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半圈养条件下秋冬季水鹿行为时间分配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对秋冬两个季节半圈养条件下水鹿行为的时间分配研究表明,水鹿在秋季时间花费最多的行为是休息,在冬季时间花费最多的则是站立。t检验的结果显示,与秋季相比,雌雄水鹿在冬季都减少了休息和反刍的时间,而站立的时间增加。在冬季雌鹿站立的时间多于雄鹿,而雌鹿臣地休息的时间少于雄鹿。同样,在秋季雌鹿站立的时间极显著多于雄鹿。  相似文献   

2.
舔盐是部分植食性动物通过舔舐盐土或盐井补充体内盐分和矿物质的特殊行为,舔盐行为节律特征分析是有蹄类动物活动模式研究的重要组成内容,深入分析野生动物的特殊行为及活动模式,有利于了解其资源利用特征及生存规律。本研究利用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对卧龙自然保护区天然盐井(臭水沟)进行24h监测,分析了水鹿的舔盐活动模式。结果表明:(1)在天然盐井区域的出现率,雌性水鹿高于雄性,成体高于亚成体(幼体);(2)水鹿的舔盐频率在秋季最高,冬季最低,且水鹿的舔盐活动主要在夜晚进行,秋季到达盐井的时间(18:00)早于春夏季节(20:00);(3)雌性水鹿在秋季具有明显的舔盐频率高峰,而雄性水鹿春、夏、秋季的舔盐频率都较高;(4)成体水鹿的舔盐高峰出现在秋季,而亚成体(幼体)的舔盐频率从春季到冬季呈现逐步递减的趋势,且舔 盐高峰时间先于成体水鹿。盐井是水鹿活动频繁的区域,在对具有舔盐习性的物种开展保护的同时应考虑对盐井等必需生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使雌性排斥雄性移植器官的基因在器官移植中,雄性可以接受雌性供体的器官,而雌性却排斥雄性供体的器官,因为雄性体内存在H-Y抗原,而雌性体内没有这种抗原。科学家用高度近亲繁殖实验小鼠施行皮肤移植时首次发现了H-Y抗原。《Nature》今年8月24日报导,...  相似文献   

4.
1955年,Eichwald和Silmser在高度纯化的小鼠之间进行皮肤移植时发现,在同性个体之间互相移植,或将雌性个体的皮肤移植到雄性个体上,均不发生排斥反应,表现为相容;但是当将雄性个体的皮肤移植到雌性个体  相似文献   

5.
利用红外相机建立野生水鹿行为谱及PAE编码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行为谱是动物行为学研究的基础。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利用PAE编码分类系统并结合红外相机所获得的照片和视频数据开展水鹿(Rusa unicolor)行为谱的研究,建立了野生水鹿行为谱及其PAE编码系统。本研究共分辨并记录了野生水鹿的7种姿势,63种动作和74种行为,基本涵盖了水鹿的主要行为,并区别了各种行为在成年雄性、成年雌性和亚成体之间的相对发生频次,分析水鹿的具体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联。通过建立野生水鹿的行为谱,能为更深入地开展水鹿行为生态学研究提供基础信息,也为水鹿的保护与管理提供依据。该研究可以推广到其他不易直接观测的野生动物的行为学研究中。  相似文献   

6.
雄性麋鹿的吼叫行为、序位等级与成功繁殖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为探讨雄性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的吼叫行为与序位等级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成功繁殖中的作用。2000年7-8月,在北京麋鹿苑选定12头成体雄鹿,用目标取样法观察记录每头鹿的吼叫、圈群和交配行为的发生频次。用有效比值[被雌鹿接受的频次/雄鹿圈群(或交配)的总频次]来衡量雄鹿圈群行为(或交配行为)的有效性。依据雄鹿在发情期的表现状态,把雄鹿归为3类:占有雌鹿群的“群主”(4头)、未占有雌鹿群而挑战“群主”的“挑战者”(5头)和远离繁殖群的“单身汉”(3头)。不同序位等级雄鹿的吼叫频次、圈群(或交配)行为频次、圈群行为(或交配行为)的有效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吼叫行为的分析表明:“群主”吼叫频次最高,“单身汉”吼叫频次最低。“群主”的有效值最高,“单身汉”的有效值最低。据此认为雄性麋鹿的吼叫行为与其序位等级密切相关,而序位等级又决定了雄鹿参与繁殖的机会。此外,还记录到占群雄鹿的警戒吼叫,这是对Wemmer et al.(1983)警戒吼叫行为仅见于雌鹿的观察结果的补充。  相似文献   

7.
大多数鹿科动物表现出偏向雄性的扩散行为。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于20世纪初在中国灭绝,1985年被重引入中国。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导致部分麋鹿个体从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栏内外逸,最终在洞庭湖区形成自然野化种群。野化麋鹿是否也存在偏性扩散行为?1995—2012年,采用样带调查法、分区直数法、特殊个体识别法和访问调查法,按性别组成将扩散群分为雄性群、混合群和雌性群,对洞庭湖区自然野化麋鹿种群的扩散行为进行了研究,共记录到118次扩散。其中,有65次扩散可确认扩散群的类型;60次可确认扩散群准确的个体数。结果显示:(1)雄性麋鹿较雌性更倾向于扩散。雄性群的扩散频次高于雌性群和混合群;50%的雄性扩散群仅由单一成年雄体组成。(2)雄性麋鹿的扩散能力最强,雄性群、混合群和雌性群的平均扩散距离分别为(13.73±8.74)km、(11.05±4.16)km和(8.95±2.16)km,但三者之间的差异不显著(χ2=1.896,df=2,P=0.387)。雌性群和混合群的扩散距离均短于25km,而5.88%的雄性群扩散距离长于25 km。(3)雄性群的平均个体数与混合群的差异显著(F=5.324,df=24,P=0.000.05),与雌性群的差异不显著(F=9.830,df=35,P=0.813),而混合群与雌性群之间的差异显著(F=48.085,df=55,P=0.000.05)。(4)50.00%的雄性群和53.57%的混合群选择芦苇草地作为扩散目的地的生境。洞庭湖区自然野化麋鹿种群与其他野生鹿科动物一样,也存在"雄鹿较雌鹿更倾向于扩散"的现象,雄性的扩散能力比雌性强,雌性的扩散可能依赖于雄性。以上结果对麋鹿的野外放归和自然野化种群的管理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雄性麋鹿的交配机会、社会等级和皮质醇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在北京麋鹿苑研究了发情期雄性麋鹿的社会行为、社会等级和血清皮质醇水平,并分析了三者间的相互关系。按照雄性麋鹿的行为,将雄性麋鹿分为优势群和从属群。优势群包括群主和挑战者,从属群包括单身汉和被淘汰群主。使用SJ—Ⅰ型事件记录器进行常规行为取样,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皮质醇含量。发现:(1)优势雄鹿的发情行为频次明显高于从属雄鹿;(2)攻击行为的发生频次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3)血清皮质醇含量在两组间也无显著差异。由此我们认为,发情期雄性麋鹿的社会等级序位影响许多行为的表达,优势雄鹿成功交配的机会比从属雄鹿多。而攻击行为和肾上腺皮质醇的分泌与社群等级无明显相关,可能是麋鹿在圈养状态下的一种适应策略,这将有利于缓解发情期雄鹿的紧张,从而允许更多的能量投放在发情交配上。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洞庭湖区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肥满度的时空特征及其与东方田鼠常用预警生态因子的关系,采用夹日法对洞庭湖7个调查区域不同生境的东方田鼠进行调查分析;收集洞庭湖区降水、温度、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等环境因子数据,分析不同性别东方田鼠肥满度与降水、温度、NDVI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性别东方田鼠肥满度时空特征较一致,春季和冬季不同生境雌雄东方田鼠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在洲滩芦苇生境,雄雌东方田鼠在各季节间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在洲滩苔草+芦苇+杨树生境,雄性肥满度各季节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雌性肥满度与季平均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雄性肥满度与季平均降水量无显著的相关关系。3)雌性和雄性的肥满度与季平均温度均无显著的相关关系。4)雌性肥满度与农田生境的NDVI呈显著正相关,雄性肥满度与农田生境的NDVI无显著的相关关系;雌性和雄性的肥满度与洲滩生境的NDVI均无显著的相关关系。研究认为,洞庭湖东方田鼠肥满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对环境压力的反应,雌性对不利环境较雄性更加敏感,但在特定情况下,栖息地、食物可获得性等通过影响雌性东方田鼠肥满度,进一步影响东方田鼠种群增长。  相似文献   

10.
体重是体现灵长类动物生活史和生长发育特征的重要指标,可反映其生理状况、行为变化和生态适应等信息。本研究以安徽黄山野生猴谷YA1群的48只藏酋猴为对象,使用地磅秤对群内个体进行连续11个月(2022年7月至2023年5月)的体重监测。研究结果显示,雄性藏酋猴的平均体重为(18.71±2.33) kg,显著高于雌性(11.79±1.97) kg。未成年雄性藏酋猴体重的快速发育期为3~5岁,雌性为2~3岁。成年雌雄体重与个体社会等级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 <0.001)。成年藏酋猴体重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P <0.05),雌雄个体体重均在秋季最高,但是雄性个体在冬季最低,雌性个体春季最低。未怀孕个体体重在不同季节无显著性差异,而怀孕个体的体重从冬季到春季显著降低(P <0.05)。本研究表明,藏酋猴的体重具有显著的雌雄性二型现象,未成年雌雄个体体重的快速发育期存在明显分化,季节和社会等级对藏酋猴体重均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