奥陶纪三叶虫研究的空白地区。文中首次记述该地区下奥陶统下木都底组(下特马豆克阶)、独树柯组(上特马豆克阶)、闪片山组(特马豆克阶顶部—弗洛阶底部)、下奥陶统(弗洛阶)—中奥陶统上部(达瑞威尔阶下部)老寨组和中奥陶统顶部(达瑞威尔阶上部)—上奥陶统底部(桑比阶底部)冷水沟组的三叶虫序列,并系统描述了有关三叶虫,共计10科,15属,18种。其中特马豆克阶—达瑞威尔阶下部的三叶虫与鄂西和黔北所产最为相似,与川南及渝南一带同期分子也有关联,而达瑞威尔阶上部—桑比阶底部的分子则与黔北十字铺组动物群并无差异,代表当时滇黔隆起边缘的浅水动物群。对Mansuy(1920)描述的越南北部下奥陶统下部Dong Son组的三叶虫作了厘定,但由于有关材料保存太差、种级单元的鉴定特征模棱两可,目前暂无法得以在区内沿用。  相似文献   

17.
西南地区志留-泥盆纪三叶虫的新属种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是西南地区志留纪三叶虫动物群研究的一部分。材料主要搜集于1972年。文章着重描述缨盾壳虫科、手尾虫科、斜视虫科、齿肋虫科、砑头虫科以及裂肋虫科的一些新属种,共计14个属,其中有4个新属。此外,还对这一三叶虫动物群出现的地质时代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一、笔石分布与特征1953年,穆恩之在研究辽宁太子河流域寒武纪和奥陶纪笔石时,将上寒武统凤山组燕州层顶部发现的笔石进行了初步研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寒武纪笔石带——Dictyonema wutingshanense 带(包括在三叶虫 Quadraticephalus 带中).1955年,他对此带笔石进行了详细描述,其中包括辽宁辽阳五顶山的 Dictyonema  相似文献   

19.
几丁虫是古生代海洋中一类重要的微体生物化石,迄今已有近百年的研究历史。作为一类有效的生物地层工具,几丁虫在奥陶纪和志留纪生物地层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早古生代油气-矿产资源勘探提供可靠的地层对比资料,还为一些重大地质-环境-生物事件的全球对比提供可靠依据,特别是那些缺乏笔石和牙形类的地层。然而,随着现代古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以及几丁虫资料的不断积累,几丁虫研究目前正遭遇着瓶颈期,主要体现在:(1)受制于有限的技术手段及尚未形成规范的研究标准,不少早期建立的几丁虫分类单元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如描述简单、展示标本过少、光学显微成像无法很好地揭示壳表的形态特征等,使得后期相关属种的鉴定存在争议;(2)在全球古生物数据不断被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进程中,几丁虫相关工作进展迟缓。目前尚未能对全球的几丁虫数据进行有效汇总,影响了几丁虫宏演化及生物地层学研究,同时也使得几丁虫古生物地理学与古生态学这类薄弱研究环节一直未能形成突破;(3)几丁虫的生物学属性近来虽有进展,但仍有争论,亟待寻求新的证据及思路以解决这一问题。为了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几丁虫学科的持续发展,建立一个涵盖系统分类、鉴定特征、标本影像、...  相似文献   

20.
湖南新邵早石炭世岩关阶一个新的三叶虫及其卷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的三叶虫,属砑头虫科(Proeti-dae)。砑头虫类是三叶虫中的一个大类。有意义的是,当三叶虫在晚古生代渐趋消失时,砑头虫类则恰是一个兴旺时期,而且分布广泛,因此是地层(特别是石炭系)对比中的重要标准化石。在欧洲,有许多学者专门从事砑头虫的研究,论著颇多。过去,我国在这方面采集少,因此起步较晚。从我国各地的陆续报道(各大区古生物图册)中看,砑头虫类三叶虫在我国石炭纪地层中含量亦相当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