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部分中国野生百合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压片法,对野生百合6个种、20个居群的染色体进行了核型分析,结果显示:(1)中国野生百合20个居群中有1个居群的染色体数为2n=22,其他19个居群的染色体数均为2n=24。(2)20个居群中有4个居群含有B染色体,有12个居群含有数目不等的随体。(3)核型类型中有17个为"3B"型,2个为"3A"型,1个为"4B"型。(4)20个居群的核型不对称系数在77.16%~83.83%之间,最长染色体/最短染色体臂比值介于1.85~3.07之间;同一个种下面的不同变种或居群的核型变异也较大。研究表明,中国野生百合不同种或居群的遗传多样表现在染色体数量、是否含有B染色体、不同类型染色体数量以及它们在核型中的排序位置、随体的位置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黄牡丹七个居群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本文对产于云南中部至西北部的黄牡丹Paeonia delavoyivar. lutea 7个居群进行了细胞学研究。7个居群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10,核型都属“2A”型。在7个居群中,第二、第三和第五对染色体相对稳定,而第一和第四对染色体存在着变异。第四对染色体的变异较大,存在着结构上的杂合性,其杂合性不仅表现在其长度上,而且表现在臂比值上。这种结构上的杂合性可能与其形态变异有着相关性。在居群之间,随体和次缢痕的数目及位置也有着差异。  相似文献   

3.
万寿竹六个居群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在云南境内的万寿竹Disporum cantoniense Merr.从滇东南经滇中到滇西北不同居群间的核型变异。该种的染色体数目较为稳定,2n=14,没有观察到不同数目的变异。六个居群的不对称性均属于3B型,但各个居群的核型结构表现出差异,核型间随体位置和数目的不同以及同源染色体的杂合性是居群间变异的主要特征,这种种内不同居群间核型的变异或许与该种的地理分布及生境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部分山茶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报告(英文)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本文报道36个种或变种的染色体数目,按张宏达的分类系统涉及到了4个亚属、11个组,其中2个种进行了不同居群的观察。结果表明(详见表1),山茶属植物的染色体基数都是x=15。在自然界,染色体倍性变异从2倍体到8倍体均有,但多数种为2倍体。我们观察的这36个种或变种中,2倍体种有22个,4倍体种3个,6倍体种10个,8倍体种1个。这一系列的多倍性变异,主要表现在种间。此外,同种不同居群间也有不同倍性的变异。例如C. forrestii在不同居群间有2倍体、4倍体和6倍体。而且各个不同倍性的植株表型特征没有明显的变异,估计是同源多倍体或称种内多倍体。  相似文献   

5.
中国葱属单生组4种植物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葱属单生组Allium sect.Haplostemon Boiss.的4种8个地方居群的核型进行了研究,其中3个种的核型属首次报道。研究结果表明:除在棱叶韭内同时具二倍体、三倍体和四倍体居群外,所研究的其余种的居群均为二倍体。以本研究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对该组已有的细胞学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单生组的染色体基数为8,在组内存在1A和2A两种核型类型;(2)组内随体染体类型丰富,在该组物种的生存适应方面可能起重要作用;(3)有些种(如薤白A.macrostemohn,棱叶韭A.caeruleum等)表明出现明显的种内核型分化,有的种甚至在外部形态上也有分化;(4)高度不育的三倍体(棱杏韭)和和五倍体(薤白)居群靠小鳞茎和珠芽进行无性繁殖,以此保持群的稳定和扩大。另外,从生境、繁育制度、多倍化以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分析,认为 在单生组中不同的生境有利于诱发染色体的结构作数目变异。多倍化和兼性无融合生殖繁殖制度并存,则有利于克服染色色体变异所带来的育性降低这一繁育障碍,同时使居群中所发生的染色体变异得以保存,因此,多倍化和普性无融合生殖繁育制度并存是该组中多倍体类群进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葱属薤白的核型分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薤白Allium macrostemon Bunge的13个地方居群进行了核型研究,结果表明,12个国内居群 都为四倍体,2n=4x=32;一个日本居群为五倍体,2n=5x=40。13个居群的核型类型均属Stebbins的 2A型。薤白种内存在着核型多态性。种内的核型分化与染色体的结构变异有关。主要表现为臂间倒 位、罗伯逊易位和或不等相互易位。染色体的结构变异结果导至薤白种内发生明显的核型分化。在13 个居群中,四倍体居群的核型明显可分为两类。第一类的核型公式为2n=4x=32=26m(2SAT)+6sm (2SAT),属于该类的有华山居群、商南居群和长春居群。都江堰居群也属该类,但它的一对m随体染 色体为一对st随体染色体所代替。另一类的核型公式为2n=4x=32=24m(2SAT)+8sm(2SAT),沣峪 口居群、大飞水居群、汶川居群、武汉居群和红河居群属于该类。此外,宝兴居群、杭州居群、香山居群也 属该类,但它们各有一对染色体发生了结构变异。五倍体日本居群的核型属于第一类型,但有两条m 染色体为sm染色体所代替。最后,对薤白种内核型多态性产生的原因从环境因素,繁育制度和多倍性 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认为不同的生境有利于诱发染色体的结构变异,兼性无融合生殖和多倍 性则有利于克服育性降低的障碍和保存在居群中所发生的染色体结构变异。通过对薤白现代分布格局的分析,认为日本应为它的分化中心。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国产毛茛科(Ranunculaceae)驴蹄草属(Caltha L.)植物的细胞学特征,对驴蹄草(C.palustris L.)3个居群和花葶驴蹄草(C.scaposa Hook.f.&Thoms.)5个居群进行了细胞学研究。驴蹄草贵州纳雍居群的染色体数目为2n=32(四倍体),两个云南中甸居群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64(八倍体)。花葶驴蹄草四川红原、康定、石渠居群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32(四倍体),该数目为首次报道;西藏林芝和云南德钦居群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64(八倍体)。驴蹄草的染色体比花葶驴蹄草大。这两种植物的32或64条染色体分别以4条或8条为单位大致能够排列为8组同源染色体,但同一组内的染色体经常具有明显的异形性(heteromorphy),不同居群的核型组成多少具有差异。同时,还分析了驴蹄草和花葶驴蹄草的不同倍性细胞型在我国的地理分布式样。  相似文献   

8.
凌云重楼中B染色体起源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同一居群不同个体的凌云重楼(Paris cronquistii)的染色体进行了观察,发现核型结构和B染色体有一系列的变异。据此,作者对其B染色体的起源进行了分析,认为凌云重楼的B染色体是随体在次缢痕处断离后衍生。  相似文献   

9.
白皮松的染色体组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皮松(Pinus bungeana Zucc.)是我国特产的三针型松属(Pinus)植物。松柏类植物的染色体的细胞学研究自本世纪初以来已积累了相当多的资料。据不完全统计,仅松属中已作过组型分析的物种已有六、七十个。国内这方面的工作报告尚不多见,对白皮松的染色体组型分析亦未见报道。本文对白皮松体细胞的染色体组型作了一些初步的分析。证明了它与它种松类植物在染色体的组型方面有许多基本共同之处;也发现了在第12对染色体短臂上的小随体,是这个物种的显著的特征标志。  相似文献   

10.
对短柄乌头及其展毛短柄乌头、铁棒锤核型进行研究,为短柄乌头的细胞地理分布和选育提供理论基础.3个种其染色体基数为 X=8,短柄乌头6个居群出现5种核型公式,不同居群染色体形态变异较大.其中宁蒗和盐源2个居群核型公式相同.四川木里居群属于 Stebbins 的1A 型,丽江、宁蒗、四川盐源居群属于2B 型,会泽、东川居群属于3B 型;铁棒锤和展毛短柄乌头核型类型都是属于2B 型.短柄乌头各项染色体参数表现出较高的不对称性,核型比较不相近.核型公式变异、核型不对称系数、核型不对称指数没有显示出清晰的、对应的地理分布.6个短柄乌头居群中也没发现三倍体,短柄乌头的选育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明党参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对珍稀特有单种属植物明党参的4个居群的材料,从物种生物学及保护生物学的角度,对它们 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居群染色体数目恒定(2n=20),核型类型均为2A型,居群间存在核型多型性,主要表现为染色体的杂合性及随体染色体的位置也有一定变化。采用淀粉凝胶电泳方法,分析了10个酶系统,获得19个基因位点的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居群的遗传变异处于较低水平,多态性位点比率P=33.35%,等位基因平均数A=1.43,等位酶基因多样度指数 Ho:0.03,He=0.07。总的基因位点变异中,有58%的变异来自于居群间,42%的变异存在于居群内,居群杂合体过量的位点仅为13%。偏东部居群的遗传多态性比西南部居群高。根据明党参居群遗传变异式样并结合相关研究,提出了其遗传多样性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2.
采用常规压片法对豹子花属6种11居群和百合属7种14居群进行了核型研究,并用不对称系数AI度量核型不对称性,以CVCL-CVCI散点图比较近缘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 1)除美丽豹子花 No-mocharis basilissa 为三倍体外,其余全为二倍体 2)核型在种间、居群间存在变异,特别是在随体染色体的数目和位置以及B染色体的有无上种间存在明显差别 3) CVCL-CVCI散点图显示豹子花属与百合属关系密切 4)染色体结构变异产生数量和类型不同的次缢痕,是豹子花属植物进化的主要方式。豹子花属在从其起源地和分化中心高黎贡山向四周扩散时,细胞核型方面伴随着出现了非整倍体、三倍体、 B染色体和次缢痕进化的类型.  相似文献   

13.
濒危植物三棱栎四个居群的核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道了濒危植物三棱栎 4个居群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 ,4个居群的核型公式均为 2n =14 =10m 2sm 2st 2bs,核型类型均为 2A。间期核为复杂染色中心型 (complexchromocentertype) ,细胞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为中间型 (interstitialtype)。 4个居群在前期染色体中 ,可观察到2个B染色体 ,但在中期染色体中较少发现。根据核型分析结果 ,4个居群间核型变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一、核型的宏观演化了解和比较不同物种的核型特征,是细胞分类学的基本内容。吴政安等(1987)表明,核型演化是造成近缘种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具有从端部着丝粒向中部着丝粒型染色体,从小到大型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从多到少演化的趋势(Morescalchi,1973)。核型的宏观演化不仅表观在种间,在种内不同居群间表现也很明显。泽蛙(Rana li-minocharis)在东南亚是常见种。谭安鸣等(1986)观察到不同居群的泽蛙在核型上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是居群间染色体变异及其积累的产物,是由不同居群向亚种、种演化的起始原因之一。除相对长度和臂比指数外,次缢…  相似文献   

15.
采用常规压片法,对15种25居群葱属根茎组植物进行核型研究,首次报道荒漠韭Allium tekesicola、蓝花韭A.beesianum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并增补了一些根茎组植物的细胞学资料。结果表明:供试类群为二倍体或四倍体,核型类型为1A、2A或2B;高山韭A.sikkimense壤塘居群和荒漠韭具短臂随体,宽苞韭A.platyspathum的和布克赛尔居群、奇台居群具居间随体;野黄韭A.rude雅江居群和荒漠韭中各存在1条B染色体。结合前人研究结果,我们讨论了中国根茎组植物的染色体基数、随体染色体的多型性、B染色体的进化意义和该组植物的进化方式,探讨了天蓝韭A.cyaneum、齿丝山韭A.nutans的地理分布成因,得到了如下推论:(1)中国根茎组植物的染色体基数x=8;(2)中国根茎组植物的核型进化趋势为:1A→2A→2B→2C;(3)中国根茎组植物的随体染色体具多型性;(4)多倍化和结构变异是中国根茎组植物进化的两种重要方式;(5)天蓝韭和齿丝山韭以多倍化和无性生殖来克服扩大新的生存空间遇到的困难。  相似文献   

16.
采用常规压片法,对中国部分野生黄精11个种、43个居群的染色体进行了核型分析,结果显示:(1) 43个居群均为二倍体,染色体数目在16~60之间,基数n=8、9、10、11、12、13、15、17、30。(2) 43个居群中,15个居群为"2B"型, 22个居群为"3B"型,6个居群核型为"2C"型;核型不对称系数在55.78%~75.60%,最长染色体与最短染色体的比值在2.01~6.12之间。(3) 43个居群中有23个居群有数目不等、位置不同的随体。(4)中国野生黄精资源从互生叶到轮生叶的染色体数目逐步增加,核型特点表现为:①臂比逐渐增大;②随体逐渐消失;③核型不对称性逐步增强;④不对称系数逐渐增加。研究表明,中国野生黄精不同种或居群的遗传多样表现在染色体数量、不同类型染色体数量以及它们在核型中的排序位置、随体的位置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Giemsa-C带揭示的绵枣儿多倍体复合体染色体变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绵枣儿是分布在东亚的多倍体复合体。以Giemsa-C带法对分布在中国的绵枣儿24个居群进行了染色体变异分析。AA和BB细胞型大部分居群未发现变异,分别具a2和b1染色体的近着丝点着丝粒带。AABB虽无居群内变异,但居群间有所不同。其中柳林、商南和徐州居群带型相同,带纹丰富。元宝山居群只有b1的近着丝粒带,而灵岩山居群具a2和b1的近着丝粒带。根据已有的研究资料推测,绵枣儿b1和a2上的近着丝粒带显示的应当是高度重复的rRNA基因;大庆和文县居群一个体该位点的杂合可能是由于部分rRNA拷贝的同源染色体间转移;AABB起源后随时间推移会发生rRNA重复位点的丢失;柳林等居群丰富的带纹可能是其刚刚起源时重复基因关闭的表征,随时间推移同样可能会丢失。另外大量的实验证据表明,BB比AA细胞型可能更易于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  相似文献   

18.
栌菊木属及白菊木属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对栌菊木属及白菊木属的染色体数目进行了首次报道,对栌菊木(Nouelia insignis Franch.)分布区内的10个居群进行了细胞学研究,染色体数目均为2n=54。白菊木属在中国分布的仅白菊木(Leucomeris decora Kurz)一种,对漾濞这个居群的细胞学研究表明,染色体也为2n=54。这两个属的基数可能x=9,它们可能为6倍体,结合帚木菊族已有染色体报道及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等初步分析表明:栌菊木种内分化程度小,是一自然类群;栌菊木和白菊木可能有着较近缘的联系;栌菊木可能是古老孑遗植物的后裔,为适应环境而多倍体化,得以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19.
中国西南地区鹿药属4种15居群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产于中国西南部的鹿药属(Maianthemum)4种植物进行了细胞学研究,包括染色体数目,多倍化,非整倍性和随体染色体,以及核型不对称性和核型进化。结果表明:1)除了在云南丽江采集的Maianthemum tatsienensis染色体数目为2n=72之外,其余的居群全为2n=36;2)核型在居群间存在变异,特别是在具中部染色体和近中部染色体的数目以及随体染色体的数目和位置上。此外,M.nanchuanense和M.szechuanicum的核型是首次报道,B染色体也是首次在该属中发现。我们推测鹿药属的进化方式包括频繁的染色体畸变以及不同水平上的多倍化,而中国西南部是该属的分化中心。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浙江临安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westermani)染色体组型,属二倍体(2n=22,n=11)两性型。可分为三组,第一组1对(第1对,最大);第二组4对(第2~5对,中等大);第三组6对(第6~11对,较小)。并报道卫氏并殖吸虫染色体的测量数据和生殖细胞减数分裂前期各期的形态变化。并殖吸虫种类繁多,至今全世界报道已近40种,我国已发现有24种,但对虫种分类以及种以下是否有亚种或不同株的问题,意见仍有分歧。单纯采用形态学方法分类已不能适应目前的需要。近年来对并殖吸虫细胞学和遗传学的研究逐渐增多,但迄今国内尚未见有关卫氏并殖吸虫染色体的测量数据和生殖细胞减数分裂前期的形态变化的报道。本文对浙江临安卫氏并殖吸虫染色体组型进行分析并观察减数分裂前期各期的形态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